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5日 星期二

古典音樂的『新天新地』之八:A.Charlin 唱片的音樂與音響體驗

在新天新地唱片行總是有說不完的奇遇,這次要談的是 A.Charlin 這家唱片品牌的音樂與音響之雙重體驗;音響效果當然驚人,而音樂詮釋雖然不能取代我個人心目中最高名盤、卻仍然有相當驚人的水準,因此寫下這篇文章為記。A.Charlin 唱片的原廠資料可以參考:http://www.charlin-disques.com
  首先談音響體驗,這次可輪到我的音響系統被優秀的錄音砍頭了.........
  話說我的音響系統不過全套三萬元上下,優點是高頻的完整度與120HZ左右的低頻之反應速度。這種特性撥放 SOLSTICS 真實感人的大鍵琴錄音是非常佔便宜的,因為大鍵琴這種『撥弦樂器』的琴弦振動感必需要有反應速度很快的系統才能適當呈現。先前介紹的 FY/SOLSTICS、TIMPANI、BNL 這幾家唱片,我一再強調需要『正確的音響』,用詞大膽且先不論,重點是音響系統的高頻訊號之解析不能有絲毫壓縮,否則將很難聽到此類錄音的優秀特性與如臨現場的感動。
  先談兩張唱片,分別是法國女鋼琴家莎樂美的莫札特鋼琴曲集,與 Wolfgang Von Karajan所創的風琴合奏團Ensemble Wolfgang Von Karajan 以管風琴演奏巴哈之『賦格的藝術』。
  莫札特鋼琴作品的最低音才用到中低音域,但是『現場鋼琴』的響板會產生低八度、甚至更低的共鳴低頻, 傳奇錄音師 Charlin 把這種『現場低頻』通通錄下來,結果我那對有效低頻只能達到80HZ的書架式喇叭當場死給我看.......
  再者,與 FY/SOLSTICS、TIMPANI、BNL 等唱片明顯不同,Charlin 的錄音對高頻的要求沒有現代錄音那麼嚴苛,對極低頻的延申卻要求嚴苛。結果我的音響體驗完全顛倒過來:原先被 ORTOFON 105 剁掉的音響系統,放這些Charlin唱片卻通通顛倒贏回來,因為那些系統好歹都有 50-60 HZ 的延申能力。
  了解Charlin唱片的錄音藝術重點之後,只好使用 2.1 聲道這個捷徑了。2.1聲道的調整是不會太困難的;我的克難方法是,利用5000元左右的主動式重低音喇叭(我使用的是KLH ASW10 10吋重低音),『絕對不能經過重低音的分音器』(因為便宜重低音之分音器是音質的殺手)。直接從擴大機使用兩組喇叭線分別接到 ortofon 105 與重低音的 HIGH INPUT,然後進行調整;這時,你得先有一張能發出各種頻率的唱片來當測試與調整工具。
  調整的方法,當然使用測試片從20HZ一一測試到400HZ;努力交互調整重低音量與分頻點,寧可犧牲40、50HZ的量感,也不能讓 120 HZ 到 50 HZ 這一段低頻有凸起或凹陷。這樣子是便宜又克難的方法,再往上就得換性能更佳的喇叭了。調整之後,嗯!這下子我的三萬伍仟元 2.1系統放 Charlin 唱片終於變好聽了。
  多次聆聽體驗後,沒錯,Charlin這些錄音遠比上述三家現代錄音藝術更親合,它不會過份挑剔高音被壓縮 的音響系統,也不會過度強求低頻的反應速度,;它要求的是高低頻寬延申廣一點、低頻沈一點......所以,使用書架喇叭系統聆聽這些唱片的樂友,我會強烈建議使用各種調音手段加強低頻的延申,2.1聲道是很方便的途徑(當然不能強求太多)。
  這種錄音是另一種錄音藝術的極致,可以說是一場與 FY/SOLSTICS、TIMPANI、BNL 的『傳統與現代錄音美學之對話』。它濃厚和睦的管風琴色彩,與 BNL 和 SOLSTICE 清晰逼人的管風琴色彩,實在差別甚大。因而要討論音樂本身的詮釋水準,必需先習慣這種唱片的錄音藝術特性,否則會因為強調低頻共鳴的延申,造成誤判莎樂美的莫札特 K.475 與 K.457 是低音過重的過度沈鬱之詮釋。
  於是現在可以談談這些唱片的音樂感動了。
  我特地拿出 DECCA 巴克豪斯之 K.457、EMI日本版季雪金之 K.475 和 K.457 與之相比,很可惜,莎樂美被季雪金徹底 KO;更可惜的是,本來我的貝多芬鋼琴曲是透過巴克豪斯入門,台版松竹 LP 的貝多芬三大奏鳴曲是小時候多年的深藏記憶,因而一直對他有特殊的感情。結果現在卻是越聽越被KO,這次比試更是了解他不能滿足我的主觀因素。
  每個鋼琴家都會有自己的鋼琴音色,演奏高手更是有數種不同的音色可適應不同曲目的需要。那麼在同一首樂曲中,應該是同一種音色從一而終?還是隨樂曲內容時時變化?
  當然這是殘酷的比試標準,落敗者不是程度差,而是我主觀上不喜歡。落敗者比起其他鋼琴家,只怕還是強之多多。
  巴克豪斯的莫札特K.457正是標準的『同一種音色從一而終』,只能透過力度與速度變化來轉換音樂表情。這是我主觀上不喜歡的,覺得莫札特不應該這麼平淡。
  季雪金與莎樂美的K.475與K.457都是變化音色的高明演奏,我會有主觀上的高下之分,問題就是出在速度與力度的轉折。
  莎樂美使用較慢的速度,卻不知何故,音色的變化轉折都比不上季雪金的流暢感。第二樂章還好,第一、三樂章很明顯在音色轉折時、像多吸一口氣般的遲疑停滯;於是整體感覺更偏向貴族品味的閒適感,而不像季雪金偏向順暢的精靈跳躍。也就是說,一個是閒適而另一個是靈動,我個人主觀上當然會選後者。
  真可惜,莎樂美沒有在詮釋上贏過我心目中第一名盤季雪金,不過,這唱片仍然是一個完成度極高的好版本;再加上驚人的錄音藝術,仍然變成我愛聽的唱片。只是,如果想『非常深入』莫札特的鋼琴音樂藝術,還是強烈建議季雪金版。
《附註》
  季雪金的音色控制能力是不錯,但是要比起正統法派演奏家只怕還差一截。應該說,有些鋼琴家善長控制『旋律線條』(如肯普夫),有些則善長控制『音色變化』(法派鋼琴家的特色長處)。這兩者雖可能兼具,但是在二十世紀恐怕只有蕾菲布一人算是兩樣都皆強的特級高手(雖然個人覺得她的線條詮釋不見得百分之百合我意)。
  就此而論,其實季雪金犧牲了一部份音色控制的能力,加強的是旋律線條的控制力:如樂句的轉折、速度變化的控制、左手伴奏的強弱.....所以像莫札特鋼琴作品並不是特別強調音色,便非常適合季雪金的詮釋了。
  反之,音色佔絕對重要地位的德步西與拉威爾之鋼琴作品,這時季雪金的音色控制力『不夠強』的缺點就暴露無疑了。同樣是德布西鋼琴作品大全,只怕富蘭梭瓦的演奏會更適當些。當然,真正要談登峰造極的音色控制力,只能是蕾菲布,我這幾週實在被她的拉威爾鋼琴作品迷到起肖了....:P
蘇友瑞
(EN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