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9日 星期一

三歲小孩與《幻想曲》的音樂奇遇


  寫這篇文章時(2018/8月),我家的小孩正好三歲又四個月。參與MY-HINED網站討論的網友同好們可能看過我多次以一歲半、兩歲等年齡就可以發現演奏水準好壞不同、錄音水準差異辨認……來論述音樂與音響的一個基本觀念。我把它稱為『音、樂分立』原則,簡單來說,對音樂有什麼感動或收獲,處在傳統中國文化思考習慣下往往偏好『詮釋』、基於音樂而擴張解釋成哲學或大道理,這應該被正名是『樂』而不是『音』。音樂有一個同等重要的層面就是『音』:完全不涉及任何哲思概念,單純只是『聲音很好聽、很傳真、很美妙』、如同喝了美味至極的咖啡/紅酒一般,只是滿足純粹感官上的愉悅。

  正因為『音、樂分立』原則,玩音響才有自明的科學意義;否則如果只討論『樂』而不在乎『音』,那麼最便宜的MP3與耳機就可以擴張解釋成大道理了,玩音響就可以被輕易貶低成『玩物喪志』了。果真得到如此輕視物質享受的崇高精神境界也就罷了,問題是現實世界幾不存在任何人可以擁有如此崇高的精神境界,宣稱可以達到只是可笑的謊言,真實世界回應謊言的方式一向是回敬最可悲的虛偽與蒼白。所以,不重視人性天生偏好『單純地享受』音之美好,就注定了極難理解真正的音樂,這也是提倡發燒音響背後最重要的科學原則。

  問題在於:如何證明『音』的純粹享受是先天的?又如何證明被吹噓神聖的古典音樂也需要重視『音』?這兩個問題之下,感謝上帝恩賜我一個對音樂好惡強烈的兒子,可以做很多有趣的觀察。先前有幾次觀察與分享,分別是:
兩歲小孩『對聲音尊敬』的啟示 之二my-hiend網站上的討論)

  多次的觀察體驗,己經明確證實僅僅是兩歲小孩,甚至就可以明辨『正確錄音』與『正確演奏』而拒斥『錯誤錄音』與『錯誤演奏』;即使是市面吹捧的著名唱片,在兩歲小孩純真的耳朵中,通不過就是通不過。

  當然這只是很簡單很隨便的一個觀察,並不打算發展成學術研究,能讓音樂欣賞者或音響發燒友心驚肉跳就很有意義了。重點還是好好記錄這個得天獨厚的兩歲小孩,到了三歲又會有什麼有趣的現象。
※   ※   ※
  由於這個可愛小鬼沈迷於IPAD上的電腦遊戲,雖然破關能力簡直是絕頂天才,但是這麼小就過份沈迷於電腦遊戲,有可能誘發或加重自閉症狀,嚇得我趕快構想誘發他興趣的取代遊戲。

  我想到的是帶他跳舞;當然要有音樂也要有動作示範,又不能在電腦小螢幕上,那麼就使用大螢幕電視播放跳舞的卡通吧!於是我直接想到過去帶過的小孩子都愛看的迪士尼經典動畫《幻想曲》,使用家裡百萬元級的音響與42吋的便宜國產液晶螢幕播放之下,又是一個精彩的故事!

  試都沒試我當然直接先跳過《幻想曲》第一段的巴哈音樂,不但不能跳舞,只怕那種抽象畫面小孩子不可能喜歡的。兩歲前的小鬼是瘋狂熱愛杜卡的《小巫師》,這下子跳到第三段給你看米老鼠主演的,應該愛看吧?結果小鬼直喊:『不要!不要!不要~~~~~』怎麼回事?你最愛聽的《小巫師》耶!?

  下一段又是小鬼愛聽的《春之祭》,雖然演奏與錄音都很爛,但是有趣的影像應該討小孩子喜歡吧?結果小鬼又是直喊:『不要!不要!不要~~~~~』天啊!音樂比影像還要排在更前面就是囉?

  好吧放棄,直接跳到倒數第二段龐開利的《時辰之舞》,音樂是第一次聽到,但是駝鳥、河馬、大象與鱷魚的跳舞應該會吸引小孩子吧?這下子賭中了!這個三歲小鬼熱烈愛上了這段影片,天天吵著要看駝鳥跳舞、要看河馬睡覺、要看大象吹泡泡、要看鱷魚抓抓………好了,終於有一個可以取代IPAD的娛樂了,然後每天陪著三歲小鬼學著這些可愛動物跳跳跳。 



  我很明確地發現三歲小孩對這首《時辰之舞》的喜愛是『音、樂分立』中的『樂之層次』。一方面固然他愛看動畫影像,但是關掉音樂他完全不依!關掉影像只留聲音更是不依了。另一方面,因為有影像,所以就算是從百萬音響大降級成電視本身的喇叭,三歲小鬼還是可以接受;即使用手機的4.6吋小螢幕播放都可以接受。所以,喜歡這首音樂,但是不挑剔『音』的品質,並且需要影像的輔助;在此影像剛好可以視為對這首音樂的『詮釋』,這是明確的『樂』之層次無疑。
※   ※   ※
  三歲小孩喜歡上幻想曲中的《時辰之舞》後,當然是天天看、時時看,每次都要重覆看個兩次才覺得滿足,然後才肯玩其他東東。看久了連做爸爸的我都快要膩到爆了!於是開始誘導看看願不願意改看其他段落。

  從頭開始,當然還是對第一段的巴哈音樂沒興趣,於是跳到第二段《桃鉗》組曲。嘿!有意思,看到電視畫面上的瘦小精靈一出現,也不知道是不是喜歡《糖梅仙子之舞》之故?居然一看就迷上了。雖然原始錄音極差,但是鋼片琴的特殊音色還是聽得到,搭配上動畫的內容對三歲小孩的吸引力還是很大的;總之,不需要帶著他跳舞,單單讓他看著動畫就可以『看』完整首音樂。

  然後是《中國之舞》,它的吸引力明顯沒有上一首強大,所以我必需誘導三歲小鬼喜歡它。方法也很簡單,把小鬼放在膝頭,隨著中國之舞的節奏與動畫上的跳躍同步跳動,小孩子就會很喜歡了。

  《蘆笛之舞》是我個人很喜歡的音樂,而動畫呈現的落花與跳舞我是覺得不好看,但是小孩子好像還蠻喜歡的?沒有任何誘導的情況下,又『看』完整首音樂了;不過這首音樂被刪掉一大段,真的不知道三歲小孩是喜歡動畫的詮釋?還是音樂本身?

  再來是我個人不大喜歡的《阿拉伯之舞》,可是小小的三歲小鬼居然被阿拉伯情調的節奏與樂器音色迷住;尤其是樂段之間一長五短的鈴鼓(Tamburine)節奏,情不自禁的就跟著哼。問題是幻想曲的錄音不好,轉成DVD更是失真嚴重,聽起來完全變成一聲長長持續的沙鈴(Maracas)聲。然後三歲小鬼把它模仿成緊閉嘴唇的吐氣嘶聲,只要樂段一出現,就跟著『嘶~~~~』、『嘶~~~~』。

  到底是喜歡音樂還是喜歡卡通呢?還是難以分辨;因為三歲小鬼明顯被動畫中一看到人就躲起來的長尾金魚吸引住,躲起來冒出一大串水泡剛好配合著音樂行進時出現的『迴音』裝飾音,成為絕佳的一個『詮釋』,這說不定才是吸引小孩子的特點。

  節奏感強烈的《俄羅斯之舞》當然很討小孩子喜歡了,不過對於熱愛音樂的小孩來說,再來的《花之圓舞曲》才是重頭戲。然而原始錄音極差,到了尾段大合奏時音質太差,小鬼明顯不耐煩了。沒關係,教他注意畫面上的精靈在溜冰,帶著他跳跳跳;OK!成功了,三歲小鬼除了時辰之舞外,也指定要播放『我要看精靈~~~』了。

※   ※   ※
  現在三歲小鬼改成每天吵著要看『駝鳥跳舞』、要看『精靈』、要『嘶~~~~』……來!再進一步,幻想曲裡神話情節最豐富的《田園》交響曲,三歲小孩會喜歡嗎?

  結果簡直是最成功的一次!不過,因為要與小孩訓練對話與溝通的能力,我從頭到尾幫他解釋:這是小馬、這是飛馬、不會飛摔到屁股痛痛了。。。。。結果整首被大幅刪減的田園交響曲,三歲小孩從頭到尾『看』到完。隨後就算爸爸沒有陪在身邊,自己一個人也可以看得目不轉睛直到結束,再去吵爸爸說:『還要一次!還要看跳舞~~~』。

  但是小鬼仍然不肯看米老鼠主演的《小巫師》與詮釋地球歷史的《春之祭》,真奇怪!?

  必需說,把抽象的音樂轉為具像的動畫,讓任何人可以從頭到尾聽完一首古典音樂,《幻想曲》是真的做得非常成功!我不是只針對自家的三歲小鬼這麼說,其實先前因為父母兼職帶過五個小孩子的經驗,一放『幻想曲』,全都被迷住的。當然了,問題就在於:『這是不是真的在欣賞音樂?』。以過去五個小孩子的經驗,幼年喜歡看幻想曲,長大後還會繼續欣賞古典音樂嗎?答案當然是:0!幻想曲只是很有意思的動畫,不會是古典音樂欣賞的另一種方式啦!

  然而從前述三歲小孩欣賞幻想曲的過程,會不會顯示極少數先天熱愛音樂的人,有可能因為這種『古典音樂欣賞的另一種方式』,從而喜歡上呈現出來的古典音樂曲目呢?

※   ※   ※
  其實在這些觀察中,我隱隱發現我家小鬼只是覺得動畫很好玩,並不專注在音樂上。一但他開始專注在音樂,那麼基於我先前發現『音』之享受是人類天性的原則,《幻想曲》的演錄俱差,相同的曲目只要來一張演錄超絕的唱片,大概就會不想看《幻想曲》、只想聽高水準的音樂了。

  運氣非常好,《桃鉗》組曲與《田園》交響曲我都有演錄雙絕的極緻唱片,都是ZZT 唱片公司Jos van Immerseel 指揮Anima Eterna Brugge樂團的版本。他們的演錄水準我己經花了無數文字強烈推薦,自己更是無論曲目是否喜歡,反正見一張買一張,可見其演錄水準是何等令人瘋狂地痴戀。然而在此並不需要描述他們的好,讓三歲小孩直接告訴我們就知道了。

  讓小鬼熱愛看《幻想曲》中的《桃鉗》組曲約一個月,正當他還是滿口:『要看精靈!~~~』的情況下,我使用新竹的百萬音響系統播放這張《桃鉗》唱片:

廠牌:Zig Zag Territoires (ZZT) / 編號:ZZT2030102 / 試聽一 / 試聽二
柴可夫斯基 / 第四號交響曲、桃鉗組曲

  可惜我沒有把小孩子的行為反應完整錄製下來!!所有質疑『音樂喜好是相對的』的意見都真該好好面對三歲小孩的誠實心靈。這小鬼聽到《糖梅仙子之舞》之後,明明速度與節奏感都變了,但是第一次聽到演錄雙絕的音樂,不再是1940的演錄俱差的音樂;三歲小孩面露疑惑,安安靜靜站著把音樂聽完,一邊看著爸爸彷彿在問:為什麼音樂本身這麼好聽?


  Jos van Immerseel 指揮Anima Eterna Brugge樂團的版本崇尚的是回歸作曲家的『原始聲音』,所以每個聲部都是一清二楚的;聽到《阿拉伯之舞》的『嘶~~~~』、『嘶~~~~』;三歲小鬼清清楚楚聽到不再是一聲長長持續的沙鈴聲,而是一長五短的鈴鼓聲。這不是肯達雞??但是,這麼好聽的『原始聲音』之下,三歲小鬼面露疑惑地『嘶~~~~』了幾次,最後改成『嘶~~~~嘶嘶嘶嘶嘶』來因應全新的聲音體驗;從此,他不再『嘶~~~~』了,改成『嘶~~~~嘶嘶嘶嘶嘶』;並且為了呈現這是全新的聲音,所以改用鼻子吸氣聲來表現這個特殊音色。

  到了《蘆笛之舞》,後半段被截掉的音樂第一次聽到;三歲小孩先是怔了一下,隨及說『白花又重新掉下去了!~~』然後繼續隨著音樂搖頭晃腦。其實這首音樂以中段最為精彩,但是在幻想曲裡的編劇與演奏把它弱化到聽不出來。等到聽到演錄這麼超絕的音樂,不必任何解釋,三歲小孩就會面露笑容、開開心心地聽著這段好音樂了。

  最精緻的《花之圓舞曲》上陣,原先小鬼在幻想曲中聽到後半段己經不耐煩了,必需用影像與說故事才能誘發興趣;然而在這張演錄俱佳的唱片中,即使被刪節的段落通通回復而變得更冗長,但是三歲小孩一點都不煩,因為本身就很好聽的聲音是不需要任何誘發興趣的手段的。聽到《幻想曲》裡的音樂會不耐煩,聽到本唱片加長好幾分鐘的音樂卻不會,原始聲音帶給人類的先天愉悅就是這麼地純粹。

  種種的現象觀察,都發現這個三歲小孩絕對不是根據『最熟悉的音樂演奏』來決定一首音樂的喜好,甚至不需要任何誘發興趣的手段,只要給他最完整的原始聲音,他就會回應最認真專注的聆樂行為。從此,我再也不需要依賴《幻想曲》了;當小孩吵著要看『駝鳥跳舞』、要看『精靈』時,只要一播放這張唱片,馬上安靜下來聽完全曲;而且,不必百萬音響,就算是到了中壢只有兩萬元音響的情況下,因為同屬於『正確音響』的方向,播放效果當然得到三歲小鬼的認可!一樣可以完全不想玩IPAD、看電視的情況下,把欣賞音樂當成有趣的休閒活動。

  不知道可以讓他的眼睛被保護多久?……:P

※   ※   ※
  但是我還沒有玩夠,我還要試試看《田園》交響曲是不是也發生一樣的現象。於是讓三歲小鬼沈浸了三周的柴可夫斯基音樂,但是同時也會播放《幻想曲》中的《田園》讓他開心地跳舞。於是,又一次吵著『要聽音樂啦~~~』時,偷偷地改播這張《田園》:

廠牌:Zig Zag Territoires (ZZT) / 編號:ZZT080402 / 試聽一 / 試聽二
貝多芬 / 九大交響曲與序曲

  又是一次大成功!三歲小鬼又是當場愣住,怎麼會有這麼美妙的聲音?要知道在《幻想曲》中被刪節一大段,這個唱片版本又是重視原稿所有反覆記號的,所以小鬼聽到的音樂是再三反覆近三倍長的演奏時間。然而,只要原始聲音是高傳真的,三歲小孩就是可以流漣忘返、專心地把『40分鐘』的音樂聽完;誰能說這不是在『欣賞』古典音樂?

  而且我再一次看到『音、樂分立』的明證。第四樂章在《幻想曲》的詮釋是雷神追擊酒神,小鬼看得格格直笑。但是在超高傳真的演奏與錄音中,這段音樂是很嚇人的!小鬼聽到第一次大合奏就被嚇到躲在爸爸懷裡,趕快停止音樂,他又吵著『還要聽、還要聽!~~~』;然後像面對什麼危險的戒慎恐懼表情,第一次聽完這樂章。於是,知道這個樂章的『音』就是很嚇人,習慣了,第二次再聽這個樂章,又可以安安心心在一旁把整個樂章欣賞完畢。

  我曾在一篇舊文章:貝多芬《田園》的『多聲部合奏能力』欣賞 提到可以使用貝多芬《田園》之第五樂章來檢驗各樂團的『合奏能力』,寫作當時還沒有聽到這張唱片。現在聽到如此傑出的演奏與錄音,真的是感嘆只有擁有科學精神的古典音樂欣賞者才能聽到最美好的音樂!為什麼呢?過去美好時代的傳說級樂團再怎麼偉大,我們永遠聽不到,透過歷史錄音也只能用『猜』的而不是『直接感覺』的,感動的水準就是有限。現在有這麼偉大的唱片,錄音水準之高完全可以與現場演奏相提並論,演奏水準之極緻更是可以想見作曲家原始意念中的正確聲音。這時完全不需要多做解釋,三歲小孩就是可以聽出這張唱片遠遠超越我手上『任何』《田園》的唱片版本!如何證明呢?很簡單,等到三歲小孩吵著要聽音樂時,播放別的唱片,放一張哭鬧一張;只有播放這張正確演奏與正確錄音,三歲小孩才會開心地專注聆聽完整首音樂。

  這時能不能再播放《幻想曲》中的田園?可以,只有讓他看到很大的畫面,不要管音樂只要管有趣的動畫,他就會願意『看』下去。如果是14吋筆電的『小』螢幕,三歲小鬼就要抗議了:『不要不要不要~~~~~』。畫面不夠大不夠爽,我寧可聽音樂啦!要聽音樂,爸爸一定要給我放『那張』唱片!

  因此三歲小鬼現在的休閒活動就是這樣子了,有沒有正確音響(兩萬元就夠了!)?有,聽音樂就很開心了;沒有,乖乖開電視,利用動畫來彌補聲音水準的缺陷。

  這下子我理解了!怪不得三歲小鬼不想看米老鼠主演的《小巫師》,因為早就讓他多次完整欣賞過頂級EMI FRANCE錄音的極緻演奏版本(戴沃與柯隆內樂團,Pierre DervauxColonne Concerts Orchestra),聽到幻想曲裡的次等演奏錄音當然不高興。同樣的,難得在NAXOS發現演錄雙絕的極緻唱片(比利時廣播電視愛樂樂團),聽過這張《春之祭》再聽幻想曲中的相同樂段………嗯,變成春之『累』、春之『懶』了,三歲小鬼當然不要聽,就算給了有趣的動畫輔助還是不要聽。

※   ※   ※
  於是三歲小孩又再次教給我們很多音樂與音響的重要理念。

  必需說,這麼重視音樂本身的特質,應該是特殊人格傾向,不能當成一般通則;只能說運氣太好,上帝垂憐下恩賜一個可以陪伴我欣賞音樂與音響的乖小鬼,因而可以享受很多生活樂趣。

  雖說是個特例情況,但是自認為熱愛音樂與音響的發燒友或愛樂友,不也正是『特例』嗎?否則怎麼會花幾百萬、幾千萬投資在這些一般正常人聽不懂也沒興趣的東西上?那麼,這個特殊的三歲小孩之音樂與音響體驗就很值得我們借鏡了。

  忠實記錄下我這個可愛小鬼的音樂音響歷程後,在我心中一再浮現的,就是『音、樂分立』原則。只要『音』本身是高傳真的,它就是『美』,它就是完全自明的存在,是上帝恩賜給人類最美好的先天禮物。處在台灣現實環境下難以有超高水準的現場演奏與音樂廳,於是我們努力追求超高傳真的『正確音響』,把美好的聲音本身逼進還原出來。然後,三歲小孩就可以陪我們安安靜靜享受一個小時以上的高傳真音樂。

  但是我不否認《幻想曲》的貢獻。對於先天熱愛音樂的人們,它的確提供敲開大門的入門方法。然而,如果沒有後天的正確唱片輔助,可想而知,三歲小孩將永遠把《桃鉗》組曲與《田園》交響曲當成裝飾用的背景音樂,並且貶為遠不如《小巫師》與《春之祭》的次等聲音;所以要挑剔後兩者的演奏水準,卻不在乎前兩者的聲音效果。等到見識了真正的音樂本身,入門方法才不會變成破壞音樂的咀咒。這也是我一再強調的,『入門』一向是最困難、最常嚴重偏差的知識與方法。

  無論如何,聲音本身一定有正確性可言;音樂一定存在著正確演奏,錄音一定存在著正確錄音,音響一定存在著正確音響;只要學會像三歲小孩一樣『對聲音尊敬』,正確性的大門就會為我們每一個人大大地敞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