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3日 星期四

從『電腦性能』談鋼琴音樂的深度進階欣賞能力

  這一篇可能得長篇大論,剛剛開學沒時間寫,先把一些觀念丟出來再說......

  音響系統與空間升級到極緻的水準之過程,一直感受到的就是:只要追求正確性,就意謂著高低頻兩端更正確、更延伸。反其道而行,音樂可能會很好聽、細節也會很突顯,但是偏偏只是中頻凸出的假象。

  這個觀點可定義為『電腦性能』:因為它是不管好不好聽的,只管頻寬與暫態的性能是不是到頂。所以循著這條路就會發現:越高速的晶片越正確、越先進的3C線材狂電音響線、越新的錄音越正確、越新的正確演奏家越高明........

  這塊拼圖少了最後一塊,就是:越新的音樂家是不是也越正確?這可是大逆不道的言論!然而,先不談其它,單單只談鋼琴音樂,真的就發現『電腦性能』的絕對進化現象!別說貝多芬蕭邦被宰了,連德布西拉威爾都逃不掉時代的眼淚,這實在太令我這種五十年古典音樂欣賞經驗的人嚇到了。

何謂鋼琴音樂的『電腦性能』之深度進階欣賞能力?很簡單,看看該音樂有沒有滿足超高頻與超低頻。

  莫札特的鋼琴音樂都是集中在中音域,因為當時的鋼琴性能本來就只有中音域的能力,這是絕對的電腦性能,完全不必討論。

  貝多芬開始,因為鋼琴性能提升,開始向高音域與低音域探索;但是你會發現那只是『細節』,靈光乍現一下,再乖乖回到中音域。

  布拉姆斯時代更先進了,甚至讓主旋律出現在左手低音域;但是,正在彈奏高音時,低音就用止弦(鋼琴的制音器)按著不管嗎?

  大約可以說德布西時代解放了鋼琴的延音踏瓣,透過它產生各式各樣的色彩,甚至可以延伸出音域落差極大的三個不同聲部。《快樂島》與拉威爾的《水之嬉戲》都有類似段落。從此,鋼琴家不只要聽他彈出來的琴音,還要考慮到彈了這些音之後,如果鋼琴的制音器是放開的,會『共鳴』出怎樣的色彩?

  可惜德布西拉威爾似乎只能研究到『共鳴』出怎樣的色彩為止。

  到了我現在瘋狂研究的杜卡斯(Paul Abraham Dukas,1865-1935)與賽伐克(Déodat de Séverac 1872 – 1921),我才終於聽到鋼琴音樂的絕對電腦性能:他們的音符不見得多複雜多難演奏,但是他們對延音踏瓣的要求完全是超高難度地可怕。簡單來說,無論目前的旋律線是在什麼音域,他們總是在樂譜清楚標明延音踏瓣的使用位置,讓專業的法國鋼琴家演奏之後,你會發現你聽到88根琴弦共鳴出最多的超高頻與超低頻,而且融合成『頻寬最完整的聲音』!

  什麼叫做『頻寬最完整的聲音』?就是當我回頭聽拉威爾的《庫普蘭之墓》.....咦?我的音響怎麼少了一截超高頻與超低頻?回頭聽德布西的《快樂島》....哇咧!法國鋼琴音樂也進步地太可怕,《快樂島》怎麼變得這麼簡單?回頭聽貝多芬的《漢馬克拉維》,這.....確定沒放成巴哈的郭德寶變奏曲了??..........

  『頻寬最完整的聲音』對於音樂欣賞者應該難想像,但是對於音響玩家簡直太簡單了!!除非你己經陷入加料音響路線無藥可救,否則只要習慣大瓦數、習慣現代錄音,你就能輕易了解『頻寬最完整的聲音』意謂著更清晰、更細膩、更多高低頻細節.....然後,試試看!你會不會聽完這最先進的法國鋼琴音樂後,突然發現老舊作曲家變成『電腦性能不佳』的舊音響了........

  這就是為何要提出『電腦性能』這個絕對客觀的指標了!!因為只談好聽、喜歡與心動,莫札特貝多芬都有他的優勢,不需要辯論。但是把這個『電腦性能』拿出來,不只音響討論必需走向客觀,連『古典音樂欣賞』都會走向一種追求客觀的境界。這境界我稱為深度且進階的欣賞能力,當然意謂著它是不需要知識也不需要詮釋,單純分辨聲音本身之美,就可以得到音樂欣賞的『高峰經驗』這等級之休閒效果了。

  現在只剩下最現實的問題:要花多少錢建構音響,才能直接感受到這種鋼琴音樂的科學進化??


※    ※    ※    ※    

  杜卡斯(Paul Abraham Dukas,1865-1935)的《拉摩主題變奏曲》( Variations, Interlude and Finale on a Theme by Rameau ),可以說是最容易發現鋼琴音樂的『電腦性能』之最好工具。

  這首音樂一開始引述拉摩的主題,當然是包含左右手全都集中在中音域聲部;因為主題旋律非常好聽,但是要記住它是『電腦性能極差』的一種感覺,就是沒有高低頻只有中頻的感覺。

  第一變奏是模擬古典主義式的切碎旋律音符,仍然是『只有中頻』的一種感覺。

  第二變奏一口氣鑽進最深的低音域,但是高音域的延伸是非常有限的!所以這是『電腦性能』中:高頻不夠正確而低頻太正確的偏差感覺,可以對應音響調整的偏差聽感。

  第三變奏回到中音域,並且在音色營造上開始往高頻發展,所以是與上變奏對立的『電腦性能』:高頻夠正確而低頻不夠正確的偏差感覺。其實我聽到這裡己經覺得這首音樂有點無聊了.....:P

  第四變奏開始從拉摩進步到貝多芬,高低頻都比拉摩時代的中頻延伸許多;但是離杜卡斯本身時代的水準還差很遠很遠。

  第五變奏我聽起來完全展現《狄亞貝里變奏曲》低音域變奏的風采,高低頻都有摸到,就是沒有真正的電腦性能。

  第六變奏開始進步到德布西的時代了!延音踏瓣的重要性開始出現,也開始出現全頻段的音色營造;但是終究是在展現德布西的時代,聽起來電腦性能還是遠輸杜卡斯的時代。

  再來的第七、八、九、十、十一變奏都差不多,都是故意拿德布西與拉威爾的時代水準來寫作曲子,把前人通通完整回顧了一遍,然後是真正的重頭戲。

  在這裡一定要自首!讀者也請記住,如果你跟我一樣是進階級的鋼琴音樂欣賞者,一定會被這首音樂騙了!!當初聆聽這首音樂,到了第十一變奏以前,真的是越聽越無聊!最後不是睡著就是切掉。而我現在才了解,這是《狄亞貝里變奏曲》的杜卡斯版;不同於貝多芬是為了嘲笑狄亞貝里的旋律幼稚可笑,杜卡斯卻是基於對拉摩的尊敬,拿來回顧鋼琴歷史上的偉大時代。第六、七、八、九、十、十一變奏一定各自有對某個偉大的鋼琴作曲家致敬,只是我一時聽不出來而己。

  其實第十一變奏己經有間奏曲的味道,不過杜卡斯還是寫了長長一段充分表現『完整的電腦性能』應有的全頻段聲音之鋼琴音樂,當成下面最偉大的結尾音樂之序奏。以蕾菲布版為例,約10:31開始這段長大的序奏,12:36開始是偉大的終曲。

  我真是被騙了,當初應該直接聽最後的終曲,這才是這首音樂中真正的杜卡斯!當初第一次接觸時是聽蕾菲布的版本,還是很容易無聊與睡著了。研究杜卡斯與賽伐克的作品,知道他們非常要求大手橫跨十度甚至十二度和聲,這對蕾菲布先天手小當然是設限了。所以一直覺得可惜沒有聽到鋼琴之神對這兩位鋼琴作品之神的演奏........然後就重新逼自己認真聽一次這首拉摩主題變奏曲,聽到最後一個樂段,我才真的知道之前都被杜卡斯騙了!!

  這是何等美好的音樂!這一段就是真正的全頻段聲音,88根琴弦同時共鳴出超越一般管弦樂的聲音美感。這應該也是唯一可以聽到蕾菲布表現『最完整的電腦性能』之鋼琴音樂的機會,才能感受到蕾菲布有多麼可怕的音色營造能力。在她的演奏之下,鋼琴真的比管風琴、比管弦樂團更加多彩多姿。

  原先因為杜卡斯的鋼琴奏鳴曲與賽伐克的音樂都沒有蕾菲布的演奏版本,害我快要懷疑她的存在意義了;因為任何同曲目誰遇到鋼琴之神蕾菲布、誰就要倒大楣,但是我不要跟你比拉威爾、我彈賽伐克就可以氣死你了......幸好有這麼一段音樂,還是可以直接把先前這些曲目的演奏家通通打爆!

  這也表示對於日後的鋼琴唱片更有希望與期待了:鋼琴演奏如此科學,再過十年,總有一位不會輸蕾菲布太多但是可以打爆我手上所有唱片的專家高手,好好錄幾張杜卡斯與賽伐克,那麼我們的耳朵又可以好好享福了。

  講到這裡,突然覺得玩音響是非常幸福的事,更確定『玩音響會退燒?』這件完全無法理解 ── 應該是玩到錯誤音響所以不想再自我欺騙了吧?總之,玩到我這種水準的正確音響,我們的音響早就超越現場了!!現場極難聽到這麼完整全頻段的『絕對電腦性能』之鋼琴音樂啦!到我的音響系統這種水準,播放杜卡斯與賽伐克這種等級的音樂就知道:雖然音響重播的相位失真還是遠高於現場,會躁一點、音像會亂一點、音質也會差一點;但是除非可以找到現場中音響效果最好的位置,否則百分之99以上,『現場』的超高頻與超低頦是被吃掉地很慘的!!演奏貝多芬當然不會有問題,演奏德布西就有點不對勁了,演奏杜卡斯與賽伐克完全被音響重播徹底打到爆。

  依我所有的現場經驗,只有與鋼琴家同坐在鋼琴前並稍稍整一下位置,才能得到夠正確的超高頻與超低頻,才能聽到真正的德布西。現場演奏連德布西都很難通用,更不用說杜卡斯與賽伐克了。也許只有到巴黎音樂院聽現場演奏才能贏過音響重播?至於萊比鍚與柏林與羅馬教堂....通通試過了,別懷疑完全被音響重播打爆。請再次注意,我說的打爆不是音像或音質,而是事關電腦性能的超高頻與超低頻。

  說起來也是幸好自己是窮人出身,玩音響硬是選擇『難聽但是正確』的電腦性能之路,所以才進步到音響重播遠遠打爆現場演奏的誇張境界。尤其是鋼琴,現代錄音科學的水準真是把它捕捉到跟演奏家想表現出來的聲音極度接近,只要有適合的先進曲目、正確演奏與正確錄音,現在所體會到的鋼琴聲音美感真的是完全無法想像的水準。我當然知道這不是我的音響水準有多強,這真的只是因為知道真正正確的鋼琴音樂之欣賞者真的不多......

  所以這一定要記錄下來,當然一般家境的愛樂友要投資我這種音響水準會有很大的困難;但是到底可以使用多少錢的音響系統就能達到打爆現場演奏的水準?相信在音響科學的進步之下只會越來越便宜。因此,能不能認識到用『電腦性能』的眼光來看到音樂美感才是最重要的;否則音響再正確再昂貴,用來表現電腦性能不足的音樂,永遠就是被便宜音響正確地播放杜卡斯與賽伐克徹底打爆。至於拿聆聽現場來比較,更是完全不值一談了。

  老實說,當初玩音響,真的從來沒想過會有這麼可怕的一天!可憐我辛苦了五十年才知道這麼偉大的答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