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日 星期日

『錄音藝術之鑑識音響法』之四:雅韻音響 musk 之永無止境的 Hi-End 追尋

2008年10月31日,跟月童(陳韻琳啦!)到 my-hiend 網站的 musk網友店裡(雅韻音響)進行末日決戰;在秋日的豔陽下,音響硬體無所不包的musk與音樂軟體嚴苛挑剔的psycho,是冷卻了連日暑氣而一片詳和?還是火花四濺而鋒火連天?
玩音樂的人,很容易產生聖俗二分的自命清高態度;往往太快就把科學貶低成玩物喪志,或太快就把高價痛斥成銅臭膚淺,從而完全失去理性論樂的能力。我對於唱片與演奏水準有無比嚴苛的要求:要證明這張唱片或演奏家很爛,一定會買下或借來實際聆聽且證明為什麼很爛;這是『理性論樂』很簡單的初級水準。而 musk 剛好是音響科學的『理性論音』者,無論多麼昂貴的器材都會買或借回家好好研究,再證明為什麼不好聽或很好聽。差別只是我『敢』到處發表而 musk 極端地內斂悶騷、極少表達意見。
  這場對決是因為兩人己經在網路認識許久,musk看到我再三論述『正確錄音才有助於正確音響』的論調深感疑慮:音響體驗不足,真的可以透過音樂軟體的『音』之辨識能力達成正確的音響科學嗎?於是,末日決戰就此開始。
● 音響科學的『基本美學立場』:
  其實開始玩音響,一定有『基本美學立場』來決定我們要花多少錢、為什麼買A牌而不是B牌。通常我們喜歡把這個問題簡化成『聽得喜歡(爽)就好最重要!』;問題是,人是非常主觀的、也是非常客觀的:他可以堅持主觀而認定他就是覺得陳美的小提琴技術比歐伊史特拉夫強,但他同時也會客觀的呈現古典音樂素養不足、無法真正喜愛古典音樂的事實。因此任意堅持主觀化的答案往往最後就是客觀化的失落,造成我們每一個想真正學習的愛樂者或發燒友都得仔細面對『基本美學立場』的挑戰。
  從我開始玩音響以來,因為以總譜聽音樂、版本比較眾多,所以對於『演奏技術』非常敏感;於是開始玩音響時,首先就要求音響必需能正確鑑聽出『演奏技術』;順理成章,『高頻的正確性』就變成我判斷音響好壞的『基本美學立場』。因此第一對像樣的喇叭ortofon 105,其高頻的正確性甚至可比數十萬的喇叭(曾經被林清榮前輩這種等級的音響達人叫好過)。據此發展,進而強調『低頻的正確性』、『中頻的正確性』,一直玩到現在建構了『錄音藝術之鑑識音響法』。
  這次在 musk 店裡,終於搞清楚他的『基本美學立場』。musk 的觀念就是『高、中、低頻之平衡』,對他來說,如果器材不夠頂級、空間尚末妥當、器材還沒有run開......這時高頻的正確性是可以優先妥協的,重點在於以現有的高中低頻表現能力,達到三者之平順連結,而產生平衡的美感。對於我來說,高中低平衡是可以妥協的,但是高頻的正確性是入門系統絕不可廢的基本,低頻的正確性是進階系統絕不可廢的基本,最後再談到中頻的正確性自然就可以三者平衡。所以先前去過一次 musk 店,老實說是『非常失望的』;當時器材與擺位調整都只是初步,musk只能在性能不完全發揮的情況下暫時追求高中低平衡的聲音,結果我卻聽到不夠正確的高頻;再加上 musk 竟敢質疑本人對唱片錄音藝術的觀點......這次帶月童一起去本來就是為了怕萬一吵架,有大姐姐可以當緩衝。
  這次再去,終於搞懂了!原來在『妥協』的前提下,追求『高、中、低頻之平衡』的耳朵跟追求『高頻之正確性』的耳朵,會相差非常大、大得到要吵架!但是毫不妥協的頂級系統,就不會有問題啦!我得承認,這種破千萬的音響系統雖然花費可怕,但是己經毫不妥協了,也真的讓我們不同『基本美學立場』的人沒架可以吵了。
  這也突顯了音響玩家的一個世代差異問題,其實在之前家訪 my-hiend 的 twc網友與 harrisonlin網友時就感受到了:以現在約40歲上下,老一輩的發燒友比較偏好強調『韻味』,的確要求某種『韻味』是可以不必花太多錢;新一輩的發燒友偏好強調『完全真實』的鑑聽能力,絕對正確的聲音真的很花錢、而且真的一分錢一分貨,所以會出現麼可怕的高價位音響就不足為奇了。
  像這次聽到的擴大機是 BOULDER,不是上次的 SOLUTION;老實說我根本不知道兩者的價位、甚至還以為 SOLUTION 比較貴哩!結果一聽沒多久,我就馬上發現 BOULDER 比較符合我的高傳真要求。問過 musk 才知道 BOULDER 有多貴!問題是,真的有差而且差距還真的很大。所以除非特殊情況,這種新世代的鑑聽要求下,有些貴是真的有道理的。
  所以,先追求高傳真再追求美感、認為真實比好聽還重要,先搞清楚這種『基本美學立場』並成為分享音響體驗最重要的討論起點,音響討論才能變得有意義。即使最簡單的『基本美學立場』一樣(像我和musk都追求hi-fi),但仍可能發生『進階』的『基本美學立場』不一樣(我重視高頻是否正確,musk重視高中低頻的平衡),而造成討論與分享變成雞同鴨講,這是我們可以共同努力的。
  於是,musk 這套 CD 音響系統是我個人所聽過『最喜歡』的音響系統,還造成我與月童當天跑去新天新地買唱片時聽不下去熱愛的 AUDIOMAT+PEL,一千多萬跟四十幾萬的差別,真的是讓人想要搶銀行。
●『錄音藝術之鑑識音響法』:LP 系統
  musk首先要我測試 LP,這實在太大膽,因為我的 LP 唱片依舊是很可怕的殺音響唱片;錄音藝術正確的LP,仍然比高價位LP更能突顯正確音響的性能。
  首先播放一張 Erato 的浦朗克管風琴協奏曲,演奏樂團ORTF、管風琴手Alain與指揮Martinon都是天下第一流,問題在錄音,這張音場會比較小、音質會差一點。但是在 musk店一放,真是毫無缺點、好好聽啊!但是月童說她不喜歡管風琴手的演奏音色很差;於是 musk為了『教育』我就使用他的洗唱片機與消磁器把唱片清了一下,再聽一次:真神奇了!洗唱片機讓高頻更正確了些、消磁器讓低頻正確了很多,造成月童認為管風琴手沒問題。這下子 musk可樂了:psycho你看,音響不好,挖不出正確的唱片內容,怎麼可能正確地判斷唱片好壞?我:....#$%%y^#%^$%......
  好吧!這張唱片算你贏,我再放錄音更好的唱片,這是在 michaelwmwang 家訪中直接驗證過的:ANGEL 之 EMI FRANCE 錄音(浦朗克的雙鋼琴協奏曲與大鍵琴協奏曲)、『倒數第二爛』的爛版位。結果,雖然還算好聽,但是整個聲音糊糊的,也不知道是 LP 硬體有問題還是版位缺陷被暴露......在 michaelwmwang 家可是呈現超大超高超深的大音場呢!
  這下子我心裡有數,LP硬體可能還沒有調整好。於是我痛下殺手了:
這張唱片錄音有一點點沒有上一張好,但是有完全一模一樣的CD唱片可以對照。先放LP,是比上一張好很多,這下子我也不敢斷定是LP硬體有問題還是版位缺陷被暴露,於是放CD。
  CD聲音一出,一切答案通通明白了!CD唱片聲音的HI-FI性能遠遠遠遠幹掉LP,這是同價位CD與LP絕不可能發生的事。musk 的 LP 應該比 CD 便宜,但是差這麼多還是很糟糕。差在那裡呢?從HI-FI的立場,這張LP應該要有好幾層『音場深度』:第一層是弦樂、第二層是木管、第三層是銅管與定音鼓、第四層是銅管被音樂廳後牆反射的回音、第五層是全體樂器往前衝出的感覺、第六層是全體聲音包圍住身體的感覺.....前三層是很基本的LP調整要求,後三層就比較是整體音響系統的效果問題。結果musk的 LP 連前三層都表現不佳,CD則完全通過。
  第二個判準是『音場高度』,至少要有第一層『樂器全體發聲』、第二層『往上衝』、第三層『迷漫在屋頂』。結果musk的 LP 連第二層都有問題,CD則第三層表現不夠好。
  有趣的是,若談到樂器音色、質感與左右定位的精準,無論是LP或CD都是嚇死人的『正確』(LP還是輸CD一大截);偏偏談到音場的深度層次與高度層次,誰叫musk敢不相信我說的『錄音決定一切』,用那些錄音有問題的唱片測試片來調整音響,你看,害你抓不到 LP 系統的音場高度與音場深度的問題了吧?......
  其實以『好聽』與『高傳真』而論,musk那裡照樣是我心目中的第一名。但是第一名的標準就要跟完全真實的現場相比,這時錄音藝術能不能真正如臨現場,遠比音響本身還要重要。musk 的系統播放一般唱片通通完美無缺 ── 完美地把該錄音的錯誤暴露到連月童這種不玩音響的人都能輕易指出錄音那裡有問題,惟獨播放頂級的錄音,這下子可被挑到毛病了。
  後來我們也播放了蕾菲布貴死人的LP與平價的CD,結果更是CD把LP打趴到哭;不是好不好聽的問題,而是蕾菲布演奏出了十幾種不同的音色,在CD一清二楚完全不同(我終於知道蕾菲布比我想像還要更偉大!),在LP解析出不到六、七種。我個人雖然看好偏好 CD,但是 LP 不應該輸這麼多。所以 musk 現在可傷腦筋要怎麼重新調整 LP 了.....當然了,也很有可能是 DCS 這套數百萬的數位訊源實在太強了!
  月童還指出,雖然CD實在正確無比地高傳真,但是這樣的蕾菲布完全沒有辦法『輕鬆聽』:訊息量實在太高太可怕了,好像不專心就會被蕾菲布敲腦袋一樣。的確,蕾菲布的確是太嚴謹了不能輕鬆聽;但是能把蕾菲布表現地這麼好,我實在完全服了 musk 的 CD 系統。於是,專心聽 CD 了。
● CD 系統的欣賞:管弦樂
  知道CD系統這麼可怕,當然拿出最高難度的唱片來狠電;不過也不能太欺負musk,空間整治才不過三個月,當然音場高度層次與音場深度層次都會被玩得很慘,所以我這部份就不繼續虧了;也不是說musk的表現不佳,都怪 twc 啦!因為在 twc 那裡我聽到歷歷分明的音場高度層次與音場深度層次,對比之下 musk 那裡就有改善的空間了。
這張可怕的唱片,被我列入『至今為止第一名的管弦樂錄音』,再加上樂團表現地遠遠遠遠勝過來台騙錢的各大名團,所以在正確的音響系統之聽感,它是永遠比任何台灣現場演奏『更真實、更像音樂』的偉大唱片。以 musk 這麼強的系統,我要求的是『每一種樂器都要歷歷分明』,無論最大聲還是最小聲都不能失去歷分明透明感。要強調歷歷分明『不是』定位精準的數人頭,那是後製錄音的假象。歷歷分明是指:每種樂的音色都能輕鬆而正確地被辨認出來,連它與另一樂器正在進行『合奏音色效果』也得輕鬆辨別出來。就此標準,musk 的 cd系統是我聽起來最感動的一次!
  但是有點可惜的是,音場高度層次與深度層次還沒到達100分。
● 大提琴:
  再來是大提琴,當然是我力推的這張:
結果當然是超級擬真的大提琴,訊息量之高實在令人滿出來。中間休息時,musk 放了史塔克的版本,請聽月童是這樣說的:史塔克這個版本,大提琴只有一種音色,沒有什麼音色的抑揚頓挫,跟上一版本不管音樂還是錄音都差太多了;只是這麼簡單的巴哈,的確適合當成背景音樂在吃飯時輕鬆聽......其時我要幫史塔克講話:史塔克沒這麼爛,爛的是錄音,當紅的大提琴錄音太喜歡加料,加料的結果就把大提琴音色通通搞爛了。當然 musk 可怕系統把這種錯誤錄音的缺陷毫不保留地突出,讓我覺得『不正確的錄音』實在『難聽到爆』!別懷疑,如果我『誤以為』這張史塔克是發燒錄音,聽了 musk 的播放結果一定會幹剿這什麼爛音響、放大提琴這麼難聽.....
  其實很多高響高手都知道也感覺到這種現象,只是他們『不敢』、『不知道』這叫做錯誤錄音.....。
● 小提琴:
  小提琴是我最想跟musk吵架的,明明 tosi這張是偉大的發燒錄音兼天下第一的演奏技巧,居然敢在網路上質疑我這張錄音很怪:
一開始當然先播放大家熟悉的名曲《吉普賽》,我聽了半天只知道是正確無比的錄音,回頭質問到底怪在那裡?musk說:我就是覺得怪......本來我要放棄這個頑石,想一想放《小提琴奏鳴曲》第二樂章《藍調》,這才終於把 musk 嚇死!他終於知道這張唱片的錄音有多麼可怕了!連連說:我不知要聽到這裡,我只聽了前面....
  這個樂章在 musk 處是我所聽過最可怕的『真實感』。一台鋼琴在右邊而且明顯可以聽出『三角狀』的平台鋼琴形體(!別懷疑,只有這張唱片且在musk處才聽得出來!),小提琴在左邊呈現比鋼琴小的形體。兩者在同一高度平面:坐著聽,兩者在我眼前平視;站著聽,兩者變成在我俯視下演奏;蹲下來趴著聽,兩者變成我在台下往上看們演奏。這不是現場,什麼叫做現場?
  那麼為什麼《吉普賽》會覺得怪呢?經我解釋大家才知道:musk很熟悉這曲子,原始管弦樂伴奏使用多種樂器不同音色,而這張唱片『改編成』『只有』弦樂團與豎琴,因此很多與木管的伴奏樂段,變成第一小提琴的伴奏;這個樂手當然比不上 tosi,結果聽起來就會覺得『怪』:這是音樂素養太高、太留意樂曲內涵導致對錄音本身的誤判;不錯嘛!證明了musk的音樂素養極高喔!
  另一個比較是

musk 也有第一張,還笑我他的再版CD居然比我的第一版還好聽.....可是我一放第二張,mono耶!musk居然迷到瘋、迷到爆、迷到想下這張唱片......,可見『錄音』與『轉錄』的水準相有多麼可怕了。
● 鋼琴:
  既然己經知道聽了這麼高強的系統,當然拿出最高水準的雙鋼琴錄音:
喝!果然 FY/SOLSTICE 這種最高水準的錄音,遇強則強,在 musk 這裡實在有清楚的兩台鋼琴之形體,再加上真實鋼琴低音鍵應有的重量感,沈沈沈沈沈沈....實在太令人舒服了!
  於是挑戰 musk 請他找出一張他認為很好的鋼琴,於是 musk 拿出一張 HQ SACD......其實這些格式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在於『錄音決定一切』;縱使格式再好也沒用,我的唱片錄音好就是大贏特贏,上到高頻的空氣感、下到低頻的重量感,通通贏一大截。更慘的是,musk 的音響太強!強到輕易就被月童這種不懂音響的人一下子就出那張鋼琴錄音有『人工殘響』而且『頻率響應是扭曲的』。
  為了再踹一腳我還拿出另一張《展覽會之畫》:SKARBO 的 Sylvie Carbonel 演奏:
這張唱片錄音略比不上 FY/SOLSTICE,可是在musk音響上居然差距拉得更開!本來會以為聽到狠狠踹掉前述 SACD 唱片的錄音,沒想到只有踹一下而己。不過,不加料的唱片,雖然沒有如現場般地飛天鑽地,但是還是比前一張 SACD 唱片『自然』多了。
 
● 結論:永無止境的 HI-END 追尋
  音響是一種科學,注定了想追求最高點的發燒友是永無止境的追尋。因為科學就是會進步,就是沒有終點。這次聽到這麼完美的系統,還能挑到一點小毛病,更說明了音響高傳真之路的永無止境。
  我是從『三萬五仟元』的音響開始玩起,這種等級的音響,當然必需妥協,所以會有我上述先要求『高頻的正確性』之歷程。而即使是 musk 的千萬音響:剛開聲、放新空間,一定都會有不夠圓滿之處。這時有一種處理方式是管他的等RUN開再說,另一種就像musk一樣:隨著系統與空間的熟化程度而進行一些調整,目的是音響與空間沒熟化前先要求『還算好聽』。所以,就會有我所謂『基本美學立場』的區別了。
  只是錄音仍然決定一切,不管是LP還是CD通通一樣;錯誤錄音會極端減小訊息量,就是會造成無法正確調整音響。連 musk 這種超級高手都會難以避免錯誤錄音的盲點,可見音響玩家對於錄音藝術應有的態度了。這次挑出來的缺點,我會傾向是『沒有使用正確的錄音』(就是高訊息量的錄音)所造成的缺失;因為不正確的錄音,會造成我們欣賞聲音出現嚴重的缺憾。
  雖然絕大多數愛樂者或發燒友沒有經濟能力享受最極致的HI-END音響系統,但是幸好我們可以從『錄音藝術』感受到類似的聲音美感;它同樣也是永無止境的,同樣可以滿足聲音的美感追尋。因此,讓『理性論樂』與『理性論音』的美感共同發揮,日後又可以出現美好的聲音故事了。

蘇友瑞
(EN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