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5日 星期二

美麗動人的聖桑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要進入聖桑的鋼琴協奏曲殿堂之前,總得先從容易入門的曲目下手。說真的,仔細研究聖桑之後,發現他的協奏曲作品常常是貝多芬後期弦樂四重奏級的巨作:表面上可以很簡單聆聽,實際分析起來卻有太多太多音樂欣賞旨趣,說都說不完。這麼偉大音樂作品,只因為整個音樂承載工具(包括錄音、唱片製作與音響重播)走向偏差,從而埋沒了這種偉大曲目,實在非常可惜!這部份,請參考《從古典音樂之唱片錄音談音響系統的『音質』》。
  要進入最精彩的第四號與第五號之前,先講最美麗動人的第二號暖暖身。其實,第一號與第三號都一樣美麗動人,只相對而言第二號有名很多,而且,第二號本身的旋律美感的確贏了第一號與第三號一籌。因此從第二號入手,可以成為進入聖桑豐富的音樂世界之最佳入門。當然了,我一向不贊成把『入門』看得太僵化,一定會有很多人同樣可以從第四號或第五號入門,完全看個人需要。會先寫第二號,是因為它比第四、五號容易寫......。
  拿舒伯特第十九號鋼琴奏鳴曲 D.958 與聖桑這首音樂相比,會有非常有趣的故事。舒伯特一向被古典音樂界嚴重低估,至今他最美麗的不杇巨作如 D.950 彌撒與 D.951 四手聯彈都還等待被認識。我二十多年來談論古典音樂,一向以復興舒伯特為己任,因為發現舒伯特實在被誤解地太嚴重也被低估地太離譜。如今察覺古典音樂唱片界對法派樂曲的輕忽後,陸續發現法派作曲家繼承巴哈、莫札特與貝多芬的真正精神,產生超越巴哈的巴哈、超越莫札特的莫札特、超越貝多芬的貝多芬之種種作品,現在又發現超越舒伯特的舒伯特,就是聖桑這首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OP.22。
  舒伯特的作曲技巧貧乏,之所以能成為最偉大的音樂家,完全在於天生的旋律發展能力、驚奇的旋律轉調與獨特的節奏品味,三者結合出動人的浪漫美感。試想一下這種可怕的音樂作曲天賦,如果再加上嚴謹進步的作曲技巧,會是多麼美麗的音樂篇章?沒錯,這就是聖桑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的風貌。
演奏最佳版本:
EMI: Darre(妲黑)
舒伯特 D.958 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展現的速度感與主題發展的美妙,再結合第二樂章的浪漫詩情,就是聖桑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的美麗動人。首先以長大的鋼琴裝飾風序奏開始,彈奏到最高潮時管弦樂以最強音出現;聲音漸低後,鋼琴左手傳來舒伯特式的節奏品味,帶出了浪漫詩情的第一主題 ── 且住!別以為只是這麼簡單而己!請記住這個第一主題的第三個音符之後的旋律形狀,這可是再現部的重要發展主題,在此先按下不表。
  作曲技巧遠勝舒伯特的聖桑,當然要超越舒伯特,於是加上了豐富的音色藝術。重覆兩次的第一主題,有時用三度和弦修飾、有時用完全不和諧音程弄髒、隨之又來個八度和弦壯麗呈現。也就是說,聖桑明顯希望這條主旋律的色彩是極為眩麗變化的。因此,繼承法派演奏傳統的鋼琴家,都會自覺地使用最多種不同鋼琴音色來修飾這條主旋律。換句話說,這條主旋律如果不能讓你贊嘆色彩變化的豐富,那就是你聆聽的演奏版本有嚴重問題。
  隨後順著旋律發展,弦樂、木管與鋼琴三重應和,精彩的室內樂化之協奏風格後,以強烈的切分音節奏(又是舒伯特!)帶出第二主題。這條美麗的旋律騙倒了很多樂曲解說家:整條第二主題(共九小節)呈現完畢後,使用管弦樂與鋼琴的協奏語法把最後三小節重覆一遍後,進入發展部。被騙倒的就是發展部的旋律,聽起來是一段和諧音程的和聲旋律細碎不己地前進,其實它就是把第二主題前半段之每小節拉長成兩小節的音符增量。隨級速度一快,八度和弦而生動的節奏感出現,同樣是拉長了第二主題後半段。樂曲逐漸走向高潮,管弦樂美妙地音色設計引出了第一主題,進入了再現部。
演奏最佳版本:
另一個 Darre(妲黑)
為何說這是一個美妙的音色設計?因為先前鋼琴不斷地彈奏八度和弦,八度和聲特有的『壯麗感』需要管弦樂接續下去,於是,第一、第二小提琴演奏同名音,中提琴大提琴演奏低八度的同名音,高明的演奏樂團自覺地讓兩個八度音量完全相同,使管弦樂出現最穩重的『壯麗感』,徹底臉不紅氣不喘地承接了鋼琴營造出來的華麗,成為有史以來最動人的再現部之一。你聽不出來?那就是伴奏樂團的合奏意識有嚴重問題了。
  再現部演奏完第一主題後,第二主題被省略,進入鋼琴裝飾奏樂段。但是這段裝飾奏是聖桑用心設計的美麗篇章,他憑空出現一條新旋律,專注聆樂的讀者你應該發現了,這條新旋律就是前述第一主題第三個音符後之音型變化而來,發展地動人無比,這完全是舒伯特級的旋律製造能力。新旋律帶出了樂章最開始的裝飾風序奏,結束這個樂章。
  聖桑的作曲能力,在於古典主義式的結構嚴謹與和諧,又加上舒伯特驚人的旋律天才與節奏品味,最後投入了法派音樂特有的音色絕藝,於是,整個樂章分析起來是這麼地複雜,聽起來卻是渾然天成毫無布拉姆斯早期作品的『雕琢過度』,完全可以想像擁有高超法派作曲技巧的舒伯特應有之面貌,所以,聖桑真的是超越舒伯特的舒伯特。
錄音最佳版本:
EMI: 契可里尼
第二樂章如同舒伯特D.958第三樂章一樣輕巧可愛;不過初聽舒伯特該樂章覺得非常失敗,直到聽見蕾菲布(FY/SOLSTICE 出版,SOCD959)的版本,才發現這個樂章是『需要詮釋的音樂』(名詞定義請參考:從聖桑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談『需要詮釋的音樂』與『不能詮釋的音樂』),演奏者必需加上舒伯特沒有記載在樂譜上的節奏感與多聲部之平衡。相對的,作曲技巧高出許多的聖桑,當然偏向『不能詮釋的音樂』;因為,聖桑己經直接了當地在樂譜呈現出這是富有節奏感的輕快音樂。
  本樂章有兩種節奏感,一開始由定音鼓敲出來而由鋼琴呈現主旋律,是第一種節奏感;不斷演奏至一陣快速音群之後,由鋼琴直接帶出加強附點音符式的第二種節奏感;同時卻由低音管、中提琴與大提琴以完全相同音高表現出極為厚實、沈穩而優美的第二主題,實在不得不感動聖桑的旋律天才,並且對他的音色搭配贊嘆地五體投地。
  第三樂章是藝術價值最高的樂章,其實,聖桑往往傾向把最高藝術價值的樂章放在最後,不論是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交響曲與安魂曲皆然。第三樂章表面上是很複雜的鋼琴炫技曲,其實真正複雜的是管弦樂與鋼琴之間如室內樂般的協調效果。我得再說一次,真正欣賞出聖桑的協奏曲之藝術價值,管弦樂的水準遠比鋼琴(主奏樂器)重要太多!要演奏出主奏樂器的艱深技巧很容易,但是樂團要能配合主奏樂器而產生多聲部結構或音色藝術效果,那可是超高難度的要求。
最佳入門版本:
VOX: Tacchino
鋼琴以三連音的主導動機引入了音型與舒伯特D.958極為類似的第一主題,同樣具有躍動的結構與美麗的旋律之結合效果。三連音不斷持續,經過銅管支持後,帶出隆重而華麗無比的第二主題,更因為使用震音的修飾而預備著中段的發展動機。隨後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交互出現,最後留下震音主導的發展動機,木管與法國號隨及出現有如管風琴般神聖而厚實的和聲,帶出充滿悲憫感宗教氣氛的中段主題。這個中段搭配著鋼琴的震音在動機,實在說不出的美妙!很重要的是,演奏這些震音,因為與木管之緩慢旋律進行對比,當然就得把兩個音清清楚楚地演奏出來,不可以黏在一起。再加入弦樂後,管弦樂的厚實感漸漸壓過鋼琴;但是鋼琴把震音一瞬間轉成為快速音群後,立即增加震音的節奏而重新搶回樂曲的主導權;強調鋼琴的華麗之下,重新回到了再現部。
  再現部重新經歷了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後,突然曲風丕變,鋼琴以最強烈的音量敲擊著最低音,依次伴隨著同樣強烈高音;同時雙簧管與單簧管(後來又加入低音管)也以最強音依次進行和諧音程與完全不和諧音程的尖銳伴奏;樂器種類不多,卻成功地製造了驚天動地的壯麗感、甚至有如雷鳴般地敬畏感;這是貨真價實的『音色藝術』,是獨屬於聖桑的藝術創作。回到三連音的主導動機與第一主題,鋼琴逐漸增加,轉變了三連音的音型後,壯麗地結束了這個偉大的樂章。
  這首美麗動人卻又壯麗的偉大音樂,雖說比不上聖桑自己的第四號與第五號,但也己經是超越舒伯特的巨作了。然而,要把這首音樂演奏完美可是難如登天。鋼琴聲部本身己經非常艱深,鋼琴與管弦樂的合奏效果又令人對鋼琴的音色要求趨向嚴格。例如第三樂章的震音動機,讓我發現很多鋼琴家彈奏震音這麼簡單的技巧時,居然兩個音分地不夠開完全在黏一起;演奏別的音樂也許適當,但是演奏這樂章完全失敗到極點。結果,推廣這首音樂的著名鋼琴家魯賓斯坦,居然成為中箭落馬的受害者,而且他搭配的樂團實在無法承載這麼要求嚴格的音樂。
中箭落馬版本:
魯賓斯坦
目前以我聽過的版本,錄音藝術最高的是 EMI 之 契可里尼與 Baudo指揮巴黎管弦樂團,但是我對第一樂章過慢的速度很不喜歡。另一張推薦是 VOX 之 Tacchino 與 Froment 指揮 Luxembourg Radio Orchestra,這張唱片在普通音響就可以表現出極發燒的水準,但是在正確音響就比不上前者了;而我深愛這張 Tacchino 的鋼琴演奏,但樂團卻比不上 Baudo 與巴黎管弦樂團;從入門而言,會推薦這一張。
  不談錄音只談演奏藝術,當然是偉大的 Jeanne-Marie Darre(妲黑)版,同時有 EMI 的全集(己絕版,唱片公司還不快再版?)與 CASCAVELLE 出版的柯隆內管弦樂團歷史錄音。無論是獨奏家還是樂團,通通是精彩無比的聖桑;錄音雖是MONO,但是 EMI 是極傑出的MONO,CASCAVELLE 是極傑出的轉錄;在正確音響的播放下,所有音響細節與音樂細節通通是一清二楚的。
  內容這麼豐富的音樂,理應被當成重要曲目且成為『進階』古典音樂欣賞者必聽的門鑑。專業音樂人材多認為聖桑技巧太過高強,難以區分學派與解析樂曲型式。但是從另一面來說,這意謂著聖桑的音樂,可以成為古典音樂欣賞者自我挑戰提升音樂素養的目標。以這首美麗動人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而論,建議愛樂者從莫札特、舒伯特再跳到這一首,試著欣賞單純美麗的樂思加上豐富的技巧內容後,仍然能保持原始的單純美麗。如此,便可以成功地從『線條的欣賞能力』跨越到『音色的欣賞能力』了。

蘇友瑞 
(EN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