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5日 星期日

《科學、音樂與音響》欣賞正確演奏與正確錄音所需的音響硬體之最低標準


  2010年我發表過《分辨錄音藝術的音響硬體建構之最低標準》一文,幫助認同我的音樂理念之同好們,不論經濟能力多寡都可以欣賞到正確而深刻的古典音樂。時到今日己經2014年了,很多音響硬體一直出現科學式的進步,我自己的音響水準也持續再更新;也該重新推薦最低標準的音響系統了,讓經濟能力不再是接觸正確古典音樂的巨大門檻。

  因為如何鑑識錄音水準的相關論述我己經寫過太多文章,這篇短文將不會論述如何正確地辨認唱片水準,有興趣的同好可以參考我其他的相關文章。

一、使用電腦聽音樂者:

  這是最能超值又極緻的音響方向。我的設計構思如下:

1、電腦應該是必需品,所以不算錢。如果找到為了音響而優化的OS,基本上也是不需花費。
2、強烈推薦中國的樂之邦產品,只推薦他們的USB音效裝置,不推薦他們的DAC裝置。
3、請參考本人與多位MY-HIEND網友合作推廣的:『USB解決方案』。

  樂之邦 USB音效卡進可攻退可守,經濟能力不足的使用它的類比輸出即可,有能力增加預算者只要加購新天新地唱片行代理的 REAL-CABLE NANO DAC即可得到驚人的瘋狂提升,只需花費 2500元,別懷疑,這是至今為止最超值又極緻的DAC。要提醒的是現在樂之邦打算把產品線進化成 04 MX 與 06 MX,我還沒有試聽過;但是以該公司追求HI-FI的產品方向,應該可以直接賭了。

『USB解決方案』的定義請參考:

  再者,隨便買一台 B母座的 USB 3.0 HUB(如果要極緻可以參考我們最推薦的是 USBGEAR 的鐵殼 3.0 HUB,露天拍賣代購價約2600元。)約一台500元上下,請注意一但要買『B母座』不要買成miniB母座。再買兩條 USB 3.0 A 轉 B 與 DC 5.5/2.1 訊號分離線(在台灣最便宜的應該是這家AUDIO-REALITY公司的產品,兩條1600元。)。記住!必需要求商家讓 DC端『越短越好』,我要求的DC端才不到兩公分。為何使用 USB 3.0 HUB?因為聲音狂勝 2.0 HUB;為何使用 3.0線?因為樂之邦USB音效裝置的接孔是 3.0,而 2.0的頭插在 3.0,聲音會差一截!猜想是沒有固定的 USB 3.0金屬片振動之故,這個可是我個人第一個發現的音響怪象。最後,買兩顆5V5A的交換式電源,一顆200元。

  電腦不算錢的情況下,最最便宜的音響訊源方案是:3000(JPLAY) + 1800(樂之邦 01 USD) + 1600(兩條分離線) + 500(USB 3.0 HUB) + 400(兩個交換式電源) + 2500(REAL-CABLE NANO DAC)= 9800元。這是目前為止最超值且極緻的電腦訊源(CAT播放系統),可以讓音響系統的後端只需很便宜就能得到超高水準的音響效果。

  如果經濟能力真的不足,可以考慮不用JPLAY改用免費的 FOOBAR2000 XA;再改用樂之邦 03 US,使用它內建的耳機輸出,就足以推動至今為止最超值又極緻的耳機:德國大師German Maestro GMP435S (GMP435) 開放式耳機,4700元。如此完整的一套音響(耳機)系統為:

0+ 4000(樂之邦 03 US) + 1600(兩條分離線) + 500(USB 3.0 HUB) + 400(兩個交換式電源) + 4700(GMP435S) = 11200元。

  總價一萬一千元出頭而己,己經保證可以聽到我所說的任何錄音現象與音樂效果,缺點只是耳機與喇叭的先天差異而己。德國大師German Maestro GMP435S 是目前為止唯一發現可以符合我要求的正確辨識錄音水準之耳機,反之耳機族流行的耳機品牌幾乎完全不符合,因此這個耳機是不可以任意更換的,就算是使用一隻五萬元的旗艦耳機也不見得有它的錄音藝術分辨能力。

  如果不使用耳機而使用喇叭,那麼 03 US就不超值了,應改用 01 USD 透過 MULINK 直接連到樂之邦 N99A 純數位擴大機,再推動新竹店家 rendzaw 的 8500元全音域喇叭 或 相似價位的 C511 喇叭,喇叭線可以買 REAL-CABLE 最低階的切售線 TDC300F 公尺 / 220元。要強調的是,以現在音響科學的發展,一萬元以下超值的喇叭到處可見,可能存在著與 rendzaw喇叭相提並論的優秀喇叭,只是我沒有心力一個個去測試。如此完整的一套音響(喇叭)系統為:

0+ 1800(樂之邦 01 USD)+ 1600(兩條分離線) + 500(USB 3.0 HUB) + 400(兩個交換式電源) + 5000(樂之邦N99A) + 800(TDC300F喇叭線) + 8500(rendzaw喇叭) = 18600元。

  總價才一萬八仟元左右,己經保證可以聽到我所說的任何錄音現象與音樂效果,缺點只是低價位音響系統必定存在的『音質』、『質感』、『舒適性』一定遠比不上高價位音響系統。

  一萬元的耳機系統與一萬八仟元的喇叭系統當然都是最妥協下的構思了,如果經濟能力尚可,耳機系統必需愈先升級耳機擴大機;因為樂之邦 03 US內建的耳機輸出是最大的瓶頸,應先升級成樂之邦 HP10耳機擴大機(5000元)。再者,兩種音響系統可以升級的物件為:jplay播放程式是最重要的(3000元),樂之邦 01 USD 應升級為 03 USD(5500元),500元的HUB 應升級 2600元的鐵殼HUB,兩個外接電源應升級成一個明緯MSP-100-5頂級交換式電源1500元,它可以一次接兩個電源輸出而幾無影響聲音;無論耳機系統或喇叭系統都可以外接 REAL-CABLE NANO DAC(2500元)而得到更佳的播放效果,而 NANO DAC可以升級第二台明緯MSP-100-5頂級交換式電源。

  以上設備到位後,應研究如何優化電腦;如果電腦程度不佳,那就可以改由升級相關『線材』為提升音響效果的手段。這部份很簡單:去新天新地唱片行買下經濟能力最能負擔的 real-cable線材就對了。如果要再往上升級,務必記住:訊源己經到頂了!除了線材外幾無可提升的空間,應把預算放在擴大機(或耳機擴大機)與喇叭。

二、無法(或不會)使用電腦聽音樂者:

  這個比較麻煩。雖然有超值又極緻的藍光轉盤系統:三星 BD-E5300藍光轉盤,請參考《《科學、音樂與音響》走向超值而極緻的傳統數位轉盤 之一》,但是己經停產了難以買到。而以原廠未改而論目前的三星藍光轉盤有沒有先前產品的音響效果?似乎不是很樂觀。這部份只能得對轉盤情有獨鍾的真正音響高手去尋找,然而,林主惟己過世了,再來還有誰能有這種犀利的直覺發現另一家超值而極緻的轉盤?有待後人的努力了。

  如果去拍賣網尋找還能找到 E5300,可惜一台仍要四仟元,而且這種3C產品的壽命是會令人擔心的。如果能買到,那麼使用傳統轉盤的超值耳機系統為:

4000(三星E5300) + 2500(REAL-CABLE NANO DAC) + 5000(樂之邦 HP10 耳機擴大機) + 4700(GMP435S) = 16200元。

  雖然比電腦播放貴一截,但因為使用高級一大截的耳機擴大機,所以播放效果一定遠勝前述 11200元的電腦播放系統。當然了,有很多2000元左右的小耳擴應該都足以讓GMP435S這隻好推的耳機推出足夠水準,但是我己經沒有心力去研究這部份的超值推薦....:P

  使用傳統轉盤的超值喇叭系統為:

4000(三星E5300) + 2500(REAL-CABLE NANO DAC) + 5000(樂之邦N99A) + 800(TDC300F喇叭線) + 8500(rendzaw喇叭) = 20800元。

  因為沒有用到樂之邦N99A最頂級的MULINK輸入,因此市面上一定存在相似價位效果相當的便宜擴大機,購買三千元左右的二手日系大廠擴大機更是強烈推薦。

  以上的傳統轉盤系統最重要的升級就是更換藍光轉盤的電源線;更換頂級的REAL-CABLE電源線後,足以讓前述未進行電腦優化下的JPLAY電腦播放系統吃灰!行有餘力,再升級相關的『線材』,方法與前述的電腦播放系完全一樣。

三、結語:

  以上分別就耳機系統與喇叭系統,明確證實了只要花一萬元出頭或兩萬元多一些,就可以得到『聲音的正確性』前人完全無法想像的音響效果。所以我才再三強調,音響就是科學,古典音樂當然也偏向科學。對比一般沒有科學能力的愛樂者,只能沈淪在根本不夠格的所謂老大師唱片,或哭訴音響越來越貴;我們卻可以使用十年前絕對無法達成的超低價位獲得真正的音響效果與音樂內容,真正懂科學的人,音響明明是越來越便宜!當然了,不敢面對真實的聽感,只敢相信雜誌或廣告上的『大眾流行觀點』,當然注定會增加廣告預算而買到越來越貴、而且越來越爛的『商品』,這是任何時代都無法避免的悲劇。

  只有真正尊敬與實踐科學的人,音樂與音響才會對他敞開大門。

蘇友瑞

(END)

psycho 的中時BLOG之讀者回應區 http://www.my-hiend.com/vbb/showthread.php?5617

2015年3月11日 星期三

回歸休閒活動的本質:深度休閒的古典音樂欣賞

  我們探討了很多音樂與音響的相關議題,花了那麼多心思與財力,究竟為了什麼?總不能說花那麼多的時間精力只是一場空而已。絕大多數音樂與音響的愛好者都有另外的全職工作,他們不以音樂或音響為專業,所以他們只是把音樂與音響當成一種休閒活動。然而,什麼是休閒活動?它真的能幫助我們得到身心靈的放鬆?還是像毒品酗酒一樣反噬造成個人嚴重的傷害?

  這部份當然有很多學者幫我們研究,「休閒活動」對於現代人身心靈的幫助一向是重要學術議題,他們的研究成果也符合我們一般的想法,都發現休閒活動產生好的休閒效益,提高生活的品質。但是出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休閒活動的研究者提出「深度休閒(serious leisure)的觀念,以Stebbins(1982)為先驅學者。Stebbins認為在資訊時代人們有兩種不同的休閒方式:一種是閒逸休閒(casual leisure),另一種為深度休閒。閒逸休閒指有立即的酬嘗特性,並不需要特別訓練技巧,相對之下是較短暫的生活享受。相較於閒逸休閒,深度休閒是目標導向的,指有系統、深度地投入一項業餘、不以此為生的嗜好活動或志願活動,在追求的過程中,休閒投入者會隨生涯階段的發展有不同的目標,因而發展出不同的技能,成為終其一生的興趣。(以上引自周秀華與余嬪,2005)


一、「深度休閒」的休閒本質:

  一般人常把休閒活動誤解為只是隨意的「殺時間」活動,其實有系統而深入地持續參與自己所喜歡的活動反而可以得到更大的休閒效益;周秀華與余嬪(2005)在地化的質性研究主張「......深度休閒投入有助於個人、家庭、工作、人際互動與社會的發展。」。因此,休閒活動不應該只是引起參與者的興趣而己;它必需進行深入與持續的主題探討,增加「深度休閒」的特性,才可能得到更有效的休閒效益。

  這些學術研究對於我們從事的休閒活動真的是當頭棒喝!休閒活動的確有助於身心靈的健康,但是如果只停留在很表面的「殺時間」,它就會降低效果。更甚者,休閒活動原本要得到的自我滿足無法達成,對個人的心理衛生反而是更強烈的失落感,恐怕反過來會變成:淺層休閒活動會造成身心靈的受害。這也不是什麼危言聳聽,我們觀察網路社會就可以看到清楚的現象了:可以自由表現自我的網路討論區本來就是很多人的休閒活動;一個人多口雜的網路社會如果共同關心一個深度的社會議題,那麼它就會出現台灣史上最偉大的社會運動之一318學運;但是如果只停留在人人幻想30公分打手槍,就會出現BBS史上最離譜的『東海網路228事件』(清大YA哥事件堪可比擬)。BBS鄉民的正義一直存在,走向深度休閒,便可以出現台灣近代幾個偉大的社會運動;走向我爽就好的淺層殺時間,那就真的只是暴民本質了。我們企盼著休閒,但是休閒活動也是一種兩面刃,促使我們走向『深度休閒』來避免淺層休閒活動可能的危害。

  明明只是單純的休閒活動需要,為什麼會變得這麼複雜?都已經擺脫人群躲進私人空間進行音樂欣賞或發燒音響了,就不能單純獲得休閒效益嗎?很可惜的,答案真的是不能。


二、古典音樂的閒逸休閒面貌:

  過去我強烈批判『偽裝的古典音樂迷』現象,是植基在古典音樂被現代社會蓄意包裝成高貴品味,從而讓對古典音樂毫無興趣的人假扮古典音樂迷以求得高貴品味的美名。在此先排除『偽裝的古典音樂迷』,來談談真心對古典音樂有興趣的樂迷。不過,批判的力度可能更強烈。

  真心對古典音樂有興趣的樂迷所面對的古典音樂情境,完全符合阿多諾與霍克海默所謂的『文化工業』處境。真的有一群人對古典音樂有需求,但是大多數只接觸到古典音樂圈裡的流行文化。決定流行文化的一向是跨國資本主義的唱片公司。他們先敏銳地發現古典時期與浪漫時期的古典音樂商品比較好賣,然後為了推銷利潤較高的演奏樂手而塑造『非買不可的大師』;再者,這種流行文化迎合美國自二次世界大戰後掘起的文化競爭意識,全力打壓被取代的歐陸文化霸權法國,從而虛構出巴哈是古典音樂之父的偽造古典音樂史,成功讓古典音樂的流行文化徹底忘記法國才是古典音樂真正的生產大國。種種明顯的流行文化操作手法下,一但走向「閒逸休閒」式的古典音樂欣賞,就無法避免以下幾個面貌:

1、對演奏家比對作曲家更關注:

  試著搜尋一下網路上的古典音樂討論區,會發現討論演奏家的貼文遠遠遠遠勝過作曲家;理由是非常簡單的,因為跨國資本主義的唱片公司知道銷售作曲家的唱片利潤比不上銷售演奏家的唱片。我們常期望網路社會可以是一個民主而多元的公平社會,可惜在「閒逸休閒」的影響下莫不積極成為跨國唱片公司無償的打手與文宣。結果我們可以簡單統計一下:正式出版的古典音樂媒體,除了音樂家傳記或八卦外,多少是針對音樂家的作品進行深度分享?再來,比較一下網路上業餘愛好者的古典音樂分享,是不是絕大部份都跟實體媒體相差不多?甚至於,你會發現網路上對唱片的推薦完全潛意識地成為實體廣告的打手(我保證絕對不是網軍,而是自動自發的),只有在雜誌上廣告的,討論區才會推薦。

  當然網路上也會看到完全不同的走向,那是因為你運氣太好、看到一個走向深度休閒的網路討論區了。

2、對作曲家本身作品的視野偏狹:

  可憐的貝多芬,表面上似乎很多討論,實質上極少人注意到沒有被唱片公司垂青的 OP.126OP.124OP.134。巴哈那麼多作品,大概只專注不到二十首?草札特呢,誰理會他的K.613K.617K.618?每個作曲家都有他最被認同的曲目,我很贊同;但是既然喜歡了貝多芬卻不會對他其他沒有被唱片公司宣傳過的作品,這不是被宰制、被奴役?別跟我說因為沒唱片所以聽不到!網路時代的世界沒有聽不到這件事,只有被奴役而不自知。YOUTUDE上幾乎擁有作曲家全部的罕見曲目,IMSLP 更收集了任何人一輩子都永遠聽不完的古典音樂所有作品。資源這麼豐富的現代社會,對作曲家的認識卻繼續留在唱片公司的指導命令。當然了,如果只關注演奏家當然也會落入同等情境了。難得遇到討論罕見作品的同好,一問之下,原來是某間唱片公司發行『古典音樂罕見特輯,非買不可!』才聽過的,救命喔!

3、主張古典音樂輕鬆與隨意就好

  沒錯,表面上是個人休閒的選擇,還暗合傳統東方文化的逍遙人生美學;然而真正擁有這種高妙境界的人可能全世界就只有那麼一兩個,但是古典音樂圈裡可能有幾仟個人天天到處說服別人只要輕鬆隨意就好;於是可以看出明顯的證明:所謂的輕鬆隨意就好,不過是被商品化奴役後再成為唱片公司無償的打手與文宣。在哲學本質論上,古典音樂的『輕鬆』其真正意涵應該偏向典雅,這在我MY-HIEND電子雜誌第七期專欄《古典音樂欣賞的輕鬆與典雅》已經闡述過;在社會學上,我們會發現『古典音樂輕鬆聽』類似用語是處處可見的商品口號;而從本文的觀念,輕鬆聽就是主張「閒逸休閒」式的古典音樂欣賞,幾乎沒有不落入上述陷阱的。

  以上三個面貌只是隨便舉例,不是嚴謹的若P則Q科學定律;重點只是描述深受『文化工業』危害的古典音樂圈,會如何在「閒逸休閒」的走向下沈淪。結果,把非買不可的流行唱片放給我那個三歲小鬼聽,他立刻大哭:這不是肯得雞!這不是肯得雞!!.....欣賞、購買還溢美這種唱片商品的古典音樂愛好者,真的比三歲小孩還不如嗎?


三、古典音樂欣賞為何需要深度休閒?

  在此必需做一個嚴肅的社會文化思考,論述我們勢必走向深度休閒式的古典音樂欣賞,因為閒逸休閒式的古典音樂欣賞會面臨很大的問題。

  走向現代化社會的世界潮流下,在比較文明的社會中,人們的人權與生活都有一定的保障。然而卻往往面對生命意義空虛的問題,因為教育水準高漲,人人都有哲學思考能力,傳統文化的愚民教條根本無法真心說服人,工作的壓力又難以成為自我實現的目標。於是,現代人需要『休閒活動』,透過休閒,剛好讓大腦不再被迫進行工具理性的思考,而有機會形而上思考:『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之價值問題。如此,形成種種不同人們各自發展出的不同自我價值,而能滿足地活在世界上。

  因此,休閒活動中的大腦必需面對『最真實的對象』,我所謂的真實是形而上的:包括最真實的宗教體驗、最真實的家庭和樂、最真實的愛情、最真實的知心友誼。因為現實生活的工具理性是全然地虛假,唯有回到休閒活動才能面對真實而進行真實的自我思考。人性對『真實』的渴望是如此強烈,所以雖然現實生活人人虛偽不堪,只要化身在網路上立刻什麼真心話都敢講了,這也是網路社會令人沈迷的深層原因。總之,休閒活動是渴望真實的。

  然而在文化工業的宰制下,休閒活動被商品化侵犯;三歲小孩當然不知道麥當勞叔叔的和藹可親是虛假的,身為父母就不可能不知道;想像如果被廣告流行宰制,一家人休閒活動都是天天去麥當勞找叔叔玩,身為父母將會覺得人生多麼無望!相對的,現代社會鼓勵身處大自然的休閒活動,正因為它是遠比麥當勞叔叔真實太多的對象。

  當我們真心的決定以古典音樂為自身的休閒活動,這就表示我們需要的是『真實的古典音樂』。我們在工具理性上會因為流行商品與廣告而被說服非買不可的唱片很偉大,但是我們的感覺系統會清楚明白地在內心深處告訴自己是個虛假的笨蛋;為什麼呢?連三歲小孩都聽得出來,怎麼可能大人會聽不出來?我們聽不出來,絕對不是真的沒能力(你想被三歲小孩嘲笑嗎?),而是無法免於文化工業的宰制。如此一來,我們欣賞古典音樂就變成與麥當勞叔叔同樂的低級趣味,不只毫無休閒效果,而且內在自我一直控訴自己是個虛偽的人;久而久之,極可能反噬成為意義失落的幫兇。

  活在現代社會是需要『真實的自我』,否則必定惡化成蒼白的工具化生命。然而『真實的自我』卻面臨文化工業不斷以虛假的商品進行污染,所以註定了再也無法閒逸休閒,只能走向深度休閒。


四、走向深度休閒的古典音樂欣賞:

  深度休閒有很多層涵意,我們由簡入繁慢慢推演出來。

1、最簡單的講法:只要個人真誠花費很多心血,就是深度休閒。這裡真的要對抗我們華人世界最喜歡的虛偽言詞:明明花了幾百萬在音響上,買了幾萬張唱片,然後再『謙稱』:我只是輕鬆隨便玩而已。。。。這那裡輕鬆隨便了?!

2、進階的講法:只要做到我在第二期專欄提到的『我學方法論』:第一步『選定角色(情節)』,第二步『重述完整故事』,第三步才進行心得感想;這樣子就是深度休閒。請參考MY-HIEND電子雜誌第二期文章:《如何判斷音樂音響資訊的好壞?談音樂欣賞與音響判斷的普遍客觀性》。

3、嚴謹的講法我們先參考學術論文:(引自周秀華與余嬪,2005)

Stebbins 歸納從事自己喜愛的休閒活動者會表現出以下六種特徵:
(1)遇阻礙時能堅持到底(perseverance)。
(2)付出努力(effort)。
(3)經由努力追求而有長時期的生涯發展階段(career)。
(4)得到持久的利益(durable benefits):如自我表現、自我實現、增進自我形象與自信心。
(5)對自己選擇的休閒有強烈的認同(identity)。
(6)能發展出其休閒團體獨特的特質或精神(unique character or spirit)。

  看到這裡,很多網友應該有很深的體認,因為在網路上非常容易找到這種範例。

  在台灣的古典音樂圈中,最符合深度休閒要素的網路現象,在我看來正是『新天新地唱片行的網路同好』。他們在已去世的林主惟之影響下選擇了一套音樂與音響的美學(姑且稱為新天新地美學),然後一群同好在人氣很小的一個小網站裡交流分享,雖然文章流量小但是從來沒斷根過;從發現超值藍光轉盤到現在的大型接地盒,知識的成長是明顯可見的。雖然沒有夠厲害的寫手把音樂心得客觀地寫出來,至少欣賞的唱片與音響都不會被我的三歲小孩打槍。有許多網友關注我的部落格或MY-HIEND網站上的發燒音樂討論區,也會發現我嘗試進行的深度休閒取向。

  相對的,我們會發現有些高人氣的古典音樂討論區,裡面崇尚的是使用不到一百字就可以評論一張唱片或一個演奏;過去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輕薄短小,現在我們可以正確理解為『無法進行深度休閒』。請記住,深度休閒不是要求每一個人都要長篇大論,長篇大論是一種先天才華難以要求;但是基於深度休閒的需要我們可以要求自己成為一個『走向深度休閒』的愛樂友,也就是說,我們要求自己回應以下六個深度休閒的特質:

(1)遇阻礙時能堅持到底:要求自己『只看長篇大論、拒絕輕薄短小』,長篇大論會很難嗎?拒絕挑戰就註定只能受到文化工業的污染而已。

(2)付出努力:想辦法看懂長篇大論的內容是什麼,記住,絕對沒有輕薄短小卻可以彰顯真相這種不通的事,想想看聖經有多厚就知道絕對不能輕薄短小了。

(3)經由努力追求而有長時期的生涯發展階段:這一點就比較針對長篇大論寫手專用的,所以我們跳過。

(4)得到持久的利益,如自我表現、自我實現、增進自我形象與自信心:這裡彰顯了網路討論的重要性!我們雖然無法長篇大論,但是可以簡單地針對長篇大論進行回應,並且一定要回應!『回應』一方面是鼓勵長篇大論寫手,更重要的是它標誌著『真實自我』的存在。如果你在網路上只看不回,它在人格養成歷程上就是實現一個隱匿自我的歷程,對於追求深度休閒會有很大的缺陷。長期使用『回應』這一行為,才有可能達到自我表現、自我實現、增進自我形象與自信心等效果。當然了,如果把這個歷程轉化成現實生活的音樂分享交流也是可行的。

(5)對自己選擇的休閒有強烈的認同:這裡也有一個重點,很多人認為多元化社會就應該是多方面接觸,然而越多方面接觸往往註定無法進行深度休閒。相反的,快速決定強烈認同的對象,然後開始全力投入,才有可能達到深度休閒的效果。選錯了怎麼辦?它只是休閒活動耶!砍掉重練就好了啊!

(6)能發展出其休閒團體獨特的特質或精神:沒錯,真實的自我一定有特色,沒有特色的叫做機器人。所以我很樂意被稱為『法派』、『新天新地幫』、jplay cat派音響.....每個標誌其實都代表著深度休閒的投入。

  其實在這樣的深度休閒要求下,應該有不少人發現他就是無法如此深度休閒。那我得嚴肅地回應:這代表你的本性就是不喜歡古典音樂。也就是說,原先你認為你很喜歡古典音樂,只是莫名奇妙被洗腦而已。要知道,深度休閒的研究不是針對所謂高貴的藝文修養,許多「深度休閒」的研究發現各式各樣的休閒活動皆有類似效果,例如慢跑者、足球迷、游泳者、運動舞蹈參與者與插花、單車活動參與者、大英國協導覽志工等(引自劉虹伶,2006)。如果你對古典音樂的熱情居然比不上自行車,那為什麼不去騎車而偏偏要硬逼自己喜歡古典音樂?


五、結語:現代人不得不接受的重擔

  真的好累啊!連休閒活動都要講究很累的深度?的確如此!想像一下如果我們還是在野蠻未開化的社會,我們只要快快樂樂按本分生活就好了,何必想這麼多?但是我們也要記得,落後社會的快樂單純生活,還包含了不小心生出個白子,就要全家燒死求森林之神不要傷害我們全村;也包含了快快樂樂地看到無辜女性被指控為女巫,然後快快樂樂地看到她被活活燒死在廣場上。無知的快樂是虛偽不堪的,因為它只是建築在犧牲弱勢的野蠻基礎上。因此我們走向資本主義、走向尊重人權、走向現代社會;然後就開始面對文化工業的宰制,導致我們不得不發展深度休閒的生活態度,保證自我實現可以得到充分的發展。

  所以這是現代人不得不接受的重擔,拒絕這種重擔,只是讓自己犧牲在自我良心的啃噬而已。我在網路上多年與許多人交手過古典音樂是否應該輕鬆聽,如今一個個放棄古典音樂、甚至墮落成跨國公司的買辦手下,這就可以知道違反真實自我的閒逸休閒會造成多麼可怕的結果了。

  雖然是一個重擔,但是它的本質是一種挑選:真心喜愛古典音樂,就絕不可能認為它是重擔,反而可以從中得到最大的樂趣,這是走向深度休閒的人生中最美好的禮物。看到這裡的讀者有沒有注意到,本文一開始就強調了:深度休閒可以得到更高更正確的『休閒效益』,這是可以量化的絕對客觀指標。也就是說,只要能達到深度休閒,那麼古典音樂就真的可以永遠陪伴一生的喜怒哀樂了。人生如此,夫復何求?

  當然,這是一篇非常進階的文章,不適合隨時討論,而適合在深夜一人安靜地沈思默想。其實不只是古典音樂的欣賞,音響的調整也同樣具有相同的深度休閒要求;所以真正懂音響的高手可以輕易獲得如同三歲小孩般正確的古典音樂素養,其來有自。


(END)

參考文獻:
周秀華, & 余嬪.(2005). 深度休閒者學習經驗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8(2)297-324

2015年3月1日 星期日

《音樂與音響》綜論音樂欣賞與音響判斷的普遍客觀性


※ 原載於MY-HIEND電子雜誌創刊號第二期。

  在前文《對於『音樂軟體』的一些基本觀點》我指出了『正確的唱片』之真實現象,理所當然一定會引起『音樂欣賞只是主觀喜好』的爭議;然而古典音樂與音響科學都是承接西方科學精神的文化產物,沒有正確的科學視野往往造成嚴重的思辨謬誤,從而徹底毀滅任何音樂或音響進步的可能;因此,本篇文章將要徹底顛覆我們對音樂欣賞與音響判斷的反科學謬誤,從而真正幫助音樂與音響之深刻感受。

(附註:本人約在1994年的遊戲文字『如何判斷一篇樂評』被到處無記名轉載也就算了,甚至還有一位不知是誰的把本人遊戲文字不記名加在文章後段變成一篇流傳甚廣的文章『如何寫樂評及如何判斷一篇樂評』,請大家還是尊重一下原創作者吧!不過我最臉紅的是那些遊戲文字的水準實在很低......)

一、從人類知覺系統談起:

  要論述音樂欣賞與音響判斷的普遍客觀性,必需使用極高難度的認知心理學知覺心理學的專業知識,在此我儘力以通識的、日常生活的入門角度解釋清楚。這些內容己經在大學開設通識教育課程教授了近十年,應該可以讓讀者們順利理解。

  人類無論是閱讀、觀看、聆聽、嗅聞或品嘗,總之所有的感官系統,通通擁有『無法被證明有限』的恐怖能力;使用正確的實驗技巧,我們可以證明人類從出生到現在所有一分一秒的記憶通通絕對不會忘記,只會提取失敗。同樣的,滿滿幾百字的一頁書本,一眼看去一秒鐘,可以看到並記下多少字?認知心理學家發現完全無法測量『知覺記憶』裡究竟記下了多少字,因為多到無法使用合理的測量方法來估算!簡而言之,人類對於外在感官刺激的訊息接收能力是『近乎無窮無限大』;也說是說,如果你我同樣聽完30分鐘的音樂,我們兩人都會通通把每一分每一秒的音樂徹底記在大腦中絕對不會遺忘,而且我記住的將與你一樣多,絕不會有我是高手就會記住比你多的現象。

  然而,人類進行思考、表達、心得感想與溝通時,會出現非常固著的『過濾訊息』現象。以現有知識估計:請你認真、再三反覆閱讀一本書,雖然從上一段看來你一定可以一字不漏全背下來,但是讓你說出對該書本的感想時,你會主動把100%的訊息過濾掉只剩下約5%的訊息(5%只是一個簡化數字,不必深究),然後再告訴別人你對這本書的心得感想與其他。正因為這是認知系統自動自發的功能,所以你無論反覆閱讀幾千次都沒有用!你永遠只會關注你的認知系統所關注的5%。同樣的,聲音訊息更是如此,同樣一起聽了30分鐘,同記住每分每秒,最後分享心得時糟了!你聽到的是詮釋不佳,我聽到的是音色營造超強;你聽到的是銅管演奏破音連連,我聽到的是銅管努力表現最正確音色即使破音也在所不惜.........

  於是我們知道為什麼藝文欣賞會有非常主觀、各說各話的現象了,因為我們永遠只能根據我們認知系統決定的5%進行運思、心得與分享;每個人決定的5%各自不同、有交集有相反,因此造成我們只好感嘆:藝文欣賞真的很主觀。但是這是真相嗎?

  當我以22歲的年輕資格於當時國內最頂尖的《古典音樂雜誌》擔任專欄樂評時,便模模糊糊地發現這個『藝文欣賞很主觀』的心理現象;無意間採用專業心理學訓練的知識,建構一套藝文評論的客觀普遍方法;這套方法後來我在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任教時定名為『我學方法論』,重點是向學生們闡明『藝文欣賞應該是普遍客觀的!』,從而產生深度的藝文鑑賞與思辨能力。

二、『我學方法論』簡介:

  『我學』一詞是中原大學通識教育的『天、人、物、我』四大理念之一,我借用來描述這個方法論。首先,每一個人都是在接觸藝文作品後,直接以各種文字或言詞來描述他的心得感想。根據前述的心理現象,這種錯誤的我學方法必定導致主觀與各說各話,因此請放棄這種方法並同時把如此方法的藝文評論資訊通通丟到一邊,因為那些往往是無效知識,只有當你跟評論家的5%非常接近才可能有意義。更可怕的是,這還意謂著如果你找到志同道合的評論文字,使用這種錯誤方法而讓你認同,這表示你更囿限、更固著在劃地自限的5%。使用錯誤的我學方法論(藝文欣賞方法),網路豐富的知識將造成自己更加地固著與偏差,因為永遠找得到跟自己一樣的5%,然後永遠無法掙脫。理應多元開放的網路社會,種種資訊反而比實社會更媚俗、更偏差,正是這種5%的劃地自限。

  正確的我學方法論很簡單,首先當然還是接觸藝文作品,第一步則是先自我設限『選定角色(情節)』。這一步的涵義是,強迫自己承認永遠無能、即使簡單如多啦A夢卡通也絕對只能關注到5%,完全無法掌握100%。因此,選定角色表示直接表明自己的5%究竟是那個範圍。

  第二步是『重述完整故事』。意涵為根據自己選定的角色(或情節),把自己關注的5%詳細說清楚講明白,而且越清楚越好、越顯示自己走向客觀普遍化的藝文素養。

  第三步就可以回歸初衷,表達自己的感想、心得與其他評論。

  為什麼要多加第一步的自我設限與第二步的詳述過程呢?這就得回到心理現象。先前己經表明人類的訊息接收能力是近乎無限大的100%,只是拿出來使用就遽降成5%;自限5%才會造成主觀,回歸100%那麼人人將同樣普遍客觀。因此,既然人人都是100%,只是提取失敗因而退化成5%;那麼我們提供越完整、越詳細的訊息,等於是強烈幫助他人正確提取出他腦海裡深深牢記的100%,從而成功提取出超越自我限制的95%。因此,當我所根據的5%,透過正確我學方法論詳細說清楚,導致你成功地從95%中提取出來;你就會『哇!為什麼我沒有想到?』而得到感動,然後發現我的心得與感想其實客觀無比!因為同樣的資訊,同樣都是人,心得感想當然相差不多。

  也就是說,何以你會覺得藝文評論往往很主觀?其實這就是因為大家雖然看閱讀的是同一本書、用來進行心得感想的5%卻天差地遠,當然就會覺得非常主觀各說各話。囿限5%當然是弱化藝文欣賞的意義,能走出5%而吸收更多才是深入的藝文欣賞。這就是為何我們需要音樂評論或音響評論等賞析文字的原因了!因為我們需要他人的幫助提升自己囿限於5%的先天無能,從而得到超越5%的深度感受能力。

  當然了,同樣是人對於完全相同的5%,不見得保證可以得到完全相同的感受,這的確是藝文欣賞與自然科學不同之處。但是如果堅持這個差異,卻把嬰兒與洗澡水一起掉倒,放棄任何普遍客觀只追求自我主觀,就會變成固著5%的井底之蛙。同樣是藝文欣賞之所以有人深刻而有人淺薄,主要的差異便在於此。

三、使用『我學方法論』的音樂評論:

  當初進行樂評文字,很明確發現兩種類型。同樣是社長要求一千字的樂評文章,同樣高水準的樂評家進行兩種不同的評論方法:一種是,使用各種形容詞去描述他對唱片的感受是什麼;所謂『大珠小珠落玉盤』或老殘遊記描述說書之美的黃山三十六峰,都是這種直接從藝文作品進行心得感想的方法。於是這種樂評家的文采很重要,甚至文學素養會漸漸地比音樂素養還要高很多。因為人的感受是很簡單的,要成功堆砌成一千字卻不會平淡無聊,需要的正是如白居易或劉鶚的生花妙筆。

  然而正如我討論的:無論文學水準再高,這永遠只能針對自己囿限的5%;到底是要聽更多更豐富的音樂?還是音樂己經夠了轉而欣賞文筆之美?

  而我當年正是模糊地意識到這個『藝文主觀化』的困境,因此我給自己訂了規矩:用盡字數證明我的感想是客觀的。於是我的樂評文章開始與眾不同:評論舒伯特的鋼琴三重奏,我要求自己所有的感受一定都要對應音樂播放的時間或樂譜的段落;讀者當然多數看不懂樂譜,沒關係我儘力把樂譜該處究竟是什麼聲音、什麼節奏、什麼力度說清楚講明白,甚至直接標示這是CD第幾軌的幾分幾秒處。因此同樣是一千字的樂評,只有兩三句話是心得感想,其他字數通通是進行我學方法論的第一步『選定角色(情節)』與第二步『重述完整故事』。

  於是這種走向普遍客觀性的音樂評論馬上發揮我自己也沒想到的巨大力量,不只是雜誌社開始有人詢問那位署名『雷門』的頂級高手是何方神聖,更明確的現象是:我常常說網路上要看『長期效果』而不是『短期效果』。使用錯誤我學方法論的樂評,有可能因為一時炒作或文筆華美而著名於世,但是在網路上往往不到三年就煙消雲散了;然而我即使是22歲二十多年前的樂評文章,到現在只要想聽該唱片的愛樂友一定都會到處轉載。這就可以從人類現象看出社會學上的『普遍客觀性』,同一時間評論該唱片的樂評至少十篇以上,最後能留下來的往往就是最能說服人的作品。為什麼可以說服人?因為普遍、因為客觀。

  當然了,正確我學方法論的第二步『重述完整故事』,的確會因為作文能力的好壞,而導致音樂素養略差的人反而因為文筆高強而留下豐富的樂評;但是做為一種科學的進步,這甚至不是缺陷而是祝福。同樣的,音響評論也必需走向這種『我學的普遍客觀性』,作者與讀者才能雙重獲得最大利益;這牽涉到科學社會與科學哲學的正確理解,我將在下一段仔細論述。

四、科學社會的『實在』:

  從科學哲學家的研究,我們早知科學從來都不是真理、更不是判準;科學只是一種『方法』、一種『態度』,凡是能增進科學成就的任何思辨,就是科學的思辨。任何參加過理工科的學術研究會的人都知道,指出別人的論文有問題根本沒有什麼了不起,大學部或碩士班的水準就夠了。真正夠水準的學術人材,一定是『不但可以指出你的論文那裡有問題,並且可以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法』;也就是被電的論文發表者只要回家照著重做,就可以產生更正確的論文。源自西方科學精神傳統的學術界,大到國科會計劃案之審查、小到系所的研討會,要看到黑暗的爭權奪利當然一大堆,但是如果沒有這種『促成理性』的最基本精神,是絕對不可能產生任何學術知識的成長。

  因此,前述普遍客觀的藝文評論,一定有人可以舉證歷歷它不是那麼絕對客觀,但同時就犯了嚴重反科學的高蹈錯誤思辨:絕對客觀有意義嗎?到底是在辯論宗教真理還是藝文欣賞?提出藝文欣賞的普遍客觀性比較能促進藝文社會的成長?還是提出主觀性比較有意義?

  就算是科學,講究的也不是絕對客觀性與純粹的邏輯辨正,而是『實在』:能促進科學成就是就是科學精神。因此我們仔細檢討前述『我學方法論』,看看是否能促進音樂與音響的深度素養。

  如我所述,人人皆只有5%的掌握能力,而且永遠無法靠自省、自評而掙脫這個先天缺陷。這時符合正確我學方法論的評論文章就變得非常重要了!因為符合正確我學方法論,等於開啟我們擺脫5%的限制;無論如何,至少讓我們『更』了解該藝文作品的豐富內容,當然可以得到更多的欣賞旨趣。

  再者,我學方法論需要的是『實在』的聽感描述,也就是文筆能力不算特別重要;換句話說你只要對該音樂有興趣,文筆再差個性再害羞,只要能表達出聽感並描述發生的時間點,就是幫助所有同好掙脫自身的5%,也讓特別了解該音樂的高手快速發現你的欣賞範圍與可能限制;也就是說,藝文分享從僅僅是尋求認同的追星態度,變成了教學相長的科學發展;再加上網路社會讓一切的討論分享變得更加容易,更顯示出唯有正確的我學方法論才能得到最多的科學進步。

  即使自身為樂評高手,最多只不會從5%提升到30%而己(這個數字是亂猜的),再怎麼厲害也絕對無逃脫先天限制的。因此正如同科學研究一樣,再怎麼厲害的大師還是需要某個學生幫助他靈光一閃;同樣的,樂評高手忠實表現他的30%,才容易讓芸芸眾生不斷地發現他的天限與發掘其他70%,樂評家才有機會得到真正的知識成長而非滿足掌聲的自我沈淪。如果樂評家沒有這種不斷自我進步的動力,我們也不必期待他能有什麼深刻的洞見了 ── 沒有進步的人生是不值得欣賞的。

  相對的,假設某一個人藝文程度不高,只掌握20%;但是文筆極佳能創作出符合正確我學方法論的樂評文字一大堆,相對的真正擁有40%的高手卻表現不出來,怎麼辦?糟糕,我們又再度陷入『絕對真理』的反科學陷阱!對於整個音樂與音響社會來說,一個人是不是真的很厲害?一點都不重要!又不是在找宗教領袖......重要的是,一個人能不能提供最合適的資訊,讓音樂與音響的社會可以進行科學性的成長?於是我們發現,使用正確的我學方法論,我們也隨之學會了『對事不對人』的重要態度:這個人有沒有真正的水準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不能讓我們有超越5%的機會?所以一個人的音樂與音響程度高不高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沒有把自己的5%說清楚講明白?有,他比真正的高手對我們更有價值!說不清楚自身強大的40%,對科學的社會一點幫助都沒有。

  最後,對於一般讀者或愛樂友,這些方法論給你最重要的『資訊篩選器』;網路資訊一向是泛濫過多,如何留下有意義的資訊呢?很簡單,沒有根據正確的我學方法論之評論文字,就可以丟到一邊去了。沒有真心喜愛並且從中收獲滿滿的音樂或音響,是絕對無法通過正確我學方法論的考驗。音樂與音響最常見的就炒作問題,炒作的東西倒是是好是壞?很簡單了,對該東西的心得感想使用google一下,找不到任何完整描述聽感的心得分享文章嗎?是的,那就是完全騙人的炒作無誤。找到文筆華美的推薦文,卻毫無正確我學方法論的第二步『重述完整故事』,依我在雜誌界的明確經驗:那是廠商要求樂評寫手幫忙的『業配文』啦!過去沒有網路資訊的時代,這個判準要求過高無法實現;現在網路知識使人眼界大開,有太多被宣稱是音樂大師,但是全世界幾億個愛樂人無一能使用正確我學方法論分享心得感想,這種幾乎就可以肯定是欺騙大師了。

五、走向普遍客觀性的音樂欣賞與音響判斷:

  因此我們清楚表明了:無論讀者自己是資深愛樂人、入門音響或入門音樂、甚至是專業音樂人或樂評高手,面對音樂世界無窮盡的知識累積,若沒有一種正確的我學方法論來幫助接收知識與自我成長,可以想像將會被資訊徹底淹沒。心理學也告訴我們,在資訊大海沒頂的人,將會變得更固執、更偏差。網路上自由的音樂分享,卻往往比雜誌廣告還要更媚俗、更被牽著鼻子走,理由正因為『我學方法論』的疏失。

  音響判斷更應如此!且不說音響是科學,就算主張音響喜好是個人的主觀感受,再怎麼主觀也不可能比音樂欣賞更主觀吧?那麼,連音樂欣賞都得努力追求普遍客觀性,音響判斷再高舉主觀,就註定成為人云亦云的井底之蛙了。仔細分析網路上的音響討論,會發現永遠是日經文、月經文,然後推薦的商品百分之百完全等同廣告打最大的產品。更悲慘的是,拿一千萬元的頂級音響,花了極大心血努力科學性的調整;最後卻屈從唱片廣告的媚俗資訊,把完全錯誤的錄音吹捧成發燒錄音後,再讓頂級音響播放這種錯誤唱片而得到遠不如數萬元音響的播放效果。

  一切的知識扭曲與社會偏差,都說明了放棄普遍客觀性的音樂與音響社會,註定走向毫無意義的各說各話。因此,只能回到西方社會的精神基礎,重新找回音樂欣賞與音響判斷的普遍客觀性。只是過去我們一直囿於對科學精神的理解錯誤,誤把科學當成真理的判準,導致每當在音響或音樂圈裡談客觀就很容易走偏方向。這部份還需要更深入的文化分析來避免缺陷,不過這是另一篇論文的事了。在本文中,我提出『正確的我學方法論』當成追求普遍客觀性的方法;讀者可以自行判斷,看看最能夠讓你得到『大眾廣告沒有教你的』獨到心得,是不是最常來自無意間符合『正確我學方法論』的知識?於是,我們也學會在泛濫的網路世界正確地篩選出有意義的知識了。


  筆者在網路上流傳甚廣的樂評文章不可勝數,可以說都是使用正確我學方法論所產生的成果。但是我也曾經嚴重偏差、犯錯過,就是當我遇到新天新地唱片行的林主惟先生後(再次向己故的林主惟先生致上最大敬意),才發現自己不但古典音樂偏差,音響知識也是完全錯誤。於是,同樣使用正確我學方法論開始把自己的古典音樂知識徹底重建,音響也是從零開始(先前是買了一萬張首版CD卻只買五仟元的手提音響);就這樣子重建了五、六年,如今全新的古典音樂領域(法國古典音樂領域)與從無到有的音響發燒,都可以成為影響力甚大的一家之言了。這一切,都是來自正確的我學方法論、正確的網路資訊篩選,再以正確的我學方法論在網路社會進行最高成長動力的分享討論;最後的成果,就是極其快速地享受音樂欣賞與音響發燒的雙重美好。

  處在資訊泛濫的現代社會,能找到正確因應方法的,就會享受最多甜美的果實。在此也邀請讀者們共同的網路參與:藉由不斷詳細分享音樂與音響產生心得感想的具體時間點,讓正確的我學方法論成為再自然不過的生活習慣,從而走向音樂欣賞與音響判斷的普遍客觀性,最後摘下幸福精彩的人生。

蘇友瑞

(END)

psycho 的BLOG之讀者回應區 http://www.my-hiend.com/vbb/showthread.php?5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