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許多文章與討論,比較是從我對錄音美學與音響科學的認識,提出它們對古典音樂欣賞的影響。但是我欣賞古典音樂四十年來,主要還是學會了很多古典音樂的辨認能力:且先不要談音樂本身的美感與演奏詮釋的好壞,這就太容易走向主觀的分享。我傾向強調相對而言較客觀的『演奏技巧』之辨認能力,主要是鋼琴與小提琴;學這種鑑賞力後,就可以轉化成辨認其他樂器之演奏能力,甚至擴及整個樂團合奏能力的辨認。其實,我對音響系統與錄音藝術的好壞判定,就是追求最大的『演奏技巧之辨識能力』;如果這張錄音或這套音響難以協助我辨識演奏技巧,不管大家說它多棒我都一概打入冷宮。
為什麼敢宣稱這種『演奏技巧』的辨認是相對客觀的呢?在此我以親身經驗來說明這種相對客的可能性:同一首音樂,找出不同的演奏版本進行『黑箱測試』:也就是說,我完全不知道現在正在播放那一張唱片,也完全不知道即將要播放那些人的演奏。樣本母群範圍都不知道情況下,開始評論這張唱片的演奏技巧特色。
讀者可以看出,這與葡萄酒漫畫《神之水滴》的盲飲測試是一樣的相對客觀方法;只不過,我對於漫畫主角能精確猜中年份與酒莊實在覺得不可思議......我只能分辨好與壞、好在那裡壞在那裡,但要我直接說出這個演奏家是誰,實在太困難了做不到。
重點在於,很多古典音樂迷,往往有一個嚴重誤解:認為能出版唱片的演奏家通常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問題是,當代的唱片、甚至包括被廣告大量吹捧的名演奏家,往往在演奏技巧上都有『嚴重問題』!聽不出來,不是缺點不存在,極可能是你『被教育成那些缺點不重要』、甚至是你音響或錄音主動把缺點修飾掉。雖然『被教育成不重要』好像很幸運不必傷腦筋,但是,古典音樂做為一個精緻藝術,正是因為它的豐富與多樣,以及它對『極致』的心靈追尋。如果被教育成不重要、不重視精緻,就注定了欣賞古典音樂的真正美感是極難達成的。
以下先引述一個多年前的黑箱測試內容,證明這種『演奏技巧的辨認』可以是相對客觀的;這是由過去一位音響網友合作進行測試。
● 音響器材:
訊源: McIntosh MCD 7008 經菲爾音響羅啟良先生大幅改裝。
擴大機: 羅先生手工打造的自製擴大機。
喇叭: Ortofon Concorde 108T。
訊號線: Ortofon 6.5N。
喇叭線: Ortofon SPK 200。
● 比較重點:
每首音樂出現小提琴後都聽不到兩分鐘,也就是純粹談基本技巧,完全不談詮釋。聽完後,如聽不清楚會重播一次,然後請網友幫忙記錄我當下評語,我再整理成以下文句。
● 第一回合的曲目:孟德爾頌 e 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Op.64, 第一樂章。
版本一:Frank Peter Zimmermann
我的評語:『這個人『弓法』的基礎不佳,左手按弦(或抖音)不確實,造成音色過軟。』
版本二:Ruggiero Ricci (黎奇)
我的評語:『弓法還可以,但是音色怎麼這麼糟?有點黏、有點噁....』(註:根據《古典音樂雜誌》評論,晚年的黎奇之左手抖音是大有問題的。)
版本三:Akiko Suwanai (日本女小提琴家諏訪內晶子)
我的評語:『弓法不佳,只有單一音色,幾乎聽不出連弓、分弓、跳弓、敲弓有什麼不同。』
版本 4: Isabelle van Keulen
我的評語:『音色很差,咦?賣弄跳弓技巧....』
在此休息一下進行一些討論,我是認為,諏訪內晶子的基本技巧甚至在 Zimmermann 和 Ricci 之上。但是,音色控制能力太機械化,這是音樂不能感動人的致命缺陷,沒有進步就無法產生精緻藝術了。
● 第二回合的曲目:柴可夫斯基的 D 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Op.35, 第三樂章。
版本一:Akiko Suwanai (日本女小提琴家諏訪內晶子)
我的評語:『啊!這不就是剛剛那個諏訪內晶子?她的音色就是這樣子啊....弓法一樣很遜,音色一樣很機械....』
版本二:Vadim Repin,葛濟夫 (Valery Gergiev) 指揮基洛夫劇院管絃樂團
我的評語:『咦?這是哪個愛搞怪的新秀?他有炫技和搞怪的傾向....不過,弓法也很遜,音色很悶,我覺得比剛剛那個諏訪內晶子還要差....還有,錄音是標準的加料錄音,乍聽很發燒,其實完全不自然。』
版本三:David Oistrakh (大衛-歐伊史特拉夫)
我的評語:『......這個一定是大師級,比前面兩個好太多了! 技巧也沒有缺點,很完美,到底是那個大師啊?』
版本四:Gil Shaham (夏漢)
我的評語:『嗯....他的弓法很不錯,表現很好,也是大師....等一下!這一段高音的音色怎麼那麼難聽?』
(註:請參考附錄文字,夏漢算是當紅小提琴家中演奏水準極高的一位,但是他真的有高把位音色不佳的缺陷。)
版本五:Itzhak Perlman (帕爾曼)
我的評語:『....這個版本弓法也不錯,但是音色不佳...』
(註:這是帕爾曼解決『起弓雜音』不當的問題。)
版本六:Gidon Kremer (克萊曼)
我的評語:『這個版本有炫技的傾向,但是整體離大師還早得很....』
● 結論:
我嘗試以上述簡單的黑箱測試,說明我們欣賞音樂時對『演奏技巧』是可以默會的;只是要把它說清楚講明白的確有困難,但是不代表差異不存在。
有幸讓科學發展到把古典音樂透過錄音記錄下來,這確保了我們可以走向更精緻的藝術;正如我過去在《【音響論壇20週年紀念CD】以Mercury 錄音與掌聲測試為參考》一文所批判的:
做為一個愛樂者或發燒友,是學習欣賞所有產品的優點?還是找到真心所愛彰顯自我?處在資訊泛濫的時代,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資訊,而是有意義的『資訊篩選器』。否則,資訊過荷從來不會導致理性與客觀,只會導致更媚俗、更主觀與更固執,這是心理學研究早就知道的真相。換句話說,沒有一個明確的中心目標而一味地發掘所有產品的優點,除非己經成一家之言,否則多半只是自我迷失而己。
所以,當我們聽到唱片演奏能力明顯不佳時,太快就去包容、去妥協、去認為理所當然;乍看似乎是增加視野,其實是降低精緻藝術的品味;本來是為了追求藝術心靈而走向更精緻的音樂,卻為了自我迷失而陷入精緻音樂中被商業炒作的藝術膺品,這是何等可惜的事!
其實,我不認為上述這種黑箱測試是多麼厲害的能力,只要是真誠地以『追求最極致的聲音』為目的,要建立自己的美學判準,從而產生出遠比我上述實驗更精彩的音樂欣賞能力,這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 只在於你是否願意這麼做而己。
附錄:對夏漢的簡單樂評參考如下:
心靈小憩網站的李邁克網友送我一張阿巴多與夏漢(Gil Shaham)的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 DVD,它是2002年歐洲音樂會現場演奏錄影,所以就來寫一下夏漢回饋給李邁克。
首先要批評一下夏漢兩個可以討論的現象:第一是快速音群的音質不穩,第二是超高把位的音色有問題。
小提琴演奏史上有一個重大爭議:就是左手按弦到底要用力按還是不要太用力按?『用力按』派主張用力按才能有純淨的音質,『不太用力按』派認為用力將造成左手失去柔軟度與靈活度。我並不知道這個爭議孰是孰非,但是以夏漢與世紀大師歐伊史特拉夫、謝霖、海費茲等相比,他的快速音群的確有類似『咬字不清』的問題,也就是沒有每個音符都清楚呈現的現象。這會不會是左手按弦的派別問題?這很值得討論。
再者就是夏漢演奏的重大缺失了。我特別注意到夏漢在e弦的超高把位,似乎有音色偏冷不夠豐潤的現象;當然這是跟謝霖與葛魯米歐這種世紀大師相比,但是或許仍有改善的空間。例如葛魯米歐的超高把位手指抖音技術就可以讓超高把位變得非常好聽。當然了,也可能是夏漢這把小提琴本身就不夠好,這個我就無能分辨了。然而這個缺失真的顯而易見,因此我預期他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的第二樂章會非常吃虧:因為第二樂章一開始就是要求超高把位的深情表現。
批評了兩點,那麼夏漢的演奏到底如何呢?個人認為,相當值得期待。
理由是,他把感情投入地火花四射,實在不可能不被吸引!我現在布拉姆斯的樂曲中,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他以柔情蜜意的表現為主,而第二主題他就特意表現陽剛的壯麗感了。還有,他的強弱對比非常明顯,應該由小提琴替管弦樂團伴奏的部份,絕對不會把配角搶成主角;應該深情款款的的樂段,絕對不會輕浮飄過。這都說明了他應該花了相當多精神去研究這首音樂背後的精神內涵,而不是只是一台midi把樂譜正確演奏一偏。換句話說,要了解布接姆斯深情的音樂表達而不是陷溺在『協奏曲』的炫技感與一味壯麗感,我會認為夏漢表現出相當正確的布拉姆斯。
當然不是沒有缺點,例如第一樂章發展部那段高把位模仿曲,夏漢的音色離如泣如訴的款款深情就有一段距離;不過,以回歸布拉姆斯原意的角度,這個演奏版本我個人認為是現代演奏中難得正確的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對於布拉姆斯的情感起伏掌握地十分恰當。因此以現代演奏版本的比較中,我認為這個版本非值得欣賞。多謝李邁克這張 DVD 了!
為什麼敢宣稱這種『演奏技巧』的辨認是相對客觀的呢?在此我以親身經驗來說明這種相對客的可能性:同一首音樂,找出不同的演奏版本進行『黑箱測試』:也就是說,我完全不知道現在正在播放那一張唱片,也完全不知道即將要播放那些人的演奏。樣本母群範圍都不知道情況下,開始評論這張唱片的演奏技巧特色。
讀者可以看出,這與葡萄酒漫畫《神之水滴》的盲飲測試是一樣的相對客觀方法;只不過,我對於漫畫主角能精確猜中年份與酒莊實在覺得不可思議......我只能分辨好與壞、好在那裡壞在那裡,但要我直接說出這個演奏家是誰,實在太困難了做不到。
重點在於,很多古典音樂迷,往往有一個嚴重誤解:認為能出版唱片的演奏家通常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問題是,當代的唱片、甚至包括被廣告大量吹捧的名演奏家,往往在演奏技巧上都有『嚴重問題』!聽不出來,不是缺點不存在,極可能是你『被教育成那些缺點不重要』、甚至是你音響或錄音主動把缺點修飾掉。雖然『被教育成不重要』好像很幸運不必傷腦筋,但是,古典音樂做為一個精緻藝術,正是因為它的豐富與多樣,以及它對『極致』的心靈追尋。如果被教育成不重要、不重視精緻,就注定了欣賞古典音樂的真正美感是極難達成的。
以下先引述一個多年前的黑箱測試內容,證明這種『演奏技巧的辨認』可以是相對客觀的;這是由過去一位音響網友合作進行測試。
● 音響器材:
訊源: McIntosh MCD 7008 經菲爾音響羅啟良先生大幅改裝。
擴大機: 羅先生手工打造的自製擴大機。
喇叭: Ortofon Concorde 108T。
訊號線: Ortofon 6.5N。
喇叭線: Ortofon SPK 200。
● 比較重點:
每首音樂出現小提琴後都聽不到兩分鐘,也就是純粹談基本技巧,完全不談詮釋。聽完後,如聽不清楚會重播一次,然後請網友幫忙記錄我當下評語,我再整理成以下文句。
● 第一回合的曲目:孟德爾頌 e 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Op.64, 第一樂章。
版本一:Frank Peter Zimmermann
我的評語:『這個人『弓法』的基礎不佳,左手按弦(或抖音)不確實,造成音色過軟。』
版本二:Ruggiero Ricci (黎奇)
我的評語:『弓法還可以,但是音色怎麼這麼糟?有點黏、有點噁....』(註:根據《古典音樂雜誌》評論,晚年的黎奇之左手抖音是大有問題的。)
版本三:Akiko Suwanai (日本女小提琴家諏訪內晶子)
我的評語:『弓法不佳,只有單一音色,幾乎聽不出連弓、分弓、跳弓、敲弓有什麼不同。』
版本 4: Isabelle van Keulen
我的評語:『音色很差,咦?賣弄跳弓技巧....』
在此休息一下進行一些討論,我是認為,諏訪內晶子的基本技巧甚至在 Zimmermann 和 Ricci 之上。但是,音色控制能力太機械化,這是音樂不能感動人的致命缺陷,沒有進步就無法產生精緻藝術了。
● 第二回合的曲目:柴可夫斯基的 D 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Op.35, 第三樂章。
版本一:Akiko Suwanai (日本女小提琴家諏訪內晶子)
我的評語:『啊!這不就是剛剛那個諏訪內晶子?她的音色就是這樣子啊....弓法一樣很遜,音色一樣很機械....』
版本二:Vadim Repin,葛濟夫 (Valery Gergiev) 指揮基洛夫劇院管絃樂團
我的評語:『咦?這是哪個愛搞怪的新秀?他有炫技和搞怪的傾向....不過,弓法也很遜,音色很悶,我覺得比剛剛那個諏訪內晶子還要差....還有,錄音是標準的加料錄音,乍聽很發燒,其實完全不自然。』
版本三:David Oistrakh (大衛-歐伊史特拉夫)
我的評語:『......這個一定是大師級,比前面兩個好太多了! 技巧也沒有缺點,很完美,到底是那個大師啊?』
版本四:Gil Shaham (夏漢)
我的評語:『嗯....他的弓法很不錯,表現很好,也是大師....等一下!這一段高音的音色怎麼那麼難聽?』
(註:請參考附錄文字,夏漢算是當紅小提琴家中演奏水準極高的一位,但是他真的有高把位音色不佳的缺陷。)
版本五:Itzhak Perlman (帕爾曼)
我的評語:『....這個版本弓法也不錯,但是音色不佳...』
(註:這是帕爾曼解決『起弓雜音』不當的問題。)
版本六:Gidon Kremer (克萊曼)
我的評語:『這個版本有炫技的傾向,但是整體離大師還早得很....』
● 結論:
我嘗試以上述簡單的黑箱測試,說明我們欣賞音樂時對『演奏技巧』是可以默會的;只是要把它說清楚講明白的確有困難,但是不代表差異不存在。
有幸讓科學發展到把古典音樂透過錄音記錄下來,這確保了我們可以走向更精緻的藝術;正如我過去在《【音響論壇20週年紀念CD】以Mercury 錄音與掌聲測試為參考》一文所批判的:
做為一個愛樂者或發燒友,是學習欣賞所有產品的優點?還是找到真心所愛彰顯自我?處在資訊泛濫的時代,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資訊,而是有意義的『資訊篩選器』。否則,資訊過荷從來不會導致理性與客觀,只會導致更媚俗、更主觀與更固執,這是心理學研究早就知道的真相。換句話說,沒有一個明確的中心目標而一味地發掘所有產品的優點,除非己經成一家之言,否則多半只是自我迷失而己。
所以,當我們聽到唱片演奏能力明顯不佳時,太快就去包容、去妥協、去認為理所當然;乍看似乎是增加視野,其實是降低精緻藝術的品味;本來是為了追求藝術心靈而走向更精緻的音樂,卻為了自我迷失而陷入精緻音樂中被商業炒作的藝術膺品,這是何等可惜的事!
其實,我不認為上述這種黑箱測試是多麼厲害的能力,只要是真誠地以『追求最極致的聲音』為目的,要建立自己的美學判準,從而產生出遠比我上述實驗更精彩的音樂欣賞能力,這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 只在於你是否願意這麼做而己。
蘇友瑞
(END) 附錄:對夏漢的簡單樂評參考如下:
心靈小憩網站的李邁克網友送我一張阿巴多與夏漢(Gil Shaham)的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 DVD,它是2002年歐洲音樂會現場演奏錄影,所以就來寫一下夏漢回饋給李邁克。
首先要批評一下夏漢兩個可以討論的現象:第一是快速音群的音質不穩,第二是超高把位的音色有問題。
小提琴演奏史上有一個重大爭議:就是左手按弦到底要用力按還是不要太用力按?『用力按』派主張用力按才能有純淨的音質,『不太用力按』派認為用力將造成左手失去柔軟度與靈活度。我並不知道這個爭議孰是孰非,但是以夏漢與世紀大師歐伊史特拉夫、謝霖、海費茲等相比,他的快速音群的確有類似『咬字不清』的問題,也就是沒有每個音符都清楚呈現的現象。這會不會是左手按弦的派別問題?這很值得討論。
再者就是夏漢演奏的重大缺失了。我特別注意到夏漢在e弦的超高把位,似乎有音色偏冷不夠豐潤的現象;當然這是跟謝霖與葛魯米歐這種世紀大師相比,但是或許仍有改善的空間。例如葛魯米歐的超高把位手指抖音技術就可以讓超高把位變得非常好聽。當然了,也可能是夏漢這把小提琴本身就不夠好,這個我就無能分辨了。然而這個缺失真的顯而易見,因此我預期他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的第二樂章會非常吃虧:因為第二樂章一開始就是要求超高把位的深情表現。
批評了兩點,那麼夏漢的演奏到底如何呢?個人認為,相當值得期待。
理由是,他把感情投入地火花四射,實在不可能不被吸引!我現在布拉姆斯的樂曲中,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他以柔情蜜意的表現為主,而第二主題他就特意表現陽剛的壯麗感了。還有,他的強弱對比非常明顯,應該由小提琴替管弦樂團伴奏的部份,絕對不會把配角搶成主角;應該深情款款的的樂段,絕對不會輕浮飄過。這都說明了他應該花了相當多精神去研究這首音樂背後的精神內涵,而不是只是一台midi把樂譜正確演奏一偏。換句話說,要了解布接姆斯深情的音樂表達而不是陷溺在『協奏曲』的炫技感與一味壯麗感,我會認為夏漢表現出相當正確的布拉姆斯。
當然不是沒有缺點,例如第一樂章發展部那段高把位模仿曲,夏漢的音色離如泣如訴的款款深情就有一段距離;不過,以回歸布拉姆斯原意的角度,這個演奏版本我個人認為是現代演奏中難得正確的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對於布拉姆斯的情感起伏掌握地十分恰當。因此以現代演奏版本的比較中,我認為這個版本非值得欣賞。多謝李邁克這張 DVD 了!
蘇友瑞
(EN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