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日 星期日

至目前為止,堪為演錄演範的各種樂器唱片(二)2011的視野

現在是 2011年4月,我曾在 MY-HIEND網站以 2009年的視野推薦了一套『psycho推薦錄音特優唱片』。結果事實證明了,我所發現的音樂與音響都是『科學』而不是『天才』;因為是科學,所以只要唱片公司或音響廠商不擺爛、不同流合汙,真正尊重原始聲音不會亂加料;那麼別說業餘的MY-HINED網站小葉自己錄音會大贏市面上的發燒錄音,就算是我力推的小廠唱片,也必定是新永遠勝過舊,一代新唱片取代了舊唱片。
(其實對我來說:演奏家與作曲家有本質上的不同,演奏家必需依賴作曲家的樂譜與指示,而作曲家可以無限自由創新;所以演奏家往往與錄音一樣,也很容易發生『新永遠會勝過舊』的現象;只是,任何高蹈地談詮釋,就可能無法發現這個真相;而且音樂除科學層面外的確也有主觀詮釋的人文層面,那有可能新不如舊了;這都是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啦!)
  因此,更優良的唱片出現一大堆了,得要全面回收 2009的過時推薦。新的錄音特優唱片是什麼呢?我打算從三個角度來簡介:
一、管弦樂的錄音特優唱片:
引述自林主惟的網站:
廠牌:Zig Zag Territoires (ZZT) / 編號:ZZT080402(6CD)
這是6CD套裝,貝多芬交響曲與序曲全集。採用貝多芬當時的樂器與編制,比利時陣容。
雖然一套6張,但是無從選擇起,張張推薦。
對比錄音,同樣引述自林主惟的網站:
廠牌:PHI / 編號:LPH001 / 試聽一 / 試聽二 新廠牌PHI的第一張發行;赫爾維格與香榭里舍管弦樂團。
比較兩種不同的管弦樂錄音會發現,上一套 ZZT 提供了最歷歷分明的管弦樂聽感,連極低音的大提琴與低大提琴都要分辨地非常清楚,否則就是音響系統播放太正確的錄音反而會失真,簡稱『殺音響現象』。而後一張馬勒則是稍稍有一點點修飾的現代錄音,聽起來仍然水準超高;但是若與上一套相比,只有音響整套系統任何一環節都不加料的頂級系統,才會輕易發現上一套比下一張錄音更正確。也就是說,如果播放時覺得下一張比上一套好聽,ok,音響一定有問題。
二、小提琴的錄音特優唱片:
  當然是越新的 Tosi越是演錄第一,清楚證實我對錄音與演奏的科學角度;現在最新的就是這一張:
廠牌:SOLSTICE / 編號:SOCD262 托西 / 薩拉沙泰獨奏作品 第三集
  凡是沒有發現新的錄音贏過舊錄音,就是音響或空間有問題;我目前的新竹客廳音響室連這張水準都不到,才到了2009那張就被『殺音響』了 ── 難以分辨 2008 與 2009 誰好誰壞!
2008是這張:
2009是這張:
SOLSTICE的錄音水準是『絕對不會停滯』的;當我發現自己的音響系統分辨不出兩張唱片的好壞,只好求助新竹rendzaw的 TAD百萬大號角喇叭。結果發現『音色的正確性』相差甚大:簡單來說,2009的小提琴比 2008的小提琴更接近 Tosi的現場演奏,造成 rendzaw的大號角比我的 PEL KANTOR 更接近現場。2009 比 2008更能突顯使用不同弓法產生的音色與音質之變化,這是我在 Tosi 音樂會現場中所學到的,這就足以證明了誰高誰下;偏偏這己經超過我的音響系統之能耐了,二話不說,開始秘密花錢升級.......:)
  不過,有可能難以分辨究竟是 Tosi 越來越高強?還是錄音越來好?還是兩者俱進?在我聽起來是兩者俱進,但是難以用具體的聽感來證明這點。
三、鋼琴的錄音特優唱片:
  在這裡我基於頑皮,打算提出一個非常另類的『對比考驗』;首先是推薦這張最頂級的美女鋼琴家:
引述自林主惟的網站:
廠牌:INTEGRAL / 編號:INT221168 / 試聽一 / 試聽二
這張唱片錄下來的鋼琴動態非常強烈,而且音色非常正確;比較麻煩的是,不知道什麼科學原理,這張錄音就算是被錯誤音響播放了,還是會覺得『錯』得蠻好聽的;也就是說,它是極少數我所挑出的『錄音正確但是不會極端殺音響』之有趣唱片,因此可以與下面唱片進行一個另類對比。
  再來是這一張,請注意,如果你的音響系統居然會覺得這張 FAZIOLI鋼琴很好聽,很抱歉,你的音響一定有問題.....:P
廠牌:Skarbo / 編號:DSK1096 / 試聽一 / 試聽二
拉摩的時代並沒有鋼琴,但拉摩是當時鍵盤音樂-大鍵琴與管風琴-的佼佼者,他的大鍵琴作品標誌著巴洛可鍵盤音樂所達到的高度。
為什麼說這一張『應該』要難聽呢?因為鋼琴家費黑進行非常獨創地『再創造』:有別於使用大鍵琴演奏拉摩、使用鋼琴演奏拉摩、使用鋼琴模仿大鍵琴演奏的拉摩三者之外,費黑應該是想詢問:使用『最像鋼琴的鋼琴』FAZIOLI,如此極端與大鍵琴相差甚遠的樂器上,如何重新彰顯拉摩的現代意義?
  結果,他真的有本事讓這台 FAZIOLI發出有史以來最難聽的 FAZIOLI琴音,聽起來明明是又小又破的直立式鋼琴之音質等級!?然而在錄音正確與音響正確之下,明明是劣等小鋼琴的音質,卻忠實呈現出 FAZIOLI琴超級巨大的『形體感』。也就是說,音質是又小又破的鋼琴,形體感(或說共鳴)卻是三公尺以上的巨大鋼琴;這是在開什麼玩笑?
  我個人的猜測是:費黑大概是在嘲笑技巧不足或對音色沒感受力的次等鋼琴家:你們看,我使用 FAZIOLI琴都可以成功駕馭如此,你們還不慚愧嗎?所以我不贊成使用這張唱片去理解拉摩,我認為這張唱片是明確的『現代古典音樂』、而且是實驗性最強的古典音樂。有什麼藝術價值在此先不討論,但是開啟我們對鋼琴家表現能力的想像空間,真的要鄭重推薦。
  但是......要讓你的音響可以正確表現出這張唱片變態的:『音質是又小又破的鋼琴,形體感(或說共鳴)卻是三公尺以上的巨大鋼琴』談何容易?覺得這張唱片很好聽,多半是音響系統加料啦!結果這張唱片展示了一個驚人的有趣現象:音響越加料,這張唱片越好聽。OK,比較上一張與這一張,如果覺得差不多好聽,那就是音響加料造成『鋼琴音色不正確』了!正因為失去了音色的分辨力,所以前一張不會變難聽,而這一張變得更好聽,兩者的聽感差距將會變小。

※    ※    ※
再過幾年,這些資訊可能又要變成過時的了....:P 更慘的是,先前推薦的『分辨錄音藝術的音響硬體建構之最低標準』也完全過時了;新推薦會再補上,但是以科學為基礎的音樂與音響視野,永遠是不會停滯的....:)
蘇友瑞
(EN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