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5日 星期二

記錄片電影《我為琴狂》(Pianomania)的簡單隨想

《我為琴狂》是一部介紹鋼琴調音師有多麼辛苦的電影,相較之下,大家就會發現音響『發燒友』的瘋狂程度,比起調音師被惡操的程度只是半斤八兩,說不定調音師還要被要求地更龜毛哩!
  就電影本身的內容而論,我個人很推薦這部電影;因為它非常明確地讓我們知道『音響就是目的!』,調音師就是『音響』,沒有調音師那來的『音樂』?所以流行的『音響是手段、音樂是目的』之嚴重謬誤價值觀根本就被這電影批得一文不值:朗朗是不是一個好鋼琴家?他對調音師是多麼地『客氣』,簡直是隨便調整一下可以上場了;結果影片的演奏會中他彈出來的水準實在有夠......
  法國鋼琴家艾瑪德(Pierre-Laurent Aimard)是本影片最龜毛的,快要讓調音師抓狂;不過新天新地的林主惟先生認為鋼琴家本來就要這麼龜毛、非常正常,相對的布倫德爾似乎沒有那麼囉嗦,比艾瑪德快很多就可以上場了;而以這兩位演奏家而論,我個人偏愛布倫德爾,不過至少在影片中兩人的水準是相差不太大的。這說明了兩位綱琴家都因為重視『聲音本身』,所以能表現出起碼的演奏水準;只不過,對『聲音應該如何調整』的表達能力可能有差別。
  布倫德爾年紀很大又經驗豐富,所以很快就可以把他的需要表達清楚,讓調音師『快速判斷出』他想要的聲音是什麼,所以很快就得到像樣的琴音、可以上場了。艾瑪德則說得不清不楚,一下子這個對一下子那個又錯了;調音師只好亂猜亂試,結果就被操得很慘......這或許不能說明兩人的音樂水準差異,只能說是經驗豐富有別了。
※    ※    ※
但是,既然從電影讓我們知道『聲音本身』有多麼重要,欣賞這部電影的愛樂友或發燒友有沒有從中發現警訊?
  我只不過是使用兩仟多元的PHILIPS DVD,類比輸出到新竹 rendzaw改裝的 AMD306D(售價約一萬伍仟元),再使用普通線材連接到 ORTOFON 105。如此簡單的兩聲道音響,就讓我清楚發現到:
  凡是電影播放調音師與鋼琴家討論、試彈時,鋼琴聲音就『非常正確』、清晰、有動態.....
  而當電影播放有些鋼琴家演奏會的場景時,似乎使用『錄好的唱片』當成演奏畫面的配樂;瞬間鋼琴聲音變成『非常錯誤』、糊成一片、沒有動態.....
  最悲慘的是片中的朗朗,我本來就對他沒有好感;但是電影中他與調音師討論與試彈時,我發現『咦?朗朗的琴音還算正確啊?我錯怪了嗎?』。等到電影播放到朗朗正式演奏時,配上的音樂明顯是唱片的錄音方法,結果朗朗的琴音瞬間變成難聽到令人反胃的垃圾。
  為了證明這一點,我找到電影中最龜毛的艾瑪德之巴哈唱片;本來一看到是DG錄音,我就在 MY-HIEND網站預測打賭 DVD 電影中的鋼琴聲音『絕對』比 DG 的唱片要正確太多太多。結果我還真是一語命中,又拿到一套當成錯誤示範的唱片。
※    ※    ※
我敢打賭,如果電影沒有騙我,調音師與鋼琴家都有當場監聽錄音成果的話;那麼製作CD時一定大幅加料,導致鋼琴聲(尤其是高頻)糊到完全聽不到『音色』的悽慘結果,相對之下電影中播放的聲音要正確太多太多了。因此,如果有銷售原始母帶等級的下載聲音檔,應該可以跟電影的音軌拼一下;但是我不想再浪費錢了!!丟到水溝都還會聽到真實的『噗通!』一聲。
  你敢辯說『糊』是為了音樂性、是為了耐聽?那麼片中艾瑪德拼命尋找聲音合適的鋼琴是為了什麼?電影可以輕易讓我們聽出他為什麼要選這種聲音,而CD唱片卻把這種聲音的特性丟到太平洋去,表示艾瑪德與調音師都是在做白工。
  為什麼?明明原始錄音(至少在電影中)還算像樣,一但製作成唱片就是要亂搞、亂加料?愛樂友與發燒友會不會都是唱片公司任意玩弄的傀儡?長久被這種扭曲的亂聲搞壞耳朵,發燒友要怎麼玩音響?愛樂友要怎麼聽音樂?還算可以的鋼琴家透過 CD播放出那種禿連 MIDI的音色都不知的鋼琴,算什麼鋼琴音樂?能讓我們真正理解巴哈賦格中的多聲部線條?鋼琴家聽到這種唱片不會昏倒嗎?
  只能說,現今的主流唱片市場與音響市場真的是大有問題!
蘇友瑞
(END)
中時BLOG對廣告留言的無作為令人失望,敬請讀者按以下連結到MY-HIEND專屬討論串留言互動,謝謝!
psycho 的中時BLOG之讀者回應區 http://www.my-hiend.com/vbb/showthread.php?561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