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日 星期日

【2010年高雄音響展CD】打擊樂器對音樂欣賞與音響科學的全新挑戰


2010年高雄音響展紀念CD第3軌:巴哈 - 無伴奏組曲BWV1001急板
尚˙榮法/馬林巴 – SKARBO - DSK1072 – 3'42

  榮法使用 YAMAHA YM6000 馬林巴木琴演奏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與無伴奏小提琴之改編曲全集共四張,我個人心目中是最高難度的錄音藝術與音樂欣賞唱片;我自己都沒什麼信心可以聽到全貌,所以一向不太敢推薦....

  首先談錄音。這套唱片,尤其是音響展CD所選入的 BWV1001這張唱片,使用了『最徹底的動態無壓縮』;嚴格來說並不是最最高級的錄音藝術,但卻是無庸置疑的最高錄音科技。這意謂著,音響系統只要有任何一個環節有加料:例如中頻稍微有一點凸起,播放別的錄音可以保證增加了所謂『甜味』與『華麗』,播放這個錄音卻保證立刻擺爛。如何擺爛呢?喇叭將會發出令人膽顫心驚的『破裂音』,即使整體音量很小照樣破音;也就中頻微微凸起的音響系統,將會被這張唱片搞成變成中頻過量,音響系統就會嚴重失真了。若是提升兩端的來產生音響性特優的音響系統呢?首先會低頻嚴重過衝,木琴變得比大砲還痛若地壓制心臟;再來就是高頻過衝,木琴變成刺耳的摔碎玻璃。

  再者,只要超高頻與超低頻的暫態反應不足(這真的只有高價位音響才可能達到),木琴的音色就會完全走樣而變成『電子琴』,木琴的共鳴管就會傳來『電子管風琴』式的虛假聲音。總之,聽起來不像木琴、共鳴太強、聲音刺耳、破裂聲、中頻過衝、沒有音場.....就是音響系統被宰了。高價位音響被宰時千萬別錯怪音響,我的經驗是線材、墊材等調音工具出問題的可能性較大。
(多謝MY-HIEND的老千網友提醒:音響空間處理不當,這張唱片會非常非常難聽.....)

  再來談音樂。榮法己經是任何打擊樂專家都公認的世界最頂級高手,我個人完全不懂打擊樂的演奏技術,所以只能慢慢欣賞其中妙處。不過,林主惟先生曾經提醒我一個非常重要的進階音樂欣賞原則:『欣賞巴哈原作的好壞,我們是以提琴的角度來欣賞,那麼這張唱片的音樂就沒什麼了不起;但是這張唱片必需轉換成以打擊樂的角度來欣賞,才能感受到最具價值之處。』感謝主惟!這就是我另一個從線條欣賞轉向音色欣賞的重要契機......

  我曾寫過一些有關巴哈的『平行式欣賞』之文章,因為『以提琴的角度來欣賞』,所以可以用『旋律線條』來解釋『平行式欣賞』。但是在這張唱片,真的要改成『以打擊樂的角度來欣賞』;打擊樂的線條非常不明顯,所以要改成以『音色』為音符,看到打擊樂的聲響製造的『圖樣與色塊』。

  例如在這首選曲中,高、中、低音域的音色明顯不同,但是分界點不是旋律,而是演奏家自行決定那些音符要使用同一種音色表現。因此完全不必追隨快速上下起伏的快速音符,而只要感受:現在是那幾種顏色同時出現?我實在很難把這種音樂欣賞歷程說清楚講明白,音色欣賞不只是進階,連講寫樂評也更進階.....

  所以這張唱片對於音樂欣賞真是很大的挑戰:你完全沒聽過巴哈無伴奏曲集,反而更容易欣賞這張唱片;只要你習慣巴哈的原始演奏,聽這張唱片一定會彆扭不堪完全聽不懂,再加上音響很可能被宰了......所以這張唱片我列入最進階級的推薦,勇於挑戰自我的樂友比較適合。不想挑戰的樂友也不是比較差,像我自己一向都是怯於自我挑戰的......

  因此,若願意進行自我挑戰,請接下這張唱片的全面挑戰:

2010年高雄音響展紀念CD第15軌:J-L Campana - Nalu Kamusi(僅節錄後半)
尚˙榮法/打擊樂 – SKARBO - DSK1063 - MONODRAME – 5'39

  這張CD比前面那張巴哈更誇張地殺音響,更進階地音樂欣賞,這張的唱片評論我決定放棄.........

蘇友瑞
(EN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