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自己組了一套 LP系統而且玩瘋了,隨及親身體驗到 LP 與 CD 的『聽覺心理』差異是如此明顯地影響音樂的欣賞歷程,經驗不足的古典音樂愛好者很容易被迷惑,所以值得寫出來與大家分享。
過去多年來我欣賞眾多音響玩家得到的體驗是:『便宜鑑聽的 CD,HI-END 享受的 LP。』。CD 非常容易做到『信號正確』,LP 卻往往得花上高很多的價位與難很多的調整方法才能真正的『信號正確』。
什麼叫做信號正確?從實驗心理學的『信號發覺論』可以知道:即使背景躁音很大,只要待偵測的信號其絕對的db值(音量值)是存在著,人們就算無法直接正確回報偵測到信號,也可以透過 ROC曲線間接表明這個人實際上己經正確偵測到信號了。換句話說,音質不佳、音色扭曲......都不是決定音樂認知運作的主要因素,真正重要的是『頻率響應』與『暫態(反應速度)』:前者決定到底能不能正確呈現出信號,後者決定信號的db值夠不夠完整與清晰。(這部份應該要有專文論證,但是實在太學術化了,待我想想如何通識化再寫出來。)
雖然我體驗到『超低針壓密技』可以讓五萬元的 LP系統表現出無以倫匹的信號正確性,但是比起 CD只要花一萬元就性能足夠,還是有一段明顯的入門差距。
然而,為什麼很多音響玩家往往認為便宜的 LP就可以在『音質』上贏過 CD?經過我自己的實證後,確認這是一種『聽覺心理』的現象。
一、『信號不夠正確』產生失真的美聲:
很多人都說 LP系統高頻無上限而 CD只能到22K,這是標準的嚴重錯誤!LP 雖高頻無上限,但讀取方式的機械誤差往往早就蓋掉正確的訊號了,因此暫態反應完全跟不上唱頭本身的頻寬,高頻的音樂信號被吃得一乾二淨。
於是在 HI-FI性能不足的 LP系統中,高頻是利用調音去加料的,直接造成的聽感就是:聽這種 LP的人,除非受過 CD訓練,否則非常難正確分辨演奏家的實力;因要分辨演奏家的實力一定需要正確的高頻。
我的間接證據很簡單:比起 CD唱片,LP唱片保存更多偉大的演奏家與藝術級的錄音。結果在 LP玩家之間,反而錯誤錄音與冒牌演奏家更加流行。相對的,追求 HI-FI性能的 LP玩家(例如超低針壓派),反而一下子就可以辨認出真正夠實力的演奏與正確的錄音藝術。可見在一般 HI-FI性能不足的 LP玩家中,信號不夠正確對他們聽感的影響是很大的。
在我的音響系統中,正確無誤地呈現不夠頂級的 LP系統,其高頻是『加料的』之事實,造成很多偉大的錄音之高頻特性被吃掉。當然了,在羅啟良老大與其他同好家中,以二十萬元以上等級的 LP系統鑑聽,這種高頻不正確的缺陷就會小非常多。果然玩 LP 就是要花大錢......幸好超低針壓派把門鑑降低非常多。
一般市面上公認『好聽』的 CD,往往就是高頻加料;放棄 CD最大的優點,當然會反過來比不上 LP。而且,如果音響系統本身的高頻鑑聽性就是很差的,這個現象當然無法發現。我過去曾經多次誤判 LP贏過 CD,最後不是發現 PEL KANTOR 喇叭還沒 RUN 開,就是發現擴大機水準不夠、承受不了信號這麼正確的音樂(唱片)。
二、『相位失真較低』鑑聽到真實的空間:
CD 的訊號無論是數位上的 JITTER或是 D/A後的低通,通通有相位失真的問題。偏偏 LP 不會有這種問題,於是對於我這種非常強調音響系統必需如臨現場的人,出現一種判斷上的心理偏差。
『........LP 的優勢是『聲音的進行感』,這是我很難文字描述的:試想喇叭離你三公尺,而你的空間定位可以製造深達四公尺的音場。如果是 CD,你會覺得音樂是從四公尺的位置『發聲』;如果是 LP,你覺得音樂從四公尺的位置向你『迎面襲來』。這是我私人對 LP的調整是否登峰造極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判準,也是我認為 CD永遠比不上LP的穩輸事實。.....』。這段舊文章是我多年前的聽感描述,現在知道這是相位失真較低的訊源造成的心理現象。
我偏差的是:我誤把這種現象當成『高頻正確』<== 這真的是大錯特錯!後來以正常針壓重聽每一張同錄音的 LP與 CD,都發現 LP的高頻比 CD『少』很多,偏偏『聲音的進行感』的現象還是存在。後來學會超針壓密技、LP經驗更豐富後,進而發現這種『聲音的進行感』也意謂著『樂器的浮凸感』,性能不足的音響很容易把這現象誤判成音量變大的錯覺。這部份會有進階級的專文再述。
這種現象有一種嚴重的聽覺心理偏差,『中頻突出』將會強烈突顯這個優點;你會覺得 LP比 CD 更活生、更包圍、更充滿在空間;但這往往是中頻突出的假象,也就是說,不由自主地把 LP 系統調整地只有中頻沒有高低頻。滿足於這種聲音也沒什麼不好,但是中頻突出造成高低頻不正確的 LP系統,保證徹底傷害音樂欣賞的原始旨趣。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注意到 LP 的高頻不夠正確,那麼很可能像我以前一樣,只注意到『聲音的進行感』產生的舞台空間感與音樂的能量感;這樣子不但很容易誤判 LP與 CD的比較結果,更容易造成分辨不出演奏家水準的嚴重問題。
只要 LP調校頗佳,再加上音響系統無法正確鑑聽高頻,或者聽者忘了注意這個事實,那麼 LP『相位失真較低』的優點將會明顯大勝 CD,造成 LP的音樂量感贏過CD、空間感贏過CD、音質贏過CD......其實,只要音響系統的高頻是正確的、母帶錄音的高頻也是正確的,就會發現 CD的高頻正確性遠勝 LP。
當然,非常多 CD唱片為了製造 LP聽感而主動修飾高頻,造成這種 CD的高頻正確性遠低於 LP;最標準的例子就是 DG的大花版CD與 EMI的 GROC版 CD,這種 CD 被 LP 打敗,完全轉錄問題而不是兩種唱片的不同。還有,我會被超低針壓派說服,就是因為他們的確找到一條『增強 LP 的暫態反應』之高頻正確之路。
三、音響調整的能力極限:
我自己還是會收集 EMI FRANCE 與其他唱片廠牌之真正高手的 LP,理由很簡單,因為這些優良的老錄音之 CD版常常『亂來』或程度不足。像 A.CHARLIN 或 FY 這些錄音藝術高手,出版的 CD 之正確性與 LP 一樣高級,不會出現 CD版『亂來』而造成 LP版比 CD版正確的悽慘下場。而絕大多數市面上的 LP時代之 CD唱片,真的是亂搞亂來,導致 CD版與 LP版相比完全是垃圾。為了聽到約夫姆、華爾特、吉利爾斯、肯普夫、塞爾金、葛魯米歐、謝霖......的真正聲音,只好聽 LP。
但是,如果有真正的音響高手發行老錄音的 CD版,那就不必費事搞 LP了。再怎麼學會調整密技、到處尋找高手學習受教,就是比不過真正的『轉錄高手』出版的唱片。
當初聽到了右手邊第二張CD,對馬克維奇與巴黎拉慕魯樂團的貝多芬如此天下無敵的演奏驚為天人,更因此瘋狂愛上罕為人知卻遠勝《合唱》交響曲的 OP.124 序曲。隨及為了這音樂買下右手邊最下面那套 DG 的馬克維奇便宜大全集,聽了後被超低價唱片的躁感與不夠正確(比大花版好一截)的轉錄氣瘋了。轉向 LP,也是為了找到這首音樂的正確轉錄。
後來找到左手邊的英國版 DG子牌之 LP,比 DG大全集好太多了!我以為從此安心了,結果天殺的新天新地唱片行引進可怕的 Archipel Records,出版了右上這一張『更正確的轉錄』,也就是這一張:
一播放之下,完了完了,什麼 LP、什麼 MC、什麼超低針壓密技通通沒路用,『正確的轉錄』就是一棒狠狠打死原先『轉錄製作不佳』的 DG 之 LP 與 CD。也就是說,即使原始母帶是 DG錄製的,問題是他們的『轉錄』能力就是遠輸給現代錄音藝術高手;結果五十年的版權結束後,『高手轉錄』的 CD 硬是遠遠把原始轉錄的 LP踩在腳底。LP 再怎麼調整通通沒救,『轉錄正確』就是宣告 LP 與 CD 的差異是毫無意義的。
換句話說,唱片與錄音還是決定一切。錄音本身正不正確,遠勝 LP與 CD的差異;唱片出版有沒有亂搞,還是遠勝 LP與 CD本身的差異。不管 CD唱盤的高頻多麼正確,沒有亂搞的老LP就是比亂搞的新CD好太多,亂搞的 LP當然也會遠比不上根據正確母帶而發行的新 CD。
四、結語:錄音(轉錄)還是決定一切:
上述情況若發生於 LP調整高手並加上高價 LP系統,可能不見得如此;若是五十萬甚至百萬的 LP與 CD互 K 會如何,以後再說。但是對於常見的 LP系統,若是僅滿足於這種 LP的『好聽』,其實要小心喪失辨認正確的聲音訊號的能力,當然直接影響到音樂的素養。
所以從音樂欣賞的立場,如果音響有預算上限,欣賞音樂為主而不是玩音響為主的人,相對便宜許多的 CD 就非常夠用了(當然還是得找到信號夠正確的 CD唱盤與唱片!),非 LP 不可就得努力防止相關問題了。
若是預算無上限,而且懂得如何讓 LP的暫態追上 CD,那麼 LP先天相位失真永遠低於 CD的事實就會令人難以選擇了。我因為偏好科學樂趣、偏好相互比較,才會選擇兩者並存啦!
其實,CD 與 LP的差異是不重要的,最重要的還是錄音水準與轉錄水準;演奏水準固然重要,錄音藝術卻可以決定你到底能不能聽出演奏家真正的水準。若是真心想要學習欣賞古典音樂,CD 是一定夠用的。問題只是在於,願意花多少錢在音響科學這個興趣上;然後,面對錄音(轉錄)藝術決定一切的巨大挑戰。
(END)
過去多年來我欣賞眾多音響玩家得到的體驗是:『便宜鑑聽的 CD,HI-END 享受的 LP。』。CD 非常容易做到『信號正確』,LP 卻往往得花上高很多的價位與難很多的調整方法才能真正的『信號正確』。
什麼叫做信號正確?從實驗心理學的『信號發覺論』可以知道:即使背景躁音很大,只要待偵測的信號其絕對的db值(音量值)是存在著,人們就算無法直接正確回報偵測到信號,也可以透過 ROC曲線間接表明這個人實際上己經正確偵測到信號了。換句話說,音質不佳、音色扭曲......都不是決定音樂認知運作的主要因素,真正重要的是『頻率響應』與『暫態(反應速度)』:前者決定到底能不能正確呈現出信號,後者決定信號的db值夠不夠完整與清晰。(這部份應該要有專文論證,但是實在太學術化了,待我想想如何通識化再寫出來。)
雖然我體驗到『超低針壓密技』可以讓五萬元的 LP系統表現出無以倫匹的信號正確性,但是比起 CD只要花一萬元就性能足夠,還是有一段明顯的入門差距。
然而,為什麼很多音響玩家往往認為便宜的 LP就可以在『音質』上贏過 CD?經過我自己的實證後,確認這是一種『聽覺心理』的現象。
一、『信號不夠正確』產生失真的美聲:
很多人都說 LP系統高頻無上限而 CD只能到22K,這是標準的嚴重錯誤!LP 雖高頻無上限,但讀取方式的機械誤差往往早就蓋掉正確的訊號了,因此暫態反應完全跟不上唱頭本身的頻寬,高頻的音樂信號被吃得一乾二淨。
於是在 HI-FI性能不足的 LP系統中,高頻是利用調音去加料的,直接造成的聽感就是:聽這種 LP的人,除非受過 CD訓練,否則非常難正確分辨演奏家的實力;因要分辨演奏家的實力一定需要正確的高頻。
我的間接證據很簡單:比起 CD唱片,LP唱片保存更多偉大的演奏家與藝術級的錄音。結果在 LP玩家之間,反而錯誤錄音與冒牌演奏家更加流行。相對的,追求 HI-FI性能的 LP玩家(例如超低針壓派),反而一下子就可以辨認出真正夠實力的演奏與正確的錄音藝術。可見在一般 HI-FI性能不足的 LP玩家中,信號不夠正確對他們聽感的影響是很大的。
在我的音響系統中,正確無誤地呈現不夠頂級的 LP系統,其高頻是『加料的』之事實,造成很多偉大的錄音之高頻特性被吃掉。當然了,在羅啟良老大與其他同好家中,以二十萬元以上等級的 LP系統鑑聽,這種高頻不正確的缺陷就會小非常多。果然玩 LP 就是要花大錢......幸好超低針壓派把門鑑降低非常多。
一般市面上公認『好聽』的 CD,往往就是高頻加料;放棄 CD最大的優點,當然會反過來比不上 LP。而且,如果音響系統本身的高頻鑑聽性就是很差的,這個現象當然無法發現。我過去曾經多次誤判 LP贏過 CD,最後不是發現 PEL KANTOR 喇叭還沒 RUN 開,就是發現擴大機水準不夠、承受不了信號這麼正確的音樂(唱片)。
二、『相位失真較低』鑑聽到真實的空間:
CD 的訊號無論是數位上的 JITTER或是 D/A後的低通,通通有相位失真的問題。偏偏 LP 不會有這種問題,於是對於我這種非常強調音響系統必需如臨現場的人,出現一種判斷上的心理偏差。
『........LP 的優勢是『聲音的進行感』,這是我很難文字描述的:試想喇叭離你三公尺,而你的空間定位可以製造深達四公尺的音場。如果是 CD,你會覺得音樂是從四公尺的位置『發聲』;如果是 LP,你覺得音樂從四公尺的位置向你『迎面襲來』。這是我私人對 LP的調整是否登峰造極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判準,也是我認為 CD永遠比不上LP的穩輸事實。.....』。這段舊文章是我多年前的聽感描述,現在知道這是相位失真較低的訊源造成的心理現象。
我偏差的是:我誤把這種現象當成『高頻正確』<== 這真的是大錯特錯!後來以正常針壓重聽每一張同錄音的 LP與 CD,都發現 LP的高頻比 CD『少』很多,偏偏『聲音的進行感』的現象還是存在。後來學會超針壓密技、LP經驗更豐富後,進而發現這種『聲音的進行感』也意謂著『樂器的浮凸感』,性能不足的音響很容易把這現象誤判成音量變大的錯覺。這部份會有進階級的專文再述。
這種現象有一種嚴重的聽覺心理偏差,『中頻突出』將會強烈突顯這個優點;你會覺得 LP比 CD 更活生、更包圍、更充滿在空間;但這往往是中頻突出的假象,也就是說,不由自主地把 LP 系統調整地只有中頻沒有高低頻。滿足於這種聲音也沒什麼不好,但是中頻突出造成高低頻不正確的 LP系統,保證徹底傷害音樂欣賞的原始旨趣。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注意到 LP 的高頻不夠正確,那麼很可能像我以前一樣,只注意到『聲音的進行感』產生的舞台空間感與音樂的能量感;這樣子不但很容易誤判 LP與 CD的比較結果,更容易造成分辨不出演奏家水準的嚴重問題。
只要 LP調校頗佳,再加上音響系統無法正確鑑聽高頻,或者聽者忘了注意這個事實,那麼 LP『相位失真較低』的優點將會明顯大勝 CD,造成 LP的音樂量感贏過CD、空間感贏過CD、音質贏過CD......其實,只要音響系統的高頻是正確的、母帶錄音的高頻也是正確的,就會發現 CD的高頻正確性遠勝 LP。
當然,非常多 CD唱片為了製造 LP聽感而主動修飾高頻,造成這種 CD的高頻正確性遠低於 LP;最標準的例子就是 DG的大花版CD與 EMI的 GROC版 CD,這種 CD 被 LP 打敗,完全轉錄問題而不是兩種唱片的不同。還有,我會被超低針壓派說服,就是因為他們的確找到一條『增強 LP 的暫態反應』之高頻正確之路。
三、音響調整的能力極限:
我自己還是會收集 EMI FRANCE 與其他唱片廠牌之真正高手的 LP,理由很簡單,因為這些優良的老錄音之 CD版常常『亂來』或程度不足。像 A.CHARLIN 或 FY 這些錄音藝術高手,出版的 CD 之正確性與 LP 一樣高級,不會出現 CD版『亂來』而造成 LP版比 CD版正確的悽慘下場。而絕大多數市面上的 LP時代之 CD唱片,真的是亂搞亂來,導致 CD版與 LP版相比完全是垃圾。為了聽到約夫姆、華爾特、吉利爾斯、肯普夫、塞爾金、葛魯米歐、謝霖......的真正聲音,只好聽 LP。
但是,如果有真正的音響高手發行老錄音的 CD版,那就不必費事搞 LP了。再怎麼學會調整密技、到處尋找高手學習受教,就是比不過真正的『轉錄高手』出版的唱片。
後來找到左手邊的英國版 DG子牌之 LP,比 DG大全集好太多了!我以為從此安心了,結果天殺的新天新地唱片行引進可怕的 Archipel Records,出版了右上這一張『更正確的轉錄』,也就是這一張:
換句話說,唱片與錄音還是決定一切。錄音本身正不正確,遠勝 LP與 CD的差異;唱片出版有沒有亂搞,還是遠勝 LP與 CD本身的差異。不管 CD唱盤的高頻多麼正確,沒有亂搞的老LP就是比亂搞的新CD好太多,亂搞的 LP當然也會遠比不上根據正確母帶而發行的新 CD。
四、結語:錄音(轉錄)還是決定一切:
上述情況若發生於 LP調整高手並加上高價 LP系統,可能不見得如此;若是五十萬甚至百萬的 LP與 CD互 K 會如何,以後再說。但是對於常見的 LP系統,若是僅滿足於這種 LP的『好聽』,其實要小心喪失辨認正確的聲音訊號的能力,當然直接影響到音樂的素養。
所以從音樂欣賞的立場,如果音響有預算上限,欣賞音樂為主而不是玩音響為主的人,相對便宜許多的 CD 就非常夠用了(當然還是得找到信號夠正確的 CD唱盤與唱片!),非 LP 不可就得努力防止相關問題了。
若是預算無上限,而且懂得如何讓 LP的暫態追上 CD,那麼 LP先天相位失真永遠低於 CD的事實就會令人難以選擇了。我因為偏好科學樂趣、偏好相互比較,才會選擇兩者並存啦!
其實,CD 與 LP的差異是不重要的,最重要的還是錄音水準與轉錄水準;演奏水準固然重要,錄音藝術卻可以決定你到底能不能聽出演奏家真正的水準。若是真心想要學習欣賞古典音樂,CD 是一定夠用的。問題只是在於,願意花多少錢在音響科學這個興趣上;然後,面對錄音(轉錄)藝術決定一切的巨大挑戰。
(END)
蘇友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