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日 星期日

【音響與錄音藝術之反思】瑋秦校聲 Demo 1

註:這是投稿於 my-hiend 網站之唱片評論文章,基於『市場區隔』,比較強調音響科學中的錄音藝術;請大家連結到該網頁去欣賞全文與相關討論。

  自從被新天新地的林主惟先生教導而學會了錄音藝術的欣賞能力之後,對於錄音藝術的要求一直成為我音樂素養的提升方法與音響的科學調整手段。這樣的過程讓我學會了『容易達成錄音藝術的幾個判準』:第一是避免使用多麥克風混音,第二是避免製作唱片過程的加料(如動態延展、動態壓縮、添加殘響、修正頻率響應…),避免相位失真或暫態失真帶來音場與音質的不良影響。
  這種錄音方法聽起來簡單,執行時卻是最困難、成本最高的。因為這種錄音方法極端考驗『麥克風的位置』;即使在同一個音樂廳,不同的樂器編製、不同的曲風,往往『只有幾個效果最佳』的麥克風位置;位置正確了,就是藝術級的錄音;位置不夠好,『只是』很自然的錄音,還談不上藝術級的錄音。這個位置可不是隨便以找到,甚至可能在半空中。換句話說,錄音師必需在正式錄音前事先徹底地理解錄音場所之音響特性;意謂著別人只要租一天的錄音空間,他可能要多租很多天去理解空間特性。這對於商品化的唱片出版當然是嚴重的成本過高,導致大多數唱片廠商放棄這種錄音藝術。
  幸好,我們仍然能在超低價位的 EMI FRANCE 錄音中,找到這種精緻的錄音藝術。可惜的是,錄音既是藝術,也是一種科學;無論錄音師再怎麼偉大,新的錄音器材永遠比舊的錄音器材擁有更高傳真的性能。我們常發現新錄音比不上舊錄音,是因為我們總是拿新的『爛錄音』去跟舊的『好錄音』相比;如果我們懂得找到新的『好錄音』、甚至是藝術級的錄音,那麼舊是永遠不如新的,無論是頻寬、相位與暫態通通是輸一截。於是,我一直期待找到『新的』藝術級錄音,徹底享受如臨現場的聲音感動;這張瑋秦校聲 Demo 1 CD,正是走向這種正確的錄音藝術方向。
  按照唱片本身的說法,他己經完全滿足了避免多麥克風混音與避免後製加料的兩大要求,整張唱片聽起來的確是非常自然的錄音。一定會有人感覺這張唱片的訊躁比好像不如一般發燒片;問題是,就是因為不加料,才無法以後製方式減小背景躁音;因為只用兩隻麥克風而沒有使用多隻麥克風在樂器邊近距離拾音,才無法在錄音時避免錄進背景躁音。所以音場高度與音場的深度層次,真是歷歷分明如臨現場;在此可以說是完全毫無保留的推薦,個人最滿意的是第八軌『上帝的羔羊』,不但聽得到音場歷歷分明的深度層次、聽得到音場有高度,也可以清楚感受到不同樂器音色之融合效果;似乎演奏此曲時,樂友們的投入特別令人動容。
完整文章請參考:my-hiend 之連結:【音響與錄音藝術之反思】瑋秦校聲 Demo 1
蘇友瑞
(EN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