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7日 星期一

深度休閒的古典音樂欣賞 之二:尋找古典音樂的「失落環節」

深度休閒的古典音樂欣賞 之二:
    尋找古典音樂的「失落環節」

  很久沒聽歷史錄音了,由於新天新地再次引進ANDROMEDA廠牌的一堆歷史錄音,買了一大堆唱片,瞬間被孟根堡(Willem Mengelberg28 March 1871 – 21 March 1951)的所有唱片徹底打敗。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混合性議題,本文先只處理尋找古典音樂的「失落環節」之主題。其實,為了這次驚天動地的發現,我還決定再也不能讓中壢音響室只有三萬元等級的音響了;乖乖買了新品十七萬元以上的JMR舊款Offrande喇叭,再加上BI-AMP推動,算一算也近五十萬元級的音響組合了。這真是沒辦法的事,雖然我崇尚要幫助入門者從兩萬元組合就可以得到音樂旨趣,然而到了一定深度,沒有加強音響硬體的投資,天限就是在那裡。

  此外,以下會常強調歷史錄音的『音響效果』遠比現代錄音更頂級,這些話也是需要長篇大論來說明的;可惜這篇文章重點也不在此,只能簡單說:從絕對客觀的各種物理測量性能看來,新錄音永遠比舊錄音更正確更頂級;但是,空有正確的錄音性能,卻後製加料亂七八糟,那就是所謂的「錯誤錄音」,造成完全聽不到音樂作品應有的內容,也聽不到演奏家的真正演奏水準。從這個角度來說,老錄音就有可能遠比現代錄音更加正確、更加頂級。從而在正確的音響系統下,得到非常如臨現場的聲音快感。

  當然了,最現代又最不亂加料的頂級現代錄音,不但遠比老錄音高一大截,而且隨便使用兩萬元級音響系統就可以得到充足的聲音快感了。但是高水準的老錄音(歷史錄音)由於本身不是那麼頂級,所以必需升級成更高價位的正確音響系統,才可以得到完整的聲音快感。沒錯,這就是被迫要升級音響系統的主因。再次強調,這是深度休閒的古典音樂欣賞,是非常進階級的要求。

一、一個被聽不出特色的老大師:

  孟根堡在古典音樂圈算是知名的老大師,也有很多人都『寫』得出來他崇尚自由速度、繼承著浪漫主義的演奏傳統。OK,這都是使用MP3就可以聽到的事實。再來請問:孟根堡還有什麼演奏特色?好吧,問簡單一點:孟根堡與福特萬格勒有什麼不同?兩者都善用自由速度,有什麼不一樣嗎?

  透過這套ANDROMEDA唱片,可以直接聽到答案:

廠牌:ANDROMEDA / 編號:ANDRCD5040 (5CD)
孟根堡 / 指揮貝多芬交響曲(全)

  以194X甚至193X的錄音,只要轉錄正確,居然可以聽到孟根堡把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管弦樂團的『合奏美感』逼出與巴黎四大樂團同等級的絕代水準;憑這一點就可以知道他對樂團的掌控力(暴君式的)有多麼可怕,而自身的管弦樂合奏美學又何等高明了。這是真正的指揮大師,單單憑指揮技巧而論也是真正世界第一流的大師。

  這麼偉大的指揮傳統,居然會在1950後消失?退縮到只剩下法國樂團與法國指揮才擁有這種能力?古典音樂的唱片演變史究竟出了什麼問題?這要好好的強烈批判了!

二、尋找理查‧史特勞斯《英雄的生涯》

  孟根堡的網路資料非常多,除了他與納粹的勾結事蹟是最大污點外,最大的光榮可能就是理查‧史特勞斯把《英雄的生涯》(Ein HeldenlebenOP.40)提獻給他與大會堂樂團。作曲家把自己最高成就的音樂作品之一慎重其事地提獻給演奏家,當然在於信任該演奏結果的成效。史特勞斯的音樂我一向不熟,2006年國家音樂廳的《發現史特勞斯》演奏會,我還因為聽到的是《唐‧吉訶德》交響詩這首次一級的作品,從而認為他的音樂內容不夠豐富與精緻。當初如果是欣賞《英雄的生涯》就不會那麼看不起史特勞斯了……:P

  在孟根堡的維基百科英文版資料寫著:史特勞斯告訴記者他之所以提獻給孟根堡,是因為「他發現了一個樂團可以演奏出樂曲裡的所有聲部,讓他不再為了寫出太困難的作品而煩惱。。。」(本人意譯),這段落明明是強調合奏能力的強悍,但是到了後半段談論孟根堡的演奏風格,就全篇都是在談自由速度、絲毫沒有提及他可怕的合奏能力。為此我不甘心地再利用GOOGLE翻譯查詢荷蘭文的維基資料,才看到『讓他們了解組成一個整體,它在很多細節的重要性,樂團成員高度重視組合』(以上是直接剪貼自GOOGLE翻譯的結果)這些論及合奏能力的描述。如果真的有超強的合奏能力,又沒有多少資料可以呈現出來,只好用「聽」的。其實,音樂本來就應該用聽的;想像如果我不是先聽出孟根堡的偉大,而是先讀資料知道孟根堡很偉大,會不會從此永遠認為他「只有」自由速度很特別?

  幸好手上《英雄的生涯》的唱片版本有一些,讀者如果沒有唱片,我前一期文章也教導過如何善用YOUTUDE了。研究總譜就知道,史特勞斯宣稱害怕寫得太困難導致樂團無法演奏真的不開玩笑,難得要命!然而交響詩的演奏容易流於詮釋,造成一堆不合格的演奏反而大受好評?以孟根堡1928年指揮紐約愛樂管弦樂團的版本(RCA 09026 60929-2)來說,一切問題都應該很簡單的;只要專心聆聽第一曲開頭:完全只有低音樂器演奏《英雄》主題,從0:000:19,開始有高音部的小提琴加入;高音部與低音部不斷強烈對話後,0:35出現進行曲般的節奏,伴隨著單純的英雄主題;你以為音樂開始明確表達了嗎?大錯特錯!0:44開始樂團被拆解成無數個聲部,從高音到最低音至少有十幾個不同的線條並行;雖然音量變弱好像正在承接下個樂段,其實是要求最高難度的樂器合奏效果;這一點就可以把市面上一堆唱片通通打趴了。


孟根堡/紐約愛樂管弦樂團(RCA 09026 60929-2

  暴君式的指揮似乎頗能正確演奏出這種高難度樂段?雖然 RCA LIVING STEREO是加料嚴重的唱片製作,樂器發聲的細節被吃掉地很慘;但是萊納的指揮還是出現合奏美感。只是,可能是後製加料嚴重,提琴聲部一直衝到舞台正前方搶戲,嚴重干擾合奏美感的欣賞,比前一張1928的錄音還糟。

Reiner, 1954

  肯培是我最愛的真正的德派指揮大師之一,德勒斯登國立樂團則是最頂級的德意志樂團之一,兩者結合之下果然是史特勞斯的最佳演奏。由於錄音絕佳又較少後製亂搞,可以輕易聽出本樂曲的合奏效果有多麼驚人!以我上述那一段為例:要求要能聽到兩台豎琴的競奏與低音大提琴的撥奏,這已經打下很多版本;再要求聽到木管的細膩變化:何時是長笛何時是雙簧管,這就沒有幾個版本可以通過了。『如果音響價位不太高』,這個版本是第一推薦;當然了,為什麼標記音響價位這個重點,後面會詳細說明。

KempeDresden Staatskapelle1970年代錄音。

  呂紹嘉這位台灣之光的偉大指揮,遇到了NSO LIVE這種走向修飾加料的錄音也只能徒呼負負。我聽過太多次他的現場,當然知道他的合奏能力完全不輸前述大師們;但是修飾加料的錄音下,很多樂器的合奏效果都消失了,就唱片播放本身而言這張唱片是不能推薦的。只是,在前述「0:35出現進行曲般的節奏」開始之樂段(在本唱片為0:39),清楚聽到呂紹嘉把無聊反覆的節奏,加上很多音色變化而讓該樂段精彩絕倫,甚至是孟根堡所不及的!可惜,後面更複雜的音樂出現,錄音不良就造成聽不出呂紹嘉的實力了。偉大的演奏家,不應該被錄音技術限制住。


呂紹嘉與 NSO2007年現場錄音。

  再來都是非常錯誤的演奏版本,真是的,我批評卡拉揚的唱片是集合錯誤演奏與錯誤錄音之大成,早就說到膩了;結果連遇到我不熟悉的音樂家還要再罵一次……真是沒辦法,這些有名的演奏家之唱片,不是古典音樂素養有問題,就是音響水準有問題。

  卡拉揚與柏林愛樂1974(769027-2)1985(439039-2)好非常多,後者那種黏膩的音色已經不是主觀喜好的問題,而是客觀上它把音樂細節完全吃掉了!然而兩者都是嚴重錯誤的演奏。只要小提琴一出現,其他樂器就通通不見了!?豎琴幾乎聽不到、低音大提琴躲到一邊、木管啊你們在那裡?我不喜歡史特勞斯的交響詩作品,因為真的沒什麼水準;直到這首《英雄的生涯》才算是頂級的精緻音樂。結果被卡拉揚這樣一搞,比《唐‧吉訶德》交響詩更次級了。

  糟還有更糟,Ashkenazy指揮Cleveland Orchestra1984DECCA錄音。為了追求背景乾淨,伴奏的樂器聲音也被削弱到聽不見的悲慘地步;而且居然幾乎聽不到低音大提琴?1984的錄音耶!

  以上的唱片,如果完全不要聽音樂真正的內容,只要求第一小提琴演奏主旋律時讓我覺得很好聽;那麼上述三個最爛版本當然很好聽;然而欣賞古典音樂當然不是欣賞流行歌手,主旋律當然不唯一的,有沒有合奏效果才是最重要的;否則史特勞斯何必在乎作品寫太難了樂團無法正確演奏?而在我與許多真正能夠對於古典音樂進行『深度休閒』的同好來說,我們已經非常習慣:聽不到樂器應有的發聲細節,那就是難聽!所以對於我們來說,1928的孟根堡,真的比上述三個版本遠遠『好聽』、『高傳真』太多了!也比1954的萊納與2007的呂紹嘉『好聽』、『高傳真』很多。但是如果要跟197X的肯培相比,那就有點門檻了。

三、音響的門檻:

  其實,與195x年代的肯培相比,197x雖然錄音更正確一大截,但是肯培領導樂團的能力卻似乎有退化?我不知道有什麼八卦,只是單純由耳朵聽起來,Archipel很多肯培的唱片,樂團的控制力都遠勝這套197X的錄音。相對的,1928的孟根堡卻是非常高超的樂團控制力,只是錄音太差,轉錄也不佳,低頻消失過多。因此如果我保留在三萬元的音響系統,那就極難聽出1928的孟根堡在聲音本身就是比197X的肯培好聽;只能聽到197X的頂級錄音,所有HI-FI素質都是狂電1928,完全沒有回頭聽1928老錄音的必要。

  換成了五十萬元級的音響(也許也不必這麼貴,但是我無法估計最低門檻應該要花多少了),才聽到更深層的音樂內容。再加上我使用BI-AMPJMR喇叭,1928轉錄缺乏低頻的音質問題可以透過增加中低音聲道的音量來修補。結果在純粹音響性能雖然還是遠遠輸197X一大截,但是聽到最完整音樂內容的快感就可以勉強超越錄音水準的差距了。

  0:44開始樂團被拆解成無數個聲部,長笛的兩個聲部與雙簧管的兩個聲部交替出現,這真的只有孟根堡才能表演出來,肯培在197X可能老了無法正確表現。這才是孟根堡真正可怕的實力,他對樂團合奏效果的表現能力完全超越了錄音的限制,就算是1928的老錄音照樣可以聽到他驚人的實力。只是可惜,這只有極為正確的高價音響才能聽出這些音樂美感。

  幸好,音響系統達不到的,唱片系統夠水準就可以了。ANDROMEDA這些歷史錄音唱片讓音響的門檻降低,透過它發現孟根堡多麼偉大只需要兩萬元的音響系統即夠用。也就是說,讀者最好不要跟著前文去追尋《英雄的生涯》,否則真的不容易『直接』聽出孟根堡究竟有多麼偉大。反之,ANDROMEDA唱片出版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與德佛札克曲集,兩者都可以讓我們以低價音響發現孟根堡偉大的指揮藝術。

四、再次聽到真正精彩的貝多芬交響曲:

  現在讓我們回到一開始談論的孟根堡之貝多芬交響曲全集:


廠牌:ANDROMEDA / 編號:ANDRCD5040 (5CD)
孟根堡 / 指揮貝多芬交響曲(全)

  要聽出這套唱片錄音的音響效果可以打敗許多現代錄音,不會是太困難的事,當然有五十萬元級的高價音響會效果更佳。我對於這套唱片會有音響效果極佳的感動,主要還是來自『細節』。沒錯!正如同華格納聽到了巴黎音樂院樂團後才發現居然有合奏能力如此高強的樂團可以完全照譜演奏,完全可以想像要求更高的史特勞斯發現了孟根堡與大會堂樂團會多麼興奮。合奏能力強悍的演奏,會直接讓我們完全不必看總譜就能聽到全部的總譜音符;能力更強悍的演奏,甚至連總譜上無法標記的『合奏音色效果』都可以展現出令人著迷的質感!

  當聆聽到夠多的『音樂細節』,就會讓人容易有『錄音實在太發燒了!』的『錯覺』;在這種錯覺之下,讓人真心的寧可不聽2000以後的現代錄音;反而主動播放這張194X的歷史錄音,為的只是想輕鬆享受音色美感。同樣的超高性能之歷史錄音,也發生在CASCAVELLE那套驚人的193X之瑪格麗特隆唱片。在這個『心理現象』的情況,194X老錄音的物理天限反而完全不重要了。我得再次強調,這是唯有深度的古典音樂素養與深度的音響水準才有可能達到的高度水準,不是隨便入門發燒就可以達成的。許多欺世盜名的歷史錄音收集者絕對沒有這種水準,否則也不會完全聽不出孟根堡究竟好在那裡。

  先以貝多芬《田園》交響曲為例,依過往文章(貝多芬《田園》的『多聲部合奏能力』欣賞)當然以第五樂章來示範。194X這樣的老錄音,居然完全輕輕鬆鬆地通過三大標準!請讓我重新引述三大準的原文:


   第一標準:前述音樂出現後,再來以第一小提琴演奏完整旋律;如果這時聽不清楚有『豎笛加低音管』與『中提琴』進行中音域近似對位旋律的助奏,那這個樂團的『多聲部合奏能力』會有問題。如果連低音域的大提琴撥弦都聽不清楚,那.....什麼?你以為是低音大提琴撥弦?你的音響系統在低頻加料了啦!(當然先排除你可能先天就不知道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有何不同聽感)。 

  第二標準:再來更嚴苛了,主旋律跑第二小提琴,第一小提琴以快速三度音符先後出現,木管(豎笛加低音管)與銅管(法國號)演奏三度和弦音,中提琴與大、低音提琴交替撥弦。這裡要求能分別清楚聽到木管聲部與銅管聲部,通常在這裡就讓一堆樂團通不過:不是只有木管、就是只有銅管,不然就是通通被兩聲部小提琴淹沒不見了。


  第三標準:最後是最嚴苛的大合奏:主旋律是法國號、豎笛與中、大提琴,對位旋律是長笛、雙簧管而由小號與伸縮號助奏。小提琴只是助奏,而合奏能力有問題的樂團往往過度誇張小提琴聲部,讓對位旋律徹底地憑空消失。 


  現代唱片唯一跟他一樣強悍的,只有ZZT那套Jos van Immerseel 指揮Anima Eterna Brugge樂團精彩絕倫的現代錄音與現代演奏。說實話,194X的老錄音之唯一對手居然只有一張,可見其他現代錄音的合奏能力是如何被這唱片狂電了。

  有趣的事來了:既然合奏效果相同,擁有正確現代錄音的ZZT不就應該比這套孟根堡好聽?的確,單單憑合奏音色美感的捕捉,ZZT大全集是完全不可取代的。然而欣賞歷史錄音的愛樂友不會只買一個版本,真的只想買一個版本我一定只推ZZT;已經擁有並習慣了ZZT那麼好聽的聲音之後,就會想到『還可以怎樣更好聽?』,於是,細節量不輸ZZT的孟根堡錄音,便以『詮釋』重新回到樂曲本身。


廠牌:Zig Zag Territoires (ZZT) / 編號:ZZT080402 / 試聽一 / 試聽二
貝多芬 / 九大交響曲與序曲

  ZZT的優點是合奏能力特優,唯一可挑剔的就是『太精準了!』。他們忠實地把作曲家寫出來的音樂完整表達出來,可是,如果作曲家本身的音樂因為時代限制而能力有限,那麼,豈不是忠實表現了作曲家的極限?沒錯,在Jos van Immerseel 指揮Anima Eterna Brugge樂團的唱片中,貝多芬與舒伯特的地位會降低,德布西與拉威爾的地位會大幅提高,因為前兩人的音樂內容真的輸給後兩人太多了;忠實的演奏結果,會忠實地突顯時代的無情與殘酷。

  這時『詮釋』才真正突顯出『大師』的意義。已經聽膩了的貝多芬,也知道他的能力就止於此,還可以聽到什麼東西?ZZT正是透過古樂器呈現作曲家原始意圖的音色美感,同時造成音色合奏美感上的唯一高峰。這是非常理性而科學的古典音樂,回歸音樂最原始的意圖就是享受美感;正是如此,所以日後一定有同樣誠實而苦練的演奏家,使用更進步的演奏技巧,使用更高超的錄音技術,從而完全取代掉這套唱片。但是我們留下這個時代最美好的音樂美感,往後如何就不必擔心了,反而更期待未來還可以聽到多麼美好的聲音!

  孟根堡當年如此『詮釋』貝多芬,卻是走向完全不同的途徑。

  先回到人人都聽得出的自由速度現象。在這個第五樂章中,從徐緩的主題開始,慢慢加快拍子直到第三標準的合奏高潮結束。突然節拍速度遽降(第一次聽到這裡差一點從椅子上摔下來!),重新由慢到快地演奏出下個樂段。這種自由速度既然福特萬格勒也可以做到,想必當時應該不少指揮家都可以做到。但是偏偏只有孟根堡不但做到了,而且在變化速度的過程中,音色的合奏效果永遠存在沒有走樣。這就足以讓我相信,如果他也是2000的現代錄音,說不定聽起來與ZZT是相差不多的。

  所以,在完全符合總譜要求的情況下,還能加上自由速度的敍事性;這當然屬於「詮釋」的範圍所以會有主觀喜好,然而永遠存在著合奏美感、還能像雲霄飛車一樣地速度起伏,必需說孟根堡透過詮釋、讓貝多芬的聽覺快感完全追上了德布西與拉威爾了;或者應該更適切地說,追上了華格納與史特勞斯。可想而知,經過現代古典音樂高明地洗禮下,又想讓貝多芬真正受到感官上的熱愛而不只是盲目崇拜,才會讓孟根堡表現出完全符合客觀樂譜下成功的主觀詮釋。

  另一個絕妙的例子是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曲第二樂章。同樣的,ZZT呈現了最正確的錄音與最正確的合奏音色,同時就呈現這個樂章在現代古典音樂作品看來已經是老古董。孟根堡在完全正確地表現合奏音色之情況下,樂章一開始就極其誇張地在旋律之中進行音量的強弱對比,同時也產生速度時快時慢的精密控制。其實,貝多芬第十三號弦樂四重奏的第四樂章正是實驗這種演奏效果,樂譜上滿滿地漸強與漸弱;只是他當年大概沒想到後世的管弦樂演奏技巧可以強到與四重奏團一樣合作無間!別忘了,一直到華格納時代,只有巴黎樂團可以不刪減總譜內容的情況下演奏貝多芬,當年的樂團演奏技巧是非常差勁的。這麼精彩的詮釋之下,我投降了,真的比ZZT的現代錄音更好聽。

  現在如果要我推薦貝多芬交響曲全集,我一定要求買兩套:就是這兩套!一套聽真正的原始貝多芬,另一套聽真正的詮釋貝多芬。沒有詮釋只有正確演奏,太簡單的曲子聽久就膩了;有詮釋但是沒有正確演奏,完全聽不下去!因為沒有正確演奏的貝多芬就不是貝多芬。過去完全沒有注意到可以存在著正確演奏還可以任意詮釋的貝多芬,現在終於找到了。

  此外,孟根堡還會在聲部線條出現前,故意加強一下該樂器的音量或表情,來標誌一個新線條的出現;這一點就不見得很美,但是下一段會據此進行批判。

四、古典音樂的「失落環節」?

  為什麼基於正確演奏的詮釋會成為古典音樂的失落環節?能正確演奏的法國樂團一大堆,CD與LP到處都找得到。但是重視詮釋的演奏卻主動拋棄了正確演奏,造成孟根堡之後再也沒有像他一樣重視正確演奏的詮釋者。偏偏「詮釋」是最容易大作文章進行文化工業的炒作,於是把法國樂團拋棄的古典音樂唱片演變史,開始放棄正確演奏的要求。影響所及,那麼多人欣賞孟根堡,卻是連英文版維基百科都不知道孟根堡真正偉大之處是基於正確演奏,非得要查詢到在地自家人的荷蘭文版才找到。

  這下子我必需對『福特萬格勒現象』加以強烈批判;福特萬格勒深受歷史錄音所好,但是我肯定極少人有能耐分辨孟根堡與福特萬格勒有什麼不同;從頭到尾只是因為福特萬格勒的自由速度非常容易被辨認,造成聽者自以為聽懂了的假象。假象是最適合文化工業的產生,分辨194X與195X之EMI時代的兩種福特萬格勒可以差距那麼大,就可以證明了他如何被唱片製作人李格放在文化工業的商品中。更重要的是,福特萬格勒進行詮釋時是無法進行『正確演奏』的!他的音色合奏效果完全大輸給孟根堡;輸給別的指揮家還可以藉口說是彈性詮釋的需要,輸給孟根堡這樣同類型的指揮家那就沒藉口了。當然有些人可能真正辨認出福特萬格勒的氣質而真心喜歡,但是從深度休閒的古典音樂立場,一定要嚴格批判小心自己變成文化工業下的幽靈。

  托斯卡尼尼的唱片更是離譜的文化工業了!很早就知道他的特色只是幫助聆聽者標誌現在的主旋律出現在那個樂器;主旋律是第二小提琴的話,第一小提琴就會形同消失。原先還可以宣稱那是一種詮釋,出現了孟根堡這種演奏水準後,才發現那根本就是演奏水準差勁!孟根堡的確會故意加強一下樂器的音量或表情來標誌一個新線條的出現,但是就那麼0.1秒不到後馬上回到合奏音色的營造,那需要把整條完整旋律線通通標誌呢?從這種唱片可以聽到什麼貝多芬的原始面貌是大有可疑的;我更確信托斯卡尼尼是一個文化工業產物,宣稱很有水準的歷史錄音崇拜者到底都在聽什麼?當然,仍然可能有極少數人是真心得到滋養的,只是真相如何還是要嚴謹批判。

  批評了古典音樂歷史錄音界文化工業兩大巨頭後,再來就要感嘆:為什麼再也沒有第二個孟根堡?法國指揮家不走孟根堡路線的理由我都可以想得出來,因為他們有太多美好的音樂家,大可以不要留戀在貝多芬,連現代都有足以取代貝多芬的勒梅隆(Aubert Lemeland,1932-2010)。越高明的音樂作品,越是不能詮釋的音樂,所以他們當然會放棄孟根堡的路線。這也許是我與新天新地愛樂友們最大的分岐:我個人比較接近傳統的古典音樂愛好者,因為對3B2T投注太多留戀不已,所以要接觸可以取代掉他們的古典音樂作品會比較困難。

  然而留在這個傳統領域卻是令人不斷地失望,不是錯誤演奏就是亂來詮釋,隨便深度研究一下資料就會發現市場上一片文化工業的虛矯與謊言。孟根堡沒有後繼者,其實就是說明了貝多芬的唱片再也沒有正確演奏的了!我會轉向法派,就是因為聽不到任何貝多芬的正確演奏;要嘛不是只好徹底放棄古典音樂,否則就只得轉向法國古典音樂圈。

  會不會存在一個可怕的答案:古典音樂市場上的流行唱片,本質上就是水準低劣的錯誤演奏,只是透過商業炒作來增加名氣的?

  「失落的環節」不只是貝多芬,華格納與馬勒也一樣,其中又以馬勒的瘋狂流行是一個大問題。馬勒作品演奏之難與史特勞斯同等級,連貝多芬都無法正確演奏了,那有可能會正確演奏馬勒?所以唱片市場上幾乎沒有任何正確演奏的馬勒,馬勒的風潮只是一種世紀末情緒渲染下的文化工業產物罷了!他們只喜歡馬勒表現的『故事』,才不喜歡馬勒的『音樂』;真的喜歡音樂,怎麼不會計較演奏錯誤這麼嚴重的事?如果做為古典音樂的馬勒之存在意義只是為了滿足某種情緒,那我就得毫不客氣地說那只是包裝成古典音樂的言情輕小說了。

  這時真該感謝許多古典音樂的學術圈(演奏家)完全不鳥古典音樂唱片圈的遊戲,他們在自身的學術流派中基於科學慢慢發展,總會產生進步。於是古典音樂唱片市場開始裂解,大廠的行銷手段慢慢失效,不能賺錢的領域慢慢免於文化工業的污染,youtude演奏家讓人發現唱片市場的無能,也許,最後人們將會發現可以把這些唱片市場的欺騙大師通通丟到垃圾桶去了。

五、結語:走向深度休閒的唱片水準分辨力

  同樣的,這又是一次深度休閒的要求。文化工業基於它的社會影響力,永遠會塑造「欺騙大師」來增加唱片的銷售利潤;我們不必侈言改革這種社會亂象,但是至少必需減小自身的受害程度。誠如深度休閒的理論所揭示:不是真正的深度休閒,古典音樂欣賞是毫無任何休閒效果的!如果說唱片市場充斥著欺騙大師,那就意謂著古典音樂的討論區也會充滿盲目的古典音樂迷,無法真心肯定古典音樂的意義,只能唱各種高調來自我滿足了。

  同樣的虛矯風氣會漫延到歷史錄音;因為歷史錄音的追尋原本就是祈求擺脫唱片市場流行大師的宰制,想要找回純真的黃金年代。問題是,這種真心渴望照樣可以被文化工業收編,歷史錄音成為另一種自我標榜的工具;於是,再也聽不到真正的孟根堡,只能強迫自己面對難聽刺耳至極的糟糕歷史錄音水準,再自我催眠我好會欣賞大師喔………相對的,認為歷史錄音難聽到爆可能還比較安全與誠實!

  更誇張的是直接影響到音響科學水準。因為無法面對正確音響會暴露欺騙大師的真相,甘脆砸錢買錯誤音響來欺騙自己大師好好聽。在古典音樂界相關的音響圈,無論是耳機、線材、喇叭與訊源,越是能暴露欺騙大師的產品,價位再怎麼低就是賣不好;相反的,反而是愛聽流行音樂的音響圈,音響科學的水準可能還高上很多。原則上,如果那套音響器材宣稱適合古典音樂,大概都是加料扭曲的商品無誤,除非是極罕見地完全根據正確錄音的音響作品。

  原先我談論唱片好壞的分辨能力,基於入門的需要,只談論最容易被耳朵偵測到的錄音高傳真問題,這是連兩歲小孩都可以分辨的最基本能力。現在談論深度休閒的需要,當然可以直接談論古典音樂愛好者最喜歡奢談的詮釋問題。然而,還是完全禁不起考驗!隨便研究一下老大師,馬上就發現侈言歷史錄音有多麼美好的詮釋,都只是虛偽欺騙的假象而已。

  從我1992年開始於網路上分享古典音樂,至今起起落落看到太多古典音樂社群的興衰,也看到一堆曾經『熱愛(?)』古典音樂的最後不再感興趣;更慘的還有因此淪落成為網路上的瘋狗,到處咬人為樂來彌補內心的空虛。休閒活動沒有休閒成效的話,它就會反噬成為生命的綑綁了。

  從這一次追尋古典音樂失落的環節──重新追尋真正的孟根堡歷程,我們發現,真的要奢談詮釋,那真是太高難度的深度休閒水準!首先就得完全放棄文字閱讀資料,連維基百科都無法躲過文化工業宰制的;再來就要用『聽』出來的而不是讀出來或看出來,也就是唱片一定要夠正確,音響也要夠正確,才有可能聽到真正的詮釋效果。這一切都是累得要命的深度休閒,但也只有如此才能徹底擺脫文化工業可怕的宰制力量。


(END)

2016年8月7日 星期日

深度休閒的古典音樂欣賞 之一:分辨演奏水準的欣賞能力

深度休閒的古典音樂欣賞 之一:
    分辨演奏水準的欣賞能力

  前期文章《回歸休閒活動的本質:深度休閒的古典音樂欣賞》揭示了古典音樂這一休閒活動關鍵的本質:深度休閒。相對於前文提出一般性的判準,這篇文章將提出讓古典音樂的欣賞活動走向深度休閒的建構方法。也就是說,本文提出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只是一個可行途徑。無法學習本方法,不代表無法進行深度休閒,只是代表個人偏好不志於此。誠如深度休閒理論的描述,如果個人無法學習本文的方法,浪費時間爭辯本方法是否合適是最違反深度休閒的垃圾活動!最正確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趕快去尋找其他更適合自己的方法。

  過去在網路上我曾經發表過兩篇文章,隨興寫出分辨演奏水準的欣賞能力現象。第一篇是《古典音樂的欣賞與精緻藝術的辨認》,描述如何在黑箱測試的情況下,直接在一堆唱片公司主打的小提琴家中,直接聽出David Oistrakh的演奏水準明顯高出其他人一大截。在第二篇《古典音樂的欣賞與精緻藝術的辨認 之二:舒伯特D.934隨興漫談》中,直接盲目試聽出Virgin的卡普松錄音有過份加料,演奏還不錯,弓法好。果然過了數年後買下卡普松在ERATO的聖桑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在錄音夠正確的情況下,欣賞到他極為高超的演奏水準,直接列入該曲目最佳唱片之前幾名。

  在這些經驗中,一再發現演奏水準的辨認是非常客觀的現象。很多同好可能會習慣性地宣稱這是個人修行水準高強的結果,然而我再次以我那年僅兩歲的小犬為例;『《音樂分立》兩歲小孩『對聲音尊敬』的啟示 之二《春之祭》』一文中明確表現出,連兩歲小孩都聽得出著名的阿巴多與倫敦交響樂團根本演奏地不怎麼樣,直接的反應看文中所附加的影片檔就一清二楚了,只差一點沒有哭出來而已。兩歲小孩也不可能是什麼誇張的絕頂天才,一切都只是一個非常簡單的事實:演奏水準是非常容易分辨的!只是我們一直忽略這個簡單感官直覺,甚至偏差於閒逸休閒的觀念誤認為辨認演奏水準是不重要的,結果造成這種兩歲等級的感官能力更形喪失。

  以下我提出三個不同的方法,逐步提升古典音樂欣賞者對於『演奏水準』的分辨能力;當然了,這三個方法是有次序的,第一關通不過,往上第二、三關極可能會走偏而不自知。

一、透過版本比較分辨演奏水準:

  古典音樂圈非常流行版本比較,我也很樂在其中。但是我強烈主張先不要去談論演奏家造成了什麼哲學意涵或精神境界,先單純問問看:他演奏地好不好聽?這樣子版本比較才能帶出真正的古典音樂欣賞意義。為何如此?因為所謂的精神境界是『認知可穿透』的;廣告或媚俗觀點告訴你海費茲演奏非常冷峻,你就會據此批評其他二十幾個演奏版本都不像海費茲一樣冷峻有特色;然後把眼睛蒙上,真糟糕,沒有眼睛偏見下,你直接宣稱這二十幾個版本中海費茲那張是最不冷峻的……以上是一個真實的音樂心理學實驗結果,說明了版本比較常常變成自欺欺人的遊戲,當然無法讓古典音樂欣賞走向深度休閒了。

  有鑑於此,我提出的版本比較原則是:強迫自己不要預先選擇知名演奏家,找最新最現代的演奏;也不需要聽完整首音樂,挑一段自己喜歡而特別熟悉的樂段,快速辨認出這段音樂的演奏效果是不是非常好聽;這樣子就夠了!《古典音樂的欣賞與精緻藝術的辨認》相關的兩篇文章所描述的情境就是這樣子發生的。

  這種方法當然不夠嚴謹,會不會有高明演奏家剛好該樂段演奏失常?當然絕對有可能!問題是,我們是在追求深度休閒?還是在自以為上帝並傳講真理?誤判高明演奏家的演奏水準有什麼關係?最重要的是對自己的感官系統誠實!否則就要被兩歲小孩嘲笑了。

  這種透過版本比較來增進辨認演奏水準的能力是本文主張的第一種方法,它原本是一種花費甚巨、唱片堆到天花板的辛苦工作;幸好現在有一種偉大的大神叫做youtude,上面擁有任何唱片收藏家都無法達成的豐富資料,更有人把所謂的演奏大師之聲音檔上傳。其實這是一個很殘酷的事實,任何兩歲的耳朵都可以聽出youtude上一大堆最現代的無名演奏家,演奏水準遠遠比所謂的演奏大師高明太多了!許多自認為古典音樂精英的媚俗者害怕演奏大師破功會影響自身的威信,或者認知失調無法接受自己信仰的大師居然是肉腳,紛紛找出各種理由去否定youtude上的殘酷事實;最常聽見的理由就是youtude的音質太差無法展現演奏大師的真正水準、常聽YOUTUDE的低水準音樂造成古典音樂素養低落……

  在此必需說出更殘酷的事實:YOUTUDE的音質再差,也絕對不會把高明演奏變成低級演奏,或把低級演奏變成高明演奏。YOUTUDE音質的確非常爛,但是它非常平等的大家一起爛;通通打三折的公平情況下,使用最簡單的數學或邏輯就知道,再怎麼打折,演奏大師輸了就是最正確的事實了!頂多只有極為少數的例外。這是從邏輯推論上來說明。

  真正更殘酷的事實是:網路發達下很多LP黑膠玩家都希望分享彼此調整的黑膠播放是否更好,但是總不能一天到晚搭高鐵亂跑吧?很快的,他們發現使用3C級的相機拍攝LP播放時的影片並錄下聲音,這麼低品質的錄音放上YOUTUDE,再使用很爛的電腦主機板音效與電腦喇叭來鑑聽。結果,聲音當然難聽到爆!然而參與者都發現聲音再怎麼難聽,還是可以清楚發現上傳者針壓調整多了0.X克、抗滑少了多少、AB點又差了多少……連這些非常細微的聲音訊息都可以透過這麼爛的錄音與這麼爛的YOUTUDE而被發現出來,相對而言明顯太多的演奏水準反而會被YOUTUDE搞到聽不出來?真的不要再神話演奏大師了,爛就是爛!當然了,真正的古典音樂高手就會知道,因為演奏水準有科學知識的進步與累積,所以舊不如新是天經地義的事,所謂的老大師絕大多數都只是商業炒作而已。

  以下提供一個使用YOUTUDE進行版本比較的實例,輕易就可以戳破『指揮大師』的神話。

  現在我們要欣賞貝多芬的 Coriolan Overture, Op. 62。該樂曲有極強的戲劇張力,但是我們是要聽音樂不是要看電影,因此不要聽氣勢與情感這種容易被知識蒙蔽感官的內容。我先隨便到YOUTUDE上查了一下:

1、克倫貝勒的KLEMPERER - 1963 (Live) - Coriolan, Ouverture - BEETHOVEN

2、小克萊伯的Carlos Kleiber Coriolan Beethoven

3、福特萬格勒的Wilhelm Furtwangler Coriolan, overture

4、卡拉揚:集錯誤錄音與錯誤演奏之大成………

5、頂級演奏又是好錄音的最佳推薦:I Musici de Montreal - Yuli Turovsky -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 Coriolan Overture, Op. 62 - January 2008

  使用第5範例就可以聽出其他四位老大師的問題何在。柯里奧蘭序曲這首音樂表達情緒的作曲手法,是透過主旋律與伴奏之外的內聲部,從而產生焦躁與急進的英雄氣勢。從第5這個最佳版本之 2:36開始,注意中提琴與大提琴的明確刻劃;再延續到發展部,3:20改由第二小提琴與中提琴接手,因為木管與大提琴早己引出新的嚴肅徐緩動機,這與OP.131第七樂章的性格是有繼承關係的。

  就詮釋而論,第3福特萬格勒真的難以取代;但是正因為他太重視詮釋,所以中提琴與大提琴的內聲部就不夠明確;這是聽情感詮釋的,不是聽『音樂的本身內容』。第1克倫貝勒真的結構嚴謹,但是比起第5就太僵硬而索然無味了。第2小克萊伯雖然有戲劇力,但是請你把眼睛閉起來……只憑聲音本身,有沒有發現比最佳版本多了兩倍的樂器數量,聲音的渾厚與表情的生動還是輸了好大好大的一截?以上差異當然可能是錄音水準的差異,但是,我們沒事去欺騙自己的耳朵幫不夠水準的錄音背書幹麻?差就是差,耳朵這麼誠實地告訴我們了;然後我們還要自我欺騙地宣稱因為是老大師,所以要扭曲地認為很好聽才是聽得懂古典音樂的精英人士……很可惜,網路上古典音樂討論區之多數言論,幾乎都停留在這種媚俗水準。

  第4為何是錯誤錄音與錯誤演奏?1943的福特萬格勒我還聽得出何時是中提琴與第二小提琴、何時是大提琴與中提琴;而在第4卡拉揚版從頭到尾只有『數位合成的弦樂部』與第一小提琴的差別。而這種把貝多芬的管弦樂『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化的演奏特性,幾乎都是卡拉揚演奏貝多芬的主要風格無誤。說這種古典音樂適合入門,乾脆說貝多芬只會寫第一小提琴協奏曲算了。

  回到第5,你要聽美好的聲音本身?還是好古非今的追星態度?

  這是分辨演奏水準最基本、最重要的第一階段。古典音樂因為需要『演奏』,所以演奏家的重要性不輸作曲家;在此先不討論到底演奏家能不能再創作原始作品這個高難度哲學問題,只要簡單指出:音樂本身的美好,是必需透過合格的演奏家來表現的。我在《兩歲小孩『對聲音尊敬』的啟示》相關文章都表明,只要是合格的演奏與合格的錄音,兩歲或三歲小孩都可以輕易感受到最複雜的古典音樂之美妙聲音,完全不需要任何學習或教導。

  然而,在台灣社會本身沒有良好的古典音樂傳統而深受跨國資本主義的文化工業洗腦情況下,我們三歲級的古典音樂欣賞能力是逐步被破壞的,而且聽越多古典音樂、被破壞地越慘烈!造成當我們年長後基於休閒需要,想接受更多古典音樂洗禮時,反而最應該『回歸小孩子的樣式』:回到三歲小孩子的演奏水準之分辨能力。所以這個『版本比較』才是最重要的第一階段,通不過,可能表示已經無法單純感受到聲音本身的美好了。

  擁有正確的聲音分辨能力,才有資格談論真正的演奏水準。通過這個第一階段的考驗後,再來討論演奏家的演奏水準,就可以獲得真正的分辨能力了。

二、透過演奏新秀分辨演奏水準:

  第二階段是透過『演奏新秀』(新手啦!)來分辨演奏水準。理由也很簡單,因為演奏新手最不善長使用特殊的詮釋或情感喚起來掩蓋演奏技巧的缺失,再者回到我一再強調的,古典音樂的演奏水準是科學的進程,新世代的演奏技巧一定勝過老世代。所以我們現在所能聽到的演奏新秀剛好就是演奏技巧真實的展現,剛好成為最真實的素材。這也意謂著,過十年後這裡提到的演奏範例就不再適用了……:~~~~~

  剛好最近出了一套符合要求的唱片,ZZT335,伊莉沙白女王音樂大賽得獎眾人演奏聖桑的曲目。

圖檔
廠牌:Zig Zag Territoires (ZZT) / 編號:ZZT335 (3CD)

  這套唱片錄音是上等,只是沒有TIMPANI那麼極緻。它的特色就是由伊莉沙白女王音樂大賽得獎者來演奏,年齡應該都在30或以下。我先強調伊莉沙白女王音樂大賽其實才是歐洲古典音樂界最重要的盛會之一,這表示得獎者都是數一數二的絕代高手。正因為是重要盛會,所以伴奏的樂團是舉世最高強之一的烈日愛樂樂團,因而所有的音樂感受都會極大量來自獨奏小提家的演奏水準。

  最有趣的是,唱片內頁解說列出演奏人名時,如下圖排列:
  我當初先欣賞最愛的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結果覺得小提琴演奏很普通?後來聽到第二張唱片,才發現上圖隱含的秘密原來是:名字排在越前面的,越高強!排在越後面的,越肉腳;XXX的,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的演奏家原來排在最後面……

  我提出一個明顯的現象叫做『樂句之間的連貫性』。先比較最肉腳的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第二樂章與最高明的Elina Buksha之第二張CD第八軌Caprice andalou,Op.122。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第二樂章大約00:13開始,獨奏小提琴一出現我就覺得樂句不夠連貫;仔細一聽,你會發現一開始音符很平淡,00:1600:17出現兩個被加強表情的重音(應該是透過手臂抖音),卻又很黏著的不良表現;所謂的『黏著』是指,一個突顯的重音,沒有乾淨利落的表現,而是由弱到強再由強而弱略有延遲;這是帕爾曼最嚴重的演奏缺陷,怪不得我一聽就覺得不舒服。

  這個技巧缺陷到了03:03的第二主題出現後,顯示出它的嚴重性。一方面強奏的長音你會覺得聲音不飽滿(這是弓法不夠強的原因,跟帕爾曼完全一樣),然後就會覺得樂句之間『斷』地非常刻意,非常影響聆樂的快感。到此我已經聽不下去了………

  反過來聽最高明的Elina Buksha之第二張CD第八軌Caprice andalou, Op.122。一開始的G弦獨奏原本聲音就比較飽滿,勝之不武;再來聽01:21開始以高音域表的旋律線,就會發現兩位演奏家的演奏水準實在相差太多了!Elina Buksha的每個音都是乾淨利落地立即出聲,完全沒有黏著感;連帶樂句間也不會出現明顯的『斷』感,於是音樂的表現讓我們覺得『流暢而自然』,得到極大的聲音享受。這種等級的小提琴家,遠遠勝過任何古典音樂討論區上的唱片大師的,因為演奏技巧的紮實訓練是有科學的累積效果,老大師的基本功幾乎都注定一定輸給演奏新秀。

  有了這個基本認識後,挑戰自己看看,能不能在這張唱片中聽到:Elina Buksha > Harriet Langley > Maria Milstein > Liya Petrova 。於是,我們得到第二階段的能力:從不同曲目也能分辨演奏家的基本演奏水準。至此先不要談整體音樂的詮釋效果,先談論基本功:小提琴發出的聲音有沒有讓我們覺得『很美』?這種基本功的認識正是欣賞古典音樂最重要的基本能力,然後就可以進入第三階段。

三、透過整體演奏來分辨演奏水準:

  現在我們終於到達了這一步,欣賞整體演奏效果的演奏水準。我得再次強調絕對不能好高鶩遠,太多人都自以為能快速分辨整體演奏的水準,其實沒有基礎能力的分辨整體,最容易發生『拿雞毛當令箭』的情況。其實我深深懷疑福特萬格勒的瘋狂知名,單純只是因為誇張的自由速度太容易被聽出來了!聽到這個明顯特色之後,就自以為聽懂了福特萬格勒的整體演奏效果,再到處說他很崇拜福大師;真的測試的話,因為誇張的自由速度很容易分辨所以不會破功……長期以來,就出現一大堆『福粉』了。而證明福粉的悲哀很多人都知道,最有名的1951拜魯特錄音,反而是最爛最亂剪貼的偽造品等級,這就足以說明一切。

  另一方面,整體演奏效果是非常難客觀論述的!所以讀者也會發現我以下的論述很難客觀化。偏向客觀化的論證,只能看看論者能提出多少重要的細節,透過發現細節的多寡來旁證欣賞家到底有沒有真正聽到整體演奏效果。然而,誰知道他聽到的細節是『自主聽到』的?還是閱讀他人心得後瞎扯的?前述海費茲很冷峻的笑話殷鑑不遠,所以要訓練自己的分辨演奏水準能力,一定要找新秀或不知名的演奏家!這個意思又是,十年後我舉的範例又不能用了……:~~~~~

  剛好最近新天新地唱片行新進一家唱片廠牌完全符合我們第三階段的訓練要求。這是LYRINX,一家也是夫妻檔的小唱片公司,強調DSD錄音並大量發行SACD;唱片內容偏向主流曲目,其實我自己也偏好主流曲目,終究過去研究太久都已經有很深厚的感情了。所以在錄音合格的情況下,曲目又是大家熟悉的,又大量採用新銳演奏家,這就非常適合進行第三階段的分辨演奏水準之訓練。

  要說明一下,雖然SACD可以當成CD進行播放,但是播放品質會『很爛!』,RIP成檔案進行CAT播放就不會有問題了。而LYRINX錄音水準明顯還是與新天新地最偉大的SOLSTICS/FYTIMPANIHORTUSSKARBO有一大段差距,跟素質差一點的ZZT或最新的ERATO相比,有音響美學方向的不同;嚴格來說,LYRINX更偏向大廠的流行口味,與SOLSTICS/FYTIMPANI這種殺音響的走向有明顯差別。所以我並沒有瘋狂推薦它的錄音水準,只能說水準合格;真正讓我迷上的是高超的演奏水準。

  我對這家廠牌還沒有全包,只有第一次測試性地買了許多張唱片;連新天新地唱片行的同好之經驗分享都沒有看,直接用『猜』的選了十幾張唱片回家測試。怎麼『猜』呢?多年的經驗,凡是法國廠牌與法國錄音的鋼琴音樂,挑女鋼琴家永遠不會錯,於是我選了以下三位女鋼琴家。

  第一位是Paloma KouiderLYR 271,有最大眾的李斯特第二號匈牙利狂想曲,被我稱為真正的『野田妹』。這是非常容易辨認的特質,你會發現她使用誇張地自由速度並加上一大堆額外的裝飾奏。重點是聲音本身,以朗朗為代表喜歡把這首音樂超技化而得到很大的流行風潮,那種超技的成功是任何不懂古典音樂的人都聽得出來的。那麼一個深度休閒的古典音樂者與一般人有什麼不同?直接痛罵朗朗剛好是最低水準的附庸風雅行為,因為你根本聽不出他有什麼問題,只會根據態度、行銷與其他無關音樂的條件去批評。其實拿Paloma Kouider一比就非常清楚了,朗朗彈出來的聲音『完全不美』才是最根本的問題。同樣都是亂來惡搞的演奏,Paloma Kouider有明確的聲部線條,每個和聲應有的色彩也一清二楚,這說明了她的惡搞是在『維持音樂之美』的基礎上進行即興演奏,這才是真正的即興演奏!無論是什麼演奏,脫離音樂本身美感就是毫無意義的。

  當然尊重作曲家意圖才是這種野田妺的重要法則,否則就真的是亂來了。匈牙利狂想曲本身的作曲意圖本為炫技而生,野田妹式亂來的即興演奏是無妨的;但是回到本唱片另一首貝多芬的田園奏鳴曲op.28,它的第二樂章是極罕見早期作品卻擁有後期作曲技巧與心靈的吉光片羽,懂得尊敬樂曲本身的演奏家就會知道這種音樂要嚴肅以對。果然,這個樂章的Paloma Kouider就正襟危坐起來。

  這些音樂之美是不證自明的,問我現在已經四歲的小鬼最清楚。他一向喜歡聽這首匈牙利狂想曲,第一次播放這張唱片時,我仔細看著他的反應:雖然會被自由即興的添加樂段嚇了一跳,但是他仍然開開心心跟著搖晃身體;比較先前聽到演奏不良的《春之祭》之落寞反應,就可以知道這張唱片通過了考驗。

  第二位是Caroline SagemanLYR 2256,蕭邦的波蘭舞曲集,最流行的《軍隊》、《英雄》都在列。她的演奏與上一位剛好完全相反:Paloma Kouider是突顯演奏家的特色,Caroline Sageman卻是突顯樂曲本身的特色,也就是沒有什麼明顯的演奏特色可以讓你一下子就辨認出是她在演奏。但是真的要挑剔她的毛病,又完全找不到任何音色營造的問題,只聽到單純的鋼琴美感。這正是新銳演奏家的功力,紮實的技巧是無可挑剔的;再加上夠好的錄音,反而讓我們欣賞這些主流曲目時得到真正的享受。用最簡單的形容,這種夠水準的新銳演奏家可以讓我們清清楚楚聽到每一個音符,尤其是快速音群的音符之間一點都不會糊成一團。

  《英雄》波蘭舞曲在YOUTUDE上有太多所謂演奏大師的範例(包含極為著名的老大師),幾乎人人都是努力把『英雄』變得非常英雄、連貝多芬都沒有那麼英雄。然而真正的蕭邦那會是什麼革命家?真的要革命就不會只寫一首附會的練習曲,而是應該把寄託想像的?事曲寫成革命曲才對。然而我們都聽得出生活在巴?的波蘭人蕭邦,波蘭只是一種寄託的典雅鄉愁;因此《英雄》波蘭舞曲的聲音符本身應該『是典雅勝過英雄』才符合作曲家原意,一味誇飾的英雄化只是這個時代的詮釋流行而已。所以我才會多次反覆強調:唯有回歸音符本身,那才是真正的古典音樂。

  第三位鋼琴家Marie-Josephe JudeLYR 2273,貝多芬奏鳴曲8, 23 & 26。這位鋼琴家因為同時在TIMPANI錄音,所以我直接賭上而買下一大堆,果然又是一個絕代鋼琴高手!不過,她有一些唱片標示了某家音響發燒廠技術合作,結果聲音……以後再慢慢研究。


  這位鋼琴家不是新銳,年齡夠大而是真實存在的演奏大師了。這下子我開始進入主觀用語的困境,因為要把這種大師級的音樂水準使用客觀論述來表現簡直是不可能!首先是,因為這張唱片,讓我的四歲小鬼從此愛上了《悲愴》奏鳴曲;而我一向最討厭《告別》,遇到這麼偉大的演奏也只能甘拜下風。四歲小鬼從小就喜歡《熱情》奏鳴曲,喜歡到可以自己坐在鋼琴前面抓出單一主旋律的音符並彈奏,甚至嘗試抓出一部份的慢板樂章之左手伴奏。當然了,在這個挑剔小鬼的耳朵下,要讓他認同另一個《熱情》演奏版本簡直是不可能。

  偏偏Marie-Josephe Jude就是可以!她的演奏同時具備上述兩位的優點:該自由奔放時,她可以比Paloma Kouider更活潑靈巧;該收回演奏家而突顯作曲家時,她可以比Caroline Sageman更精雕細琢出每一個音符。所以仔細欣賞到她每個音符的音色與速度、力度的整體營造,會不由得驚呼真的是大師!舉《熱情》的第二樂章正是典範。

  第二樂章是變奏曲式,主旋律呈現之後逐漸增加音符越來越快,先第一變奏、第二變奏再到最快速的第三變奏而回歸緩慢主旋律之結尾。我們可以清清楚楚聽到一開始慢板樂段每個和聲的組成音符,這就是最精彩的精雕細琢,無怪我的四歲小鬼據此幾乎抓出左手伴奏的所有音符。這麼典雅的主旋律後,進入音符增加一倍的第一變奏,持續保持典雅氣氛;到了變化極大的第二變奏,可以聽出右手對位旋律開始走向活潑靈動的主觀詮釋,但是左手的固著旋律線仍然維持著典雅風格。到了最自由奔放的第三變奏,當然野田妹風格就爆發出來;再慢慢地回覆到典雅的風格,回歸主旋律的徐緩樂段,最後接往第三樂章。

  Marie-Josephe Jude的演奏已經是真正的大師級水準,然而從本文的角度,著重在如何正確地辨認出『大師水準』?如果太早談情緒的營造,那麼很多老大師都會在這種名義之下被盲目地相信。因此我提出這三位演奏家,正是進行一個高難度的演奏能力之分辨;第一位Paloma Kouider是在基本功合格的情況下聆聽『自由詮釋』,第二位Caroline Sageman同樣是基本功合格的情況下聆聽『音符營造』;第三位Marie-Josephe Jude為何是大師?我的操作型定義就是:同時有第一位的『自由詮釋』素養,又同時有第二位的『音符營造』水準,那麼她就幾近是一位極緻的真正大師了。可想而知,這麼嚴苛的水準,沒有多少鋼琴家可以通過的;不是缺一缺二,就是連基本功都有問題。

  要強調的是,我絕對相信有人可以完全不懂什麼是基本功或『自由詮釋』與『音符營造』,卻能直接聽出Marie-Josephe Jude是真正的大師。這是因為他使用了不同的途徑學會了正確的演奏水準分辨能力,當然要大加贊美。所以我再次強調:這都是基於還沒有分辨能力、或者是想加強分辨能力的古典音樂愛好者所設計的『教材』,是『教材』而不是『真理』;當然了,我有自信它是非常正確的教材就是……;)

四、結語:走向深度休閒的演奏水準分辨力

  看到這裡,讀者應該發現這一點都不輕鬆,要花非常多的精力與心神,可能同一樂段還要反覆聽一二十次!所以我才會先寫出上一期的文章,先強調『深度休閒』的重要意義,然後就可以理直氣壯要求欣賞古典音樂必需如此辛苦了。不想這麼辛苦?那只會變成文化工業所洗腦的異化人生,千萬別以為這樣子沒什麼關係!前一篇文章已經講得很清楚了。

  如果願意接受這樣的挑戰,從YOUTUDE(最後偷偷講我是故意拼錯字母的)開始透過同一曲目、方便地辨認演奏家的基本功,再從演奏新秀學習不同曲目下仍然能分辨演奏水準的差異,最後可以掌握整體性的演奏水準從而辨認出極緻的大師風釆。在這樣子的古典音樂欣賞能力之下,它就可以回報最佳的休閒效果,從而保障我們身心靈的健康;如此,欣賞古典音樂才有真正的意義與價值。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