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5日 星期二

古典音樂的『新天新地』之九:管風琴唱片的音樂與音響體驗:之一

使用 2.1 音響系統之後,可以分別詳述 A.Charlin、FY/SOLSTICS 與 BNL/SYRIUS 三家不同的管風琴唱片之錄音藝術取向了。
  先談 A.Charlin 唱片以管風琴演奏巴哈『賦格的藝術』AMS 44/45-2。
   這張唱片聽起來總覺得管風琴有很多異常清楚的『磨擦聲』,比起 FY/SOLSTICS 與 BNL/SYRIUS 來,它的麥克風應該離管風琴較近。然而,似乎是錄音藝術的取向不同,雖然收錄那麼多管風琴演奏的細節,而且演奏者的音栓也大膽選擇非常尖銳的音色;但是它聽起來就是有中頻肥厚的溫和感,別說沒有 FY/SOLSTICS 的衝擊感,只怕也沒有 BNL/SYRIUS 的清晰度。
  但是,在這麼大的差異下,這張管風琴演奏錄音仍然產生『如臨現場』的感受,真的是錄音藝術各有不同、各顯神通。
  若論音樂演奏的水準,我不懂玩演奏本唱片的卡拉揚家族有什麼背景。他們在這張CD使用非常多大膽無比的音色,但是旋律線條的刻劃卻非常中庸平實;這正是標準的法派或古典主義演奏法的精神表現。我個人還算很喜歡,不見得是最愛。如果你是古典主義演奏法的支持者,這張唱片正是這種味道。
  剛好有兩張唱片內容很相似的 CD 可以做 A.Charlin 與 FY/SOLSTICS 的管風琴錄音藝術比較:一張是A.Charlin AMS 66-2。另一張是 FY/SOLSTICE SOCD 111,錄於 1993。
 
這兩張唱片中,我最愛的當然是莫札特最後期的音樂 K.616,雖然在技巧上的創新與大膽無法勝過中晚期 K.4字頭 的作品,但是許多晚年心境是一種獨特的體驗,不見得是純音樂的,而是與人文較接近的。
   這兩張唱片的演奏者似乎使用相同的管風琴樂譜,音栓配製我聽起來是幾乎一樣。他們通通選擇小聲而細緻的音栓音色,嘗試提供一個充滿管風琴音色的空間,而非提供排山倒海而來的衝擊感;他們的差別在於詮釋,FY/SOLSTICE 那張唱片的速度比較自由、使用較多感情融入;而 A.Charlin 那張比較內斂,是標準的古典主義演奏法。
  從這兩張CD可以發現錄音取向相差極大。最明顯的差別是,FY/SOLSTICE 1993的錄音其收錄的空間殘響比 A.Charlin 多非常多,這造成 FY/SOLSTICE 的空間深度感遠勝過 A.Charlin。再者,以訊噪比來說,當然現代的 FY/SOLSTICE 會勝過 A.Charlin。要比 FY/SOLSTICE 最善長的聲音衝擊性,還是贏了一截。
  然而,猛然一聽,A.Charlin 會比較好聽;非得專心聽、注意比較,否則在輕輕鬆鬆聽音樂的情況下,FY/SOLSTICE的優點將蓋不掉 A.Charlin 輕鬆順耳的優點。而專心聽呢?似乎 FY/SOLSTICE 比較真,而 A.Charlin 比較美。
  其實這裡又隱含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的辯證:就 FY/SOLSTICE 本身而言,這張1993的管風琴錄音,與著名的葛休侯《杜普雷管風琴作品》FYCD 020 1975年的錄音就相差非常大。
  這張唱片我最愛的音樂是第五軌杜普雷的 OP.20《一首古代聖誕頌歌的主題變奏》;很明顯可聽出,1975時代的錄音藝術更重視完整收錄巴黎聖母院內的音響效果:不只要捕捉管風琴的音響,連整個聖母院的『神聖空間』感也一併捕捉。於是,從這首 op.20 一開始極小聲的主旋律出來以後,我立刻感受到細微聲音充滿在一個大大的神聖空間;隨之不斷增強、增強,到最後變奏時,己經是一台交響管風琴狂電好幾個交響樂團的巨大氣勢。音響系統己經崩潰了(唉!),但是可以想像那種排山倒海而來的包圍感。這是 1993 那張現代 FY/SOLSTICE 管風琴完全得不到的空間感,A.Charlin 當然也得不到。
  我個人比較喜歡 FY/SOLSTICE 的傳統錄音(197x),其實從高傳真的立場這張說不定是最差的,會不會是演奏者或管風琴本身性能造成更滿足音樂需求的關係?
  最後可以進行音樂與音響的合作了。使用這種優秀的管風琴錄音,將可以協助偵測你的音響系統是否有『低頻鬼影』。
  什麼叫做『低頻鬼影』?音響工程上有一個名詞叫做『互調失真』,意謂例如輸入 1K HZ的訊號,結果輸出整數倍的雜訊。然而,現實的音響系統中,會因為空間、系統與調整的差異,產生『下降八度』的低頻雜訊聽感,這種現象我稱為『低頻鬼影』。
  測試方法很簡單:使用A.Charlin 之巴哈『賦格的藝術』第六首,一開始在最低音域就有賦格主題,你的系統可以聽出來嗎?而且都沒有失真嗎?好的,記住這個最低音域的聽感。
  再來播第七首,00:16 開始,『中低音域』開始出現賦格主題:如果你的音響系統普通,那你會聽到『中低音的旋律』,聽感上的音高要比第六首的低音高一些。如果你的音響系統夠強,你可以聽到所有中低音符都有低八度的『低音共鳴』,那是很小聲的低八度共鳴,是管風琴本身共鳴出來的結果。但是,如果你忽然在這段賦格主題聽到某幾個低音之音高特別低,哇!你的系統就有『低頻鬼影』了。
  為何敢如此篤定?因為這首巴哈的音樂是線條型音樂,賦格主題一定是由一個音符接一個音符出現,要嘛每個音符都是單音,不然每個音符都是八度和聲;巴哈絕對不會像蕭邦或德西布,在同一旋律音符內有的是單音符音色,有的是八度和聲音色。因此,在第七首該中低音主題出現突然過低的低音,一定是『低頻鬼影』。
  音樂結合音響,真是非常好玩的人文與科技之對話!
蘇友瑞
(EN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