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篇文章己經指出:『聖桑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這麼偉大的音樂,最大門檻就是音樂與音響上的要求嚴苛。一個演奏技巧高強的獨奏者、合奏能力超強的樂團、正確觀念的錄音與音響,通通缺一不可。然後,還得要求演奏家必需減少詮釋,因為作者己經把該寫的東西通通寫出來了,它是「不能詮釋的音樂」。』
相對於我目前最滿意的 Hoelscher 與 Dervaux 指揮新愛樂管弦樂團的版本,其他唱片或多或少都出現了:小提琴家過度詮釋、樂團合奏能力不足與錄音方式偏差的等等問題。
葛魯米歐、羅森塔與拉慕魯樂團是目前我心目中最偉大的夢幻名盤,只可惜,偉大的演奏還是需要『忠於音樂的藝術級錄音』(這與市面上所謂的『發燒錄音』是相差十萬八千里的!)來支持;這唱片的錄音太強調獨奏小提琴的音量,樂團的室內樂式合奏效果變得非常弱,必需很仔細聽、對照 Dervaux版或參考總譜才能找到羅森塔的媚力。
Francescatti 與 Mitropoulos指揮紐約愛樂的版本錄於1950年,音效絕佳,是另一個我摯愛的版本。其中 Francescatti 是我心目中真正的小提琴之神,他實在演奏地太完美了,運弓、音色、各種泛音、雙弦....沒有一個技巧是有缺陷的。CASCAVELLE 那套拉威爾全集之第三集,故意以《吉普賽人》超技難曲讓1931年的 Francescatti 與1934年的海飛茲進行PK大賽;詮釋完全不論只論小提琴演奏技巧,我相信只要聽過的樂友都會讓事實說話,差距是非常大的。
這是我所聽過最完美無缺的獨奏小提琴典範,但是這張唱片的樂團合奏音色就不是那麼令我完全滿意。相較之下,Mitropoulos 明顯偏向線條而不像 Dervaux 同時兼俱線條與音色。雖然 Mitropoulos 指揮紐約愛樂的表現仍近乎完美,錄音也極佳(1950的錄音,這樣子算非常好了);但是很多合奏音色的調和效果,例如這一段:『逐漸加強音量後帶出聖詠式的第三主題,卻利用銅管合奏變成強烈的的華格納式戲劇風格,產生本樂曲最壯麗的宣告。』,銅管的合奏能力明明與 Dervaux 版不相上下,但是混合出來的音色,仍然以 Dervaux 最憾動人心。不知是個人詮釋取向?還是 Dervaux 表現出最正統的法國樂團音色傳統?以我目前的程度聽來,我傾向認為是 Dervaux 這位繼承巴黎四大樂團之柯隆內管弦樂團的偉大指揮家,表現出最正統的法國音色傳統。
當然,上述的合奏音色判準是非常非常嚴苛的,可以說,如果沒有 Dervaux與羅森塔,我一定會判定 Mitropoulos 指揮紐約愛樂是我所聽過最成功的伴奏樂團表現!
這下子難以選擇了,Francescatti 實在表現地太偉大了,可是管弦樂團的特質與 Francescatti 之搭配,在最嚴苛的標準上,有一點不是那麼完美無缺。所以要論最能掌握聖桑原始音樂意涵的版本,我可能仍得推薦 Hoelscher 與 Dervaux 指揮新愛樂管弦樂團的版本。不過,如果你很重視獨奏小提琴的水準,別懷疑,就算這張唱片的錄音水準遠比不上 Hoelscher 版,Francescatti 的演奏水準造成的『好聽悅耳』仍然可以狠狠徹底打趴錄音絕佳的 Hoelscher,演奏水準還是比錄音正確性重要很多。
我私人非常喜歡的小提琴家密爾斯坦與 Fistoulari 指揮愛樂管弦樂團版本,這張唱片的錄音品質是很標準的 EMI ENGLISH,中頻有點過肥;而這張唱片的錄音音質又比較差,嚴格來說錄音不算好,只是幸好獨奏小提琴與樂團之間的音平衡還不錯,不像後面要談的謝霖版那麼慘。
以獨奏小提琴而論,不知道是不是我太喜歡密爾斯坦?還是說他的氣質適合聖桑?總而言之,密爾斯坦的演奏『加上不少詮釋』。唯一的缺陷,只有在第三樂章表現出自傲性格的第一主題,密爾斯坦明顯太過度優雅了,這是很大的敗筆;除此之外,這首音樂的室內樂性格,高貴、壯麗與神聖的多樣表情,密爾斯坦都表現得絕佳!再加上他的典雅音色遠遠勝了 Hoelscher 一大截,單論小提琴主奏,這個版本大勝 Hoelscher 版甚多。
我聽古典音樂素來不重視寬廣的資訊,所以 Fistoulari 是誰我根本不知道。聽這個版本後,發現他應該是一個很好的指揮;因為聖桑的多聲部線條,他表現地一清二楚,甚至刻劃地比 Dervaux 版還清晰。他甚至注意到銅管的音色變化:主動在節奏性格強的部份加上『擠壓式的噪音』,在旋律性格強的樂句就使用溫和的音色。從這個版本聽來,他應該是個不錯的指揮。否則,當密爾斯坦自覺地使用室內樂態度演奏時,樂團不會配合地那麼完美無缺。
可是樂團的表現很差。線條聲部如此精確的指揮,很多木管合奏之音色卻往往無法突顯出來,造成我說的第一樂章與第三樂章之壯麗感通通消失不見......依我聽法國指揮家蒙都、帕瑞與孟許的經驗,這應該是樂團合奏能力的問題,演奏法國曲目似乎對很多樂團來說實在太過艱難。所以第三樂章那段最壯麗而有華格納風的銅管合奏,你如果聽到這個版本,可能會痛罵我胡說八道,因那個銅管實在太細弱了。太可惜了,我對密爾斯坦的滿意度遠遠勝過 Hoelscher,但是聖桑在協奏曲之樂團部份加上這麼高門檻的合奏能力要求,讓樂團表現不佳的本唱片在整體聽感輸了 Hoelscher 與 Dervaux 版一截。
謝霖版除了前文提到的『詮釋過度』之問題外,還有一個更嚴重的錄音問題。該唱片的樂團與指揮都不錯,但是錄音嚴重錯誤,讓獨奏小提琴過度突出在樂團之上。如果是演奏柴可夫斯基也就罷了,演奏這首需要室內樂般和諧的音樂,這種錄音徹底破壞了本樂曲的美感。
Ricci 在 Vox 那套唱片的基本弓法與音色都不佳,應該己經到他的退化期了。曼紐因在EMI大全集裡之本曲目的表現也是不佳,無法與前述好版本相提並論。
>
帕爾曼與巴倫波英指揮巴黎管弦樂團之版本中,巴倫波英真的只在乎『旋律線條的修飾』,自創各種旋律線的忽快忽慢自由速度。但是,需要與獨奏小提琴進行室內樂式的間次出現時,獨奏小提琴就是無法與木管或第一小提琴聲部和諧並存;不是樂團出現過快、不然就是過慢。跟完美無缺的 Dervaux 版相比,簡直無法相信這是法國樂團的表現。相對於帕爾曼與馬替農指揮的巴黎管弦樂團之拉威爾《吉普賽人》,樂團與獨奏小提琴的和諧共處能力之強,讓愛樂者了解這首著名難曲絕對『不只是』一首小提琴的花俏獨奏曲而己,它是有非常深刻的管弦樂語法藝術的!可見,帕爾曼與巴黎管弦樂團是可以合作勝任的,差別就是在於馬替農與巴倫波英的指揮實力差別過大。
當然這些唱片的聆聽心得只是個人主觀看法,不過,對於一首演奏門檻如此困難的音樂,如果要求水準不夠高,恐怕會嚴重傷害對這首偉大曲目的認識而不自知。更害怕的是,把這首音樂當成一首小提琴炫技曲而忽略了獨奏小提琴本身的深刻精神內涵、與樂團呈現的多樣人性真實情感,那更會喪失從貝多芬進階到聖桑的藝術心靈提升了。因此寫出這一篇嚴苛的樂曲版本比較評論,更希望樂友能從較正確的唱片走入這首音樂,才不會身入寶山空手而回。這麼偉大的音樂居然很少被強烈重視,豈不就是一個最大的警訊?
相對於我目前最滿意的 Hoelscher 與 Dervaux 指揮新愛樂管弦樂團的版本,其他唱片或多或少都出現了:小提琴家過度詮釋、樂團合奏能力不足與錄音方式偏差的等等問題。
![]() |
葛魯米歐、羅森塔指揮 拉慕魯管弦樂團 |
![]() |
Francescatti、Mitropoulos 聖桑 No.3 小提琴協奏曲 |
這是我所聽過最完美無缺的獨奏小提琴典範,但是這張唱片的樂團合奏音色就不是那麼令我完全滿意。相較之下,Mitropoulos 明顯偏向線條而不像 Dervaux 同時兼俱線條與音色。雖然 Mitropoulos 指揮紐約愛樂的表現仍近乎完美,錄音也極佳(1950的錄音,這樣子算非常好了);但是很多合奏音色的調和效果,例如這一段:『逐漸加強音量後帶出聖詠式的第三主題,卻利用銅管合奏變成強烈的的華格納式戲劇風格,產生本樂曲最壯麗的宣告。』,銅管的合奏能力明明與 Dervaux 版不相上下,但是混合出來的音色,仍然以 Dervaux 最憾動人心。不知是個人詮釋取向?還是 Dervaux 表現出最正統的法國樂團音色傳統?以我目前的程度聽來,我傾向認為是 Dervaux 這位繼承巴黎四大樂團之柯隆內管弦樂團的偉大指揮家,表現出最正統的法國音色傳統。
當然,上述的合奏音色判準是非常非常嚴苛的,可以說,如果沒有 Dervaux與羅森塔,我一定會判定 Mitropoulos 指揮紐約愛樂是我所聽過最成功的伴奏樂團表現!
這下子難以選擇了,Francescatti 實在表現地太偉大了,可是管弦樂團的特質與 Francescatti 之搭配,在最嚴苛的標準上,有一點不是那麼完美無缺。所以要論最能掌握聖桑原始音樂意涵的版本,我可能仍得推薦 Hoelscher 與 Dervaux 指揮新愛樂管弦樂團的版本。不過,如果你很重視獨奏小提琴的水準,別懷疑,就算這張唱片的錄音水準遠比不上 Hoelscher 版,Francescatti 的演奏水準造成的『好聽悅耳』仍然可以狠狠徹底打趴錄音絕佳的 Hoelscher,演奏水準還是比錄音正確性重要很多。
![]() |
密爾斯坦、Fistoulari 聖桑 No.3 小提琴協奏曲 |
以獨奏小提琴而論,不知道是不是我太喜歡密爾斯坦?還是說他的氣質適合聖桑?總而言之,密爾斯坦的演奏『加上不少詮釋』。唯一的缺陷,只有在第三樂章表現出自傲性格的第一主題,密爾斯坦明顯太過度優雅了,這是很大的敗筆;除此之外,這首音樂的室內樂性格,高貴、壯麗與神聖的多樣表情,密爾斯坦都表現得絕佳!再加上他的典雅音色遠遠勝了 Hoelscher 一大截,單論小提琴主奏,這個版本大勝 Hoelscher 版甚多。
我聽古典音樂素來不重視寬廣的資訊,所以 Fistoulari 是誰我根本不知道。聽這個版本後,發現他應該是一個很好的指揮;因為聖桑的多聲部線條,他表現地一清二楚,甚至刻劃地比 Dervaux 版還清晰。他甚至注意到銅管的音色變化:主動在節奏性格強的部份加上『擠壓式的噪音』,在旋律性格強的樂句就使用溫和的音色。從這個版本聽來,他應該是個不錯的指揮。否則,當密爾斯坦自覺地使用室內樂態度演奏時,樂團不會配合地那麼完美無缺。
可是樂團的表現很差。線條聲部如此精確的指揮,很多木管合奏之音色卻往往無法突顯出來,造成我說的第一樂章與第三樂章之壯麗感通通消失不見......依我聽法國指揮家蒙都、帕瑞與孟許的經驗,這應該是樂團合奏能力的問題,演奏法國曲目似乎對很多樂團來說實在太過艱難。所以第三樂章那段最壯麗而有華格納風的銅管合奏,你如果聽到這個版本,可能會痛罵我胡說八道,因那個銅管實在太細弱了。太可惜了,我對密爾斯坦的滿意度遠遠勝過 Hoelscher,但是聖桑在協奏曲之樂團部份加上這麼高門檻的合奏能力要求,讓樂團表現不佳的本唱片在整體聽感輸了 Hoelscher 與 Dervaux 版一截。
謝霖版除了前文提到的『詮釋過度』之問題外,還有一個更嚴重的錄音問題。該唱片的樂團與指揮都不錯,但是錄音嚴重錯誤,讓獨奏小提琴過度突出在樂團之上。如果是演奏柴可夫斯基也就罷了,演奏這首需要室內樂般和諧的音樂,這種錄音徹底破壞了本樂曲的美感。
林昭亮版有另一種問題,是『錄音美學的偏失』。以第一樂章而論,一開始的G弦獨奏,乍聽下實在太好聽了無人能比!可是,一跑到高音域,怎麼音色變得太粗糙完全不像同一個人在演奏?原來,這就是錄音美學的偏失,該唱片就是喜歡『後製加料』的錄音。混音修飾的後果的確讓中低頻變得『肥美』,但是相對而言就是高音域變得『不自然』,於是聽起來像是兩把小提琴,一把爛琴專門演奏出難聽的高音,一把好琴專門演奏著肥美的低音....... | ![]() 林昭亮版 |
![]() Ricci 在 Vox |
![]() 曼紐因在EMI |
>
![]() 帕爾曼版 |
當然這些唱片的聆聽心得只是個人主觀看法,不過,對於一首演奏門檻如此困難的音樂,如果要求水準不夠高,恐怕會嚴重傷害對這首偉大曲目的認識而不自知。更害怕的是,把這首音樂當成一首小提琴炫技曲而忽略了獨奏小提琴本身的深刻精神內涵、與樂團呈現的多樣人性真實情感,那更會喪失從貝多芬進階到聖桑的藝術心靈提升了。因此寫出這一篇嚴苛的樂曲版本比較評論,更希望樂友能從較正確的唱片走入這首音樂,才不會身入寶山空手而回。這麼偉大的音樂居然很少被強烈重視,豈不就是一個最大的警訊?
蘇友瑞
(EN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