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4日 星期一

以『平行式處理』演奏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典範:Dominique de Williencourt

前文《平行式處理與序列式處理:巴哈音樂的第二種欣賞角度》提到:『......想像巴哈的無伴奏小提琴曲集或無伴奏大提琴曲集,難以四根弦同時發聲的情況下如何營造多聲部的效果?當然就是得採取『序列式』方法,先突顯第一聲部的幾個音符,再突顯下一個聲部的幾個音符;依次而行,讓一隻樂器可以『模擬』同時多到四隻的樂器合效果。所以,這完全符合『序列式處理』的心理特性,也說明了人類的確可以透過『序列式處理』來達到多聲部的模擬聽感。......』。當時只討論巴哈鍵盤音樂的平行式處理演奏效果,這篇文章要處理更進階的問題:即使是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照樣有高手可以達到可怕的平行式處理效果,當場讓我們感受到巴哈音樂世界無限的新天新地。
  這是由 EA Records 出版的 Dominique de Williencourt 演奏之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全集 EA 0312,當然又是新天新地唱片行的林主惟先生慧眼獨具引進的唱片。

我在《【音響與錄音藝術之反思】瑋秦校聲 Demo 1》一文中提到,當今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之錄音絕大多數加料嚴重,任何聽過音樂廳現場演奏者都會立即發現『現場的大提琴遠比唱片的大提琴真實太多』,並據此質疑音響的真實意義;更糟的是從此誤以為音響發出來的大提琴就應該是那種虛假聲音,喪失了音樂真實的美感。
  即使是減少加料的錄音,仍得面對更嚴苛的錄音美學問題。由於只有單隻樂器,錄得『尚且真實』還算不難,但要錄得『非常傳真』就太難了!因為單隻樂器的訊息量較小,我們可以輕易『注意到』所有該注意的音樂細節,無形中產生了非常嚴苛的判準。比方說,樂團錄音能聽出合奏小提琴是使用單一根弦獨奏或多弦互換,這是高難度的要求;室內樂團就比較容易注意到,而單一樂器無伴奏就明顯地無法不注意到。然而,分辨四根琴弦有不同的基本音色,這卻是錄音藝術與音響科學超高難度的挑戰。於是,如果很在乎這種基本音色的辨別力,我們會發現極少錄音能通過:宣稱錄音極佳、首版 LP 一張好幾萬元的 Mercury 之史塔克版,照樣完全通不過。這是科學水準的問題:過度高傳真的要求,只有現代錄音、現代音響才有可能做到。
  這套唱片是我目前聽到最高傳真的無伴奏大提琴錄音,而且它將會『殺音響』:我推測由於演奏家自己企圖利用低音弦的殘響來營造多聲部平行處理之效果,因此這套唱片的錄音空間之殘響很多;如果音響系統(尤其是訊源)音染嚴重或相位失真過高,將無法把大提琴弦直接音、琴身共鳴殘響與錄音空間內殘響成功地區分開來,結果整張唱片聽起來就會像加上 ECHO 的卡拉OK 一樣『糊!』。如果音響正確,這張唱片將可以聽到破天花板兩倍以上的『音場高度』、恍若置身於教堂內的包圍感、一清二楚的大提琴定位音象與四根琴弦的基本音質差異。

※    ※    ※
即使你的音響通不過考驗,你仍然可以從偉大的 Williencourt 之平行處理演奏中,獲得巴哈音樂最高境界的音樂美感。記得在網路上看過有人『分享』近五十(?)個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版本,聽了半天,都是在比誰的『序列式處理』更有不同詮釋風貌;如今首度聽到平行式處理的版本,才發現先前的巴哈真的都是『白聽』了。
  平行式處理的確是比較進階的音樂欣賞方式,尤其是你己經習慣從馬友友、Bylsma 這種訴諸情緒渲染或超技快感的巴哈之後,你會只能注意巴哈本曲目的『單一旋律線條』有沒有感情;這也不能說不好,只是我們也可以考驗自己的平行處理能力來增加音樂素養的進深;這時再多聽幾百個不同演奏版本通通沒有用,因為那只是序列式處理下的不同聲音,乍聽很多元其實完全一元化,當然不可能帶來任何進步了。
  大提琴難以四根弦同時發聲的情況下,如何營造多聲部的效果?絕大多數的演奏家,包括卡薩爾斯、傅尼葉與史塔克,他們都是『只留下一根弦發音,通常只留下最高音弦』;如此一來,四聲和弦或三聲和弦的和聲效果就得利用序列式處理去『想像』了。
  Williencourt 的演奏方法則是:利用低音弦的自然殘響來延續聲部,再利用雙弦奏法來突出高音與中高音兩聲部的『和弦效果』;也就是每個三弦或四弦的和聲,一定都留下最高的『兩根弦』持續發聲,再透過高明的錄音讓低音弦的殘響混進高音和弦,從而達到『平行式』多聲部效果。這樣的演奏方式,彷彿使用管風琴來演奏一般,和聲的感覺非常厚實而感人;這是真正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回歸了巴哈熱愛《聖詠》的心靈世界

※    ※    ※
在 Williencourt 的引導下,我才發現過去根本沒有欣賞到無伴奏組曲的『和聲美感』,因為演奏家通常放棄了。問題是把嬰兒跟洗澡水也一起倒掉:放棄和聲,是否巴哈正確的多聲部結構也跟著放棄?
  在此我以第五號組曲第一樂章:前奏曲與賦格為例,說明 Williencourt 之平行處理演奏的特色。

上圖呈現了本曲樂譜之開頭部份,請注意演奏到第四行我劃線之處(第十三軌01:14處):傅尼葉與史塔克都是『只留下一根最高音弦發音』,所以次高音與粗紅線延續聲部的下一音之間是『斷開的』。相對的 Williencourt 留下最高的『兩根弦』持續發聲,並且他嚴謹地遵守該聲部結構,讓粗紅線所示的兩音連續地完美無缺。於是,聽其他演奏,真的覺得這段前奏曲是『一個樂器接著一個樂器《依次分開》宣告音樂來了』,導致我一直覺得這段音樂像愛國歌曲一樣無聊;唯有 Williencourt 這種演奏讓我覺得『多隻樂器同時發聲』,恍若管風琴般的氣勢迎面襲人,太感人了!
  領會這個藝術感受後,可以全面重聽整組音樂所有慢板樂章;你會發現,加上管風琴式的厚實和聲後,慢板樂章通通更好聽了。

※    ※    ※
再來的賦格樂段由於速度較快,序列式處理比較容易產生成功的多聲部效果,不會有令人不耐的愛國歌曲現象,所以這段賦格曲一直是我個人最喜愛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樂章。
  然而,遇到精通平行式處理的高手,這個樂章又出現全新的美妙體驗。Williencourt 在此透過不同的音色來標示他詮釋的聲部結構,一方面使用不同琴弦的基礎音色不同來標示聲部,另一方面也過透過精緻的揮弓技巧來產生不同音色藉以標示聲部。一開始的賦格主題(02:43)應該分解成雙聲部如下圖所示:

上圖中紅線以上是第一個聲部,紅線以下是第二個聲部。請注意 Williencourt 無論何時演奏這個主題時,第一聲部與第二聲部的『音色』都儘可能表現不同;當然這裡會有音響系統分辨音色能力薄弱的問題,例如我以筆記型電腦上自身的爛喇叭播放,這種音色標示聲部的效果實在不大容易發現。於是我再找一個地方:

上圖呈現了本曲 04:52 開始處,請注意演奏到第二行我標示之處(第十三軌05:03處):以此小節算起,每單數小節的音群音色都是維持固定的,而偶數小節則使用與奇數小節完全不同的音色。如此聽起來並不是一個線條依次上下出現,而是明顯兩個線條平行出現。音高接近的音群卻可以製造截然不同的音色,這麼精緻的音色控制,可見 Williencourt 在這首音樂的運弓簡直是真正的超技到極致!完全沒有聽過這麼精彩的運弓技術,足以列入世紀第一流!領略這種美感後,可以直接跳到第十八軌,看看他把這首被別人演奏地平凡無奇之吉格舞曲表現地多麼精彩絕倫:聽聽那個短促的附點音符,怎麼有辦法製造出這麼動人的音色呢?

※    ※    ※
於是,慢板音樂的和聲音型擁有管風琴般的厚實,快板音樂又有管弦樂般的色彩繽紛,再加上錄音藝術完美而極致,產生了有史以來最令我感動的巴哈無伴奏大琴組曲之典範。甚至可以說,正因為幾十種版本通通是序列式演奏,所以巴哈這組作品的慢板是單調陳腐、而快板又輕巧無味,於是各演奏家只好在詮釋上大作文章,以『需要詮釋的音樂』面對巴哈、填補巴哈音樂不足之處。(請參考舊文《從聖桑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談『需要詮釋的音樂』與『不能詮釋的音樂』》
  然而 Williencourt 這樣的經典演奏,卻讓巴哈的音樂變成『不能詮釋的音樂』;只要把每個『音』都儘力演奏地正確無比,巴哈的音樂心靈直接湧現出來感人萬分,再也不需要加上演奏家的人生體驗了。也就是以前我聽的是卡薩爾斯的巴哈、傅尼葉的巴哈.....現在終於聽到『最像巴哈的巴哈』。請再聽第五號組曲的《嘉禾舞曲》第17軌:又有厚實和聲、又有多聲部對位,中段還跑出截然不同音色的小橋流水;巴哈的音樂那還需要詮釋?單憑正確演奏出來的音符就己經說盡了一切。
  這又是一次完美無比的音響與音樂饗宴,感謝錄音科學與音響科學的進步,讓我們不必去現場也可以聽到『就是現場』的真實大提琴,從而重新認識巴哈、理解巴哈。當然了,這套唱片的上述欣賞方式是比較進階的,需要習慣平行式欣賞巴哈音樂才有可能領會其妙處;甚至以音響效果而論:訊息量不大的音響(與價位不一定有關)與習慣『電子大提琴』音色的欣賞者可能都聽不出這套唱片的妙處。然而,一但找到以音響科學體會古典音樂之美的正確道路,這套唱片將挑戰所有唱片欣賞家對巴哈的認識。
蘇友瑞
(EN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