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5日 星期二

從藝術家的浮士德靈魂談音樂欣賞之『心靈躍升』角度

西方文化有一種我們東方文化很罕見的精神意象,就是我這裡要談到的『浮士德靈魂』。以大文豪歌德的巨著《浮士德》為代表,他描述一種追求理想的實踐生命:用浮士德的原詩來說,一開始就是『人在努力時,總不免迷誤。』而最後的結局是『凡自強不息者,終將能得到拯救。』。這是怎樣的藝術生命態度呢?
● 不同文化的不同思考邏輯
  藝術生命關係到深層的價值思考,而西方文化之價值系統是一種『對立式邏輯』思考,並非是我們習以為常的科學式邏輯思辨。
  從希臘的哲學傳統轉化成自然科學研究精神,基本的思考模式是一種『序列式邏輯』,從前提演繹到結論,再以結論當成另一個新前提,進行下一個推論,一直建構出整套的思想內容。這樣的思考方式己經被科學成果證明是非常有效的,因為這種序列式邏輯是最容易闡明一個形而下的機械論系統的思考模式。在傳統華夏思想最黃金的春秋戰國時期,也出現過類似思想模式的『墨家』與『名家』,可惜卻在儒家大一統後失去影響華夏文化的機會。
  而傳統華夏文化的思考模式呢?從孟子論證『人性本善』的立論可以清楚看出。孟子說:『人性之就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可使為不善,其性猶是也。』(下孟告子上篇第二章)。在這麼一段長長的議論中,我們看到的是一種『列舉比喻式邏輯』。這種思考模式善於使用譬喻(例如以水比喻人性),並且窮舉許多喻象(打水、堵水),便認為己經證明成功。至於道家、法家與其他諸家,似乎也逃不出這種『列舉比喻式邏輯』;拿老子與孟子比較就可以看出有趣的現象。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同樣是舉水為例,孟子推論出的是性善,而老子言說的卻是道,這也可見『列舉比喻式邏輯』非常不利於科學。莊子的列舉比喻邏輯更是轉化成優美的文學型式,從『北冥有魚....』整個虛擬故事最後要達到的結論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其中實在看不到任何序列式邏輯的推論。
  從人皆有靈性需求的心理現象看來,做為傳統華夏文化之安身立命的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將轉化成靈性的滿足。在這種『列舉比喻式邏輯』的思考模式下,窮究舉例比喻己經是對個人心理衝突的絕佳發洩化解之道,而且也是美感的根本來源。於是可以看到劉小楓所謂『逍遙』的人生觀,呈現個人身心的輕鬆適意與現實上源源不竭的美麗人生。(劉小楓, 1991)
● 西方文化深層的對立式邏輯
  相對的,做為西方文化安身立命的精神為基督教思想,其靈性需求呈現截然不同的面相:他們的價值基礎是,人永遠無法到達上帝般盡善盡美的境界,所以需要救贖;有能力進行救贖世人的上帝是一種『超越性的存在』,所謂的『I am What I am』,人類絕對無法全盤理解,否則人類就可以變成上帝了。既然無法理解上帝,那麼如何描述上帝、感受上帝的存在,而能滿足個人的靈性需求呢?於是我們看到不同的思考邏輯。
  研究舊約與猶太文化的神學家,把基督教的思考模式稱為『block 邏輯』,這個名詞在此姑且意譯成『對立式邏輯』(Wilson, 1989)。對立邏輯的意思是什麼呢?列如說:上帝是完全公義的,所以犯罪的代價必定死。但是上帝又是完全慈愛的,所以罪人悔改後必定可得饒恕。所以,到底罪人應該受到公義的裁判付出他的代價?還是受到慈愛的憐憫而得到永生?似乎『完全的公義』與『完全的慈愛』是完全不能相容的。於是,我們可以看出來,無論使用希臘式科學式的『序列式邏輯』或傳統華夏文化式的『列舉比喻邏輯』,都無法解釋這個上帝的意義與屬性。依序列式邏輯,最後只會得到完全的慈愛與完全的正義是完全對立的,所以上帝對序列式邏輯來說是不存在。依列舉比喻邏輯,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一個既能完全公義又能完全慈愛的對象可以用來比喻上帝或說明上帝的屬性,所以上帝一樣無法被列舉比喻邏輯言說。
  言說『超越性的上帝』之思考方式是:他們窮究上帝公義的一面,也窮究上帝慈愛的一面。他們認為,這個完全對立的兩面,在人不可能結合,在超越的上帝就可以合一。理解上帝就是要從一個完全衝突矛盾的情境,去感受上帝那種超越人類理解能力的存在,這就是思考上帝的『對立式邏輯』。是故,在聖經的『詩篇』中,固然有許多贊美上帝慈愛憐憫的詩歌,卻也有大量的咀咒仇敵除惡務盡的『咒咀詩』。不了解這種『對立式邏輯』,就會奇怪他們為什麼要把這種讓上帝看起來很不慈愛的咒咀詩放在聖經;理由就是,這是以『對立式邏輯』言說上帝的方式,上帝既是慈愛憐憫的,卻又是極端痛惡罪行而公義審判的;把這兩種人性道德的完美表現同時並舉,讓人們去感受那種人無法言說的『愛與正義的合一能存在於一個超越的上帝身上』,這就是理解『超越性的上帝』的思考模式。
● 浮士德的靈魂與藝術家的心靈躍升
  在這種『對立式邏輯』的信仰系統中,決定了西方藝術心靈中最重要的『浮士德靈魂』。也就是,藝術家是拼命上進、從不滿足現況的。但是,因為不滿足現況,所以他時時面對生命到達瓶頸的危機。這種危機往往伴隨著不由自主的墮落與發洩過度的苦難,浮士德追求理想第一步就是徹底害死初戀情人葛麗卿,正是這種心靈躍升後的相對墮落深淵。
  『對立式邏輯』的價值觀體認到人性永遠有限,心靈上進的過程總是不免有迷失與墮落;因此直言無諱地描述生命過程的深淵成為西方文化的常態,即使是重量級的宗教人物照樣留下各種懺悔錄詳細記載他的失誤與深淵。這在我們東方文化是難以想像的:我們總是習慣把成功的企業家、政治家、藝術家與宗教家,美化到形同人神合一的高妙境界。
  但是這種浮士德的靈魂,最後終能得到拯救。因為人的價值不在於成為完美無缺的神,而是真誠表達生命的自強不息。因此藝術家出現生命不同階段的『心靈躍升』:每進步一個階段,就可以從音樂中發現型式的變化與音樂精神意涵的劇烈變動,於是出現我所謂的『前、中、後三期的音樂心靈轉折』。使用這樣的美學方法論,便可以獲得許多西方藝術家潛藏的『浮士德靈魂』之感動。
  是否可以透過音樂作品的心靈參與,得到欣賞音樂的『心靈躍升』旨趣?那就來追尋音樂家的生命歷程吧!於是,我自己從3B2T1F入手,除了巴哈資料不足難以追尋外,分別以各種不同的音樂素材探討音樂家的浮士德靈魂。而你,熱愛古典音樂的樂友們,花了異於常人的時間精力去認識非流行的古典音樂,你是否也躍躍欲試地想進行一場音樂心靈追尋的響宴?
相關文章:從古典音樂的有聲記錄談藝術欣賞的『時代處境』與『心靈躍升』角度
《註》:本文之對立式邏輯論述多來自個人散見網路與成書之文字。
蘇友瑞
(EN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