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4日 星期一

海頓交響曲唱片的輕鬆隨興賞析

原先在心靈小憩藝文網站中,林芳宜小姐耳提面命地要我一定得認真重聽海頓,不然會講出音樂史觀不夠嚴謹的話....高手如此指點,當然找個時間好好認真聽了海頓的交響曲。真的!原來海頓的交響曲就己經很先進了,果然是先有海頓,才有貝多芬式的交響樂色彩與室內樂化的語法。
不過要先強調的是,海頓不是我重點研究的音樂家,我重點研究的是巴哈、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布拉姆斯、聖桑、法國美好時代音樂家(法蘭克、佛瑞、夏布里耶、皮爾奈....)、拉威爾與浦朗克,所以聆聽海頓只能寫出輕鬆隨興的不嚴謹作品。但是,分辨唱片演奏家的演奏特性還是很容易的;所以這篇文章的重點放在唱片演奏家的演奏特色與分類。
  我聆聽的唱片如下:按此看全圖

  這些唱片的曲目雖然各自不同,但是受到法派音樂訓練後,便比較容易在『正確音響』的輔助之下,近乎聽到原始總譜的資訊。因此,雖然沒有版本比較的輔助,也可以聽出不同指揮家、樂團在演奏海頓交響曲的表現。
  在我的聽感中,海頓的交響曲己經是成熟的交響曲了。也就是說,他己經讓交響曲不再是『第一小提琴的大協奏曲』,至少在管樂聲部與弦樂聲部的對比,己經預示了後代交響曲的音樂聲部結構;而木管與銅管不同的搭配音色,也預示了重視色彩的法派音樂。
  從這個音樂史的立場,可以把以上唱片分成三大類:
  第一類是『聲部平衡』之演奏方法:清楚聽到銅管與木管之效果,最高段者甚至能聽到三者和諧共處的交融感。下面這張是我最滿意的唱片:A. Charlin CL 38-2,錄音之好不用說了,演奏詮釋更是立刻讓我愛上海頓交響曲。

Concerto pour deux cors et orchestre en mi bémol MajeurConcerto for 2 horns and orchestra in E flat Major (attributed to Joseph Haydn)1. Allegro maestoso (8'47") - 2. Adagio - Romanza (3'53") - 3. Rondeau - Allegretto (5'01")Symphonie n° 72 en Majeur Hob. I. 7272nd Symphony in D major Hob. I. 72
4. Allegro (4'04") - 5. Andante (5'15") - 6. Menuet (3'13") - 7. Finale - Andante & variazioni (7'24")
Divertimento (Cassation) en Majeur Hob. II. D22Divertimento (Cassation) in D Major Hob. II. D22
8. Allegro moderato (3'48") - 9. Menuet (2'35") - 10. Adagio (1'37")
11. Menuet (2'35") - 12. Finale - Allegro (0'57")

Orchestre de chambre de Cologne - dir. Helmut Müller-Brühl
(Cors solistes - Horn soloists : Erich Penzel, Walter Lexutt)
Direction artistique: Carl de Nys
第二名是畢勤指揮皇家愛樂的唱片,錄音水準很『不好』,但是畢勤詮釋極佳,一樣讓我愛上海頓:

  第二類是『聲部不夠平衡』之演奏方法:他們的演奏有清楚的聲部,但是時大時小聲,而且常常管樂部與弦樂部不是那麼和諧共處,聽起來會有點凌亂。
  其中 DECCA 的杜拉第(Anton Dorati)指揮匈牙利愛樂版本(感謝某網友指正!)居然得到企鵝帶花,不大了解他們的聽感標準....這版本的演奏是不錯,但比起第一類演奏實在輸太多了。CHANDOS CHAN 8505 那張表現也不錯,就是比不上第一類。CONIFRE、VIRGINS,都再次了一截。
  第三類是『第一小提琴的大協奏曲』之演奏方法:例如 DG 437 738-2 的 Orpheus Chamber Orch 的 60、91,DG 卡拉揚的《巴黎》交響曲集。
  這種演奏嘛......喜歡聽韋瓦第《四季》小提琴協奏曲的應該會喜歡這種海頓。
  先前提到《音、樂分立》的觀點後,回頭過來欣賞一個自己不是那麼熟悉的音樂家,竟也可以輕易發現演奏詮釋的特色。可見真的存在這種現象:聽古典音樂的很多時候,我們常常連『聲音』都還沒有聽清楚,就開始對『詮釋』的精神力量大加評論了;這不是不好,只是聆賞音樂至此,還能留下那種最純粹感人的原型嗎?
蘇友瑞
(EN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