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日 星期日

『錄音藝術之鑑識音響法』之十四:檢驗 wecare 的『絕對VTA』密技

2009年11月12日,跑去 rendzaw 店裡大玩特玩,確認了兩人雖然 HI-FI取向完全相同,但是 HI-END 的偏好卻相差十萬八千里。rendzaw 重視中頻最嚴格的絕對正確性,可以稍容忍極高頻與極低頻的不足;我則是重視極高頻與極低頻的正確延申,卻對中頻要求不嚴苛。這兩種對立觀點真的難以論斷是非,最多我只能說從分辨古典音樂的演奏技術與音色藝術之立場,我這種 HI-END 取向可能比較佔便宜....:)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第一次認識了 wecare 這個人,正如我前文充分論述的:走向極端的科學正確性,最後還是會與我這種走向極端的音樂正確性殊途同歸。事先己經說好要來見識所謂『萬分之一克』的『絕對VTA』密技,帶了一堆整死 LP系統的恐怖唱片,這下子就要看看 wecare 有多少真材實料了。
  首先使用下面圖片中最大張的那張LP,重點是放在拉威爾的鋼琴三重奏。使用它的目的是:拉威爾這首鋼琴三重奏同時出現極高頻與極低頻的旋律線,而且極大聲與極小聲的『動態對比』非常強烈,三個樂器無論大聲合奏還是小聲合奏當然皆得確保音象與定位不混亂。在這種要求下,音響調整不得偏重高頻或低頻,也不得偏重鋼琴或提琴;相位失真一增加,馬上造成三隻樂器大聲合奏時,演奏音域高過小提琴的大提琴聲部,從右邊定位跑到左邊,從而讓三個樂器混淆不清。
這些超高標準都是殺人放火級的,若不是這張 LP 的錄音相當正確,就算是幾千萬的音響系統也聽不出來,錄音水準遠比音響硬體更重要。再者,即使使用錄音夠正確的 LP,音響調整不及格照樣聽不出來。最後,wecare 的密技如果只是拆東牆補西牆的加料招式,在這張 LP 底下穩死無疑!.....:P
  於是我看到 wecare 先聽聽這張 LP 的播放效果,真奇怪?他從來沒有聽過錄音這麼正確的唱片,怎麼能聽出 rendzaw 的針壓與VTA之調整還不夠完美無缺啊?我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證據,證明了只要聽覺沒有被加料聲音所污染,就算從來沒聽過正確的聲音,也會在聽到時立即辨認出來。其實欣賞古典音樂也是一樣,習慣當紅的錯誤演奏家之後,恐怕會比從來不聽古典音樂的一般人,更難辨別真正的演奏高手與真正的演奏藝術。
  最後 wecare 調整了一下 VTA 與針壓,不錯,我聽起來聲音就變得『對焦清晰』許多;但是這只是『接近正確的VTA』,還不足以讓我佩服地五體投地。
  只看到 wecare撕下小小一張衛生紙,揉成直徑不到4mm的小紙團,放在唱頭蓋上,開始進行『絕對VTA』密技:
看到小紙團了嗎?看不到?拉近一點給你看:
這時,wecare 要我們感受小提琴與鋼琴的高音是不是『太衝』?沒錯,於是 wecare 用一根小棒子,把小紙團往後(從唱頭往唱臂方向)移了幾個mm。這時我們都發現,超高音少了,超低音卻變多了。幸好我的黃金雙耳沒有漏氣,馬上指出:超低音是正確的,只是超高頻變少,造成聽覺上誤以為超低頻變多。
最後出現終極大法,wecare 幾乎是用摸的,移動小紙團不到 0.xxx mm,最後找到了所謂『絕對VTA』的『最大共鳴點』。我嚇到了!真的是不到萬分之一克,怎麼會有這種與換上正確線材完全同等級的音響改善效果?超高頻完全正確,該刺耳就刺耳,該柔順就柔順;超低頻不但量感十足,而且讓我感受到:原來超高頻一但正確,超低頻的『音質』將會變得醇美無比!萬歲,我又學會一個超高難度的音響判準了:『超低頻的音質』。
  而且我一向感受到 LP 的動態對比一定輸 CD,經過『絕對VTA』密技調整後,LP 這個先天缺點小了非常非常多,與 CD 相比到底誰贏誰變得非常難以斷定。也因此突顯出,原來 rendzaw 的 VTA 調整根本還是不及格...:P
  這下子我不必再測試其他殺音響的 LP 了,這張測試結果就肯定了『絕對VTA』密技是正確無比的音響技術,只是要不要學、難不難學與麻不麻煩的問題而己。

  但是我還想玩一玩其他唱片,先來一張人聲與神聖空間之巴黎聖母院唱片:
這張唱片的第二軌先是管風琴即興演奏,然後出現童聲合唱,將會出現音場拔高好幾倍的神聖空間效果。等到 wecare 調整後,沒錯,童聲與管風琴伴奏都大幅改善;但是,受限於音響室空間不是最頂級(高度嚴重不足),神聖空間的效果幾乎沒有改善......所以音響室有些空間缺陷,後天的音響器材再怎麼改善還是會有瓶頸。所以scs這個科學變態,不只要拿掉10萬元的自虐要求,空間也要進步啦!....:D
(當然我這個要求是無限制的音響最高性能....)
  再來是這張保證讓超低針壓密跳針的變態法國版唱片,如果wecare你能讓它在超低針壓之下不跳針,我一定請客:
結果當然還是跳針,我挑出來的恐怖唱片豈好對付?不過我們都聽出這張唱片的特性:它的超高頻與超低頻延申都是終極 HI-FI,但是中頻相當偏薄;在 rendzaw 這對天下第一的台製 TAD號角喇叭的鑑聽之下,這張 LP的問題很明顯,只是我個人的 HI-END 要求不太在乎這個缺陷.....我明確知道這個缺陷,只是選擇妥協而不在乎;所以我說這不是 HI-FI 要求,而是 HI-END 要求。
  wecare 也確實承認了,他的超低針壓密技遇到5%的唱片會破功。這就是科學瘋子令人喜愛的地方,只要大家理性地客觀檢驗,對就是對、錯就是錯,那有一大堆虛無的道德說教還是學術論調?
  最後是這張 LP 世界裡『目前』天下第一的鋼琴唱片之一,Sodergren 的貝多芬三大鋼琴奏鳴曲:
wecare 動了幾下後,我真是徹底服了!當場讓我帶去的新天新地頂級 CD 的播放效果,完全被這張 LP 打好玩。當然這完全不能證明 CD 比不上 LP,因為 rendzaw 的 CD系統對我來說是不夠合格的...:P
  就是在這一張唱片,清清楚楚聽出:小紙團向前移,高音增加;小紙團向後移,高音減少;最後用摸出來的『絕對VTA』,不但超高頻與超低頻皆清晰無比,而且超低頻的『鋼琴之重量感』滾滾而來,就是一台大型的貝森朵夫鋼琴聳立在眼前。這時 wecare 自己都被嚇呆了:原來這世界上有錄音這麼可怕的鋼琴?相見恨晚!結果我的這張 LP 就被那兩個強盜扣留下來製造 LPCD 了。

  我想特別強調的是:這張唱片固然錄音絕佳,但是真正讓人覺得好聽的原因,恐怕至少有一半是因為演奏水準實在太高太強。
  演奏家的好壞與唱片的錄音水準之關係,就好像好錄音與好音響的關係。越厲害的演奏家,越好的錄音越能聽出演奏家的偉大,越能聽到更貼近音樂本質的美感。越沒路用的演奏家,越無法在正確錄音下立足,因為正確錄音會毫不客氣地證明他是沒路用的,所以整體唱片反而會非常難聽。
  這正是為何一般唱片要採用『加料』的錄音手段,因為唯有加料,才可以掩飾演奏家水準嚴重不足的缺失。所以我偏好購買錄音正確的唱片,正是確保任何膽敢如此錄音的音樂家,演奏技巧一定有起碼的高水準。 
  所以我認為他們喜歡這張LP,其實是因為『真正偉大的鋼琴家』是普遍客觀的聽感;只要聽覺夠客觀不被扭曲,任何人都可以輕易判斷演奏水準的好壞,從而發現這張 LP 的真材實料。這就是我再三強調的,客觀科學與主觀藝文何以能殊途同歸?因為這世界上的知識往往具有人類的普遍特性,因此越高水準的藝文,普遍性一定越佳,越可能與科學接軌。所以像 wecare 這種純粹玩音響、懶得聽音樂的人,反而更可能不受污染地認識真正的音樂高手。

  我嘗試想理解這個『絕對VTA』密技背後的科學解檡。向 wecare 請教之後,初步是同意『絕對的VTA』形同在尋找該唱片之母盤的刻片刀角度。但是我無法理解的是,『絕對VTA』密技是用『摸』出來的,唱片本身不平坦的誤差早就蓋掉了這麼細微的改變;事實上卻證明了即使唱片不夠平坦,『絕對VTA』密技照樣可以使用。因此究竟是什麼原理導致這個聽覺上正確無比的密技得以成功,我暫時是想不出解釋了。
  也因為這個密技,我確信無法邊唱邊調整VTA的唱臂大概永遠被我剔除了。Technics SL-1200 唱盤的優點在此完全浮現,因為要尋找絕對正確的VTA,VTA一定得可以邊唱邊調,這樣子才有可能抓到『接近正確的VTA』。使用無法邊唱邊調的唱臂,例如我那隻聲音比SL-1200內建唱臂不知道好幾百倍的改裝臂管線之 SUMIKO MMT,因為難以抓到『接近正確的VTA』,所以無論本質多麼好,對唱片錄音藝術的分辨能力永遠比不上 SL-1200。
  邊唱邊調VTA從而抓到『接近正確的VTA』之後,再來就是揉個小紙團放在唱頭蓋上。前後移動兩公分這麼長的距離聽聽聲音有沒有明顯地『高音變多或變少』的現象?如果沒有,就是還沒有抓到『接近正確的VTA』,請重新邊唱邊調VTA。如果有,再挑戰前後移動一公分聲音有無明顯變化,OK,終於抓到了『接近正確的VTA』。
  再來完全是經驗了,慢慢以 1.0mm、0.5mm 的精度去逼近『絕對的VTA』吧!這時你的音響系統之超高頻與超低頻夠不夠正確就很重要了。像 wecare 這種祖師爺級的高手可能連調整不當的音響系統都可以抓出『絕對的VTA』,但是我自己剛剛學,還是先從我最敏感的角度去學。雖然 wecare 曾經嚇唬說:逼進幾次沒中就完蛋了。可是在『訊號正確的超高頻』與『音質正確的超低頻』的音響系統中,就算我失誤幾十次,照樣可以清楚聽出現在是要把小紙團向前移還是向後移;wecare 抓三次就可以找到,那我就抓三十次也無妨啊!...:)
  當然了,wecare 有這麼準確的命中功力,是他辛苦起肖學到的;據說,他一天調整幾百次 VTA 練了好久,才好不容易擁有這高強技巧。所以這個密技真的有其難度,不想學才正常,想學的是變態;但是無論想學還是不想學,這個密技絕對是客觀的『改善』現象;而且其音響性能改善,形同從一萬元的正確線材進步成五萬元的正確線材。
  wecare 也從來不否認他不是『聽音樂的』,只想『玩音響』,並且想找到一個密技可以傲世天下。如果我們不要自命清高地聖俗二分,把聽音樂當成自抬身價的崇高形像;那麼 wecare 這種音響態度,其實就是一種客觀科學的態度。這種態度當然最容易被深受傳統東方文化影響下的知識份子貶為『玩物喪志』了,偏偏我的經驗都是:高談聽音樂的知識份子不但完全聽不出演奏水準的好壞,連音響都調整地非常差勁。相對的,偏偏是這些只玩音響的『普通人(沒音樂素養的?)』,反而才能認識到真正的音樂演奏水準。

  經過這樣的學習後,我認為我現在的 ORTOFON contrapunt a 唱頭不能使用超低針壓密技就算了,絕對正確的VTA比較重要。我現在的 LP 唱頭上也有一個小紙團了:先以唱片最大聲的樂段,決定最小針壓至少要多少;然後,抓個大概的VTA;再來,調整針壓大小試逼進『接近正確的VTA』(這都是SUNMIKO MMT不能邊唱邊調VTA害的!);再來,移動小紙團,確認『接近正確的VTA』是否夠正確;最後,摸小紙團啊!摸到爽為止.....
這當然是一種技藝的旨趣,就好像正規賽車手苦練如何高速過髮夾彎一樣;殺彎成功是一種快感,抓到『絕對正確的VTA』當然也是一種科學快感。至於要不要每張 LP 都如此辛苦調校?當然是個人爽就好!對我來說,只有錄音絕佳或者真正的演奏大師之 LP,才配讓我願意花時間去找出最正確的 VTA;其他唱片還是隨便聽聽就算了。
  值得深思的是,偏偏只有這種沈溺於技藝旨趣的音響玩家,反而能正確聽出非主流唱片裡真正的音樂水準與演奏高手;再一次為科學與人文的深度對話,做出一個完美的見證。
蘇友瑞
(EN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