2017年12月5日 星期二

音樂欣賞之『非專業的深度』從何而來?

  如果非專業的音樂欣賞者追尋的是深度的音樂心靈體驗,這種體驗甚至可以超越專業音樂人士;那麼,如何獲得『深度』?
  上帝創造的每一個人都無法全知全能,每個人能力都被限制在普遍領域的某一特殊面向;除了極罕見的音樂天才外,再怎麼偉大的音樂家或音樂欣賞者永遠只能擁有『部份的音樂心靈深度』。除此之外,他面對其他種種音樂往往就很容易淺薄化或比不上更有深度的人。即使是偉大的鋼琴家吉利爾斯,遇到非他能力擅長的德布西或拉威爾音樂,還是遠遠遜於任何一個正統的法派鋼琴家。所以我的前文《從古典音樂之樂評類型談『專業』與『深度』》特別強調:即使是著名、偉大的音樂專業人士,我們單純音樂欣賞者可能比他們更有深度 ── 在他們擅長的領域之外,我們就可能比他們有更有深度。
  於是產生兩種不同的『缺乏深度』類型:第一種是『全面性缺乏深度』,也就是找不到符合自己心靈深層感動的音樂;真誠追求音樂心靈愛樂人士如果處在這種情境會是很大的挫折與煎熬,因為他會發現找不到真正能感動到心靈深處的意義感。另一種是『部份缺乏深度』,這就無可厚非了;因為人的能力必然有限,再怎樣的高手、甚至是貝多芬與莫札特,仍然只是有限的『部份缺乏深度』。
  因此我發現在網路上的音樂心靈相遇分享,即使只是『短短的回應』都可以讓『非專業的音樂欣賞者』展現出深度音樂心靈的相遇。因為長篇大論本身也是一種受過訓練的專業能力,與音樂心靈的深度『毫無關係』;也就是說能長篇大論貝多芬的人,可能他對德布西的感受遠遜於你。很多時候,『長篇大論』只要求得到網路心靈適切小小回應的相遇滿足,這就是最深度的音樂心靈饗宴了!
  所以非專業的音樂欣賞者,不必追求全面性的音樂深度;只要能擁有部份的音樂心靈深度,就是完美無比的音樂人生了。

   那麼,如何獲得這種『部份的音樂心靈深度』呢?我並沒有絕對可靠的答案,只能說說個人的感想:
  我認為缺乏生命深度必定是缺乏生活體驗,但是豐富的生活體驗不見得會帶出生命深度,有太多的例子是豐富的生活體驗卻保證帶出淺薄的人生故事。
  以音樂欣賞而論,小弟放棄其他偉大音樂作品只專注於3B2T1F(貝多芬、巴哈、布拉姆斯、莫札特與舒伯特、聖桑、拉威爾、其他法派音樂家),正是因為小弟感受到『真理的專注』是促進深度的一種方法。因為我個人認為『音樂結構(對位、曲式與音色構成)』是我最想追求的音樂終極美感,於是我專注於追求音樂結構嚴謹、豐富又有生命力的音樂作品,那當然很容易走向3B2T的後期音樂心靈世界與法古典音樂的嚴謹音色藝術了。如果我追尋的是和聲色彩與全新音樂語言,我就可能就會轉向荀白克、十二音列甚至現代音樂了。
  
  認定了滿足自我期待的主觀真理後,再來就是專注:專注到把3B2T1F的所有作品收齊、儘可能買下全數總譜(我從小家裡音響設施很差,都是用隨身聽加總譜來『看譜聽音樂』)、專注 3B2T1F 之相關人文資訊、又轉而專注於透過正確的音響調整呈現音色結構之美.....久而久之,這種『真理的專注』自然成為深度。
  不同於小弟的 3B2T1F 之歷程,我的合作夥伴陳韻琳女士則是另一走向。她本來音樂素養很普通,後來成立心靈小憩網站後開始認為必需發展音樂素養;於是便『專注』於『各種音樂家之宗教情懷或生命省思』,『專注』於內省式的音樂作品(這種作品的純音樂水準可能很差!),並且『專注』於『音樂與文化史的對應』,買了一大堆我聽都沒0聽過的音樂家作品或名作曲家的罕見曲目;結果她也是同樣走出一條深度的音樂心靈道路。

  此外,我也遇過專注於現代音樂的深度欣賞者、專注於搖滾樂的深度欣賞者、專注於傳統國樂的深度欣賞者.......種種不同型式的深度音樂欣賞者太多了,因此我才會提出上述心得:『真理的專注』乃是追求深度的一種可行方法。
  那麼,不使用上述方法就沒有深度嗎?不對!理應有其他方法也能獲得音樂的深度。只是我不是走那種那種方法,無法正確描述出它們的有效性。
  還有其他種方法獲得非專業的音樂深度嗎?這就有待網路上其他音樂愛好者的分享與體驗了!
  因此,為什麼會有這個部落格呢?就只是期待分享與交流而己......:)
蘇友瑞
(EN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