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代的愛樂者腦中,Myra Hess己經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了;根據她生前盛名,難道說她是那種曇花一現的明星式人物嗎?錯了,如果你仔細聽她的演奏,不要因為這唱片是三星戴花而有不正確的聯想(你千萬不要以為這唱片和其它『戴花者』一樣節制和平順),那麼我們會一起嘆息,為什麼我們常常有忽略真正大師的危險。

本樂評談論的絕版CD
Hess演奏的特色是二十世紀諸大師中最多情的:如果說哈絲姬兒在天真中有克己節制,那麼 Hess便是天真中有浪漫逍遙;如果說尤拉.菊勒是最為莊重的神祕,那麼Hess便是最為浪漫的幻想;如果說吉利爾斯的音色轉折指向他個人的堅毅厚實,那麼 Hess的音色多彩便是歸結在柔美的心靈撫慰。總歸一句,她的音色天真柔美可比上任何大師,而她散發出的個人特質卻是浪漫多情、極具幻想力的。所以我個人有一淺見,貝多芬最後三首奏鳴曲,第30號以Hess為上乘,第31號吉利爾斯獨佔鰲頭,第32號無人能及尤拉.菊勒。(註:這篇近16年的舊文章是在沒有發現法派鋼琴家的藝術內涵前寫的,也就是只重視『樂』而忽視『音』,現在的 看法當然會有改變。)
Hess 這樣的特性,使她在諸名家中可算是非常容易令人親近的一位;即使完全聽不懂樂曲有什麼內涵,單憑這樣的音色和氣氛,便可洗淨一身的疲乏。以第8軌史卡拉第奏鳴曲而言,她節制著音量,採用最柔美的音色,並善用自由速度,使這一段小調音樂有最高的幻想性格;這是否是史卡拉第原貌是另一回事,重點是這樣詮釋音樂成就遠遠大於其他演奏家。
其次,我再鄭重強調貝多芬的小品『不只是小品』,在聽爛了的《給愛麗絲》曲下,有多少豐富內容被忽略!比起來,肯普夫的詮釋在婉轉的音色中略強調速度的多變,來反映貝多芬對這位愛麗絲的情感糾結;而Hess音色略帶天真,且速度較流暢,踏瓣延音的使用非常克制,這樣的演奏反而像是貝多芬描寫一個少女不為人所知的情懷。第11軌是Op.126的第三首小曲,Hess以略慢而深情款款的方式開始,從容而節制的表情說明她不會一味浪漫而無內涵;最後三十二分之一音符的流瀉裡,她恢復那種天真而多情的音色,使這曲子產生如飛昇般境界,令人嘆息為何她沒有出版完整的Op.126錄音。
在布拉姆斯最後的鋼琴小品Op.119的第三曲裡(第14軌),我們特別能感受Hess如何在天真表情加上深情款款的功力;顯然在於她的速度變化拿捏正確,更重要的是她常使用「截斷音流」的手法加強氣氛,例如1:02處那一「截斷」,使表情由柔和憧憬轉而恢復天真律動,真正是令人心動不己的表現!最後,我們不能不提使她著名於世的《耶穌,世人的喜悅》;當時流傳的一段佳話是有人不喜歡巴哈,卻為了Hess而喜歡這曲子;當我們聆聽第18軌的這樂曲,不得不讚美她的控制力:她在一開始就出現的流動性旋律加上最神祕最柔美的表情,低音伴奏的音色卻節制而平實,隨後出現的旋律卻用偏明亮的音色表現較莊重的氣氛;這三種截然不同的表情完全平行地進行,各自表現最大的風采來塑造整個曲子的完美;能夠讓完全不同音色的旋律同時進行,讓 Hess成功地塑造出深刻的多聲部內涵。

比較容易找到的絕版CD
由以上對這張CD中小品曲的概述,我們可以知道Hess的演奏是多麼富變化了;現在再讓我們傾聽她對第30號奏鳴曲的獨到。
首先在第一樂章很明顯可聽出在較快的速度下,她故意把左手部份只當成節奏來烘托右手的主旋律;本來這手法對樂曲結構是一種傷害,但Hess完全以氣氛表情取勝,強調右手正是強調賦與主旋律的多樣表情;所以聽這一樂章的要點是注意主旋律的起承轉合,這時你就會發現這樂章潛藏多少動人的浪漫詩情。
第二樂章使我們知道Hess不是一個只會強調主旋律的膚淺演奏家,左右手的聲部平衡可稱完善;在這樂章我們特別注意她在樂句間的轉折所下的工夫:旋律一變,她一定會加上一段由弱轉強的變化,而且或多或少有「截斷音流」的手法;而中段的寧靜幽遠氣氛感人至深,當世只有Hess才能做到,這種主旋律和中段旋律的對比使這樂章多彩多姿。
境界最高的第三樂章變奏曲中,主旋律在Hess手下節制而寧靜,偶爾她的特殊音色仍會出現;第一變奏開始展現多樣色彩的能力,我們發現右手主旋律如一串明珠般圓潤時,同時也發現左手伴奏固執保持著靜謐;活潑的第二變奏正發揮她的特色,一方面她讓左右手音色完全一致來刻劃主旋律的進行,另一方面要接下一段平靜樂句時,我們特別感到她的「截斷音流」效果實在動人,尤其是由平靜轉回活潑時的那一瞬無聲,只憑這一無聲,Hess便可無愧為貝多芬忠實的代言人。狂風似的第三變奏,主旋律銳利的斷音卻使這段不流於一味求快;利用她特有的音色,使更加美妙的第四變奏中,再度領教了「截斷音流」的媚力,尤其她截斷在主旋律的一開始不久,這境界美不可言。
有高妙對位法的第五變奏恐怕是最難演奏的一段,Hess利用多音色同時進行的手法處理,並且在最後為帶出光輝深刻的第六變奏而故意處理成一段弱奏的前奏曲,成功地承接第六變奏開始的沉靜;Hess在最快速的震音出現前,總是利用自由速度和強變化弱極力刻劃主旋律的多樣感情;出現震音後,速度較為固定而快速,但我們仍聽出快速音符之外,仍然藉著強調某幾個音來訴說旋律的性格,這正是Hess最迷人特點;「截斷音流」後,靜靜回顧主旋律,音色比剛開始要清純許多,或許這正是她對這一首奏鳴曲心靈境界的結語。
第31號奏鳴曲裡,Hess極端地強調了強弱的表情對比;強音相當粗暴,而弱音完全與第30號不同-在天真柔美外似乎多加了一點銳利,使這樂曲許多小調的樂段特別感到心靈的悸動而悲嘆;所以在〈悲嘆之歌〉中,我們特別感受與眾不同的椎心刺骨;本來己沒有篇幅詳述這首樂曲,我特別提這一點來證明Hess不只是個表情豐富的演奏家,更是深思作品內在精神的偉大音樂家。
這樣偉大而又容易接受的音樂演奏家何以不知名於現代?根據她對上述多人作品的完美詮釋,我們期待唱片公司能找出她更多的錄音,共同享受她對我們心靈的洗滌。
註:上述談論的是 EMI 舊版唱片,今日早己絕版。而比較可能買到的『二十世紀鋼琴家系列』(也己經絕版)中,曲目與上述略有不同,幸好第30號、第31號、巴哈都還在。

本樂評談論的絕版CD
Hess 這樣的特性,使她在諸名家中可算是非常容易令人親近的一位;即使完全聽不懂樂曲有什麼內涵,單憑這樣的音色和氣氛,便可洗淨一身的疲乏。以第8軌史卡拉第奏鳴曲而言,她節制著音量,採用最柔美的音色,並善用自由速度,使這一段小調音樂有最高的幻想性格;這是否是史卡拉第原貌是另一回事,重點是這樣詮釋音樂成就遠遠大於其他演奏家。
其次,我再鄭重強調貝多芬的小品『不只是小品』,在聽爛了的《給愛麗絲》曲下,有多少豐富內容被忽略!比起來,肯普夫的詮釋在婉轉的音色中略強調速度的多變,來反映貝多芬對這位愛麗絲的情感糾結;而Hess音色略帶天真,且速度較流暢,踏瓣延音的使用非常克制,這樣的演奏反而像是貝多芬描寫一個少女不為人所知的情懷。第11軌是Op.126的第三首小曲,Hess以略慢而深情款款的方式開始,從容而節制的表情說明她不會一味浪漫而無內涵;最後三十二分之一音符的流瀉裡,她恢復那種天真而多情的音色,使這曲子產生如飛昇般境界,令人嘆息為何她沒有出版完整的Op.126錄音。
在布拉姆斯最後的鋼琴小品Op.119的第三曲裡(第14軌),我們特別能感受Hess如何在天真表情加上深情款款的功力;顯然在於她的速度變化拿捏正確,更重要的是她常使用「截斷音流」的手法加強氣氛,例如1:02處那一「截斷」,使表情由柔和憧憬轉而恢復天真律動,真正是令人心動不己的表現!最後,我們不能不提使她著名於世的《耶穌,世人的喜悅》;當時流傳的一段佳話是有人不喜歡巴哈,卻為了Hess而喜歡這曲子;當我們聆聽第18軌的這樂曲,不得不讚美她的控制力:她在一開始就出現的流動性旋律加上最神祕最柔美的表情,低音伴奏的音色卻節制而平實,隨後出現的旋律卻用偏明亮的音色表現較莊重的氣氛;這三種截然不同的表情完全平行地進行,各自表現最大的風采來塑造整個曲子的完美;能夠讓完全不同音色的旋律同時進行,讓 Hess成功地塑造出深刻的多聲部內涵。

比較容易找到的絕版CD
首先在第一樂章很明顯可聽出在較快的速度下,她故意把左手部份只當成節奏來烘托右手的主旋律;本來這手法對樂曲結構是一種傷害,但Hess完全以氣氛表情取勝,強調右手正是強調賦與主旋律的多樣表情;所以聽這一樂章的要點是注意主旋律的起承轉合,這時你就會發現這樂章潛藏多少動人的浪漫詩情。
第二樂章使我們知道Hess不是一個只會強調主旋律的膚淺演奏家,左右手的聲部平衡可稱完善;在這樂章我們特別注意她在樂句間的轉折所下的工夫:旋律一變,她一定會加上一段由弱轉強的變化,而且或多或少有「截斷音流」的手法;而中段的寧靜幽遠氣氛感人至深,當世只有Hess才能做到,這種主旋律和中段旋律的對比使這樂章多彩多姿。
境界最高的第三樂章變奏曲中,主旋律在Hess手下節制而寧靜,偶爾她的特殊音色仍會出現;第一變奏開始展現多樣色彩的能力,我們發現右手主旋律如一串明珠般圓潤時,同時也發現左手伴奏固執保持著靜謐;活潑的第二變奏正發揮她的特色,一方面她讓左右手音色完全一致來刻劃主旋律的進行,另一方面要接下一段平靜樂句時,我們特別感到她的「截斷音流」效果實在動人,尤其是由平靜轉回活潑時的那一瞬無聲,只憑這一無聲,Hess便可無愧為貝多芬忠實的代言人。狂風似的第三變奏,主旋律銳利的斷音卻使這段不流於一味求快;利用她特有的音色,使更加美妙的第四變奏中,再度領教了「截斷音流」的媚力,尤其她截斷在主旋律的一開始不久,這境界美不可言。
有高妙對位法的第五變奏恐怕是最難演奏的一段,Hess利用多音色同時進行的手法處理,並且在最後為帶出光輝深刻的第六變奏而故意處理成一段弱奏的前奏曲,成功地承接第六變奏開始的沉靜;Hess在最快速的震音出現前,總是利用自由速度和強變化弱極力刻劃主旋律的多樣感情;出現震音後,速度較為固定而快速,但我們仍聽出快速音符之外,仍然藉著強調某幾個音來訴說旋律的性格,這正是Hess最迷人特點;「截斷音流」後,靜靜回顧主旋律,音色比剛開始要清純許多,或許這正是她對這一首奏鳴曲心靈境界的結語。
第31號奏鳴曲裡,Hess極端地強調了強弱的表情對比;強音相當粗暴,而弱音完全與第30號不同-在天真柔美外似乎多加了一點銳利,使這樂曲許多小調的樂段特別感到心靈的悸動而悲嘆;所以在〈悲嘆之歌〉中,我們特別感受與眾不同的椎心刺骨;本來己沒有篇幅詳述這首樂曲,我特別提這一點來證明Hess不只是個表情豐富的演奏家,更是深思作品內在精神的偉大音樂家。
這樣偉大而又容易接受的音樂演奏家何以不知名於現代?根據她對上述多人作品的完美詮釋,我們期待唱片公司能找出她更多的錄音,共同享受她對我們心靈的洗滌。
註:上述談論的是 EMI 舊版唱片,今日早己絕版。而比較可能買到的『二十世紀鋼琴家系列』(也己經絕版)中,曲目與上述略有不同,幸好第30號、第31號、巴哈都還在。
蘇友瑞
(EN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