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日 星期日

『錄音藝術之鑑識音響法』之十:聆聽 scs 的十萬元內超值組合

音響科學的精神有兩種:一種是不惜血本追求最高性能的表現,例如先前家訪過的 musk 與 twc;另一種則是嘗試以最低的價格達成最高的性能表現,也就是追求『超值』,我自己正是這一種。而這次家訪 scs,見識到比我還要更起肖的第二種科學精神:據說是為了嗆賭,硬是在十萬元內組出一套超值的 HI-FI 性能卓越之LP系統。當然了,十萬元內會有什麼缺失都是可以猜想到的,所以挑毛病變得不重要:重要的是,追究到底十萬元能彰顯出多高明的 HI-FI 性能?這就是科學精神了。
  scs 的音響室規格極差,接近正方形。器材是:CDPRO 2 自行DIY改裝,Technics SL-1200MK5 + 舊雷氏五號頭 + DIY 唱頭放大器,前級是 DIY,後級 DIY,喇叭是 Carmans 521sS 雙8"腳架兼超低音。LP 訊源部份約:唱放一萬,唱頭兩萬,唱盤兩萬。

  首先當然優先進行錄音藝術之鑑識,scs 放一張 EMI Gm 德國廠錄音,好慘!音場濃縮到只有兩隻喇叭中間一小團,幾乎聽不出有什麼聲音舞台的長寬高。scs 連忙解釋說因為音響室空間極差,音場只能現有這樣的表現,超低音還得少一截才正常......

  我的立場當然是:使用錯誤的錄音是測不出音響的真正實力,所以先放這一張巴黎聖母院的主日彌撒實況錄音LP版:

  能不能想像一個己經很自負自己的便宜LP系統卻有 HI-FI 性能的玩家,卻被自己系統的真正實力活活嚇死的精彩實況?我看 scs 下巴都快掉下來了:他大概從來沒想過,超低頻不足、正方形空間的先天限制下,照樣可以有真實無比的三D聲音舞台,音場更是一舉破兩隻喇叭而出,完全超出喇叭兩側甚遠;更誇張的是,照樣有層次分明的『音場舞台高度』,也就是所謂『神聖空間』的聽感在這種惡劣的正方形空間照樣可以輕易得到。所以我一再強調,錄音的正確性決定一切。
  當然與良好聆聽空間相比還是有不足之處,但是正方形空間也可以有這麼好的音場與舞台足夠嚇死人了。我自己從中學到了:原來正方形空間反而是挑錄音的利器呢!錄音藝術夠好,正方形只會影響頻寬的均衡感,對音場與舞台的『基本現象』是不會騙人的。反之,錄音藝術的水準不足,正方形空間就會殘忍地把聲音變得慘不忍聽......
  隨後播放了幾張 EMI FRANCE 的 LP,每張都讓 scs 贊嘆原來他的系統還有這麼強的實力沒有表現出來。
  再來測試 DG 中錄音比較正確的唱片,庫貝利克與巴黎管弦樂團的貝多芬《田園》:

  果然!DG 中錄音較佳的唱片,音場與舞台就正確許多,照樣超出喇叭兩側甚遠。有趣的是,因為十萬元的限制與音響室空間的天限,這張 DG 的整體聽感反而優於 EMI FRANCE 一些。雖然明顯聽出舞台深度較沒有層次感、樂器定位跑來跑去的問題,但是由於這張 DG 錄音的最高頻與最低頻比起 EMI FRANCE 還是少了一點點,結果,整體音響系統有天限的情況下,發生了這張 DG 反而比 EMI FRANCE 好聽一點的『假象』(因為在我家與 rendzaw店訪皆明顯聽出 EMI FRANCE 優於這張 DG)。測試貝姆的舒伯特交響曲集得到相同的結果。
  這時 scs 表演了『超低針壓』密技中演生的一種絕技:微調 um 級的 VTA。在下圖中,唱臂末端有一小點紅色黏士,將之前移或後移一小段距離,造成針壓極小的變化而產生 VTA 極小的變化,卻可以展現天差地遠的聲音質感變化。

  我說 DG 這張 LP 的超高頻跟 EMI FRANCE 相比是不太夠的,scs 不服氣地說:看我神功......動了一下紅色小黏土後,哇!高音完全開了,音場與舞台變得更大了,聲音變得更活了。沒錯,真的存在著『絕對正確的 VTA』密技。這種密技的科學原理我並不確知,但是它是真實存在的,而且產生的『改善』幅度有可能與換器材相提並論。不過,幸好我的錄音藝術理論還是沒吃虧,因為播放 DG 再怎麼改善,它的錄音缺陷永遠無法改善:聲音舞台的深度層次還是不夠歷歷分明,樂器的定位還是會亂跑。
  展現密技成功而得意非凡的 scs 還說:這對 Carmans 521sS 喇叭的擺位是比較差的呢!因為最好的擺位拿來測試這對 ROGERS 喇叭了。於是我們把喇叭接上去一聽:

  真糟糕,在習慣 HI-FI 性能的音響下,我的耳朵完全無法接受老 ROGERS 的聲音,只好請 scs 趕快換回 Carmans 521sS 喇叭。並不是說 ROGERS 喇叭很爛,只是那種聲底與 HI-FI 性能是不同的走向。
 
  早知道 scs 常常強調小提琴聲音的真實性,宣稱經過『超低針壓』密技後的小提琴一點都不『刺耳』、變得『更好聽』。這句話字面上對我而言是嚴重扣分,因為真實的小提琴本來應該是『該刺耳就要刺耳,該順耳才要順耳』,任何宣稱小提琴不刺耳的音響系統或錄音唱片,我都可以輕易指出那是加料的修飾作法,偏離真實的原音甚遠。早在 rendzaw 店訪時詢問他們所謂的小提琴示範究竟是什麼唱片?原來是 Testament 的柯岡演奏,試聽之後我知道了......

  這張唱片是英式的美聲加料唱片,中頻有不正常的厚度,而且最高頻與最低頻皆有削減。我在五萬元音響系統時期曾誤判 Testament 認為還不錯,到了現在四十萬元級的系統卻是一聽就明顯發現加料與不正常。而一般LP系統為了表現『音質』,往往極度『突顯中頻的正確』而輕忽高低頻的正確;因此播放這種『中頻厚度不正常』的唱片時,中頻被雙重突顯,當然會過衝、當然會刺耳了。
  於是我特地帶這張錄音超級正確的『CD』來測試看看,追求 HI-FI 性能的發燒友即使愛好 LP 聲,能不能排除 CD 的干擾而見識到錄音藝術極緻的小提琴聲有多麼真實嚇人?這張 Tosi 再一次立下汗馬功勞:

  後果呢?只聽 LP 的 scs 乖乖去買 CD,因為錄音藝術最後還是決定一切。
  最後測試威森伯格的 EMI FRANCE 之法國版 LP:

  結果真糟糕,還是被這張唱片宰了?依我玩 ORTOFON 105 的經驗,Carmans 521sS 應該是忠實反應前端的喇叭,也就是無論餵給它多貴或多便宜的器材,通通會忠實反應性能的差異;因此這種喇叭會忠實反映音響系統『最弱的一環』。rendzaw 與 scs 都傾向以低價音響來呈現極致的 HI-FI性能,但是低價器材終究有天限,就等著日後再慢慢測試天限究竟發生在那個環節了。
 
  由於只有短短兩個多小時沒有進行更深入探討,但是整個家訪讓我這種重視錄音藝術的愛樂者非常非常滿意。表面上只玩音響的發燒友,因為重視正確的聲音,所以找到了LP系統『最超值』的HI-FI性能提升方法,無意間獲得極高的鑑識唱片能力。所以很多對於一般愛樂者難以接受的音樂現象,在這些追求正確聲音的發燒友反而可以輕易達成。
  就音響科學來說,『超低針壓』的聲音絕對不是『好聽』,因為它會非常可怕地把唱片的種種錄音、轉錄或演奏之缺陷殘忍地暴露出來;從而讓我們覺得版位(例如ED1、第一版CD、玻璃CD....之類)反而不是那麼重要,錄音的本質才是最重要的。這與我多次在千萬音響系統中感受到:HI-FI 性能越強的頂級音響,越容易暴露錄音藝術的缺陷,從而拉大好錄音與普通錄音的聽感差距,完全不謀而合。
  同時,因為他們堅持使用便宜器材來發揮最大的音響性能,無形中讓我再次體驗『HI-FI性能』與『音質』是可以切割的音響科學認識。主要是我覺得當天他們兩人使用的LP訊源、唱放、擴大機與線材,在『音質』的細部調整都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我當然了解這種音質的調整無法『誇張地』突顯超低針壓的 HI-FI 性能優勢,但是太 HI-FI 的聲音的確對大多數人難以入耳也是一個該注意的問題。然而無論音質如何,錄音夠不夠水準的細節與效果卻完全可以成功表現;更重要的是,專注 HI-FI 性能,的確可以幫助音樂欣賞免於被錯誤加料錄音所污染,而容易接受真正夠水準的演奏技巧與音樂內涵。
  強調音響不必花大錢、甚至以攻擊高價音響自我標榜的欺世盜名之徒不知凡幾,但是真正能通過錄音藝術的科學檢驗者就很少了。總之,真心、真誠地面對音樂(或音響),誠實面對精緻藝術的門檻,努力追尋合理的科學事實,自然可以獲得完美的音樂與音響之相互印證。人文與科學,原本就應該是相輔相成的,只可惜在我們的社會文化是如此難以真正的落實。
(END)
蘇友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