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日 星期六

《唱片簡評》神聖空間測試片換人試試看了................

先前我的兩篇相關文章:
《科技與人文》從『神聖空間』看到音樂與音響之對話
http://life.fhl.net/gospel_psycho/udn/255ok/

從音樂與音響感受到的『神聖空間』
http://life.fhl.net/Music/cd/02/10.htm

因為談的是音響性能,當然新錄音一定會狂電舊錄音,新一代更驚人的神聖空間測試片出現了,而且理應不只這兩張。

Editions Hortus 或簡稱 Hortus 是唯一堪與 SOLSTICE/FY 相提並論的舉世唯二之最頂級錄音藝術,它的出版也是極少數可以讓我不考慮作品聽不聽得懂、反正買回家爽就對了的高級唱片,現在又出了很多新錄音,果然!先把自家的神聖空間測試片先狠狠打下去.....

先推薦這一張,因為是巴哈的作品,又有個人認為巴哈最優美感人的 Ich ruf' zu dir, Herr Jesu Christ BWV 639,雖然空間的龐大規模感還是沒有下一張好,但是已經可以電掉先前的舊錄音了:


廠牌:HORTUS / 編號:112

再來就是這張最極緻的,這是什麼音樂我完全不懂!?只知道帶去中壢的《安可音響》店裡試聽;雖然從三十萬元以上的音響系統要求我會與安可音響的走向有所不同,但是安可音響的空間處理應該是完全命中絕對正確的標準。所以才使用低價位的自製喇叭與約十幾萬的前端(訊源+前後級+線材),就可以出現這麼偉大的神聖空間感受!


廠牌:HORTUS / 編號:116

第三軌一放,人聲直衝雲霄,超過3.5公尺的天花板應聲而破,早就不知道拔到多麼高的山巔去了。這是聲音舞台的『高度』。

再來是聲音舞台的『左右寬度與定位』,這要與『前後深度』一起講。當偏左的女聲合唱出現時,她應該往右、往後、往前、往上『環繞著整個音響空間』。當偏右的男聲合唱出現時,她應該往左、往後、往前、往上『環繞著整個音響空間』。

回到一開頭的男聲獨唱,會發現他來自合唱團之後方遠處,但是仍然往右左、往後、往前、往上『環繞著整個音響空間』。

再來就是低價位音響的天限,動態完全無壓縮的管風琴爆炸而出;這是 SOLSTICE/FY的水準,不是五十萬級以下的音響輕易可以表現成功的。表現失敗的結果就是『音場』(我沒用錯專有名詞)會感覺與前述的人聲似乎不是同一種空間,相對的,我的中壢音響空間處理不合格,三D音場跟安可音響店裡比起來完全是笑話一場,但是人聲與管風琴明確來自完全相同的3D音場無誤。看起來動態無壓縮的管風琴所造成的失真比想像中還要可怕!

然而缺乏設計良好的音響室還真的就是那麼可惜,聽過那種3D音場再回家聽都要哭了,只有新竹的百萬音響勉強可以用器材的價位硬是製造出能聽的3D音場,看起來沒有專屬音響室的,音響器材的價位應該要使用『十倍』以上才能追上有專屬且設計正確的音響室....

但是更重要的還是:也要先問問看錄音的水準夠不夠!沒有這種偉大的現代錄音,絕對不可能直接感受到『神聖空間』這種先驗、直覺的音響愉悅;至於它會如何殺音響,那就得看看個人的造化了!依過去經驗,小喇叭在一般家居空間反而更容易出現神聖空間的感動,越聽越爽,聲音還會加大而越爽;但是管風琴一出現大概就會出現喇叭爆炸的慘劇......

(END)

2015年9月16日 星期三

透過批判蕭邦而成就蕭邦的精彩唱片

  古典音樂作曲家的作品當然可以批判,這也是提升欣賞能力並且免於隨波逐流的最好方法。這張唱片正是體現這個重要的音樂欣賞能力,被拿來開刀的是蕭邦。

  蕭邦的管弦樂作曲技巧是公認爛到爆,偏偏兩首鋼琴協奏曲都是精彩曲目;我記得第一號首演前就有高手代為修訂過管弦樂部份?可惜仍然是不合格的作品。如果把鋼琴協奏曲當成『管弦樂伴奏的鋼琴獨奏曲』,那麼還可以忍受這首音樂。然而早在貝多芬就發展出鋼琴與管弦樂是相互支持的二重奏技巧了,蕭邦這樣的作品明顯是『退步』,更何況是在追求進步的法國古典音樂圈?

  批判的方法很多,最好的方法當然是改寫;但是改寫過就不是蕭邦了,偏偏又沒有拉威爾這神級的高手幫忙改寫;於是這首音樂只能當成鋼琴獨奏曲隨便欣賞了。

  聽到這張唱片,出現了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批判道路:

以下引自新天新地唱片行的介紹:
http://www.stsd99.com/phpBB3/viewtopic.php?f=6&t=2441
圖檔
廠牌:LYRINX / 編號:LYR2266(SACD/CD) 試聽一 / 試聽二
Goy / 演奏蕭邦鋼琴協奏曲

這不是管弦樂版的蕭邦鋼琴協奏曲,而是室內樂版。
特別的是鋼琴用上了1839年的法國Pleyel鋼琴。
這個鋼琴與現代的演奏鋼琴有何差別?
請聽聽(試聽一),可以發現,
如果現代的演奏型鋼琴,發出的聲音給人水晶般的堅實與透明感,
那麼,Pleyel發出的聲音就像是珍珠掉落在玉盤的聲音(偷了古人的形容)
沒有水晶般的透明,卻有著高貴的氣質。
推薦!!
==============================

  為什麼要把鋼琴協奏曲改編成室內樂?我欣賞的結論就是:這就是批判蕭邦不會寫管弦樂嘛!既然無法正確表現出管弦樂的豐富色彩,不如退一步轉成室內樂來享受獨奏樂器的『質感』,這就可以躲避管弦樂色彩不豐富的問題了。結果,在極優異的錄音下,這張唱片變成『最好聽的音樂』!己經遠比原始的管弦樂版更令我喜愛了。

  這張唱片把Pleyel鋼琴的質感錄製傳神不說,當成室內樂的每隻樂器之發聲特性都是一清二楚、質地驚人。原本嫌管弦樂真沒水準,轉成室內樂居然就出現豐富的音樂旨趣了?尤其是慢板樂章;原始的管弦樂伴奏完全是災難加無聊到爆!就算請出偉大的巴黎拉慕魯樂團來伴奏,還是無聊到令人想哭。改編成室內樂後,單憑弦樂長音的質感就可以令人爽快無比了;再伴隨著『輕柔』的Pleyel鋼琴聲,這是目前為聽到最美妙的音樂質感了!

  想到這個點子的音樂家(製作人?)一定是靈光一閃的超級天才,讓一首嚴重缺陷的樂曲就此起死回升。猜想這一定是源自對音樂毫不情地批判,才能得到如此創見的豐富成果。同樣的,我常調要使用真正的科學精神來欣賞古典音樂,也是希望得到相同的豐富音樂旨趣。

(END)

2015年6月29日 星期一

三歲小孩與《幻想曲》的音樂奇遇


  寫這篇文章時(2018/8月),我家的小孩正好三歲又四個月。參與MY-HINED網站討論的網友同好們可能看過我多次以一歲半、兩歲等年齡就可以發現演奏水準好壞不同、錄音水準差異辨認……來論述音樂與音響的一個基本觀念。我把它稱為『音、樂分立』原則,簡單來說,對音樂有什麼感動或收獲,處在傳統中國文化思考習慣下往往偏好『詮釋』、基於音樂而擴張解釋成哲學或大道理,這應該被正名是『樂』而不是『音』。音樂有一個同等重要的層面就是『音』:完全不涉及任何哲思概念,單純只是『聲音很好聽、很傳真、很美妙』、如同喝了美味至極的咖啡/紅酒一般,只是滿足純粹感官上的愉悅。

  正因為『音、樂分立』原則,玩音響才有自明的科學意義;否則如果只討論『樂』而不在乎『音』,那麼最便宜的MP3與耳機就可以擴張解釋成大道理了,玩音響就可以被輕易貶低成『玩物喪志』了。果真得到如此輕視物質享受的崇高精神境界也就罷了,問題是現實世界幾不存在任何人可以擁有如此崇高的精神境界,宣稱可以達到只是可笑的謊言,真實世界回應謊言的方式一向是回敬最可悲的虛偽與蒼白。所以,不重視人性天生偏好『單純地享受』音之美好,就注定了極難理解真正的音樂,這也是提倡發燒音響背後最重要的科學原則。

  問題在於:如何證明『音』的純粹享受是先天的?又如何證明被吹噓神聖的古典音樂也需要重視『音』?這兩個問題之下,感謝上帝恩賜我一個對音樂好惡強烈的兒子,可以做很多有趣的觀察。先前有幾次觀察與分享,分別是:
兩歲小孩『對聲音尊敬』的啟示 之二my-hiend網站上的討論)

  多次的觀察體驗,己經明確證實僅僅是兩歲小孩,甚至就可以明辨『正確錄音』與『正確演奏』而拒斥『錯誤錄音』與『錯誤演奏』;即使是市面吹捧的著名唱片,在兩歲小孩純真的耳朵中,通不過就是通不過。

  當然這只是很簡單很隨便的一個觀察,並不打算發展成學術研究,能讓音樂欣賞者或音響發燒友心驚肉跳就很有意義了。重點還是好好記錄這個得天獨厚的兩歲小孩,到了三歲又會有什麼有趣的現象。
※   ※   ※
  由於這個可愛小鬼沈迷於IPAD上的電腦遊戲,雖然破關能力簡直是絕頂天才,但是這麼小就過份沈迷於電腦遊戲,有可能誘發或加重自閉症狀,嚇得我趕快構想誘發他興趣的取代遊戲。

  我想到的是帶他跳舞;當然要有音樂也要有動作示範,又不能在電腦小螢幕上,那麼就使用大螢幕電視播放跳舞的卡通吧!於是我直接想到過去帶過的小孩子都愛看的迪士尼經典動畫《幻想曲》,使用家裡百萬元級的音響與42吋的便宜國產液晶螢幕播放之下,又是一個精彩的故事!

  試都沒試我當然直接先跳過《幻想曲》第一段的巴哈音樂,不但不能跳舞,只怕那種抽象畫面小孩子不可能喜歡的。兩歲前的小鬼是瘋狂熱愛杜卡的《小巫師》,這下子跳到第三段給你看米老鼠主演的,應該愛看吧?結果小鬼直喊:『不要!不要!不要~~~~~』怎麼回事?你最愛聽的《小巫師》耶!?

  下一段又是小鬼愛聽的《春之祭》,雖然演奏與錄音都很爛,但是有趣的影像應該討小孩子喜歡吧?結果小鬼又是直喊:『不要!不要!不要~~~~~』天啊!音樂比影像還要排在更前面就是囉?

  好吧放棄,直接跳到倒數第二段龐開利的《時辰之舞》,音樂是第一次聽到,但是駝鳥、河馬、大象與鱷魚的跳舞應該會吸引小孩子吧?這下子賭中了!這個三歲小鬼熱烈愛上了這段影片,天天吵著要看駝鳥跳舞、要看河馬睡覺、要看大象吹泡泡、要看鱷魚抓抓………好了,終於有一個可以取代IPAD的娛樂了,然後每天陪著三歲小鬼學著這些可愛動物跳跳跳。 



  我很明確地發現三歲小孩對這首《時辰之舞》的喜愛是『音、樂分立』中的『樂之層次』。一方面固然他愛看動畫影像,但是關掉音樂他完全不依!關掉影像只留聲音更是不依了。另一方面,因為有影像,所以就算是從百萬音響大降級成電視本身的喇叭,三歲小鬼還是可以接受;即使用手機的4.6吋小螢幕播放都可以接受。所以,喜歡這首音樂,但是不挑剔『音』的品質,並且需要影像的輔助;在此影像剛好可以視為對這首音樂的『詮釋』,這是明確的『樂』之層次無疑。
※   ※   ※
  三歲小孩喜歡上幻想曲中的《時辰之舞》後,當然是天天看、時時看,每次都要重覆看個兩次才覺得滿足,然後才肯玩其他東東。看久了連做爸爸的我都快要膩到爆了!於是開始誘導看看願不願意改看其他段落。

  從頭開始,當然還是對第一段的巴哈音樂沒興趣,於是跳到第二段《桃鉗》組曲。嘿!有意思,看到電視畫面上的瘦小精靈一出現,也不知道是不是喜歡《糖梅仙子之舞》之故?居然一看就迷上了。雖然原始錄音極差,但是鋼片琴的特殊音色還是聽得到,搭配上動畫的內容對三歲小孩的吸引力還是很大的;總之,不需要帶著他跳舞,單單讓他看著動畫就可以『看』完整首音樂。

  然後是《中國之舞》,它的吸引力明顯沒有上一首強大,所以我必需誘導三歲小鬼喜歡它。方法也很簡單,把小鬼放在膝頭,隨著中國之舞的節奏與動畫上的跳躍同步跳動,小孩子就會很喜歡了。

  《蘆笛之舞》是我個人很喜歡的音樂,而動畫呈現的落花與跳舞我是覺得不好看,但是小孩子好像還蠻喜歡的?沒有任何誘導的情況下,又『看』完整首音樂了;不過這首音樂被刪掉一大段,真的不知道三歲小孩是喜歡動畫的詮釋?還是音樂本身?

  再來是我個人不大喜歡的《阿拉伯之舞》,可是小小的三歲小鬼居然被阿拉伯情調的節奏與樂器音色迷住;尤其是樂段之間一長五短的鈴鼓(Tamburine)節奏,情不自禁的就跟著哼。問題是幻想曲的錄音不好,轉成DVD更是失真嚴重,聽起來完全變成一聲長長持續的沙鈴(Maracas)聲。然後三歲小鬼把它模仿成緊閉嘴唇的吐氣嘶聲,只要樂段一出現,就跟著『嘶~~~~』、『嘶~~~~』。

  到底是喜歡音樂還是喜歡卡通呢?還是難以分辨;因為三歲小鬼明顯被動畫中一看到人就躲起來的長尾金魚吸引住,躲起來冒出一大串水泡剛好配合著音樂行進時出現的『迴音』裝飾音,成為絕佳的一個『詮釋』,這說不定才是吸引小孩子的特點。

  節奏感強烈的《俄羅斯之舞》當然很討小孩子喜歡了,不過對於熱愛音樂的小孩來說,再來的《花之圓舞曲》才是重頭戲。然而原始錄音極差,到了尾段大合奏時音質太差,小鬼明顯不耐煩了。沒關係,教他注意畫面上的精靈在溜冰,帶著他跳跳跳;OK!成功了,三歲小鬼除了時辰之舞外,也指定要播放『我要看精靈~~~』了。

※   ※   ※
  現在三歲小鬼改成每天吵著要看『駝鳥跳舞』、要看『精靈』、要『嘶~~~~』……來!再進一步,幻想曲裡神話情節最豐富的《田園》交響曲,三歲小孩會喜歡嗎?

  結果簡直是最成功的一次!不過,因為要與小孩訓練對話與溝通的能力,我從頭到尾幫他解釋:這是小馬、這是飛馬、不會飛摔到屁股痛痛了。。。。。結果整首被大幅刪減的田園交響曲,三歲小孩從頭到尾『看』到完。隨後就算爸爸沒有陪在身邊,自己一個人也可以看得目不轉睛直到結束,再去吵爸爸說:『還要一次!還要看跳舞~~~』。

  但是小鬼仍然不肯看米老鼠主演的《小巫師》與詮釋地球歷史的《春之祭》,真奇怪!?

  必需說,把抽象的音樂轉為具像的動畫,讓任何人可以從頭到尾聽完一首古典音樂,《幻想曲》是真的做得非常成功!我不是只針對自家的三歲小鬼這麼說,其實先前因為父母兼職帶過五個小孩子的經驗,一放『幻想曲』,全都被迷住的。當然了,問題就在於:『這是不是真的在欣賞音樂?』。以過去五個小孩子的經驗,幼年喜歡看幻想曲,長大後還會繼續欣賞古典音樂嗎?答案當然是:0!幻想曲只是很有意思的動畫,不會是古典音樂欣賞的另一種方式啦!

  然而從前述三歲小孩欣賞幻想曲的過程,會不會顯示極少數先天熱愛音樂的人,有可能因為這種『古典音樂欣賞的另一種方式』,從而喜歡上呈現出來的古典音樂曲目呢?

※   ※   ※
  其實在這些觀察中,我隱隱發現我家小鬼只是覺得動畫很好玩,並不專注在音樂上。一但他開始專注在音樂,那麼基於我先前發現『音』之享受是人類天性的原則,《幻想曲》的演錄俱差,相同的曲目只要來一張演錄超絕的唱片,大概就會不想看《幻想曲》、只想聽高水準的音樂了。

  運氣非常好,《桃鉗》組曲與《田園》交響曲我都有演錄雙絕的極緻唱片,都是ZZT 唱片公司Jos van Immerseel 指揮Anima Eterna Brugge樂團的版本。他們的演錄水準我己經花了無數文字強烈推薦,自己更是無論曲目是否喜歡,反正見一張買一張,可見其演錄水準是何等令人瘋狂地痴戀。然而在此並不需要描述他們的好,讓三歲小孩直接告訴我們就知道了。

  讓小鬼熱愛看《幻想曲》中的《桃鉗》組曲約一個月,正當他還是滿口:『要看精靈!~~~』的情況下,我使用新竹的百萬音響系統播放這張《桃鉗》唱片:

廠牌:Zig Zag Territoires (ZZT) / 編號:ZZT2030102 / 試聽一 / 試聽二
柴可夫斯基 / 第四號交響曲、桃鉗組曲

  可惜我沒有把小孩子的行為反應完整錄製下來!!所有質疑『音樂喜好是相對的』的意見都真該好好面對三歲小孩的誠實心靈。這小鬼聽到《糖梅仙子之舞》之後,明明速度與節奏感都變了,但是第一次聽到演錄雙絕的音樂,不再是1940的演錄俱差的音樂;三歲小孩面露疑惑,安安靜靜站著把音樂聽完,一邊看著爸爸彷彿在問:為什麼音樂本身這麼好聽?


  Jos van Immerseel 指揮Anima Eterna Brugge樂團的版本崇尚的是回歸作曲家的『原始聲音』,所以每個聲部都是一清二楚的;聽到《阿拉伯之舞》的『嘶~~~~』、『嘶~~~~』;三歲小鬼清清楚楚聽到不再是一聲長長持續的沙鈴聲,而是一長五短的鈴鼓聲。這不是肯達雞??但是,這麼好聽的『原始聲音』之下,三歲小鬼面露疑惑地『嘶~~~~』了幾次,最後改成『嘶~~~~嘶嘶嘶嘶嘶』來因應全新的聲音體驗;從此,他不再『嘶~~~~』了,改成『嘶~~~~嘶嘶嘶嘶嘶』;並且為了呈現這是全新的聲音,所以改用鼻子吸氣聲來表現這個特殊音色。

  到了《蘆笛之舞》,後半段被截掉的音樂第一次聽到;三歲小孩先是怔了一下,隨及說『白花又重新掉下去了!~~』然後繼續隨著音樂搖頭晃腦。其實這首音樂以中段最為精彩,但是在幻想曲裡的編劇與演奏把它弱化到聽不出來。等到聽到演錄這麼超絕的音樂,不必任何解釋,三歲小孩就會面露笑容、開開心心地聽著這段好音樂了。

  最精緻的《花之圓舞曲》上陣,原先小鬼在幻想曲中聽到後半段己經不耐煩了,必需用影像與說故事才能誘發興趣;然而在這張演錄俱佳的唱片中,即使被刪節的段落通通回復而變得更冗長,但是三歲小孩一點都不煩,因為本身就很好聽的聲音是不需要任何誘發興趣的手段的。聽到《幻想曲》裡的音樂會不耐煩,聽到本唱片加長好幾分鐘的音樂卻不會,原始聲音帶給人類的先天愉悅就是這麼地純粹。

  種種的現象觀察,都發現這個三歲小孩絕對不是根據『最熟悉的音樂演奏』來決定一首音樂的喜好,甚至不需要任何誘發興趣的手段,只要給他最完整的原始聲音,他就會回應最認真專注的聆樂行為。從此,我再也不需要依賴《幻想曲》了;當小孩吵著要看『駝鳥跳舞』、要看『精靈』時,只要一播放這張唱片,馬上安靜下來聽完全曲;而且,不必百萬音響,就算是到了中壢只有兩萬元音響的情況下,因為同屬於『正確音響』的方向,播放效果當然得到三歲小鬼的認可!一樣可以完全不想玩IPAD、看電視的情況下,把欣賞音樂當成有趣的休閒活動。

  不知道可以讓他的眼睛被保護多久?……:P

※   ※   ※
  但是我還沒有玩夠,我還要試試看《田園》交響曲是不是也發生一樣的現象。於是讓三歲小鬼沈浸了三周的柴可夫斯基音樂,但是同時也會播放《幻想曲》中的《田園》讓他開心地跳舞。於是,又一次吵著『要聽音樂啦~~~』時,偷偷地改播這張《田園》:

廠牌:Zig Zag Territoires (ZZT) / 編號:ZZT080402 / 試聽一 / 試聽二
貝多芬 / 九大交響曲與序曲

  又是一次大成功!三歲小鬼又是當場愣住,怎麼會有這麼美妙的聲音?要知道在《幻想曲》中被刪節一大段,這個唱片版本又是重視原稿所有反覆記號的,所以小鬼聽到的音樂是再三反覆近三倍長的演奏時間。然而,只要原始聲音是高傳真的,三歲小孩就是可以流漣忘返、專心地把『40分鐘』的音樂聽完;誰能說這不是在『欣賞』古典音樂?

  而且我再一次看到『音、樂分立』的明證。第四樂章在《幻想曲》的詮釋是雷神追擊酒神,小鬼看得格格直笑。但是在超高傳真的演奏與錄音中,這段音樂是很嚇人的!小鬼聽到第一次大合奏就被嚇到躲在爸爸懷裡,趕快停止音樂,他又吵著『還要聽、還要聽!~~~』;然後像面對什麼危險的戒慎恐懼表情,第一次聽完這樂章。於是,知道這個樂章的『音』就是很嚇人,習慣了,第二次再聽這個樂章,又可以安安心心在一旁把整個樂章欣賞完畢。

  我曾在一篇舊文章:貝多芬《田園》的『多聲部合奏能力』欣賞 提到可以使用貝多芬《田園》之第五樂章來檢驗各樂團的『合奏能力』,寫作當時還沒有聽到這張唱片。現在聽到如此傑出的演奏與錄音,真的是感嘆只有擁有科學精神的古典音樂欣賞者才能聽到最美好的音樂!為什麼呢?過去美好時代的傳說級樂團再怎麼偉大,我們永遠聽不到,透過歷史錄音也只能用『猜』的而不是『直接感覺』的,感動的水準就是有限。現在有這麼偉大的唱片,錄音水準之高完全可以與現場演奏相提並論,演奏水準之極緻更是可以想見作曲家原始意念中的正確聲音。這時完全不需要多做解釋,三歲小孩就是可以聽出這張唱片遠遠超越我手上『任何』《田園》的唱片版本!如何證明呢?很簡單,等到三歲小孩吵著要聽音樂時,播放別的唱片,放一張哭鬧一張;只有播放這張正確演奏與正確錄音,三歲小孩才會開心地專注聆聽完整首音樂。

  這時能不能再播放《幻想曲》中的田園?可以,只有讓他看到很大的畫面,不要管音樂只要管有趣的動畫,他就會願意『看』下去。如果是14吋筆電的『小』螢幕,三歲小鬼就要抗議了:『不要不要不要~~~~~』。畫面不夠大不夠爽,我寧可聽音樂啦!要聽音樂,爸爸一定要給我放『那張』唱片!

  因此三歲小鬼現在的休閒活動就是這樣子了,有沒有正確音響(兩萬元就夠了!)?有,聽音樂就很開心了;沒有,乖乖開電視,利用動畫來彌補聲音水準的缺陷。

  這下子我理解了!怪不得三歲小鬼不想看米老鼠主演的《小巫師》,因為早就讓他多次完整欣賞過頂級EMI FRANCE錄音的極緻演奏版本(戴沃與柯隆內樂團,Pierre DervauxColonne Concerts Orchestra),聽到幻想曲裡的次等演奏錄音當然不高興。同樣的,難得在NAXOS發現演錄雙絕的極緻唱片(比利時廣播電視愛樂樂團),聽過這張《春之祭》再聽幻想曲中的相同樂段………嗯,變成春之『累』、春之『懶』了,三歲小鬼當然不要聽,就算給了有趣的動畫輔助還是不要聽。

※   ※   ※
  於是三歲小孩又再次教給我們很多音樂與音響的重要理念。

  必需說,這麼重視音樂本身的特質,應該是特殊人格傾向,不能當成一般通則;只能說運氣太好,上帝垂憐下恩賜一個可以陪伴我欣賞音樂與音響的乖小鬼,因而可以享受很多生活樂趣。

  雖說是個特例情況,但是自認為熱愛音樂與音響的發燒友或愛樂友,不也正是『特例』嗎?否則怎麼會花幾百萬、幾千萬投資在這些一般正常人聽不懂也沒興趣的東西上?那麼,這個特殊的三歲小孩之音樂與音響體驗就很值得我們借鏡了。

  忠實記錄下我這個可愛小鬼的音樂音響歷程後,在我心中一再浮現的,就是『音、樂分立』原則。只要『音』本身是高傳真的,它就是『美』,它就是完全自明的存在,是上帝恩賜給人類最美好的先天禮物。處在台灣現實環境下難以有超高水準的現場演奏與音樂廳,於是我們努力追求超高傳真的『正確音響』,把美好的聲音本身逼進還原出來。然後,三歲小孩就可以陪我們安安靜靜享受一個小時以上的高傳真音樂。

  但是我不否認《幻想曲》的貢獻。對於先天熱愛音樂的人們,它的確提供敲開大門的入門方法。然而,如果沒有後天的正確唱片輔助,可想而知,三歲小孩將永遠把《桃鉗》組曲與《田園》交響曲當成裝飾用的背景音樂,並且貶為遠不如《小巫師》與《春之祭》的次等聲音;所以要挑剔後兩者的演奏水準,卻不在乎前兩者的聲音效果。等到見識了真正的音樂本身,入門方法才不會變成破壞音樂的咀咒。這也是我一再強調的,『入門』一向是最困難、最常嚴重偏差的知識與方法。

  無論如何,聲音本身一定有正確性可言;音樂一定存在著正確演奏,錄音一定存在著正確錄音,音響一定存在著正確音響;只要學會像三歲小孩一樣『對聲音尊敬』,正確性的大門就會為我們每一個人大大地敞開。


(END)

2015年5月18日 星期一

從進階級的音響重播體會古典音樂與唱片錄音的『音質』


  過去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從古典音樂之唱片錄音談音響系統的『音質』》,從錯誤音響與錯誤錄音的『動態壓縮』現象談論對音質感受的錯誤觀點。當時的重點是批判不講究正確性的錯誤錄音與錯誤音響是沒有任何資格可以宣稱『音質好聽』或『質感動人』的,那是喜歡加料聲音的錯誤方向,絕對徹底毒化真正的音響科學水準與古典音樂素養。然而,這不意謂著『音質』是不重要的,只是它太進階、太高難度了,沒有夠高水準的音響科學或音樂素養,對音質的認識一定是錯的,而且會永遠地反噬自身的見識與素養。

  因此我強調這一篇文章是非常進階級的!單單以音響系統來說,很可能需要花上個三十萬元以上,才有可能清楚聽到我所謂的音質現象;耳機系統更是難以達成,因為它的聲音空間特性所致。不過,我在我的兩萬元級超值音響,還是勉強可以聽到大概的音質走向,只是的難以明確分辨好壞。所以這篇文章一方面要求音響系統的極緻,一方面也心願成為愛樂友或發燒友的理想目標;只要日後能力所及,但願人人皆可以如本文一般直接地感受到音質的美好。

  會突然強列感受到『音質』的直接感動,完全是因為音響系統進步到了一個極緻。一方面是『電腦播放』(CAT)到了過去完全無法想像的超高水準,任何價位的LP與CD都可能達不到;另一方面是遇到超值而極緻的 REAL-CABLE線材,把音響系統從電源線開始進行最高水準的科學進步。兩者相加之下,全套音響系統可以壓在約三十萬元的等級,卻得到最直接的音質之美好感動。重聽過去來自新天新地唱片行很多偏向質感的錄音與演奏,頓時深切理解了『音質』帶出來的藝術享受與最原始的感動。所以說它是非常進階級的,考驗著對音樂的認識,也考驗著對音響系統的科學水準。

從兩張唱片呈現出強烈的音質差異

  這趟音質之旅的起航是來自一個強烈的對比:同樣的曲目舒伯特《死與少女》弦樂四重奏,Cascavelle VEL 3115 與 Ricercar RIC272 這兩組唱片的強烈對比。兩者都是相當合格的正確錄音,通通沒有 FY/SOLSTICE 那麼驚人的 hi-fi 性能,在我還沒有『音質』的享受能力前,只能發現後者似乎錄音的質感好一點,演奏的水準更是充滿氣質。但是當時無法客觀論證,就先把這個心理感受擱下來;現在的音響系統終於合格了,於是開始了這樣的一趟音質之旅。

  在能輕易感受到音質的音響系統下,這個強烈對比剛好是一個儘可能的客觀標準。凡是錄音水準比不上 Cascavelle VEL 3115這個最起碼的標準,是沒有任何資格可以談論音質的;因為在它之下,錄音的性能不足己經扭曲了音質本身的美好,必定走向加料的質感,也就是如同吸食嗎啡般地毒化自己的耳朵。而在它之上,錄音性能雖然不是完美無缺,但是己經可以正確地享受到音質本身的美好了。


Cascavelle VEL 3115
Quatuor Sine Nomine

  以這個最起碼的標準為起點,Cascavelle VEL 3115 剛好是一個音質最差的範例;一方面是錄音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演奏造成的。兩張錄音都有明顯的相位失真導致四隻樂器的定位與形體感不夠精準,很明確可以聽出有輔助麥克風的混音效果。但是 Cascavelle VEL 3115 相較於 Ricercar RIC272,第一小提琴的『音質』太鮮明,造成四隻樂器的合奏音色聽起來是『質感』不足的。如何聽出這是演奏的質感不足呢?就是與 Ricercar RIC272相比較;你會發現 Ricercar RIC272的第一小提琴聽起來好像沒有前一個唱片那麼『好聽』、『清楚』,但是四隻樂器的合奏音色卻是優美至極。等到音響水準提升成功,馬上就發現 Ricercar RIC272的第一小提琴之質感遠遠勝過Cascavelle VEL 3115太多了!換句話說,音響水準不足的話,Cascavelle VEL 3115這種『四隻樂器音質水準不平衡』的演奏,會出現心理學上的錯覺,誤以為被突顯的第一小提琴是『很好聽』的;等到音響水準夠高時,才能正確避免這種聲音錯覺!所以我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起點,真正開啟了正確的音質享受。

試聽檔:http://www.my-hiend.com/psycho/WAV/CAS.wav
試聽檔:http://www.my-hiend.com/psycho/WAV/RIC.wav


Ricercar RIC272
Quatuor Terpsycordes

  同樣是輔助麥克風的混音效果,Cascavelle VEL 3115著重於捕足樂器本身的發聲,而 Ricercar RIC272卻非常重視捕捉到樂器發聲與空間殘響互動的真實感受。原先音響水準不足,只能聽到前者的樂器形體感佳,而後者空間殘響好聽;音響水準提升後,後者全面打敗前者!樂器的形體感比前者更佳,發聲的各種細節更完整,再加上空間殘響的互補互動,簡直成為錄音效果超級第一名的唱片。當然了,要比絕對的 hi-fi性能,Ricercar RIC272 還是明顯比不上 FY/SOLSTICE;但是以質感而論,卻是贏過不少;也許我的音響系統得更進一步升級後,才會發現是音質上被 FY/SOLSTICE 殺音響了也不一定。

  有了這麼明確的判準與比較,我重新審視所有音質可能驚人的唱片,開始進行音質的美好享受。

走向不同的『音質水準』差異


AEON AECD1095
Marc Coppey cello

  AEON AECD1095 由大提琴家 Marc Coppey演奏的舒伯特音樂,馬上成為另一個美好的音質享受。《琶音琴》奏鳴曲D.821原先是為了『Arpeggione』這種樂器而寫,但是該樂器己經被淘汰而多半以大提琴來演奏。舒伯特的音樂不會特別艱深,能產生最優美的原始感動就是正確呼應了舒伯特單純的靈魂;這時演奏的質感就非常重要!它將決定舒伯特的音樂只是一首旋律好聽的流行歌曲,還是感人至深的天籟。

  這張唱片真的做到了,大提琴家 Marc Coppey的演奏質感完全是世界第一流的,AEON的極緻錄音水準更是決定性地成功表現出來。更好運的是,在這首鋼琴伴奏不是那麼重要的曲目,一般版本搭配的鋼琴家往往太肉腳;AEON AECD1095 搭配的鋼琴家 Peter Laul 卻是超一流的高手!怎麼說呢?我常說這首音樂最優美的段落是第三樂章中間出現的獨立旋律,由鋼琴主奏而大提琴轉為撥弦的伴奏。過去的版本聽到這一段總為了鋼琴演奏水準不夠高而恍若有失,而在這張唱片感到有史以來最完美的演奏,優美到了無以復加,再也沒有這麼美好的音質享受了。

試聽檔:http://www.my-hiend.com/psycho/WAV/AEON1.wav

  但是我也發現音質享受真的非常考驗錄音水準。同一張唱片同樣的演奏家,只是多了一隻小提琴來演奏舒伯特的第一號鋼琴三重奏,結果AEON的錄音師不知道是不是臨時拉肚子,輔助麥克風的混音效果完全倒退到Cascavelle VEL 3115的水準,出現嚴重的三隻樂器『音質不平衡』的問題;不是小提琴太突出,就是鋼琴太強勢;當年我買這張唱片正是為了這首三重奏,一聽之下帶著狐疑丟到一邊,現在才知道當時真是被這個錄音水準害死了。同一張唱片,音質享受的水準可以相差到這麼大!!

試聽檔:http://www.my-hiend.com/psycho/WAV/AEON2.wav

  更有趣的一點是:要不要回到舒伯特時代的古樂器?甚至直接使用琶音琴?我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斷言了:使不使用古樂器完全不重要,重要的只有聽感!聽感就是一切。結果,從享受音質而論,真的可以客觀理解為什麼樂器必需『進化』;因為不進化就真的不合格,這是直接可以從錄音夠正確的唱片中聽出來的。


Fuga Libera FUG529
Nicolas Deletaille (arpeggione & cello) & Paul Badura-Skoda, (fortepiano)
Rosamonde Quartet

  Fuga Libera FUG529 這張唱片正是使用舒伯特作曲年代的古樂器與真正的琶音琴來演奏,其錄音水準極高,僅略一點點不如 Ricercar RIC272而己。與 AEON AECD1095相比較下,原先我的音響系統之音質水準不合格,聽到這張唱片如獲至寶,真正感受到舒伯特當年想得到的音響效果。等到音質水準合格之後,慘了,一切都翻轉過來了。

  我強調音質水準一定要建立在HI-FI性能的正確性之下,所以在我現在的極緻音響系統『更』發現這張唱片是極緻錄音;而且很傷心的,發現這個廠牌的新錄音如果是出自某個錄音團隊,完全是走向『毀滅音質』的錯誤混音效果,簡直是走向退步。因此,以下我談論音質的前提是,這張唱片的錄音水準超高,才發現古樂器演奏該曲對現代人的聽感真是不合格。

試聽檔:http://www.my-hiend.com/psycho/WAV/FL1.wav

  正確錄音的古樂器演奏,會突顯古樂器會『吵』的重大缺陷;一方面如古鋼琴是因為樂器結構不夠堅固,常常出現不正常的共鳴雜音;另一方面是如琶音琴這種被淘汰的樂器,當然不可能有製造高手進行持續的改進,所以其音質真是慘到極點。總而言之,在我的頂級音響之『音質檢驗』之下,這張唱片的確高傳真,然而音質卻是難聽到爆!琶音琴發聲乾癟,時時出怪聲;難得出現能聽的旋律時,卻被古鋼琴的共鳴雜音完全破壞;到了我最愛的第三樂章中段,天啊!與 AEON AECD1095相比完全是折磨耳朵!

  非常非常肯定的,這兩個古樂器的合奏效果就是沒有達到最基本的美感需要,會被淘汰完全是客觀理性的必然,我絕對不相信舒伯特願意接受這種難聽的聲音。當然了,做為學術價值這種唱片是非常有意義的,音響水準不高的情況下還可能誤以為很好聽。但是聲音與音樂都是進步的,我們的耳朵也是進步的;為了被淘汰的琶音琴而作的樂曲可以成功轉化成大提琴奏鳴曲而繼續瘋傳,我個人認為極可能是一個非常客觀的理由:就是因為這首音樂本來就是特別適合大提琴與鋼琴呢!

  我知道讀者會懷疑是不是唱片本身錄音有問題或演奏有問題?同樣用唱片本身的聽感就可以回答了。同一個演奏家在第二個曲目舒伯特偉大的弦樂五重奏D.956中擔任大提琴演奏,搭配 Rosamonde Quartet,結果變成音質水準最高的另一典範!演奏水準與我先前推薦過的 Phaedra 292016唱片不相上下,而錄音水準就超越太多太大了;換句話說,名列現在 D.956 的演錄雙絕之第一優選。

  從 Ricercar RIC272的聽感經驗我們學會了,室內樂的極緻演奏至少需要錄音師公平地捕捉四隻樂器的『音質』,否則就會出現合奏音色缺乏質感而被我名為『音質不平衡』的重大缺陷。在這張 Fuga Libera FUG529 的 D.956 我們看到另一個成功的頂級示範。以第四樂章而論:一開始由小提琴主導主旋律,但是何時只有第一小提琴?何時是兩隻小提琴?這種『一下子獨奏一下子合奏』是非常細膩的演奏要求,反映的就是音樂表情非常細緻的『質感』;沒有正確的錄音與頂級的音響根本聽不出來,我熱愛這首音樂約三十多年,直到現在才終於聽到了,幸或不幸?

試聽檔:http://www.my-hiend.com/psycho/WAV/FL2.wav

  這樂章是輪旋曲式,不過在內容上偏向是 A-B-A-C-B-A,C 與 A 非常類似,而從 B 到 A 有一段非常長的過門 D,幾乎可視為獨立的一部份。B 段同樣以小提琴引導後,開始花腔般地跳躍,這時兩隻大提琴主導歌謠般的旋律線,而且是兩隻大提琴同樣重要的相互應和;這考驗著兩隻大提琴的合奏音質是否感人。過門D 的緩慢部份(請參考試聽檔),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依次出現琶音式的伴奏旋律,在音色上是製造出層層推疊的和聲效果,在音質上聽起來就是『質感從細膩而濃郁』的享受。相對應的是兩把大提琴如詩般的吟詠,最後中提琴漸強的八度和弦打破如此優美的旋律而回到第一主題A。讀者可以想見這是何等需要『質感』的演奏才能得到的音樂享受,沒有良好的錄音、音響與演奏根本只能在樂譜上想像而己;幸運的,現在可以直接享受了。

  正因為有這麼偉大的錄音成為判準,我才確認本唱片的琶音琴奏鳴曲之錄音水準毫無問題。當然古樂器演奏本身不是問題,我先前瘋狂推薦的 Laure Colladant 以古鋼琴演奏舒伯特鋼琴奏鳴曲,使用現在的音響系統只有更HI-FI、更好聽,音質更美好更享受。只是,這首音樂可能真的不適合古樂器演奏了。

『HI-FI水準』與『音質水準』的獨立二分

  我結束了這樣的一次享受音質的旅程,除了震憾於音樂本身最單純的享受外,也留下一個勉力客觀化的判準:如果音響系統的『音質水準』不夠高或不夠正確,以上的音質享受通通沒有了。而在我的音響系統,是明確區分出『HI-FI水準』與『音質水準』的獨立變項。先前我所有的樂評與音響探索,幾乎都是在談『HI-FI水準』,連『音色的正確性』也只是在比較『像不像真實樂器的發聲特性?』,而不是『像不像真實樂器的質感享受?』。現在經驗這一趟音質之旅,終於把『音質水準』獨立出來了。

  要談論『像不像真實樂器的發聲特性?』,前述的唱片沒有一張比得上 FY/SOLSTICE 的 Tosi演奏錄音,也因此無從客觀談論質感。現在把『音質水準』獨立出來,才正確地發現有另一派錄音方式,稍微犧牲一點『HI-FI水準』,卻可以達到極緻的『音質水準』。這種音質水準絕對不能說成好聽或難聽,要說好聽,就會被 Cascavelle VEL 3115所揭示的『音質不平衡』現象所騙了,當然永遠無法達到Ricercar RIC272的極緻水準。所以我現在客觀評鑑音響系統是否擁有真正的『音質水準』的方法,就是使用這四套唱片:

一、先以 Cascavelle VEL 3115 與 Ricercar RIC272 比較,看看能不能極度顯明兩者的音質水準差距?

二、再以 AEON AECD1095 檢驗大提琴與鋼琴的音質水準是否足夠?能不能正確辨認鋼琴三重奏的錄音失敗?

三、最後拿出 Fuga Libera FUG529,先看看 D.956 的音質水準是否成功?再看看琶音琴奏鳴曲有沒有『錯誤的美化效果』?

 

  結果我甚至發現,就算只是使用全套兩萬元的音響系統,一條只要幾百元的REAL-CABLE線材就可以出現誇張的『音質水準』差距。當然這是非常困難地努力鑑聽出來,而不是像在高價音響系統那麼輕鬆享受出來。但是這也表示『音質水準』必定隱含某種客觀的音響性能數據,只是我們目前無法清楚定義而己。正因為難以找到關鍵數據,所以使用染色、加料的音質美化效果,是絕對達不到本文的『音質水準』的。

  無論如何,音質水準超高是一種快樂的享受,真正的輕鬆聽音樂,而不是明明聲音完全不正確還假裝很輕鬆。如此極緻的音質水準下,聽音樂固然變得非常輕鬆,但是音樂中的訊息卻是變得越多越豐富,充滿盈溢在整個心田,是會讓人想跪下來頌贊何以上帝創造了一個如此偉大的音樂家,他的名字是舒伯特。這樣子的音樂享受,聽完之後只會感受到更多更豐富的心得,而不是一句『好美』或『更想多聽音樂了』就能打發的淺薄宣告。正因如此,我自己從中學會了如何分辨『真正輕鬆享受音樂的古典音樂迷』與『偽裝的古典音樂迷』、『真正輕鬆享受音樂的音響迷』與『偽裝的美聲音響迷』了。見識到真正的音質水準之後,眼界當然變得更加廣大。

  可惜的是我真的找不到可以便宜入門『音質水準』的方法,沒有花個三十萬元以上的音響系統真的很難達到這麼高的境界;也千萬別跟我說LP了,LP世界沒有這麼高水準的錄音可以驗證真正的音質水準啦!隨著音響科學的客觀發展,日後有沒有可能降低如此高價位的硬體要求?我誠摯地希望能有這一天。

蘇友瑞

(END)

※ 原載於MY-HIEND電子雜誌創刊號第五期。

psycho 的BLOG之讀者回應區 http://www.my-hiend.com/vbb/showthread.php?5617

2015年3月15日 星期日

《科學、音樂與音響》欣賞正確演奏與正確錄音所需的音響硬體之最低標準


  2010年我發表過《分辨錄音藝術的音響硬體建構之最低標準》一文,幫助認同我的音樂理念之同好們,不論經濟能力多寡都可以欣賞到正確而深刻的古典音樂。時到今日己經2014年了,很多音響硬體一直出現科學式的進步,我自己的音響水準也持續再更新;也該重新推薦最低標準的音響系統了,讓經濟能力不再是接觸正確古典音樂的巨大門檻。

  因為如何鑑識錄音水準的相關論述我己經寫過太多文章,這篇短文將不會論述如何正確地辨認唱片水準,有興趣的同好可以參考我其他的相關文章。

一、使用電腦聽音樂者:

  這是最能超值又極緻的音響方向。我的設計構思如下:

1、電腦應該是必需品,所以不算錢。如果找到為了音響而優化的OS,基本上也是不需花費。
2、強烈推薦中國的樂之邦產品,只推薦他們的USB音效裝置,不推薦他們的DAC裝置。
3、請參考本人與多位MY-HIEND網友合作推廣的:『USB解決方案』。

  樂之邦 USB音效卡進可攻退可守,經濟能力不足的使用它的類比輸出即可,有能力增加預算者只要加購新天新地唱片行代理的 REAL-CABLE NANO DAC即可得到驚人的瘋狂提升,只需花費 2500元,別懷疑,這是至今為止最超值又極緻的DAC。要提醒的是現在樂之邦打算把產品線進化成 04 MX 與 06 MX,我還沒有試聽過;但是以該公司追求HI-FI的產品方向,應該可以直接賭了。

『USB解決方案』的定義請參考:

  再者,隨便買一台 B母座的 USB 3.0 HUB(如果要極緻可以參考我們最推薦的是 USBGEAR 的鐵殼 3.0 HUB,露天拍賣代購價約2600元。)約一台500元上下,請注意一但要買『B母座』不要買成miniB母座。再買兩條 USB 3.0 A 轉 B 與 DC 5.5/2.1 訊號分離線(在台灣最便宜的應該是這家AUDIO-REALITY公司的產品,兩條1600元。)。記住!必需要求商家讓 DC端『越短越好』,我要求的DC端才不到兩公分。為何使用 USB 3.0 HUB?因為聲音狂勝 2.0 HUB;為何使用 3.0線?因為樂之邦USB音效裝置的接孔是 3.0,而 2.0的頭插在 3.0,聲音會差一截!猜想是沒有固定的 USB 3.0金屬片振動之故,這個可是我個人第一個發現的音響怪象。最後,買兩顆5V5A的交換式電源,一顆200元。

  電腦不算錢的情況下,最最便宜的音響訊源方案是:3000(JPLAY) + 1800(樂之邦 01 USD) + 1600(兩條分離線) + 500(USB 3.0 HUB) + 400(兩個交換式電源) + 2500(REAL-CABLE NANO DAC)= 9800元。這是目前為止最超值且極緻的電腦訊源(CAT播放系統),可以讓音響系統的後端只需很便宜就能得到超高水準的音響效果。

  如果經濟能力真的不足,可以考慮不用JPLAY改用免費的 FOOBAR2000 XA;再改用樂之邦 03 US,使用它內建的耳機輸出,就足以推動至今為止最超值又極緻的耳機:德國大師German Maestro GMP435S (GMP435) 開放式耳機,4700元。如此完整的一套音響(耳機)系統為:

0+ 4000(樂之邦 03 US) + 1600(兩條分離線) + 500(USB 3.0 HUB) + 400(兩個交換式電源) + 4700(GMP435S) = 11200元。

  總價一萬一千元出頭而己,己經保證可以聽到我所說的任何錄音現象與音樂效果,缺點只是耳機與喇叭的先天差異而己。德國大師German Maestro GMP435S 是目前為止唯一發現可以符合我要求的正確辨識錄音水準之耳機,反之耳機族流行的耳機品牌幾乎完全不符合,因此這個耳機是不可以任意更換的,就算是使用一隻五萬元的旗艦耳機也不見得有它的錄音藝術分辨能力。

  如果不使用耳機而使用喇叭,那麼 03 US就不超值了,應改用 01 USD 透過 MULINK 直接連到樂之邦 N99A 純數位擴大機,再推動新竹店家 rendzaw 的 8500元全音域喇叭 或 相似價位的 C511 喇叭,喇叭線可以買 REAL-CABLE 最低階的切售線 TDC300F 公尺 / 220元。要強調的是,以現在音響科學的發展,一萬元以下超值的喇叭到處可見,可能存在著與 rendzaw喇叭相提並論的優秀喇叭,只是我沒有心力一個個去測試。如此完整的一套音響(喇叭)系統為:

0+ 1800(樂之邦 01 USD)+ 1600(兩條分離線) + 500(USB 3.0 HUB) + 400(兩個交換式電源) + 5000(樂之邦N99A) + 800(TDC300F喇叭線) + 8500(rendzaw喇叭) = 18600元。

  總價才一萬八仟元左右,己經保證可以聽到我所說的任何錄音現象與音樂效果,缺點只是低價位音響系統必定存在的『音質』、『質感』、『舒適性』一定遠比不上高價位音響系統。

  一萬元的耳機系統與一萬八仟元的喇叭系統當然都是最妥協下的構思了,如果經濟能力尚可,耳機系統必需愈先升級耳機擴大機;因為樂之邦 03 US內建的耳機輸出是最大的瓶頸,應先升級成樂之邦 HP10耳機擴大機(5000元)。再者,兩種音響系統可以升級的物件為:jplay播放程式是最重要的(3000元),樂之邦 01 USD 應升級為 03 USD(5500元),500元的HUB 應升級 2600元的鐵殼HUB,兩個外接電源應升級成一個明緯MSP-100-5頂級交換式電源1500元,它可以一次接兩個電源輸出而幾無影響聲音;無論耳機系統或喇叭系統都可以外接 REAL-CABLE NANO DAC(2500元)而得到更佳的播放效果,而 NANO DAC可以升級第二台明緯MSP-100-5頂級交換式電源。

  以上設備到位後,應研究如何優化電腦;如果電腦程度不佳,那就可以改由升級相關『線材』為提升音響效果的手段。這部份很簡單:去新天新地唱片行買下經濟能力最能負擔的 real-cable線材就對了。如果要再往上升級,務必記住:訊源己經到頂了!除了線材外幾無可提升的空間,應把預算放在擴大機(或耳機擴大機)與喇叭。

二、無法(或不會)使用電腦聽音樂者:

  這個比較麻煩。雖然有超值又極緻的藍光轉盤系統:三星 BD-E5300藍光轉盤,請參考《《科學、音樂與音響》走向超值而極緻的傳統數位轉盤 之一》,但是己經停產了難以買到。而以原廠未改而論目前的三星藍光轉盤有沒有先前產品的音響效果?似乎不是很樂觀。這部份只能得對轉盤情有獨鍾的真正音響高手去尋找,然而,林主惟己過世了,再來還有誰能有這種犀利的直覺發現另一家超值而極緻的轉盤?有待後人的努力了。

  如果去拍賣網尋找還能找到 E5300,可惜一台仍要四仟元,而且這種3C產品的壽命是會令人擔心的。如果能買到,那麼使用傳統轉盤的超值耳機系統為:

4000(三星E5300) + 2500(REAL-CABLE NANO DAC) + 5000(樂之邦 HP10 耳機擴大機) + 4700(GMP435S) = 16200元。

  雖然比電腦播放貴一截,但因為使用高級一大截的耳機擴大機,所以播放效果一定遠勝前述 11200元的電腦播放系統。當然了,有很多2000元左右的小耳擴應該都足以讓GMP435S這隻好推的耳機推出足夠水準,但是我己經沒有心力去研究這部份的超值推薦....:P

  使用傳統轉盤的超值喇叭系統為:

4000(三星E5300) + 2500(REAL-CABLE NANO DAC) + 5000(樂之邦N99A) + 800(TDC300F喇叭線) + 8500(rendzaw喇叭) = 20800元。

  因為沒有用到樂之邦N99A最頂級的MULINK輸入,因此市面上一定存在相似價位效果相當的便宜擴大機,購買三千元左右的二手日系大廠擴大機更是強烈推薦。

  以上的傳統轉盤系統最重要的升級就是更換藍光轉盤的電源線;更換頂級的REAL-CABLE電源線後,足以讓前述未進行電腦優化下的JPLAY電腦播放系統吃灰!行有餘力,再升級相關的『線材』,方法與前述的電腦播放系完全一樣。

三、結語:

  以上分別就耳機系統與喇叭系統,明確證實了只要花一萬元出頭或兩萬元多一些,就可以得到『聲音的正確性』前人完全無法想像的音響效果。所以我才再三強調,音響就是科學,古典音樂當然也偏向科學。對比一般沒有科學能力的愛樂者,只能沈淪在根本不夠格的所謂老大師唱片,或哭訴音響越來越貴;我們卻可以使用十年前絕對無法達成的超低價位獲得真正的音響效果與音樂內容,真正懂科學的人,音響明明是越來越便宜!當然了,不敢面對真實的聽感,只敢相信雜誌或廣告上的『大眾流行觀點』,當然注定會增加廣告預算而買到越來越貴、而且越來越爛的『商品』,這是任何時代都無法避免的悲劇。

  只有真正尊敬與實踐科學的人,音樂與音響才會對他敞開大門。

蘇友瑞

(END)

psycho 的中時BLOG之讀者回應區 http://www.my-hiend.com/vbb/showthread.php?5617

2015年3月11日 星期三

回歸休閒活動的本質:深度休閒的古典音樂欣賞

  我們探討了很多音樂與音響的相關議題,花了那麼多心思與財力,究竟為了什麼?總不能說花那麼多的時間精力只是一場空而已。絕大多數音樂與音響的愛好者都有另外的全職工作,他們不以音樂或音響為專業,所以他們只是把音樂與音響當成一種休閒活動。然而,什麼是休閒活動?它真的能幫助我們得到身心靈的放鬆?還是像毒品酗酒一樣反噬造成個人嚴重的傷害?

  這部份當然有很多學者幫我們研究,「休閒活動」對於現代人身心靈的幫助一向是重要學術議題,他們的研究成果也符合我們一般的想法,都發現休閒活動產生好的休閒效益,提高生活的品質。但是出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休閒活動的研究者提出「深度休閒(serious leisure)的觀念,以Stebbins(1982)為先驅學者。Stebbins認為在資訊時代人們有兩種不同的休閒方式:一種是閒逸休閒(casual leisure),另一種為深度休閒。閒逸休閒指有立即的酬嘗特性,並不需要特別訓練技巧,相對之下是較短暫的生活享受。相較於閒逸休閒,深度休閒是目標導向的,指有系統、深度地投入一項業餘、不以此為生的嗜好活動或志願活動,在追求的過程中,休閒投入者會隨生涯階段的發展有不同的目標,因而發展出不同的技能,成為終其一生的興趣。(以上引自周秀華與余嬪,2005)


一、「深度休閒」的休閒本質:

  一般人常把休閒活動誤解為只是隨意的「殺時間」活動,其實有系統而深入地持續參與自己所喜歡的活動反而可以得到更大的休閒效益;周秀華與余嬪(2005)在地化的質性研究主張「......深度休閒投入有助於個人、家庭、工作、人際互動與社會的發展。」。因此,休閒活動不應該只是引起參與者的興趣而己;它必需進行深入與持續的主題探討,增加「深度休閒」的特性,才可能得到更有效的休閒效益。

  這些學術研究對於我們從事的休閒活動真的是當頭棒喝!休閒活動的確有助於身心靈的健康,但是如果只停留在很表面的「殺時間」,它就會降低效果。更甚者,休閒活動原本要得到的自我滿足無法達成,對個人的心理衛生反而是更強烈的失落感,恐怕反過來會變成:淺層休閒活動會造成身心靈的受害。這也不是什麼危言聳聽,我們觀察網路社會就可以看到清楚的現象了:可以自由表現自我的網路討論區本來就是很多人的休閒活動;一個人多口雜的網路社會如果共同關心一個深度的社會議題,那麼它就會出現台灣史上最偉大的社會運動之一318學運;但是如果只停留在人人幻想30公分打手槍,就會出現BBS史上最離譜的『東海網路228事件』(清大YA哥事件堪可比擬)。BBS鄉民的正義一直存在,走向深度休閒,便可以出現台灣近代幾個偉大的社會運動;走向我爽就好的淺層殺時間,那就真的只是暴民本質了。我們企盼著休閒,但是休閒活動也是一種兩面刃,促使我們走向『深度休閒』來避免淺層休閒活動可能的危害。

  明明只是單純的休閒活動需要,為什麼會變得這麼複雜?都已經擺脫人群躲進私人空間進行音樂欣賞或發燒音響了,就不能單純獲得休閒效益嗎?很可惜的,答案真的是不能。


二、古典音樂的閒逸休閒面貌:

  過去我強烈批判『偽裝的古典音樂迷』現象,是植基在古典音樂被現代社會蓄意包裝成高貴品味,從而讓對古典音樂毫無興趣的人假扮古典音樂迷以求得高貴品味的美名。在此先排除『偽裝的古典音樂迷』,來談談真心對古典音樂有興趣的樂迷。不過,批判的力度可能更強烈。

  真心對古典音樂有興趣的樂迷所面對的古典音樂情境,完全符合阿多諾與霍克海默所謂的『文化工業』處境。真的有一群人對古典音樂有需求,但是大多數只接觸到古典音樂圈裡的流行文化。決定流行文化的一向是跨國資本主義的唱片公司。他們先敏銳地發現古典時期與浪漫時期的古典音樂商品比較好賣,然後為了推銷利潤較高的演奏樂手而塑造『非買不可的大師』;再者,這種流行文化迎合美國自二次世界大戰後掘起的文化競爭意識,全力打壓被取代的歐陸文化霸權法國,從而虛構出巴哈是古典音樂之父的偽造古典音樂史,成功讓古典音樂的流行文化徹底忘記法國才是古典音樂真正的生產大國。種種明顯的流行文化操作手法下,一但走向「閒逸休閒」式的古典音樂欣賞,就無法避免以下幾個面貌:

1、對演奏家比對作曲家更關注:

  試著搜尋一下網路上的古典音樂討論區,會發現討論演奏家的貼文遠遠遠遠勝過作曲家;理由是非常簡單的,因為跨國資本主義的唱片公司知道銷售作曲家的唱片利潤比不上銷售演奏家的唱片。我們常期望網路社會可以是一個民主而多元的公平社會,可惜在「閒逸休閒」的影響下莫不積極成為跨國唱片公司無償的打手與文宣。結果我們可以簡單統計一下:正式出版的古典音樂媒體,除了音樂家傳記或八卦外,多少是針對音樂家的作品進行深度分享?再來,比較一下網路上業餘愛好者的古典音樂分享,是不是絕大部份都跟實體媒體相差不多?甚至於,你會發現網路上對唱片的推薦完全潛意識地成為實體廣告的打手(我保證絕對不是網軍,而是自動自發的),只有在雜誌上廣告的,討論區才會推薦。

  當然網路上也會看到完全不同的走向,那是因為你運氣太好、看到一個走向深度休閒的網路討論區了。

2、對作曲家本身作品的視野偏狹:

  可憐的貝多芬,表面上似乎很多討論,實質上極少人注意到沒有被唱片公司垂青的 OP.126OP.124OP.134。巴哈那麼多作品,大概只專注不到二十首?草札特呢,誰理會他的K.613K.617K.618?每個作曲家都有他最被認同的曲目,我很贊同;但是既然喜歡了貝多芬卻不會對他其他沒有被唱片公司宣傳過的作品,這不是被宰制、被奴役?別跟我說因為沒唱片所以聽不到!網路時代的世界沒有聽不到這件事,只有被奴役而不自知。YOUTUDE上幾乎擁有作曲家全部的罕見曲目,IMSLP 更收集了任何人一輩子都永遠聽不完的古典音樂所有作品。資源這麼豐富的現代社會,對作曲家的認識卻繼續留在唱片公司的指導命令。當然了,如果只關注演奏家當然也會落入同等情境了。難得遇到討論罕見作品的同好,一問之下,原來是某間唱片公司發行『古典音樂罕見特輯,非買不可!』才聽過的,救命喔!

3、主張古典音樂輕鬆與隨意就好

  沒錯,表面上是個人休閒的選擇,還暗合傳統東方文化的逍遙人生美學;然而真正擁有這種高妙境界的人可能全世界就只有那麼一兩個,但是古典音樂圈裡可能有幾仟個人天天到處說服別人只要輕鬆隨意就好;於是可以看出明顯的證明:所謂的輕鬆隨意就好,不過是被商品化奴役後再成為唱片公司無償的打手與文宣。在哲學本質論上,古典音樂的『輕鬆』其真正意涵應該偏向典雅,這在我MY-HIEND電子雜誌第七期專欄《古典音樂欣賞的輕鬆與典雅》已經闡述過;在社會學上,我們會發現『古典音樂輕鬆聽』類似用語是處處可見的商品口號;而從本文的觀念,輕鬆聽就是主張「閒逸休閒」式的古典音樂欣賞,幾乎沒有不落入上述陷阱的。

  以上三個面貌只是隨便舉例,不是嚴謹的若P則Q科學定律;重點只是描述深受『文化工業』危害的古典音樂圈,會如何在「閒逸休閒」的走向下沈淪。結果,把非買不可的流行唱片放給我那個三歲小鬼聽,他立刻大哭:這不是肯得雞!這不是肯得雞!!.....欣賞、購買還溢美這種唱片商品的古典音樂愛好者,真的比三歲小孩還不如嗎?


三、古典音樂欣賞為何需要深度休閒?

  在此必需做一個嚴肅的社會文化思考,論述我們勢必走向深度休閒式的古典音樂欣賞,因為閒逸休閒式的古典音樂欣賞會面臨很大的問題。

  走向現代化社會的世界潮流下,在比較文明的社會中,人們的人權與生活都有一定的保障。然而卻往往面對生命意義空虛的問題,因為教育水準高漲,人人都有哲學思考能力,傳統文化的愚民教條根本無法真心說服人,工作的壓力又難以成為自我實現的目標。於是,現代人需要『休閒活動』,透過休閒,剛好讓大腦不再被迫進行工具理性的思考,而有機會形而上思考:『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之價值問題。如此,形成種種不同人們各自發展出的不同自我價值,而能滿足地活在世界上。

  因此,休閒活動中的大腦必需面對『最真實的對象』,我所謂的真實是形而上的:包括最真實的宗教體驗、最真實的家庭和樂、最真實的愛情、最真實的知心友誼。因為現實生活的工具理性是全然地虛假,唯有回到休閒活動才能面對真實而進行真實的自我思考。人性對『真實』的渴望是如此強烈,所以雖然現實生活人人虛偽不堪,只要化身在網路上立刻什麼真心話都敢講了,這也是網路社會令人沈迷的深層原因。總之,休閒活動是渴望真實的。

  然而在文化工業的宰制下,休閒活動被商品化侵犯;三歲小孩當然不知道麥當勞叔叔的和藹可親是虛假的,身為父母就不可能不知道;想像如果被廣告流行宰制,一家人休閒活動都是天天去麥當勞找叔叔玩,身為父母將會覺得人生多麼無望!相對的,現代社會鼓勵身處大自然的休閒活動,正因為它是遠比麥當勞叔叔真實太多的對象。

  當我們真心的決定以古典音樂為自身的休閒活動,這就表示我們需要的是『真實的古典音樂』。我們在工具理性上會因為流行商品與廣告而被說服非買不可的唱片很偉大,但是我們的感覺系統會清楚明白地在內心深處告訴自己是個虛假的笨蛋;為什麼呢?連三歲小孩都聽得出來,怎麼可能大人會聽不出來?我們聽不出來,絕對不是真的沒能力(你想被三歲小孩嘲笑嗎?),而是無法免於文化工業的宰制。如此一來,我們欣賞古典音樂就變成與麥當勞叔叔同樂的低級趣味,不只毫無休閒效果,而且內在自我一直控訴自己是個虛偽的人;久而久之,極可能反噬成為意義失落的幫兇。

  活在現代社會是需要『真實的自我』,否則必定惡化成蒼白的工具化生命。然而『真實的自我』卻面臨文化工業不斷以虛假的商品進行污染,所以註定了再也無法閒逸休閒,只能走向深度休閒。


四、走向深度休閒的古典音樂欣賞:

  深度休閒有很多層涵意,我們由簡入繁慢慢推演出來。

1、最簡單的講法:只要個人真誠花費很多心血,就是深度休閒。這裡真的要對抗我們華人世界最喜歡的虛偽言詞:明明花了幾百萬在音響上,買了幾萬張唱片,然後再『謙稱』:我只是輕鬆隨便玩而已。。。。這那裡輕鬆隨便了?!

2、進階的講法:只要做到我在第二期專欄提到的『我學方法論』:第一步『選定角色(情節)』,第二步『重述完整故事』,第三步才進行心得感想;這樣子就是深度休閒。請參考MY-HIEND電子雜誌第二期文章:《如何判斷音樂音響資訊的好壞?談音樂欣賞與音響判斷的普遍客觀性》。

3、嚴謹的講法我們先參考學術論文:(引自周秀華與余嬪,2005)

Stebbins 歸納從事自己喜愛的休閒活動者會表現出以下六種特徵:
(1)遇阻礙時能堅持到底(perseverance)。
(2)付出努力(effort)。
(3)經由努力追求而有長時期的生涯發展階段(career)。
(4)得到持久的利益(durable benefits):如自我表現、自我實現、增進自我形象與自信心。
(5)對自己選擇的休閒有強烈的認同(identity)。
(6)能發展出其休閒團體獨特的特質或精神(unique character or spirit)。

  看到這裡,很多網友應該有很深的體認,因為在網路上非常容易找到這種範例。

  在台灣的古典音樂圈中,最符合深度休閒要素的網路現象,在我看來正是『新天新地唱片行的網路同好』。他們在已去世的林主惟之影響下選擇了一套音樂與音響的美學(姑且稱為新天新地美學),然後一群同好在人氣很小的一個小網站裡交流分享,雖然文章流量小但是從來沒斷根過;從發現超值藍光轉盤到現在的大型接地盒,知識的成長是明顯可見的。雖然沒有夠厲害的寫手把音樂心得客觀地寫出來,至少欣賞的唱片與音響都不會被我的三歲小孩打槍。有許多網友關注我的部落格或MY-HIEND網站上的發燒音樂討論區,也會發現我嘗試進行的深度休閒取向。

  相對的,我們會發現有些高人氣的古典音樂討論區,裡面崇尚的是使用不到一百字就可以評論一張唱片或一個演奏;過去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輕薄短小,現在我們可以正確理解為『無法進行深度休閒』。請記住,深度休閒不是要求每一個人都要長篇大論,長篇大論是一種先天才華難以要求;但是基於深度休閒的需要我們可以要求自己成為一個『走向深度休閒』的愛樂友,也就是說,我們要求自己回應以下六個深度休閒的特質:

(1)遇阻礙時能堅持到底:要求自己『只看長篇大論、拒絕輕薄短小』,長篇大論會很難嗎?拒絕挑戰就註定只能受到文化工業的污染而已。

(2)付出努力:想辦法看懂長篇大論的內容是什麼,記住,絕對沒有輕薄短小卻可以彰顯真相這種不通的事,想想看聖經有多厚就知道絕對不能輕薄短小了。

(3)經由努力追求而有長時期的生涯發展階段:這一點就比較針對長篇大論寫手專用的,所以我們跳過。

(4)得到持久的利益,如自我表現、自我實現、增進自我形象與自信心:這裡彰顯了網路討論的重要性!我們雖然無法長篇大論,但是可以簡單地針對長篇大論進行回應,並且一定要回應!『回應』一方面是鼓勵長篇大論寫手,更重要的是它標誌著『真實自我』的存在。如果你在網路上只看不回,它在人格養成歷程上就是實現一個隱匿自我的歷程,對於追求深度休閒會有很大的缺陷。長期使用『回應』這一行為,才有可能達到自我表現、自我實現、增進自我形象與自信心等效果。當然了,如果把這個歷程轉化成現實生活的音樂分享交流也是可行的。

(5)對自己選擇的休閒有強烈的認同:這裡也有一個重點,很多人認為多元化社會就應該是多方面接觸,然而越多方面接觸往往註定無法進行深度休閒。相反的,快速決定強烈認同的對象,然後開始全力投入,才有可能達到深度休閒的效果。選錯了怎麼辦?它只是休閒活動耶!砍掉重練就好了啊!

(6)能發展出其休閒團體獨特的特質或精神:沒錯,真實的自我一定有特色,沒有特色的叫做機器人。所以我很樂意被稱為『法派』、『新天新地幫』、jplay cat派音響.....每個標誌其實都代表著深度休閒的投入。

  其實在這樣的深度休閒要求下,應該有不少人發現他就是無法如此深度休閒。那我得嚴肅地回應:這代表你的本性就是不喜歡古典音樂。也就是說,原先你認為你很喜歡古典音樂,只是莫名奇妙被洗腦而已。要知道,深度休閒的研究不是針對所謂高貴的藝文修養,許多「深度休閒」的研究發現各式各樣的休閒活動皆有類似效果,例如慢跑者、足球迷、游泳者、運動舞蹈參與者與插花、單車活動參與者、大英國協導覽志工等(引自劉虹伶,2006)。如果你對古典音樂的熱情居然比不上自行車,那為什麼不去騎車而偏偏要硬逼自己喜歡古典音樂?


五、結語:現代人不得不接受的重擔

  真的好累啊!連休閒活動都要講究很累的深度?的確如此!想像一下如果我們還是在野蠻未開化的社會,我們只要快快樂樂按本分生活就好了,何必想這麼多?但是我們也要記得,落後社會的快樂單純生活,還包含了不小心生出個白子,就要全家燒死求森林之神不要傷害我們全村;也包含了快快樂樂地看到無辜女性被指控為女巫,然後快快樂樂地看到她被活活燒死在廣場上。無知的快樂是虛偽不堪的,因為它只是建築在犧牲弱勢的野蠻基礎上。因此我們走向資本主義、走向尊重人權、走向現代社會;然後就開始面對文化工業的宰制,導致我們不得不發展深度休閒的生活態度,保證自我實現可以得到充分的發展。

  所以這是現代人不得不接受的重擔,拒絕這種重擔,只是讓自己犧牲在自我良心的啃噬而已。我在網路上多年與許多人交手過古典音樂是否應該輕鬆聽,如今一個個放棄古典音樂、甚至墮落成跨國公司的買辦手下,這就可以知道違反真實自我的閒逸休閒會造成多麼可怕的結果了。

  雖然是一個重擔,但是它的本質是一種挑選:真心喜愛古典音樂,就絕不可能認為它是重擔,反而可以從中得到最大的樂趣,這是走向深度休閒的人生中最美好的禮物。看到這裡的讀者有沒有注意到,本文一開始就強調了:深度休閒可以得到更高更正確的『休閒效益』,這是可以量化的絕對客觀指標。也就是說,只要能達到深度休閒,那麼古典音樂就真的可以永遠陪伴一生的喜怒哀樂了。人生如此,夫復何求?

  當然,這是一篇非常進階的文章,不適合隨時討論,而適合在深夜一人安靜地沈思默想。其實不只是古典音樂的欣賞,音響的調整也同樣具有相同的深度休閒要求;所以真正懂音響的高手可以輕易獲得如同三歲小孩般正確的古典音樂素養,其來有自。


(END)

參考文獻:
周秀華, & 余嬪.(2005). 深度休閒者學習經驗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8(2)297-324

2015年3月1日 星期日

《音樂與音響》綜論音樂欣賞與音響判斷的普遍客觀性


※ 原載於MY-HIEND電子雜誌創刊號第二期。

  在前文《對於『音樂軟體』的一些基本觀點》我指出了『正確的唱片』之真實現象,理所當然一定會引起『音樂欣賞只是主觀喜好』的爭議;然而古典音樂與音響科學都是承接西方科學精神的文化產物,沒有正確的科學視野往往造成嚴重的思辨謬誤,從而徹底毀滅任何音樂或音響進步的可能;因此,本篇文章將要徹底顛覆我們對音樂欣賞與音響判斷的反科學謬誤,從而真正幫助音樂與音響之深刻感受。

(附註:本人約在1994年的遊戲文字『如何判斷一篇樂評』被到處無記名轉載也就算了,甚至還有一位不知是誰的把本人遊戲文字不記名加在文章後段變成一篇流傳甚廣的文章『如何寫樂評及如何判斷一篇樂評』,請大家還是尊重一下原創作者吧!不過我最臉紅的是那些遊戲文字的水準實在很低......)

一、從人類知覺系統談起:

  要論述音樂欣賞與音響判斷的普遍客觀性,必需使用極高難度的認知心理學知覺心理學的專業知識,在此我儘力以通識的、日常生活的入門角度解釋清楚。這些內容己經在大學開設通識教育課程教授了近十年,應該可以讓讀者們順利理解。

  人類無論是閱讀、觀看、聆聽、嗅聞或品嘗,總之所有的感官系統,通通擁有『無法被證明有限』的恐怖能力;使用正確的實驗技巧,我們可以證明人類從出生到現在所有一分一秒的記憶通通絕對不會忘記,只會提取失敗。同樣的,滿滿幾百字的一頁書本,一眼看去一秒鐘,可以看到並記下多少字?認知心理學家發現完全無法測量『知覺記憶』裡究竟記下了多少字,因為多到無法使用合理的測量方法來估算!簡而言之,人類對於外在感官刺激的訊息接收能力是『近乎無窮無限大』;也說是說,如果你我同樣聽完30分鐘的音樂,我們兩人都會通通把每一分每一秒的音樂徹底記在大腦中絕對不會遺忘,而且我記住的將與你一樣多,絕不會有我是高手就會記住比你多的現象。

  然而,人類進行思考、表達、心得感想與溝通時,會出現非常固著的『過濾訊息』現象。以現有知識估計:請你認真、再三反覆閱讀一本書,雖然從上一段看來你一定可以一字不漏全背下來,但是讓你說出對該書本的感想時,你會主動把100%的訊息過濾掉只剩下約5%的訊息(5%只是一個簡化數字,不必深究),然後再告訴別人你對這本書的心得感想與其他。正因為這是認知系統自動自發的功能,所以你無論反覆閱讀幾千次都沒有用!你永遠只會關注你的認知系統所關注的5%。同樣的,聲音訊息更是如此,同樣一起聽了30分鐘,同記住每分每秒,最後分享心得時糟了!你聽到的是詮釋不佳,我聽到的是音色營造超強;你聽到的是銅管演奏破音連連,我聽到的是銅管努力表現最正確音色即使破音也在所不惜.........

  於是我們知道為什麼藝文欣賞會有非常主觀、各說各話的現象了,因為我們永遠只能根據我們認知系統決定的5%進行運思、心得與分享;每個人決定的5%各自不同、有交集有相反,因此造成我們只好感嘆:藝文欣賞真的很主觀。但是這是真相嗎?

  當我以22歲的年輕資格於當時國內最頂尖的《古典音樂雜誌》擔任專欄樂評時,便模模糊糊地發現這個『藝文欣賞很主觀』的心理現象;無意間採用專業心理學訓練的知識,建構一套藝文評論的客觀普遍方法;這套方法後來我在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任教時定名為『我學方法論』,重點是向學生們闡明『藝文欣賞應該是普遍客觀的!』,從而產生深度的藝文鑑賞與思辨能力。

二、『我學方法論』簡介:

  『我學』一詞是中原大學通識教育的『天、人、物、我』四大理念之一,我借用來描述這個方法論。首先,每一個人都是在接觸藝文作品後,直接以各種文字或言詞來描述他的心得感想。根據前述的心理現象,這種錯誤的我學方法必定導致主觀與各說各話,因此請放棄這種方法並同時把如此方法的藝文評論資訊通通丟到一邊,因為那些往往是無效知識,只有當你跟評論家的5%非常接近才可能有意義。更可怕的是,這還意謂著如果你找到志同道合的評論文字,使用這種錯誤方法而讓你認同,這表示你更囿限、更固著在劃地自限的5%。使用錯誤的我學方法論(藝文欣賞方法),網路豐富的知識將造成自己更加地固著與偏差,因為永遠找得到跟自己一樣的5%,然後永遠無法掙脫。理應多元開放的網路社會,種種資訊反而比實社會更媚俗、更偏差,正是這種5%的劃地自限。

  正確的我學方法論很簡單,首先當然還是接觸藝文作品,第一步則是先自我設限『選定角色(情節)』。這一步的涵義是,強迫自己承認永遠無能、即使簡單如多啦A夢卡通也絕對只能關注到5%,完全無法掌握100%。因此,選定角色表示直接表明自己的5%究竟是那個範圍。

  第二步是『重述完整故事』。意涵為根據自己選定的角色(或情節),把自己關注的5%詳細說清楚講明白,而且越清楚越好、越顯示自己走向客觀普遍化的藝文素養。

  第三步就可以回歸初衷,表達自己的感想、心得與其他評論。

  為什麼要多加第一步的自我設限與第二步的詳述過程呢?這就得回到心理現象。先前己經表明人類的訊息接收能力是近乎無限大的100%,只是拿出來使用就遽降成5%;自限5%才會造成主觀,回歸100%那麼人人將同樣普遍客觀。因此,既然人人都是100%,只是提取失敗因而退化成5%;那麼我們提供越完整、越詳細的訊息,等於是強烈幫助他人正確提取出他腦海裡深深牢記的100%,從而成功提取出超越自我限制的95%。因此,當我所根據的5%,透過正確我學方法論詳細說清楚,導致你成功地從95%中提取出來;你就會『哇!為什麼我沒有想到?』而得到感動,然後發現我的心得與感想其實客觀無比!因為同樣的資訊,同樣都是人,心得感想當然相差不多。

  也就是說,何以你會覺得藝文評論往往很主觀?其實這就是因為大家雖然看閱讀的是同一本書、用來進行心得感想的5%卻天差地遠,當然就會覺得非常主觀各說各話。囿限5%當然是弱化藝文欣賞的意義,能走出5%而吸收更多才是深入的藝文欣賞。這就是為何我們需要音樂評論或音響評論等賞析文字的原因了!因為我們需要他人的幫助提升自己囿限於5%的先天無能,從而得到超越5%的深度感受能力。

  當然了,同樣是人對於完全相同的5%,不見得保證可以得到完全相同的感受,這的確是藝文欣賞與自然科學不同之處。但是如果堅持這個差異,卻把嬰兒與洗澡水一起掉倒,放棄任何普遍客觀只追求自我主觀,就會變成固著5%的井底之蛙。同樣是藝文欣賞之所以有人深刻而有人淺薄,主要的差異便在於此。

三、使用『我學方法論』的音樂評論:

  當初進行樂評文字,很明確發現兩種類型。同樣是社長要求一千字的樂評文章,同樣高水準的樂評家進行兩種不同的評論方法:一種是,使用各種形容詞去描述他對唱片的感受是什麼;所謂『大珠小珠落玉盤』或老殘遊記描述說書之美的黃山三十六峰,都是這種直接從藝文作品進行心得感想的方法。於是這種樂評家的文采很重要,甚至文學素養會漸漸地比音樂素養還要高很多。因為人的感受是很簡單的,要成功堆砌成一千字卻不會平淡無聊,需要的正是如白居易或劉鶚的生花妙筆。

  然而正如我討論的:無論文學水準再高,這永遠只能針對自己囿限的5%;到底是要聽更多更豐富的音樂?還是音樂己經夠了轉而欣賞文筆之美?

  而我當年正是模糊地意識到這個『藝文主觀化』的困境,因此我給自己訂了規矩:用盡字數證明我的感想是客觀的。於是我的樂評文章開始與眾不同:評論舒伯特的鋼琴三重奏,我要求自己所有的感受一定都要對應音樂播放的時間或樂譜的段落;讀者當然多數看不懂樂譜,沒關係我儘力把樂譜該處究竟是什麼聲音、什麼節奏、什麼力度說清楚講明白,甚至直接標示這是CD第幾軌的幾分幾秒處。因此同樣是一千字的樂評,只有兩三句話是心得感想,其他字數通通是進行我學方法論的第一步『選定角色(情節)』與第二步『重述完整故事』。

  於是這種走向普遍客觀性的音樂評論馬上發揮我自己也沒想到的巨大力量,不只是雜誌社開始有人詢問那位署名『雷門』的頂級高手是何方神聖,更明確的現象是:我常常說網路上要看『長期效果』而不是『短期效果』。使用錯誤我學方法論的樂評,有可能因為一時炒作或文筆華美而著名於世,但是在網路上往往不到三年就煙消雲散了;然而我即使是22歲二十多年前的樂評文章,到現在只要想聽該唱片的愛樂友一定都會到處轉載。這就可以從人類現象看出社會學上的『普遍客觀性』,同一時間評論該唱片的樂評至少十篇以上,最後能留下來的往往就是最能說服人的作品。為什麼可以說服人?因為普遍、因為客觀。

  當然了,正確我學方法論的第二步『重述完整故事』,的確會因為作文能力的好壞,而導致音樂素養略差的人反而因為文筆高強而留下豐富的樂評;但是做為一種科學的進步,這甚至不是缺陷而是祝福。同樣的,音響評論也必需走向這種『我學的普遍客觀性』,作者與讀者才能雙重獲得最大利益;這牽涉到科學社會與科學哲學的正確理解,我將在下一段仔細論述。

四、科學社會的『實在』:

  從科學哲學家的研究,我們早知科學從來都不是真理、更不是判準;科學只是一種『方法』、一種『態度』,凡是能增進科學成就的任何思辨,就是科學的思辨。任何參加過理工科的學術研究會的人都知道,指出別人的論文有問題根本沒有什麼了不起,大學部或碩士班的水準就夠了。真正夠水準的學術人材,一定是『不但可以指出你的論文那裡有問題,並且可以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法』;也就是被電的論文發表者只要回家照著重做,就可以產生更正確的論文。源自西方科學精神傳統的學術界,大到國科會計劃案之審查、小到系所的研討會,要看到黑暗的爭權奪利當然一大堆,但是如果沒有這種『促成理性』的最基本精神,是絕對不可能產生任何學術知識的成長。

  因此,前述普遍客觀的藝文評論,一定有人可以舉證歷歷它不是那麼絕對客觀,但同時就犯了嚴重反科學的高蹈錯誤思辨:絕對客觀有意義嗎?到底是在辯論宗教真理還是藝文欣賞?提出藝文欣賞的普遍客觀性比較能促進藝文社會的成長?還是提出主觀性比較有意義?

  就算是科學,講究的也不是絕對客觀性與純粹的邏輯辨正,而是『實在』:能促進科學成就是就是科學精神。因此我們仔細檢討前述『我學方法論』,看看是否能促進音樂與音響的深度素養。

  如我所述,人人皆只有5%的掌握能力,而且永遠無法靠自省、自評而掙脫這個先天缺陷。這時符合正確我學方法論的評論文章就變得非常重要了!因為符合正確我學方法論,等於開啟我們擺脫5%的限制;無論如何,至少讓我們『更』了解該藝文作品的豐富內容,當然可以得到更多的欣賞旨趣。

  再者,我學方法論需要的是『實在』的聽感描述,也就是文筆能力不算特別重要;換句話說你只要對該音樂有興趣,文筆再差個性再害羞,只要能表達出聽感並描述發生的時間點,就是幫助所有同好掙脫自身的5%,也讓特別了解該音樂的高手快速發現你的欣賞範圍與可能限制;也就是說,藝文分享從僅僅是尋求認同的追星態度,變成了教學相長的科學發展;再加上網路社會讓一切的討論分享變得更加容易,更顯示出唯有正確的我學方法論才能得到最多的科學進步。

  即使自身為樂評高手,最多只不會從5%提升到30%而己(這個數字是亂猜的),再怎麼厲害也絕對無逃脫先天限制的。因此正如同科學研究一樣,再怎麼厲害的大師還是需要某個學生幫助他靈光一閃;同樣的,樂評高手忠實表現他的30%,才容易讓芸芸眾生不斷地發現他的天限與發掘其他70%,樂評家才有機會得到真正的知識成長而非滿足掌聲的自我沈淪。如果樂評家沒有這種不斷自我進步的動力,我們也不必期待他能有什麼深刻的洞見了 ── 沒有進步的人生是不值得欣賞的。

  相對的,假設某一個人藝文程度不高,只掌握20%;但是文筆極佳能創作出符合正確我學方法論的樂評文字一大堆,相對的真正擁有40%的高手卻表現不出來,怎麼辦?糟糕,我們又再度陷入『絕對真理』的反科學陷阱!對於整個音樂與音響社會來說,一個人是不是真的很厲害?一點都不重要!又不是在找宗教領袖......重要的是,一個人能不能提供最合適的資訊,讓音樂與音響的社會可以進行科學性的成長?於是我們發現,使用正確的我學方法論,我們也隨之學會了『對事不對人』的重要態度:這個人有沒有真正的水準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不能讓我們有超越5%的機會?所以一個人的音樂與音響程度高不高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沒有把自己的5%說清楚講明白?有,他比真正的高手對我們更有價值!說不清楚自身強大的40%,對科學的社會一點幫助都沒有。

  最後,對於一般讀者或愛樂友,這些方法論給你最重要的『資訊篩選器』;網路資訊一向是泛濫過多,如何留下有意義的資訊呢?很簡單,沒有根據正確的我學方法論之評論文字,就可以丟到一邊去了。沒有真心喜愛並且從中收獲滿滿的音樂或音響,是絕對無法通過正確我學方法論的考驗。音樂與音響最常見的就炒作問題,炒作的東西倒是是好是壞?很簡單了,對該東西的心得感想使用google一下,找不到任何完整描述聽感的心得分享文章嗎?是的,那就是完全騙人的炒作無誤。找到文筆華美的推薦文,卻毫無正確我學方法論的第二步『重述完整故事』,依我在雜誌界的明確經驗:那是廠商要求樂評寫手幫忙的『業配文』啦!過去沒有網路資訊的時代,這個判準要求過高無法實現;現在網路知識使人眼界大開,有太多被宣稱是音樂大師,但是全世界幾億個愛樂人無一能使用正確我學方法論分享心得感想,這種幾乎就可以肯定是欺騙大師了。

五、走向普遍客觀性的音樂欣賞與音響判斷:

  因此我們清楚表明了:無論讀者自己是資深愛樂人、入門音響或入門音樂、甚至是專業音樂人或樂評高手,面對音樂世界無窮盡的知識累積,若沒有一種正確的我學方法論來幫助接收知識與自我成長,可以想像將會被資訊徹底淹沒。心理學也告訴我們,在資訊大海沒頂的人,將會變得更固執、更偏差。網路上自由的音樂分享,卻往往比雜誌廣告還要更媚俗、更被牽著鼻子走,理由正因為『我學方法論』的疏失。

  音響判斷更應如此!且不說音響是科學,就算主張音響喜好是個人的主觀感受,再怎麼主觀也不可能比音樂欣賞更主觀吧?那麼,連音樂欣賞都得努力追求普遍客觀性,音響判斷再高舉主觀,就註定成為人云亦云的井底之蛙了。仔細分析網路上的音響討論,會發現永遠是日經文、月經文,然後推薦的商品百分之百完全等同廣告打最大的產品。更悲慘的是,拿一千萬元的頂級音響,花了極大心血努力科學性的調整;最後卻屈從唱片廣告的媚俗資訊,把完全錯誤的錄音吹捧成發燒錄音後,再讓頂級音響播放這種錯誤唱片而得到遠不如數萬元音響的播放效果。

  一切的知識扭曲與社會偏差,都說明了放棄普遍客觀性的音樂與音響社會,註定走向毫無意義的各說各話。因此,只能回到西方社會的精神基礎,重新找回音樂欣賞與音響判斷的普遍客觀性。只是過去我們一直囿於對科學精神的理解錯誤,誤把科學當成真理的判準,導致每當在音響或音樂圈裡談客觀就很容易走偏方向。這部份還需要更深入的文化分析來避免缺陷,不過這是另一篇論文的事了。在本文中,我提出『正確的我學方法論』當成追求普遍客觀性的方法;讀者可以自行判斷,看看最能夠讓你得到『大眾廣告沒有教你的』獨到心得,是不是最常來自無意間符合『正確我學方法論』的知識?於是,我們也學會在泛濫的網路世界正確地篩選出有意義的知識了。


  筆者在網路上流傳甚廣的樂評文章不可勝數,可以說都是使用正確我學方法論所產生的成果。但是我也曾經嚴重偏差、犯錯過,就是當我遇到新天新地唱片行的林主惟先生後(再次向己故的林主惟先生致上最大敬意),才發現自己不但古典音樂偏差,音響知識也是完全錯誤。於是,同樣使用正確我學方法論開始把自己的古典音樂知識徹底重建,音響也是從零開始(先前是買了一萬張首版CD卻只買五仟元的手提音響);就這樣子重建了五、六年,如今全新的古典音樂領域(法國古典音樂領域)與從無到有的音響發燒,都可以成為影響力甚大的一家之言了。這一切,都是來自正確的我學方法論、正確的網路資訊篩選,再以正確的我學方法論在網路社會進行最高成長動力的分享討論;最後的成果,就是極其快速地享受音樂欣賞與音響發燒的雙重美好。

  處在資訊泛濫的現代社會,能找到正確因應方法的,就會享受最多甜美的果實。在此也邀請讀者們共同的網路參與:藉由不斷詳細分享音樂與音響產生心得感想的具體時間點,讓正確的我學方法論成為再自然不過的生活習慣,從而走向音樂欣賞與音響判斷的普遍客觀性,最後摘下幸福精彩的人生。

蘇友瑞

(END)

psycho 的BLOG之讀者回應區 http://www.my-hiend.com/vbb/showthread.php?5617

2015年2月28日 星期六

《音樂與音響》對於『音樂軟體』的一些基本觀點


※ 原載於MY-HIEND電子雜誌創刊號第一期。

  雖然這篇文章是發表在音響類媒體,照例一定又要遇到『聽音響還是聽音樂』的爭論,往往必需面對『音響是手段,音樂才是目的』的嚴重謬誤價值觀。然而我是一位『只聽音樂』的單純愛樂者:從娘胎開始便接受父親熱愛古典音樂的胎教,一路聽音樂從台版LP聽到研究所的CD,然後以筆名加入國內當時最高水準的《古典音樂雜誌》成為專欄主筆。然後遇到網路時代,首先在連線BBS的連線音樂討論區與一群同好共同產生一段連線古典音樂討論風潮的佳話,還被列入學術論文的研究。再怎麼看,我都是純粹聽音樂的愛樂者。

  然而,正因為如此單純愛樂的經歷,才令我更發現先前的嚴重缺失,從而在MY-HIEND網站不遺餘力地發表許多『錄音』相關文章,推廣『正確錄音』進而使用『正確音響(全套桌上型揚聲器音響只要一萬八千元就夠了)』,然後便能發現『正確演奏』從而欣賞到『正確音樂』。也就是說,所有在本專欄強調正確音響與正確錄音的原動力,完全只是為了促進真正的音樂素養。請千萬別以為欣賞歷史錄音或老大師就不需要這些認識,因為老錄音轉錄成唱片仍然需要『正確錄音』的觀念,否則永遠只能在老錄音的速度表情大做文章,完全聽不到真正高水準的老大師之演奏能力。

  上述觀念都是我在網路、尤其是MY-HIEND網站數千萬字以上的發表與討論,在這個新刊物新氣象中,我將把這多年來的分享與研究使用簡單的觀念描述,如果需要更深入的論證分析,歡迎參考MY-HIEND網站中的相關討論。

一、什麼是『音樂軟體』?

  從現實情況來說,我們極難大量接觸良好的現場演奏;而絕大多數的讀者,應該都沒有可以直接從閱讀總譜便可以聽到完整音樂的能力。因此我們所說的『音樂軟體』,就是指音樂的載體:唱片,不管是SP、LP、磁帶、CD、下載檔......通通都是音樂軟體。它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就是決定我們欣賞音樂或者發燒音響的唯一材料;如果材料本身就有問題,會造成後面所有的欣賞音樂或發燒音響之努力通通嚴重地事倍功半,甚至徹底走錯方向、得不償失。

二、什麼是『好唱片』?

  從音樂欣賞的目的來說,『好唱片』當然就是能讓我們好好欣賞音樂的唱片。問題是,什麼叫做欣賞音樂?是真正的心靈滿足?還是從人云亦云中得到高人一等的快感?以筆者最熟悉的古典音樂界而論,欣賞古典音樂只是為了『我也會聽耶!』的錯誤目標實在太多了;遂造成大家所謂的『好唱片』就是『讓我很簡單就可以假裝聽懂了』的唱片,也就是容易偽裝自己熱愛古典音樂的唱片。

  換句話說,訴諸自己的偏好是最不可靠的;沒有客觀判準下,『自己的偏好』不過是流行風氣的洗腦而己;越是強調自己獨立自主的選擇,越是與廣告砸錢捧出來的明星榜單一模一樣。

  因此從熱愛音樂的立場,『好唱片』應該要真正回歸客觀的欣賞音樂;如何客觀?任何音樂一定都有『完整的訊息』,越能表現完整訊息的唱片,就是越能真正欣賞音樂的『好唱片』。音樂家明明在此要求長笛演奏,這張唱片卻很難聽到長笛,這就是不好的唱片!因為它把音樂家的原意丟掉了,害我們學會『不尊重音樂作品』的嚴重錯誤習慣。

  在這個立場,追求高傳真的發燒音響迷與愛樂友得到完全相同的客觀角度(有另一種音響迷是追求染色美感,與我的立場徹底不相容,在此不論)。高傳真的音響當然會把唱片的完整訊息正確地重播出來,而且透過高明的音響迷,可以讓唱片或音響有任何不夠傳真的問題通通得到突顯與處理。

  至此我們己經知道,筆者的『好唱片』之定義與一般人相差極大!一般人的好唱片往往是『大家公認的好唱片』,再千方百計去猜想它到底好在那裡。而我的好唱片是不必使用大腦的,只要用耳朵:擁有越完整的音樂訊息就越是好唱片。

  在這裡必需重覆一句話:在傳統東方文化影響下,很多東方人都會有存在即真理的錯誤思考,認定『凡是能出唱片的一定有它存在的優點』。這句話的哲學內涵極易反駁,在此只需簡單推論:全世界有近百萬張唱片,如果全都有意義,那請問你到底憑什麼判準決定你從百萬唱片中挑選幾百張幾仟張?這時我們就會發現,凡是主張存在必有優點的,一律都是流行風氣的反映者,他所挑選的唱片一定都是『大家都說好的唱片』。

  若是採用『擁有越完整的音樂訊息就越是好唱片』如此簡單的判準,就會立刻發現越流行的唱片往往越是『減少訊息』的錯誤唱片,同時也意謂著演奏技巧極普通的低水準唱片。處在唱片資訊過量到爆炸的世界,我們需要的是『資訊篩選器』而不是更過量的資訊;因此嚴苛挑選唱片,絕不會造成無唱片可聽,反而可以得到真心所愛。

三、什麼是『好錄音』?

  既然是追求走向完整音樂訊息的『好唱片』,當然就得追求『好錄音』。可惜的是,好錄音己經被現實市場徹底扭曲,需要更嚴格的辨正。

  個人猜想,由於音響存在著染色派與傳真派,太過於高傳真的唱片往往會讓染色派音響聽出破音,太過於染色的唱片也容易造成傳真派音響聽出扭曲,所以大家公認的『好錄音』一定是極端妥協的錄音:有點染色,讓染色派開心,不讓傳真派噁心;有點高傳真,不讓染色派破音,讓傳真派開心。

  然而從純粹的音樂欣賞之立場,音樂作品裡既然沒有要求染色,我們怎麼能不尊重作曲家而任意加添?演奏家己經呈現這種色彩,怎麼能不尊重演奏家而任意改變?正因為我是一個純粹的愛樂者,所以我所謂的『好錄音』一定是傳真派的好錄音,因為只有傳真派才能確保好錄音一定是『擁有越完整的音樂訊息』之錄音。

  這同時造成一種有趣的現象:當好錄音隨著現代科技越來越進步,它就開始出現『殺音響』的現象。所謂的殺音響,就是音響系統明明正常,但是播放該唱片時就會出現極為難聽、扭曲的聲音,容易被誤判成錄音有問題。走向超高傳真的好錄音,對染色派音響幾乎是必殺的;即使是走向高傳真派的音響系統,很非常容易因為性能不夠完善而被殺。因此我評論『好錄音』時,往往得強調這是通過一萬八千元音響的最低硬體標準、還是需要整套音響五十萬元以上的超高硬體標準。

  據此可以知道,市面上的『發燒錄音』,絕對不是我所謂的好錄音,而是走向相反、故意降低訊息量的『加料染色錄音』;更糟糕的是,一般發燒友與愛樂友被這種現象所誤導,遂認為『好錄音』不重要,反過來接受『低傳真錄音』。種種誤導之下,沒有好錄音當然聽不到完整的聲音與完整的音樂,因此造成音樂素養的沈淪也不足為奇了。

四、什麼是『好演奏』?

  談到演奏好壞當然開始進入個人主觀領域,但是,放縱個人主觀又會沈淪於流行商品的洗腦;因此我從方法論的立場,提出一個分辨『好演奏』的方法;希望達到的是,透過這種方法慢慢去建立自己真正獨立的判斷與喜好。因此這個『好演奏』的答案是否正確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方法』上的學習過程。

  從前述一貫下來,所謂的『好演奏』當然也是『擁有越完整的音樂訊息就越是好演奏』。例如說巴哈的音樂,能不能真正多聲部地平行演奏出來,就可以刪掉市面上絕大多數的唱片了。小提琴的炫技曲只要稍微請教一下懂演奏的人,就會發現市面上的演奏往往聽不到高難度的技巧表現。管弦樂曲尤其離譜,絕大多數流行的古典音樂唱片,管弦樂團聽起來比室內樂團還要簡單。

  當然了,『好演奏』還牽涉到絕對主觀的『詮釋』問題,不容易有定論;在此筆者只想強調,太早高蹈『詮釋』這一塊,只是越早掉進流行商品的洗腦困境而己。只有先培養自己對『越完整的音樂訊息』的演奏能力之辨認,才有可能得到對自己最有意義的欣賞角度。

五、系出同源的現象:『正確的唱片』

  當我們決定以唱片做為音樂的軟體,重視好唱片,重視好錄音,分辨好演奏,我們便發現一個系出同源的現象:凡是好唱片,一定是同時代的好錄音,同時代的好演奏;如此統一的現象,讓我們終於可以稱之為『正確的唱片』。

  必需強調,至少從古典音樂的立場,唱片的錄音水準、演奏技巧的訓練與音樂理解能力的演進,都會讓『舊不如新』、尤其是錄音水準更是相差極大。所以我所謂的好唱片,一定是與同時代的人相比。如果要跨越不同時代進行比較,會增加很多複雜性。

  其他不夠正確的的唱片就不能聽了嗎?我可沒這麼說......問題是,正確的唱片無論是CD或LP都有數萬張以上,除非你的軟體收藏量遠超過數萬,否則何必為了迎合流行商品而接觸『不夠正確的唱片』?當然了,如果是基於獨特的鍾愛或紀念,當然不在此討論範圍。只是如果我們沒有一個獨立自主的判準,如何避免流行商品的左右?

  網路討論的困境正是如此。曾經網路是一個打破商品刻劃的理想國,問題是音樂與音響的喜好往往沒有客觀判準,結果多數人參與的意見下往往出現的就是最媚俗的答案:『大家公認的!』。問題是大家如何公認?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大家的公認絕對直接連結於商品的廣告預算,商品的曝光越強烈、被公認的情況越明顯。

  即使是發燒音響仍然躲不掉這個問題。流行的音響測試片往往錄音水準極差,如何能成為客觀的音響判準?即使玩下去,也只不過更變得人云亦云而己。

六、『正確的唱片』才能促進真正的音樂素養:

  在我個人的音樂欣賞歷程,最大的轉折就是遇到新天新地唱片行的林主惟先生。原本完全不相信他的觀點,可是隨著正確演奏的發現,越來越發現我原本最熱愛的音樂家3B2T(巴哈、貝多芬、布拉姆斯、莫札特、舒伯特)之最高演奏水準都出現在比法音樂圈里。然後音響升級,開始聽到法國作曲家拉威爾完整的音樂聲音;這下子連音樂喜好都得到進步,因為真的聽到這些比法音樂家的作曲水準實在高出太多了。

  我個人的例子當然太主觀,然而透過自己的小孩子從出生到現在兩足歲的『音樂欣賞歷程』,馬上發現只有『正確的唱片』才能讓兩歲小鬼安安靜靜欣賞音樂一個小時以上,否則不是把唱片丟滿地就是把老爸的頭鬆拔光。任何人看到小犬都認為有過動的嫌疑,播放不正確的唱片更是嚴重;只有播放正確的唱片,馬上就會出現比大人還要專注的聆聽行為。

  什麼叫做聽懂音樂當然是無解的難題,但是兩歲小鬼教會我的事實是:只有正確的唱片才能讓不受污染的天然雙耳安靜下來。太早強求聽懂音樂容易唱高調,能夠沈浸在音樂之美而安靜一個小時就是最棒的音樂體驗與鬆弛身心了;據此而論,『正確的唱片』才能促進真正的音樂素養。至此,我己經可以大膽宣稱,能呈現最大量的音樂訊息之唱片,就是正確的唱片;能呈現最大量的音樂訊息之演奏,就是正確的演奏;能呈現最大量的音樂訊息之錄音,就是正確的錄音。

七、暫時的結語:

  音樂的欣賞當然是一個永無止境之歷程,因此上述意見只能當成一個最單純的方法論;重點還是在於,從這種『正確的唱片』出發,我們可以獲得多少音樂樂趣?

  以下我分享幾篇詳細進階論述的網路文章,讀者若對於上述觀點有興趣,可以先參考這些文章,然後在my-hiend的發燒軟體區來儘情交流;雖然音樂欣賞是個人的事,但是能遇到觸動心弦的分享,真的是網路社會最快樂的一件事!

● 關於古典音樂欣賞的問題:

1、淺論古典音樂的《初學者如何入門?》現象

2、從古典音樂的《入門問題》談起
一個『音』、『樂』分立的音樂與音響之欣賞角度

3、『平行式處理』眼光下的音樂與音響視野

4、從Tosi無伴奏小提琴音樂會談小提琴演奏的『平行式處理』

● 關於『好錄音』的觀念:

1、『音響重播就是現場演奏』的觀念挑戰:進階的音樂欣賞角度

2、『錄音藝術之鑑識音響法』在音響發燒友的音樂與音響體驗(長篇連載)

● 關於『正確的唱片』與兩歲小孩:

1、《音響就是現場》體驗母帶真實之美:MY-HIEND、i-PK首張發燒專輯

2、《音響就是現場》從正確的錄音與音響走向頂級的愛樂素養

3、《音樂分立》舒伯特鋼琴作品的全新典範 Laure Colladant:再一次科學與人文的交會

4、《音樂分立》兩歲小孩『對聲音尊敬』的啟示

蘇友瑞

(END)

psycho 在MY-HIEND 網站的 BLOG 讀者回應區 http://www.my-hiend.com/vbb/showthread.php?5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