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5日 星期二

布拉姆斯的音樂心靈世界:綜論布拉姆斯

初探布拉姆斯

布拉姆斯要如何入門?先聽他那一首作品?這個問題可以問倒許多布拉姆斯樂迷。
  布拉姆斯雖然只有122首作品出版問世,但是每首都是精品;理由是他實際上至少完成過2000多首,未完成的更無法勝數;這些數量龐大的作品中只選出122首來出版,當然全是精品了。我認為所有我聽過的音樂家中就屬布拉姆斯最能自我突破,他沒有兩首作品是過份類似的,每首作品都有每首作品不同的創新與訴求。
  如果你完全沒聽過布拉姆斯,我嘗試給一個大方向:布拉姆斯的所有作品中,凡包含鋼琴的作品,就會比較冷峻、不易親人與神秘主義的傾向;而不含鋼琴的作品八成都是溫暖易討好人的作品。
  第一類(含鋼琴的)如所有含有鋼琴的室內樂曲或鋼琴小品,其中以 OP.114 與 OP.118 到達神秘冷峻的極致。
  第二類如絃樂五重奏和六重奏,其中 OP.111 第二號弦樂五重奏可說是典範。
  而交響曲目(包含協奏曲,事實上布拉姆斯的協奏曲都很接近『附獨奏樂器自由伴奏的交響曲』)比較特殊,似乎是兩者的中間型,可以同時包含上述兩種曲風類型。
  由此看來,要入門布拉姆斯,也許可以先從所有交響曲目入手,再看看自己會從第一類樂曲切入、還是從第二類切入?然後,你會慢慢形成你對布拉姆斯的獨特品味。
  個人認為,先從小提琴協奏曲、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小提琴與大提琴複協奏曲、第三號交響曲與第四交響曲等作品入門,也許是一條可行的親近布拉姆斯之路。以下以第三、第四交響曲做一個入門簡介:
  第三號交響曲第一樂章的法國號和聲是布拉姆斯呼喚著愛情的忠實寫照,而第二主題中的A調豎笛更是回應布拉姆斯源自雅嘉絲事件的『內斂柔情』。第二樂章的豎笛主題美得令人陶醉;第三樂章主旋律的優美與憧憬遠遠比「泰利斯冥想曲」要高出無數倍;第四樂章小調開始的心靈悸動,可說是布拉姆斯最沉層的不安,與op.114的豎笛三重奏有連帶繼承;這個迫人的第四樂章以最弱音與加弱音器的弦樂部結束,箇中趣味只有自己去欣賞體會了。
  第四號交響曲第一樂章毫無序奏的第一主題哀傷地引人落淚,到了偉大的第二樂章後,善用弦樂撥弦特性與旋律風格的成功結合,我個人認為這樂章比著名第四樂章還令我感動。第三樂章的樂風是極盡奔放之能事,加上三角鐵更有節慶的意味,偏偏布拉姆斯以一個沉重地不得了的夏康舞曲結束。我認為首交響曲的第二樂章和舒伯特第九交響曲《偉大》的第二樂章有類似的風格特性,都是強調中音域聲部的發展;但到了第四樂章後,舒伯特轉向高音聲部,而布拉姆斯走向低音部無限的沉淪,兩者相比,我們可從中得到一些趣味。
  至於唱片版本,我強烈推薦福特萬格勒的第四交響曲錄音(EMI 日本版 CE28-5585,1948現場錄音)。除了他,我從來沒有聽過情緒感染力能如此動人的第一樂章。當然,他對慢板樂章的處理也一向是世紀第一。如果怕 MONO錄音太糟,那我覺得貝姆、約夫姆與巴畢羅里的全集都可以入門:貝姆的特色是較溫文儒雅,但不失布拉姆斯應有的厚重。約夫姆版是我排名第二的最愛,他的聲部處理甚至勝過克倫貝勒,而他感情投入的程度也不輸福特萬格勒。巴畢羅里的速度感別樹一格,聽起來極為「爽」快,也許適合不同的布拉姆斯品味。

布拉姆斯音樂心靈裡的柔情繾綣

我們一般所知的布拉姆斯是『一生為了克拉拉而不結婚』的痴情種子,可是,真的如此嗎﹖我想我們都沒有任何音樂考據能力可以幫我們對音樂家的生活做任何判定,因此,從作曲家的作品回溯作曲家的心境是一可行的方式。
  事實上,布拉姆斯談戀愛的對象多的不勝枚舉,更甚者因為和某愛人動作太過熱情,讓克拉拉覺得很不是滋味而賭氣一走了之。然而布拉姆斯心靈內在的自閉傾向,卻產生一件誇張離譜的愛情事件:先與雅嘉絲的熱戀決定結婚。結果在結婚前夕,因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反應奇差而大失信心,造成對婚姻的恐懼,並且寫了一封內容極為傷人的信件給雅嘉絲,造成她憤而遠走高飛另嫁他人。
  在這件『又是心靈向上提升中卑下的遺跡』的事件上,不同於歌德在浮士德的反思,布拉姆斯把他深切的愛情與對雅嘉絲的歉意寫入了第二號弦樂六重奏。其中第一主題因為所用的音名字母恰為雅嘉絲名字的拼音,所以讓人一下子就發現了布拉姆斯心靈中深切的柔情。我特別強調這首樂曲的詼諧曲樂章,布拉姆斯在此走出和貝多芬、孟德爾松完全不同的詼諧曲風貌:極為動人的第一主題給我們的感覺是什麼呢﹖我個人以為那是個最能表現一種戀愛時交織的情懷。
  在這首動人的樂曲之後,布拉姆斯是否就從此一心忠於克拉拉、表現柏拉圖式愛情了呢﹖雖然布拉姆斯又陷入了多次熱戀,但是再也沒有像對雅嘉絲那樣的投入。我在想,即使布拉姆斯事實上己忘了雅嘉絲;但是,雅嘉絲六重奏展現的柔情,卻一直是布拉姆斯作品中的主要樂念。這到底代表了布拉姆斯真正的心態是什麼,我想己經隨著布拉姆斯的死而成為不可解的謎了。
  這種柔情圍繞在那些作品呢﹖我想op.88的第一號弦樂五重奏、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雨之歌』、第三號交響曲的第二樂章都是很明顯的展現。這種味道不同於第四號交響曲第二樂章那種對生命的沉思,也不像OP.114豎笛三重奏那種不安的心靈悸動;與OP.111第二號弦樂五重奏回憶青春熱情也有點不同。如果容許我再多用一點形容詞,我會覺得這種『柔情』裡充滿了『憧憬』的感覺,也許是因為愛情的盈滿而有不同的生命希望。
  若以三首小提琴奏鳴曲而論,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便是潛藏最多內斂柔情的曲目,全篇彷彿是沐浴在愛情中的故事。相對的,第二號奏鳴曲顯然比較是『向外延展』而非內斂的曲風。這個意思是,第二號比較像是對世人昭告自己心靈的光明面;尤其在第二樂章,那個行板的主題雖然是很纖細的表情,但比較像是往事娓娓道來而非愛情的絮語;而第三樂章的曲風便是濃厚的敘事性戲劇風格。第三號奏鳴曲偏向布拉姆斯潛藏在心底的悸動,你是否感受到第一樂章的發展部:左手的伴奏有極頑固的低音單純而持續的反覆46個小節,涵蓋了整個發展部?這個樂章在我心中是如此地驚悸與不安,這樣的樂風在 OP.114豎笛三重奏中集了大成。詼諧曲式的第三樂章中,從第一主題那種轉調方式,我們就可以感受到一種沉淪的嘆息;最後的第四樂章也不見柔情,只覺得多是悲壯的氣氛...........
  因此相對之下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展現的柔情和愛情之憧憬這些小提琴三首作品中最濃的,在其他作品也不多見,很明顯是『雅嘉絲主題』的精神遺跡。即使布拉姆斯可能是為了另一位動人的女性所作,我想這都是指向同一層面的精神 ── 布拉姆斯『內斂的柔情』。
  布拉姆斯作品裡到處充滿了這種『內斂的柔情』,你是否聽出來了呢?

布拉姆斯的後期音樂心靈初探

誠如我常發現音樂家在他們的後期作品中,往往會出現無比的心靈提躍升光輝,布拉姆斯的後期音樂作品一樣有這種心靈的光輝。嚴格來說,布拉姆斯後期風格中主要的『無限低音』風格在 OP.79兩首狂想曲與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中己有表現,但一般分類法都是以op.111弦樂五重奏為分野,由op.114開始布拉姆斯出現一種與先前作品完全不同的音樂心靈風格。
  這種風格是什麼呢?布拉姆斯後期的作品中,常常把主旋律放在低音部;而且樂曲結束的最後一個音符多半是極低音,不然就是把前一小節的最低音指定鋼琴延音踏瓣的方法持續鳴響到樂曲結束。比起其他作品,我們可發現很少能找出這麼強調低音的和聲、旋律和伴奏的樂曲;所以我有一個有趣的狂想:貝多芬是高音部旋律之王,舒伯特獨擅中音部旋律的起伏,而布拉姆斯為低音部的大宗師。
  這些最後期的作品中,旋律和曲風本身往往特意強調非常神秘性的風釆。比起其他四人的後期來,似乎布拉姆斯的神秘主義傾向強烈許多,往往感覺太過孤傲又太過寂寥,常常在心中震憾不已......
  從OP.116鋼琴小曲集開始走進了徹底神秘主義的孤高中,到了OP.118最後一首間奏曲可說是發揮到極致!隨之而來的OP.119呈現有趣的四大對比:第一首間奏曲回憶OP.118的孤高神秘,第二首間奏曲卻回憶起與『雅嘉絲主題』精神相似的內斂柔情;第三曲突然出現回憶OP.76間奏曲的詼諧曲風,第四曲卻出現貝多芬OP.131最後樂章等級的末世審判與光榮來臨。布拉姆斯的後期心靈,走出了什麼答案?
  布拉姆斯一生摯愛的克拉拉死前三個月,布拉姆斯不知有何預感地開始OP.121四首莊嚴之歌的創作;當他知悉克拉拉的死訊時,匆忙亂搭火車時陪著他的樂譜就是這四首音樂。你認為布拉姆斯會拿這作品表達對克拉拉的悼念?或者是安慰自己受傷的悲痛心靈?還是充滿面臨死之將至的沉思?我不知道;最後在OP.122最後完成的幾首管風琴小曲中,也許布拉姆斯從音樂中獲得安息了吧?
附註:以音樂本身聽感與聖詠歌詞內容而論,OP.122似乎前四首是一個階段,後七首是另一個階段。我們知道OP.122的前半段是OP.121之前所寫,難道正是前四首?就內容聽感看來說,後七首的確比較像經驗克拉拉之死的衝擊之後重新獲得安慰的音樂心境。
  這種音樂的唱片演奏風貌會是如何?我在此且以 OP.118 NO.6 間奏曲來專論。
  我個人把古典音樂史描述成『從以旋律為主的線條,發展出客觀理性的平均律與對位法。這樣的客觀與和諧感不能令人滿足,因而發展出割裂旋律線(如貝多芬),或割裂旋律調性(舒伯特與布拉姆斯),以各種特殊方法呈現主觀的人文主義。又為了抗拒過份主觀的人文傾向,嘗試走向客觀,於是出現了新的『型式』:以音色為重要元素的音樂革命(以德布西為始祖)。
  而布拉姆斯到了後期心靈,為了製造神秘主義的感覺,開始使用不和諧音程的旋律線,企圖更適切表達自己的晚年心聲。這種傾向在 OP.118 NO.6 表現地非常明顯,那個主旋律不但近似無調,連節拍都有錯置之感,無怪荀白克自認是學自布拉姆斯了。
  那這樣的曲子應如何詮釋呢?我的第一個版本是日版 Deutschc SchallPlatten 的 Peter Rosel之布拉姆斯鋼琴曲集(現由Berlin Classics出版發行),當年的經典老板推薦的。Peter Rosel的演奏與肯普夫頗類似,甚至比肯普夫更平實,如果想追求更陷溺的情感,這個版本不會是優選。但是聽過這種節制的布拉姆斯後,反而覺得 DECCA 的 Lupu與另一張忘了名字的『布拉姆斯intermezzi全集』會太過年輕。老人年的遲暮心境,似乎得像 Peter Rosel 一樣平實?
  再來是 ARCHIPEL 的季雪金版。季雪金有法派鋼琴傳統的傳承,音色的多樣變化明顯比 Peter Rosel多非常多,連帶旋律線的力度、速度變化都非常多樣奇詭,這是一個深思熟慮的老年心情,比較像是愛戀克拉拉終年不悔的布拉姆斯。
  最後談SOLSTICE來自INA的蕾菲布版。蕾菲布是一個完全不使用速度與線條來製造情緒的鋼琴家,她在法派演奏傳統之下,傾向使用音色變化來陳述樂曲的旨趣。於是,布拉姆斯本作品的『作曲技巧之突破』被蕾菲布詮釋地非明顯;與其他2B2T相比,明顯呈現布拉姆期是完全不同的色彩世界,說不定就此而論拉威爾與布拉姆斯的關係反而比較接近。
  平實恬淡的晚年布拉姆斯是 Peter Rosel的看法,深思熟慮的晚年布拉姆斯是季雪金的看法,靈感枯竭卻力求突破提升是蕾菲布對晚年布拉姆斯的看法;你覺得晚年的布拉姆斯應該是什麼面貌呢?
蘇友瑞
(EN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