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比較LP與CD的音響性能,總是不能盡興。這次終於在 rendzaw 店裡詳細測試 LP 與 CD 的聽感:由於店裡那對『國產 TAD 喇叭』實在太完美無缺(約八十萬元一對,其表現與千萬音響系統相比毫不遜色,會另文介紹),所以讓我測試出一些 LP 與 CD 的重大差異。這個差異,個人相信是偏向科學的結果;但是要不要據此決定使用LP還是CD?那就讓個人的美學立場自行決定。
LP 好還是 CD 好?如果喇叭不夠頂級,很可能因為訊源器材本身水準的不足而嚴重誤判。許多堅持 LP 好的發燒友,往往 CD 的硬體性能太差(包括 rendzaw 也一樣,當天我是拿自己的改裝 CD 去吐槽的),這樣子當然無法辨別 LP 與 CD 的差異。在 rendzaw 店裡完全是憑他的喇叭太強悍,才能確實發現這次體會到的重要差異;真可惜,我自己使用的音響系統,擴大機仍然不夠合格,無法證明我的十八萬元級 PEL KANTOR 能不能確實辨別這些差異。
第一個差異是:『浮凸感』。我們聽到一個發聲體,不只是聽到它的位置,還會聽到它的聲音如何從發聲點向我們『迎面襲來』。以極低頻的大鼓為例,它的『浮凸感』是一聲極低頻,一邊向四面八方擴散,一邊迎面襲來撫摸(壓住)全身;如果感覺被重擊胸口,那應該是定音鼓的『浮凸感』而不是大鼓的。這個判準可以輕易證明市面上絕大多數的發燒錄音,極低頻是嚴重扭曲的錯誤加料;例如著名的1812砲聲,幾乎都是嚴重加料的錯誤低頻。我所推薦的超低頻測試片:TIMPANI所出版的皮爾奈之管弦樂集測試『極低頻的擴散效果』,可以感受這種低頻大鼓的『浮凸感』。
再例如小號,它的特色與大鼓剛好完全相反:它的『浮凸感』是發音點明確,然後如一股柱狀光柱直接擊中胸口;所以吹奏小聲時,小號是遠遠發聲;吹奏大聲時,小號就會由遠而近猛力撞擊耳朵與胸口,彷彿樂器從遠方跑到前面、甚至跑到身邊。這是聆聽現場演奏時稍加注意便會發現的情況,但是只有不加料的正確錄音才能正確表現這種『浮凸感』。我所推薦的音場測試片:TIMPANI所出版的皮爾奈之《西達莉絲與小牧神》,其第四軌是小號獨奏的樂段,可以輕易感受到這種『浮凸感』;不過,前提是音響硬體的性能與調整必需夠正確才能感受。
相對的,我們常使用的人聲、小提琴與鋼琴,它們的『浮凸感』一樣重要,只是難以像上述兩個判準這樣的具體描述。
針對這種『浮凸感』,使用相同錄音、甚至是轉錄較差的 LP 與轉極佳的 CD 相比,LP 的播放效果仍然大勝 CD;所以我猜測『浮凸感』應該是相位正確的現象,這點是 LP 硬體先天贏過 CD 的特性。
問題是,『浮凸感』是科學性能,錄音科學照樣決定了『浮凸感』的水準高低。所以 LP 的『浮凸感』硬體性能雖然先天贏過 CD,但是遇到錄音正確太多的新天新地 CD 唱片,錄音性能仍然壓倒硬體性能。使用夠正確的 CD 來播放優秀的新天新地唱片,『浮凸感』照樣贏過頂級 LP 播放頂級 EMI FRANCE LP 唱片。
第二個差異是:『動態對比』,也就是同一首音樂,它的最小音量與最大音量的差距。很多人都非常了解這個硬體性能的重要,問題是動態對比如果發生在『軟體層次』,那麻煩可大了!沒錯,正是 rendzaw 這對如此頂級的喇叭,讓我真實體驗到CD的動態對比明顯大於LP的事實。我們的方法是測試三組相同錄音的 CD 與 LP:
第一組是完全相同轉錄(CD與LP都是FY唱片公司):
第二組是兩者都是較佳轉錄(CD與LP都是EMI FRANCE,CD是荷蘭版,LP是美國ANGEL版):
第三組是CD轉錄佳LP轉錄差(CD是ARICHIP、LP是英國版)。
這三組相同錄音的 CD 與 LP,透過最頂級的喇叭,我們都發現了:即使 CD 的聲音遠比不上 LP,CD 的『動態對比』仍然明顯大於 LP。
我當然知道 rendzaw 與許多真正高水準的 LP 玩家們都認為,LP 的『動態對比』大於 CD;也是根據這個偉大的喇叭,讓我發現原來大家是沒有把『動態對比』與『浮凸感』正確區分開來。當整體音響性能不夠頂級,就會把 LP 極優秀的『浮凸感』播放成『誤以為』音量變大,所以前述的小喇叭之『浮凸感』就會變成變大聲時吵死人。同樣的,播放 LP 的管弦樂時,小提琴合奏如果沒有正確的『浮凸感』,就會出現小提琴合奏聲音太大而吃掉其他樂器的『合奏時透明度變差』。也就是說,極致頂級正確的 LP 播放正確錄音的 EMI FRANCE 錄音,小提琴小音量合奏時與其他樂器的分離度,必需與大聲合奏時的分離度一樣,這才能證明 LP 系統調整結果的『浮凸感』是夠正確的。
於是,夠正確的 LP 之『浮凸感』出現後,相對之下,就會發現 CD 的『動態對比』明顯大於 LP 了。當然了,這個問題可能不是發生在硬體層次,而是發生在軟體層次。可是,當全世界錄音優秀的 LP 軟體通通有這種缺陷時,這就意謂著 LP 硬體再怎麼優良也永遠無法擺脫這個缺陷了。有人會質疑這種 CD 的『動態對比』會不會是違反自然的?很簡單,對比真實的現場演奏,就知道現場演奏的『動態對比』比 CD 還大哩!
因此我們可以說:現場演奏是『動態對比』正確,『浮凸感』也正確。正確的 LP 是『浮凸感』正確但是『動態對比』不夠正確;正確的 CD 是『浮凸感』不夠正確但是『動態對比』夠正確;錯誤的錄音是『動態對比』不正確而且『浮凸感』也不正確;越正確的錄音,兩者越正確,而且可以超越硬體的先天限制。
所以讓我回想到當年在 twc 家感受到的卡拉揚貝多芬合唱交響曲之不同唱片之比較:大花版 CD 是完全錯誤的轉錄,完全不正確;玻璃 CD 與對比 CD 的轉錄夠正確,材質夠正確,所以『動態對比』與『浮凸感』絕佳。LP 雖然很好聽,但是 LP的轉錄(應該是DG,DG的轉錄水準一定輸給現代轉錄技術)不夠正確,發生了『動態對比』與『浮凸感』相互干擾的現象,造成大聲合奏時的樂器分離度變差。當時我正是指出:不管 LP 與 CD 的音質比較如何,明顯 CD 的樂器分離度比 LP 好上許多。
因此 LP 最嚴重的缺陷正是:除非軟體正確而且硬體頂級,否則相同錄音的 LP 與 CD 相比,大聲合奏時的樂器分離度一定會變差,某個樂器一定會壓倒其他樂器。這種問題對於欣賞音樂習慣『序列式處理』只聽主旋律的愛樂者,當然不會造成干擾;這也是為什麼高舉 LP 但是音響科學水準很差的愛樂者,音樂欣賞一定會很差的主因;因為音樂素養不佳導致偏好調整錯誤而樂器分離度變差的 LP,而錯誤的 LP 更保證了這愛樂者的水準永遠停留在只聽主旋律的膚淺層次。對於進階級的愛樂者,若是希望聽到『平行式處理』的多聲部與音色效果,LP 這個很難解決的缺陷是很嚴重的問題。
至此回到原始問題:LP 好還是 CD 好?答案仍然是:正確的錄音與轉錄決定一切。只要新天新地那些超級正確的 CD 唱片公司不肯發行正確錄音的 LP,LP族就會永遠在音響性能上吃大虧。
那為什麼這麼多人覺得 LP 比 CD 好?很簡單嘛!因為大眾流行的唱片,絕大多數都是錯誤錄音與錯誤轉錄,古典音樂唱片更是極其嚴重!這種錯誤的唱片出版,通常是 CD 比 LP 更錯誤、更亂搞,所以 CD當然比 LP更難聽;CD比 LP更容易避免『大聲合奏時的樂器分離度一定會變差』之優勢,遇到原本就沒有樂器分離度可言的錯誤錄音或錯誤轉錄,當然只好輸地一蹋糊塗了。
所以我自己的私人決定是:LP 是用來享受沒有出版『正確轉錄 CD』的大師級演奏唱片。例如要追尋巴黎四大樂團中拉慕魯樂團的遺跡,PHILIPS的錄音本身己經非常不傳真,CD 更是轉錄地亂七八糟,越新的出版越亂來....到頭來,只好聆聽 LP 才能避免唱片亂搞導致的反胃。CBS 也一樣,偉大的富蘭契斯卡第與卡薩都許,就算第一版 CD 還是比不上 LP,更別提新出版的 CD 更是讓人吐血。其他大廠唱片莫不如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不過我還是得強調,宣稱為了『聽大師的音樂』而玩 LP 是非常危險的反科學陷阱。
第一個差異是:『浮凸感』。我們聽到一個發聲體,不只是聽到它的位置,還會聽到它的聲音如何從發聲點向我們『迎面襲來』。以極低頻的大鼓為例,它的『浮凸感』是一聲極低頻,一邊向四面八方擴散,一邊迎面襲來撫摸(壓住)全身;如果感覺被重擊胸口,那應該是定音鼓的『浮凸感』而不是大鼓的。這個判準可以輕易證明市面上絕大多數的發燒錄音,極低頻是嚴重扭曲的錯誤加料;例如著名的1812砲聲,幾乎都是嚴重加料的錯誤低頻。我所推薦的超低頻測試片:TIMPANI所出版的皮爾奈之管弦樂集測試『極低頻的擴散效果』,可以感受這種低頻大鼓的『浮凸感』。
針對這種『浮凸感』,使用相同錄音、甚至是轉錄較差的 LP 與轉極佳的 CD 相比,LP 的播放效果仍然大勝 CD;所以我猜測『浮凸感』應該是相位正確的現象,這點是 LP 硬體先天贏過 CD 的特性。
問題是,『浮凸感』是科學性能,錄音科學照樣決定了『浮凸感』的水準高低。所以 LP 的『浮凸感』硬體性能雖然先天贏過 CD,但是遇到錄音正確太多的新天新地 CD 唱片,錄音性能仍然壓倒硬體性能。使用夠正確的 CD 來播放優秀的新天新地唱片,『浮凸感』照樣贏過頂級 LP 播放頂級 EMI FRANCE LP 唱片。
第二個差異是:『動態對比』,也就是同一首音樂,它的最小音量與最大音量的差距。很多人都非常了解這個硬體性能的重要,問題是動態對比如果發生在『軟體層次』,那麻煩可大了!沒錯,正是 rendzaw 這對如此頂級的喇叭,讓我真實體驗到CD的動態對比明顯大於LP的事實。我們的方法是測試三組相同錄音的 CD 與 LP:
第一組是完全相同轉錄(CD與LP都是FY唱片公司):
我當然知道 rendzaw 與許多真正高水準的 LP 玩家們都認為,LP 的『動態對比』大於 CD;也是根據這個偉大的喇叭,讓我發現原來大家是沒有把『動態對比』與『浮凸感』正確區分開來。當整體音響性能不夠頂級,就會把 LP 極優秀的『浮凸感』播放成『誤以為』音量變大,所以前述的小喇叭之『浮凸感』就會變成變大聲時吵死人。同樣的,播放 LP 的管弦樂時,小提琴合奏如果沒有正確的『浮凸感』,就會出現小提琴合奏聲音太大而吃掉其他樂器的『合奏時透明度變差』。也就是說,極致頂級正確的 LP 播放正確錄音的 EMI FRANCE 錄音,小提琴小音量合奏時與其他樂器的分離度,必需與大聲合奏時的分離度一樣,這才能證明 LP 系統調整結果的『浮凸感』是夠正確的。
於是,夠正確的 LP 之『浮凸感』出現後,相對之下,就會發現 CD 的『動態對比』明顯大於 LP 了。當然了,這個問題可能不是發生在硬體層次,而是發生在軟體層次。可是,當全世界錄音優秀的 LP 軟體通通有這種缺陷時,這就意謂著 LP 硬體再怎麼優良也永遠無法擺脫這個缺陷了。有人會質疑這種 CD 的『動態對比』會不會是違反自然的?很簡單,對比真實的現場演奏,就知道現場演奏的『動態對比』比 CD 還大哩!
因此我們可以說:現場演奏是『動態對比』正確,『浮凸感』也正確。正確的 LP 是『浮凸感』正確但是『動態對比』不夠正確;正確的 CD 是『浮凸感』不夠正確但是『動態對比』夠正確;錯誤的錄音是『動態對比』不正確而且『浮凸感』也不正確;越正確的錄音,兩者越正確,而且可以超越硬體的先天限制。
所以讓我回想到當年在 twc 家感受到的卡拉揚貝多芬合唱交響曲之不同唱片之比較:大花版 CD 是完全錯誤的轉錄,完全不正確;玻璃 CD 與對比 CD 的轉錄夠正確,材質夠正確,所以『動態對比』與『浮凸感』絕佳。LP 雖然很好聽,但是 LP的轉錄(應該是DG,DG的轉錄水準一定輸給現代轉錄技術)不夠正確,發生了『動態對比』與『浮凸感』相互干擾的現象,造成大聲合奏時的樂器分離度變差。當時我正是指出:不管 LP 與 CD 的音質比較如何,明顯 CD 的樂器分離度比 LP 好上許多。
因此 LP 最嚴重的缺陷正是:除非軟體正確而且硬體頂級,否則相同錄音的 LP 與 CD 相比,大聲合奏時的樂器分離度一定會變差,某個樂器一定會壓倒其他樂器。這種問題對於欣賞音樂習慣『序列式處理』只聽主旋律的愛樂者,當然不會造成干擾;這也是為什麼高舉 LP 但是音響科學水準很差的愛樂者,音樂欣賞一定會很差的主因;因為音樂素養不佳導致偏好調整錯誤而樂器分離度變差的 LP,而錯誤的 LP 更保證了這愛樂者的水準永遠停留在只聽主旋律的膚淺層次。對於進階級的愛樂者,若是希望聽到『平行式處理』的多聲部與音色效果,LP 這個很難解決的缺陷是很嚴重的問題。
至此回到原始問題:LP 好還是 CD 好?答案仍然是:正確的錄音與轉錄決定一切。只要新天新地那些超級正確的 CD 唱片公司不肯發行正確錄音的 LP,LP族就會永遠在音響性能上吃大虧。
那為什麼這麼多人覺得 LP 比 CD 好?很簡單嘛!因為大眾流行的唱片,絕大多數都是錯誤錄音與錯誤轉錄,古典音樂唱片更是極其嚴重!這種錯誤的唱片出版,通常是 CD 比 LP 更錯誤、更亂搞,所以 CD當然比 LP更難聽;CD比 LP更容易避免『大聲合奏時的樂器分離度一定會變差』之優勢,遇到原本就沒有樂器分離度可言的錯誤錄音或錯誤轉錄,當然只好輸地一蹋糊塗了。
所以我自己的私人決定是:LP 是用來享受沒有出版『正確轉錄 CD』的大師級演奏唱片。例如要追尋巴黎四大樂團中拉慕魯樂團的遺跡,PHILIPS的錄音本身己經非常不傳真,CD 更是轉錄地亂七八糟,越新的出版越亂來....到頭來,只好聆聽 LP 才能避免唱片亂搞導致的反胃。CBS 也一樣,偉大的富蘭契斯卡第與卡薩都許,就算第一版 CD 還是比不上 LP,更別提新出版的 CD 更是讓人吐血。其他大廠唱片莫不如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不過我還是得強調,宣稱為了『聽大師的音樂』而玩 LP 是非常危險的反科學陷阱。
蘇友瑞
(EN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