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日 星期日

『錄音藝術之鑑識音響法』之七:《現代音響》與唱片錄音藝術的對話 之一

2009年一月六日,由於網路上與 yehs337308 (向大哥)對話交流而結識,從而與《現代音響》(音響駭客)的張文俠大哥與另一位鍾大哥等前輩進行音樂與音響的愉快交流。其實我的年紀比起最年輕的 yeh 大哥還要小個10歲以上,要談音響更是功力相差甚遠。幸好我偷學自新天新地唱片行林主惟老板的唱片與錄音知識還算夠水準,三個老前輩對付一個後生小子,還好沒有死得太難看....:)
  張大哥他們打算跟我交流的,是想要把音響的『整體感受』這種難以論述的聽覺經驗與分享。原因是 yeh 大哥看了我的音響分析文章,以為我是那種強調高頻要多高、音效要多強、大砲要多沈的『音效派』;這個我可要申辯一下了。
  我開始玩音響後,首先感動到的完全不是音效,而是『如臨現場的音樂』。簡而言之,我聆聽古典音樂唱片的前三十餘年來(從娘胎開始),唱片約一萬張左右,全都專精集中在巴哈、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與布拉姆斯(所謂的3B2T),又買下所有曲目的絕大部份總譜進行研究。當時並不是沒有聽過現場,問題是演奏水準與唱片中的大師差太多;也不是沒有聽過頂級音響,問題聽起來也不過爾爾、不如看總譜還比較快......所以花了三百多萬買音樂軟體,卻只願意花五仟元買音響硬體。
  後來在林主惟老板的帶領下,才知道先前對音響沒有興趣,完全是被『加料錄音與加料音響』所害!當時音響水準零分的我,因為熟背總譜的鑑聽力,無意間感受到『加料唱片不值得使用好音響』、『加料音響遠不如閱讀總譜』。等到見識了『如臨現場的不加料錄音』,並且轉向聖桑、拉威爾與一些重要的法派作曲家、開啟了『音色藝術』的欣賞能力之後,我才從『不加料的唱片』得到如臨現場且演奏水準極高的古典音樂感動,才願意花錢、花時間在音響硬體上。至今不過玩了五年,只是藉由『錄音藝術』的輔助,音響硬體的學習速度的確稍微快了一點。
  於是以我的習慣:與他人分享音響硬體的喜悅,當然要儘力讓別人聽得懂。於是我先學習『音響發燒友常用的語言』:就是那些定位啦、音效啦、蛙鳴鼓沈啦......然後再以這種『音效派』為基礎溝通語言,嘗試找到我這種『音樂派』的唱片之特性表現在『音效派』將會聽到什麼音響效果;如此一來,就可以與廣大的發燒友進行有效的溝通了。所以 yeh 大哥會看到我寫那些一大堆很 micro 的音效細節,其實只是為了與廣大發燒友進行有效的溝通。
  雖然我對音響的主觀美學要求與諸前輩們有一些根本差異,但是訴求音響的整體效果而為音樂的現場活生感服務之目的是一樣的;於是,當天進行了精彩的分享與交流。
  先看看當天的陣仗,要強調我拍照有夠爛!完全不能看!....:p

 
● 喇叭擺位大法:
  張大哥諸前輩們的音響知識極為廣博,但是當天的重點在於『客觀的音響鑑識標準』;於是 yeh 大哥表演了喇叭擺位大法,當成『客觀的音響鑑識標準』之基礎。不好意思我沒有驚為天人,因為這個相關體驗我己經在別處體驗過,音響科學真的其客觀與普遍。
  yeh 大哥的擺位法用個簡單的例子比喻:兩個相同頻率的純正弦波,如果相位完全一樣,就會加總成一個振幅變兩倍、頻率不變的正弦波。如果一個比另一個『快』1/10個波長(比較專業的講法是角度,讓專家指正了),兩者加總就會出現額外的雜訊(畫個圖就知道了),這就是導致音質變化的原因:多了無中生有的雜訊。我把這種現象一律稱之為『相位失真』,當然正確的音響學用語還請大家指教。
  這種相位失真有兩大類:第一大類是音響器材本身,例如,數位訊源幾乎都有jitter,所以一定會有高頻的相位失真,相對而言 LP 的好音質正是無相位失真的結果。再例如,只要聲音的電路中有電容或電感,也常常導致相位失真,這也是全音域喇叭容易好聲的原因之一。當然 LP 與全音域喇叭也會有相對的其他問題,在此先不論。
  第二大類就是喇叭在空間擺位上產生的相位失真;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發燒友感受到的駐波現象,直接音與反射音混合後造成某一頻段特別突起或削弱。我們可以想像一下:一個喇叭如果精密擺位,讓它的直接音與反射音之相位是一致的,這不就是保證了這隻喇叭發出來的聲音『被空間的干擾達到最小』?
  同理,兩隻喇叭個別發出來的聲音,一樣存在著與真實聲音完全一致的『相位差』;我用一個簡單的比喻,就是左喇叭到達左耳的時間與右喇叭到達左耳的時間是有一定時差的,左喇叭到達右耳的時間與右喇叭到達左右耳的時間也是有一定時差的;在真實的聲音中,這種時間差(相位差)只有一個正確的數值,因此決定了左右兩隻喇叭要如何擺位才能無限逼近這個正確的相位差。
  在我自己的實驗體驗中,這種擺位要先練習狠狠記憶聲音,再根據記憶而移動喇叭,找到最正確的擺位;一個很簡單的練習是:請找出一張你的音響室產生明顯低頻駐波的唱片,重覆播放它,OK,請站在第一隻喇叭旁邊,慢慢前後左右小幅度移動喇叭,你會發現只有很小的區域可以保證駐波是最低的,再換另一隻喇叭同樣操作,這就是對低頻來說比較正確的擺位。同理可證,你也可以找到中頻的、高頻的;只是越往高頻越難找,甚至僅僅只是輕碰一下喇叭的角椎,就可以使高頻的相位失真相差非常明顯。
  但是 yeh 大哥卻給我一個全新視野:這種最平衡的喇叭擺位是鑑聽音響的客觀基礎。他當場表演:將喇叭擺好後,在兩隻喇叭正中間不過於了一顆半公分不到的小小銅製圓椎體,哇哩咧聲音馬上明顯改變!雖然乍聽之下變好聽,但是明顯音樂活生感被吃掉了些;再誇張點,兩隻喇叭中間正後方的隔板(不知是啥?)上方放個米粒般的銅製圓椎體,照樣明顯改變聲音!而且後果差不多.....。
  沒錯,這種喇叭擺位產生了最敏感的音響系統,從此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確是在心理學上極度客觀的鑑識標準了.... 理論上,我們可以從中辨認出:聽到的聲音,究竟是器材本身的問題?還是空間(或調音道具)的問題?
 
● 錄音藝術之鑑識音響:
  雖然 yeh 的擺位大法與另一發燒友有極類似的方法論,但是非常有趣的,類似方法調整出來的音響系統卻對於唱片的錄音藝術有截然不同的表現能力。另一發燒友的音響系統傾向『全力發揮每張唱片的優點』,也就是說,『錄音藝術不佳』與『錄音藝術極佳』的唱片相比,依照多年前的聽感,雖然仍有明顯的差異,但是不知何故在心理上的『好聽程度』卻被拉得非常近、甚至反而覺得我推薦的錄音正確之唱片『不見得好聽』。也就是說,有充分的解析力,卻有相差不大的、甚至相反的美感體驗。
  多年前這個經驗讓我對『喇叭擺位大法』喪失信心,但是 yeh 卻讓我重拾了玩興。當初以為我先天與 B&W 喇叭嚴重相剋,但是 yeh 調整的是跟我更不對盤的 Spender喇叭,卻比較能展現錄音藝術的分辨力。以前我的 Hi-End 鑑聽經驗不足還不敢確定我的『錄音藝術之鑑識音響法』,現在經驗過那麼多 my-hiend 的頂級音響系統,再說會有偏差,那麼不偏差的音響系統大概是神仙了。於是,對 yeh 的擺位大法大為驚豔,開始進行嚴苛的『錄音藝術之鑑識音響法』。
  其實這實在是對《現代音響》的嚴苛考驗,因為那對 Spender 再怎麼超值,終究是十萬元以下的喇叭,要飛天遁地是不太可能;而且氣浮cd轉盤與便宜的DA組合,也不可能比得上現代高級訊源;唯一精彩而可以達到 HI-END 極緻的,依我猜測是擴大機:完全單端設計的大瓦數真空管擴大機,也是我所認同的法國音響廠商之設計邏輯,英雄所見略同。是否如此,就要看看『錄音藝術之鑑識音響法』能不能找出證據來了。
  yeh大哥為了示範擺位大法,暫時先以很普通的擺位播放唱片,於是我首先播放 Philips 與 INA 這兩張決定性的葛魯米歐與哈絲姬兒的唱片:



  結果好慘,Philips 明顯勝過 INA,這跟先前的音響鑑聽經驗完全相反。其實一出聲我心裡對這套音響就有一堆缺點要批評了,於是再拿出測試聲音舞台的唱片:

  這個問題還真不是普通大,聲音舞台通通不對!我當然誠實地說這種音響通不過測試,yeh大哥便開始第一層次的擺位調整。這個階段是先用尺量,我猜是先尋找兩隻喇叭與兩側牆相同的距離位置;yeh 再微調一下後重新聽一次,不錯,舞台準確了。
  但是我立刻提出質疑:雖然舞台正確,但是音色完全不正確,這樣的音響還是通不過。至此前輩們知道我的耳朵還算靈光,稱贊了一下後,開始進行『音色的調整』。
  喇叭先天下難以有正確的超低頻,便宜的解決方案就是使用2.1,但是要調整得好可是超高難度!yeh 先調整分頻點、量感,再調整相位;使用的唱片是這張神聖空間的測試片第一曲(有非常非常低得可怕的超低頻管風琴):

  好不容易調整到現場經驗豐富的前輩認可後,我隨及用這張鋼琴獨奏唱片來鑑識:

  結果很慘!管風琴持續音的超低頻,不能考驗系統的低頻反應速度,一放錄音正確的鋼琴就當場破功。這時現場經驗豐富的前輩(鍾大哥啦!)受不了了,請 yeh 一次到位不要再測啦!於是 yeh 把第一層次『音域頻段的平衡』完整擺位好,ok,重新放上述鋼琴。果然!這套音響系統能聽了!而且,yeh用來擺位大法的唱片是他熟悉的一張鋼琴錄音,擺好後再播放我這張藝術級的錄音;真高明,徹徹底底證明那張錄音是難聽到爆的錯誤錄音;這正是我所說的:『可以正確無誤地展現錄音藝術的分辨力』。
  於是我拿出音樂、演奏與錄音三絕的超級唱片:

  一方面介紹偉大的皮爾奈之音樂,另一方面介紹演奏水準遠遠高過任何常見唱片的高明樂團,再來就是見識超級錄音在這套音響系統的表現。
  我非常佩服鍾大哥,他居然可以避開曲風而直接從和聲的使用推測這是比較現代的樂曲,這種功力可不是蓋的。透過正確無比的錄音,這張唱片開始嚴苛考驗 yeh 的擺位法;首先要求音色的正確。
  這時迫使 yeh 進行第二層次『相位的準確』,他簡直是用摸的來調整高音的擺位大法;說真的實在太佩服 yeh 的功力,沒幾下子就把音色錯誤無比的系統,搞成正確鑑聽錄音藝術的系統,大家都享受在這個超級樂團的完美音樂中......
  但是我己經發現喇叭的天限了。雖然這套音響系統可以正確表現樂器之間音色的差異,但是仍然有 Spender 的聲底,這表示使用能量感無限的唱片保證轟爆它,所以我就放了這張殺人放火級的 Solstics/Fy唱片:

  之前的文章因為音響功力不足而低估這張唱片的錄音水準,音響系統提升後才知道這張唱片名列殺人放火第一名!音響系統只要有任何能量的壓縮,這張唱片立刻糊成一團,甚至難聽到爆、破聲連連;在調校正確的系統上,這張唱片的『透明感』與面的皮爾奈是完全一樣的:雍根的管風琴交響協奏曲第一樂章,一開始是低音大提琴與一部份大提琴的低音持續而在舞台最右邊、聲音充滿在從前到後,完全如樂團的編制;再來是中提琴與一部份大提琴的賦格式主旋律於中央偏右,這個聲部的音場後退一些;然後是第二小提琴的主旋律中央偏右,音場同前;再來是第一小提琴的低音部在舞台左邊,音場向前;整個弦樂聲部呈現完美的現場凹狀排列。
  再來是木管與銅管在舞台的第二、三層深度分別演奏主旋律,然後管風琴從最遠處以大能量衝出來;清清楚楚感受到極大音量的管風琴,並且是從遠處衝到眼前;這麼高難度的錄音藝術,音響稍有不對,管風琴不是破聲,不然就是表現不出向前衡擊感、甚至把管風琴定位在樂團前。以這種樂團與管風琴層層透明的表現,聲音最複雜、炫麗旳第四樂章,照樣得表現出這種透明感。至此己經是超高難度的標準了。
  當然,這套音響系統完全通不過,雖然沒有破聲、還算好聽,但是樂團的透明感跟前一張Timpani的皮爾奈完全不能比,而且第四樂章特別粗糙。依我個人判斷,應該是喇叭被宰了。
  為了驗證這個現象,我採用現代錄音而能量感比 Solstics/Fy 小很多的現代錄音,BNL/SI 的小型管風琴、古小提琴與魯特琴的唱片,再播放 A.Charlin 這種老錄音卻能量感較強的大型巴洛克管風琴之巴哈唱片。果然,BNL 在 Spencer 的染色之下實在好聽到爆,而 A.Carlin 相較之下就比較不好聽;這都說明了喇叭的等級跟不上前端。

許梅哲 / 六首小提琴奏鳴曲

李泰茲的巴洛可與浪漫管風琴作品選
  這時我提出舞台高度水準不夠的問題,於是 yeh 進行第三層次的擺位『音樂表情的微動態』。這時不只是左右擺位用摸的,連高低擺位、調整喇叭仰角...都是用摸的,根本看不懂 yeh 在搞什麼,偏偏測試神聖空間的唱片一放,哇哩咧就是天差地遠!我學會一招了,調整喇叭的高低擺位與調整喇叭的仰角。回家後立刻測試一番,結果:爽!......
  依照先前對擺位大法的理論性解釋,我個人推測這個階段是徹底地讓兩隻喇叭的直接音與空間反射音,通通調整到無相位差,造成無論喇叭再怎麼染色,被壓縮而變小的微動態訊息,照樣可以清楚被聽到。就是這個層次,讓我同時確定這是一對聲底極明顯的喇叭,偏偏該有的訊號通通可以表現。也就是說,可以輕鬆聽音樂,但是照樣可以鑑聽演奏水準與錄音水準。能把染色的喇叭搞出這種鑑聽水準,我真的服了。
  當然,喇叭還是有天限;推測如果不是麼頂級的擴大機,這對喇叭有沒有這麼可怕實在令人懷疑;再者,只要放殺人放火的 Solstics/Fy,還是會出現明顯不足之處。
  這麼輕鬆又鑑聽的系統,當然要來試試真正老的老錄音:1934的瑪格麗特隆,順便與前輩分享偉大的演奏家們。

  結果,經過這麼多調整,這張MONO唱片的音質、音色與演奏表情都是一清二楚,好好享受了一頓美好時代的黃金音樂。但是出現怪現象:MONO唱片如果不亂後製,會因為保留完美的相位訊息,從而產生完美的舞台深度層次、進而產生明顯的虛擬左右定位感。但是在這套音響,MONO唱片的深度層次是有,但是虛擬左右定位感則不佳。在我自己的調整經驗,這是訊源的能力限制問題。所以先前 Solstics/Fy 通不過與這個 MONO 唱片的特殊問題,不排除是訊源跟不上擴大機的因素。
  重新播放 Philips 與 INA 的葛魯米歐,結果兩者的差距還是不夠大,而且 1957 的 INA MONO 錄音出現上述問題而嚴重干擾聽感,也許真的遇到訊源的天限。
  為什麼對擴大機充滿信心?我個人的理由是:無論出現了什麼問題,就是不會出現『破聲』這種明顯榨乾擴大機的現象;即使播放 Solstics/Fy 再失敗,就是不會破聲;所以我才敢判斷擴大機應該完全通過了。
  然而,且撇開音響特性不談,這樣調整後的播放系統,真的把瑪格麗特隆偉大的琴音忠實地再現出來,她的纖細演奏表情更是訴說完美的音樂故事;是那個誤解法國鋼琴學派的傢伙侈言瑪格麗特隆『代表了』把鋼琴彈得像一串珍珠?一定是沒有聽過瑪格麗特隆的正確轉錄之唱片!更何況搭配的最偉大的帕瑞與柯隆內樂團,任何聲部一出都立刻聽出那是最高水準的樂團,讓鍾大哥感嘆美好時代的高超音樂水準。
(待續)

蘇友瑞
(EN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