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日 星期日

『錄音藝術之鑑識音響法』之八:追求HI-FI性能的『超低針壓』密技(理論篇)

前言:做為一種科學的音響態度

  長久以來音響類網站上最大的爭論話題,莫過 CD 好還是 LP 好,當然各有理論各有擁護。站在『音響是一種科學』的立場,我當然喜歡追根究底而非含糊帶過,也觀看了很多論戰,測試了幾種密技。

  然而,討論這個重大爭論得注意很多混淆變項,否則很容易會雞同鴨講。

  第一是音樂本身。喜歡簡單的音樂與複雜的音樂,對音響的判斷標準很容易南轅北轍。而我個人是極度偏好複雜的音樂,對音響好壞的立場當然是站在這個前提:越高訊息量越好。

  第二是錄音本身。使用減小訊息量的錄音來判斷音響好壞,一定會各說各話;至於那種錄音是高訊息量、那種錄音是低訊息量,是可以客觀討論的。我個人當然是完全偏好高訊息量的錄音,以最容易被接觸到的LP與CD皆有出版錄音來說,EMI FRANCE 是『高訊息量錄音』的最佳代表。

  第三是妥協立場。因為音響終究一分錢一分貨,正常預算下一定是妥協的商品,當然會因為妥協而有各自不同的立場。在我的立場,當然是『只重視HI-FI性能、優先放棄好聽順耳』。



我自己的LP系統之調整結果。

錄音藝術的鑑識:『暫態反應』

  重視音響的HI-FI性能,,就是為了滿足『錄音藝術的鑑識』。其中我最重視的,分別是『暫態反應』與『相位失真』;前者遠比『頻寬』更為重要。先前透過羅啟良先生的介紹,我己經多次在某LP高手家中同時聽到 ORTOFON MC7500 與 SPU85 兩顆頂級高價位 MC唱頭的比較。頻寬規格上 MC7500 應該超過60K,實聽結果 MC7500的音質也實在動人無比。問題是與 SPU85 相比,就是明顯最高頻與最低頻各少了一截,與MC7500宣稱的頻寬實在差太多,即使經過蒙眼測試我都可以正確無誤地辨認出來。經羅啟良講解,似乎是唱頭順服度的問題;但無論如何,明顯 SPU85 的暫態反應應該高過 MC7500,所以當音樂一瞬間出現最高頻與最低頻時,SPU85追得上這個突起,而MC7500明顯跟不上,結果最高頻與最低頻就少了一截。

  所以有效頻寬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來不來得及反應;所以從嚴苛的錄音藝術角度來說,暫態反應夠快,才聽到『真正的頻寬』。

  一直以來我對CD訊源的要求也一樣:我從不要溫暖好聽,而要求把最快速的暫態反應榨出來。多年前小葉站長提倡改裝CD-15時,主張改裝AD825與更換周邊電容,就是這種提升CD之暫態反應的最佳手段,可以輕易讓便宜CD的HI-FI性能直追高價位CD。因此我的第一台CD正是使用類似方法,當然羅啟良老大提供了性能更強悍可怕的OP與電容之組合,讓一台幾仟元的TEAC CD之HI-FI性能直追十萬元級的CD,只是音質跟不上;這正是我想要的音響。

  從這些經驗中,LP對我最大的致命傷正是『暫態反應』,CD可以全套一萬元就得到至高無上的暫態反應性能,LP呢?我左聽右聽最少就是要有 SPU85 的性能,這實在完全買不起,還不包括大多數市面上的唱頭放大器也是暫態反應的殺手呢!所以對我的錄音藝術理念來說,LP永遠是有錢人的玩意,沒有砸個二三十萬,根本難以談論『錄音藝術』。

  直到最近,由於好狗運賺到一台羅啟良的電池供電唱頭放大器,這個環節有資格談論HI-FI性能了。隨後感謝MY-HIEND網站的 Fred網友贈送我一顆老舊的 ORTOFON MC2000 MC唱頭,雖然經過羅老大檢測阻尼己經不良,但是還是可以自己惡搞。為了惡搞,我仔細理解 MYAV 網站上的 wecare網友與其跟隨者提出的『超低針壓』密技,居然誤打誤撞,讓我的LP系統終於擁有追得上CD系統的暫態反應,從而可以把我在CD的錄音藝術理論徹底複製在LP上;於是,追本溯源,進行rendzaw 的店訪與 scs 的家訪。


由下往上:DENON 轉盤本體,第一層2MM碳纖維唱片墊,中間阻尼,第二層2MM碳纖維唱片墊,唱片,唱針,唱頭,碳纖維唱頭墊片,唱頭蓋;因為唱頭阻尼有問題,所以墊片與正常相反才戈可以得到正確的效果。

『超低針壓』密技

  什麼是『超低針壓』密技?它是有硬體條件的限制下,讓 LP 的HI-FI性能達到極大的調整密技。第一是唱頭,唱針的懸吊與阻尼不可以太硬,否則無法進行『超低針壓』密技;測試的方法很簡單,目視唱針與唱片接觸前後,唱針移動的角度大不大?越大越能玩『超低針壓』密技。第二是唱臂,這種密技極端要求VTA的細膩調整,所以調整VTA不便或無法調整VTA的唱臂,無法使用此密技。還有,據 rendzaw 表示,單點支撐唱臂也不適合此密技。

rendzaw 店裡的 Technics SL-1200MK5 + Racs 碳纖高輸出唱頭


  OK,硬體條件滿足後,請先以放大鏡或照相機,牢牢記住正常的針壓與VTA時,針尖、針桿與唱片之間的夾角是多少(據說這叫做SRA?OK,以下名之)。再來,先把針壓調到0.9,再依據你看到的SRA,調整VTA調整到SRA與理論值或剛剛記下來的實證值相同。OK,這就是『超低針壓』密技。通常VTA會下降到超過調整範圍,所以 rendzaw 開發前薄後厚有角度的碳纖維唱頭墊片,一方面使用碳纖維唱頭墊片可以讓聲音的HI-FI性能更強,另一方面前薄後厚的角度讓VTA不必調太低就可以有正確的SRA了。我還沒買這種墊片之前,是先在唱頭單側墊一小鐵片,照樣可以玩『超低針壓』密技。

scs 家裡的 Technics SL-1200MK5 + 雷氏舊五號頭


  再者,開始播放唱片進行細微的針壓與VTA調整。先不要動VTA,先動針壓。請找一片錄音藝術真正夠水準的LP播放,因為錄音藝術水準不夠的唱片會嚴重造成干擾。我推薦的是任何一張 EMI FRANCE的錄音,美國 ANGEL 任何便宜版位皆可。播放此LP時,請挑最大聲、最強音的樂器合奏樂段;聽聽看合奏時聲音會不會亂掉?不會,再降低針壓到0.8,依次降到0.7為止。如果能降到 0.7,算你賺到......如果最大聲合奏時聲音亂掉,請增加針壓,增加到不會亂為止。如果增加到1.5還會亂掉,大概就是你的LP系統不適合玩此密技了。

  OK,決定你的LP之『最低針壓容許值』了,再來調VTA。先調整VTA讓『看起來』SRA是正常的,然後上下調整VTA,達到一個你『聽起來』覺得最高音與最低音的量感質感都達到最大的位置,這就是所謂的『正確的VTA』。其實依我的理解,這是在尋找刻片機刻刀的角度。所以這個VTA值得根據不同的廠牌(刻刀角度會不同)、唱片厚度而決定。要玩得很兇,可以隨時微調VTA而得到最大快感;如不想這麼累,其實找到一個『針對廠牌』的公約值就夠了。像我的 MC2000 因為阻尼有問題,結果針壓微調會明顯改變SRA,所以我這個懶蟲都是調整針壓來逼進正確的VTA。例如在我的系統,錄音藝術水準低的唱片如 DG、PHILIPS、CBS、RCA、DECCA,往往針壓得加重到2.0以上才會播放正常;而錄音藝術水準高的唱片如 EMI FRANCE,則往往可以挑戰 0.8、0.7 的超低針壓。


『超低針壓』挑戰音響科學與錄音藝術

  既然只是一種未經認證的密技,何以讓我如此驚訝?因為『超低針壓』密技調整的結果,讓LP的暫態反應強到可怕的地步,再加上LP原本相位失真就很低,找回最高頻與最低頻而讓HI-FI性能強大無比的LP系統,終於可以進行錄音藝術的鑑識了。

  『HI-FI性能強大無比』對音響科學是一種挑戰,因為很多音響器材即使再高價,都是通不過『HI-FI性能強大無比』的摧殘的。最明顯的聽感就是這種聲音會躁、不舒服,其實是暫態反應太正確而導致性能不良的器材或線材產生嚴重的互調失真,搭配不當的系統也跟著完蛋。因此為何需要碳纖維唱頭墊片、碳纖維唱片墊、甚至碳纖維製的唱頭?我猜想碳纖維是面對強大的暫態反應最能承受住的材料。

  『HI-FI性能強大無比』對錄音藝術的挑戰更是可怕,它將毫不客氣地、證明市面上流行的發燒LP唱片都是不合格的;即使是TAS榜單上的EDI發燒片,照樣可以被證明是不好聽的唱片。反之,只要是錄音藝術水準足夠的唱片,就算是極爛版位、片況不佳.....照樣可以輕輕鬆鬆得到遠比ED1更好的聽感,甚至比起國家音樂廳那種不良音樂空間的現場演奏效果......

  『HI-FI性能強大無比』造成的殺音響與挑錄音之現象,以及與音樂素養之間的微妙關係,我都在很多文章都加以辨正過。它會導致所謂的好聽與難聽的定義完全反轉,更直接反對音樂性與音響性的區分;因此若你嘗試過、或聽過低針壓系統而無法理解那種聲音,第一要思考自己是不是無法接受『HI-FI性能強大無比』的聲音?我『絕不認為』只有接受這種聲音才叫做高手,但是這個立場與前提將會決定市面上99%的唱片、音響與評論是否足以成為討論交流的判準;若是要進行有效的科學討論,不可不慎。

  分享店訪與家訪之前要先強調,我覺得 rendzaw 與 scs 都有一種討厭的科學人之毛病......他們像我一樣,追尋要達到極致HI-FI性能,最低需要多少錢?結果無論 rendzaw 或 scs 都傾向以低價位音響來呈現極致的 HI-FI性能。問題是,『聲音的質感』絕對一分錢一分貨,便宜器材或許HI-FI性能可以追上千萬系統,但是音質美一定輸一大截;所以這種極端偏好『HI-FI性能強大無比』的聲音,大概也只有極少數科學瘋子(例如我)才能避開音質美的缺陷而聽到其中最高水準的科學性能。所以若有網友聽過類似聲音而大惑不解為何我會如此叫好,其實是他們兩個人有點欠扁......

  後文將陸續分享實際的佔訪與家訪之聆樂心得。
(待續)
蘇友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