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查詢「丹地」依關聯性排序顯示文章。依日期排序 顯示所有文章
針對查詢「丹地」依關聯性排序顯示文章。依日期排序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12月5日 星期二

歷史錄音中的法國管弦樂全景 之一:TIMPANI 1932 對上 CASCAVELLE 1934

《前言》

  歷史錄音,顧名思義就是老錄音,它們當然錄音一定極差,但是仍然可以產生『音響樂趣』。理由有幾個,最重要的一個就是:正確的音響,可以把歷史錄音中真實的訊息量重現出來;換句話說,歷史錄音是另一種證明音響系統擁有高訊息量的好方法。

  再者,歷史錄音之所以值得出版值得買,當然是背後的音樂水準極高才值得如此做了。不過,談到音樂水準一定會有主觀問題就是了。

  最後是一個很現實也很精彩的情況:歐洲的著作權保護似乎是50年,也就是說,很多超級發燒的 EMI FRANCE 快要變成無版權的『歷史錄音』了。轉錄這種事是絕對的錄音科學,只要是採用正確轉錄的唱片公司,其轉錄很可能在音響效果會優於貴死人的第一版CD;加上這些老大師的永恒價值,這使歷史錄音的出版將成為古典音樂愛好者另一個關心的焦點。於是,我將開始進行相關的分享。





  以下心得是從受林主惟影響下的陳奕廷先生之大作:法國管弦樂的全景─拉穆盧音樂會管弦樂團1929-1933年之間的錄音 演生而來的。

  那個法國音樂時代被稱為『美好時代』,這些 193x 歷史錄音真的『有毒』!認真聽了之後,對該時代的音樂徹底投降,對該時代的樂團之合奏功力更是驚為天人,果然是一去不復返的『美好時代』。

  透過這些驚人的歷史錄音,讓我迷上了丹第的《法國山歌交響曲》;魔戒的夏爾主題曲『大概』來自這音樂的第一樂章,而『風之谷』片頭音樂『可能』來自它的第二樂章(這當然是開玩笑)。總而言之,好聽地令人抓狂,作曲技巧更是高明無比:單憑第三樂章一開始的音色炫麗,就可以讓音樂中的『音響效果』直接超越了硬體的限制。(丹第的音樂非常偉大,值得另文介紹,請待後文。)

  剛好 CASCAVELLE 的瑪格麗特‧隆演奏錄音與上述參考文獻所評論的拉穆魯管弦樂團錄音有共同的丹第《法國山歌交響曲》,深信『詳細比較』乃客觀知識成長之源的我,當然就來個PK大賽:

同樣的美好時代樂曲,
TIMPANI 1932 的歷史錄音對上 CASCAVELLE 1934的歷史錄音,轉錄師都是偉大的 Morin先生。
兩個夢幻名團 拉穆魯 對上 柯隆內;
兩個絕世的指揮家 Wolff 對上 Paray;
同樣的傳奇女鋼琴家妲黑(Darre) 對上瑪格麗特隆,前者是傳奇的聖桑鋼琴協奏曲演奏版本之祭酒。
最後的結果會是什麼呢?

  首先最明顯的差別就是:imp 在概談歷史錄音轉錄 所說:
『以我所收藏、Morin先生在各時期相同演奏版本的不同轉錄來比較,音質逐次更顯傑出。對Morin先生來說,母帶本就是他所掌握的,類比重播也必定是他原本就使用的播放方式,故而音質的逐步進化,應該來自類比數位轉換技巧的進步。』
真的!CASCAVELLE 1934 的音質與細節,比 TIMPANI 1932 實在好太多了!Testment 那張克路易坦與契科里尼的同曲目之錄音效果都比不上它。果然,用 CD 聽歷史錄音是幸福的。
(其實,Testment 雖然很多人都認為它很發燒,我使用三萬五仟元音響也的確覺得它很真實;可是使用十萬元級的音響就覺得不對了....它是加料錄音,只是加料地很有水準;但是加料終究是加料,在我的四十萬元系統是遠遠比不過非加料錄音、連 EMI FRANCE 的低價歷史錄音系列都比不過。)

  那以音樂來說,那個版本好呢?這下子我真的輸了,答案是:『一樣好』......我是非常不願意下這種兩邊摸頭的答案,可是真的分不出勝負來。兩個版本不只詮釋相差十萬八千里,『樂團的合奏音質』也完全不一樣。

  林主惟說有法國高手與他共同認同:Timpani這套拉穆魯,具備有史以來最偉大、最好聽的樂團合奏音質。在這首丹第的音樂中,弦樂合奏的音質,的確聽出拉穆魯樂團好了一些。但是柯隆內樂團豈是弱者?他們的個性是讓每隻樂器的表情都比拉穆魯樂團更突出、更鮮明,卻同時可達成合奏美感。實在分不出誰好誰差,通通被徹底感動了。

  而妲黑與瑪格麗特隆的詮釋相差極大:第一樂章妲黑是鋼琴平等而鮮明地加進弦樂群,瑪格麗特隆卻是由極弱而漸強地突出於弦樂群。第二樂章妲黑是深情款款的自 然美景,瑪格麗特隆卻是漫遊的牧歌,速度差有夠多!第三樂章中,兩個人都是鋼琴之神,完全不同的詮釋卻是一樣地音色炫爛:

使用我的三萬五千元音響聽這段音樂而感受到『音響快感』,遠勝於用千萬音響聽到那些知名而程度極差的媚俗鋼琴家!
使用我的四十萬元音響聽這段,覺得是遠比發燒片更好、更真實的『發燒錄音』。
使用 MY-HIEND 網站認識的 throne 網友之數百萬級正確音響聆聽這段....天啊!.....瑪格麗特隆在一片雜音聲中復活了.......

  不只是丹第,這些美好時代的音樂中:夏布里耶的《西班牙》、拉羅的音樂(不會翻譯)、胡塞爾的《第三號交響曲》........一堆管弦樂中的特級瑰寶通通跑到法國古典音樂界去了;從而造成真正夠水準的管弦樂團,硬是都出現在法國。

  這裡並無法給個明確證據可以論述德國樂團與法國樂團的根本差異並定出好壞,要等我再想久一點才能寫出來。不過對於熱愛管弦樂藝術的古典音樂迷來說,可以先接觸各個真正夠水準的德國樂團與法國樂團:不是柏林愛樂與維也納、更不是加拿大蒙特利爾;而是德勒斯登、巴伐利亞這種真正的德國團與上述真正的法國團;然後透過這種接觸而更認識到管弦樂藝術真正的旨趣。
蘇友瑞
(END)

2017年12月3日 星期日

錄音(轉錄)錯誤對古典音樂欣賞能力的巨大損害:重新認識安賽美

自從理解錄音、音響與音色藝術是怎麼回事後,我一直在批判安賽美;原因是 DECCA的錄音美學嚴重違反我對現代音響科學的認識,導致我根本聽不出那些加料虛假的錄音有什麼發燒?ED1 的 LP 在正確的 LP系統鑑聽下更是完全不能聽。本來錄音錯誤的唱片一大堆不必特別針對安賽美,問題是 DECCA的錄音神話又特別誇大,什麼 WXXXXXX的還是 KXXXXXX的是偉大的錄音師.....這下子 DECCA的錄音特別成為指正的倒楣目標;再加上安賽美在DECCA被神話的錄音往是我熱愛的法國曲目,在那種嚴重錯誤的錄音取向下,完全聽不出任何法國古典音樂真正的美感與價值。至此我註定要狂批安賽美的 DECCA錄音,不只為了要提倡正確的錄音,也為了要提倡正確的法國音樂。
  為了避免曲解這位備受尊崇的指揮大師,我當然努力研究他的指揮藝術水準;為了避免錯誤錄音的污染,只好採用最艱難的『讀譜聽音樂』方法。結果讓我非常失望,連員林黃醫師hcf大哥都覺得他的演奏哩哩啦啦,說明了我們根本聽不到他有什麼管弦樂的控制力與合奏美感。至此安賽美被我狂貶為像曼紐因一樣:偉大的教育家,很糟糕的音樂演奏家;而當時的瑞士羅德曼樂團更是被我貶為三流樂團。後來聽到 ERATO 與 CASCAVELLE 在 198X以後的瑞士羅德曼樂團錄音,表現的高超水準令人嘆服;在 AEON 的最現代錄音更是如臨現場的精彩音樂體驗,這下子更讓我懷疑 196X那麼爛的瑞士羅德曼樂團是不是被很差勁的安賽美帶壞了......
  後來 CASCAVELLE 這家『轉錄最正確』的偉大唱片公司狂推安賽美全集,為了怕誤觸地雷,只敢買一張馬格納與丹第的唱片回家試聽。結果很倒楣地,當時熱愛丹第(d'Indy)的《法國山歌》交響曲,這張唱片只聽 1955錄音的該曲目。這下子原始錄音不佳,然後在原先對安賽美的成見下失去進一步研究的興致,下判斷大概是 CASCAVELLE 太『愛國』了!瑞士人當然支持偉大的瑞士音樂教育家。

最後由於新天新地林主惟老闆在網路文章的提醒,我才心不甘情不願地試聽 1968錄音的馬格納(Magnard)第三交響曲,一聽之下......嗚嗚,第一流的偉大指揮家安賽美,我真是對不起你......
  聽完這首偉大的音樂之第四樂章後,如此複雜的音色、豐富的表情交織出美妙的交響效果,這那是我所認識的沒路用安賽美加羅德曼樂團?這根本代表了日後 ERATO、AEON唱片裡那個精彩絕倫的羅德曼樂團嘛!天啊!原來以我對樂團與指揮的判斷能力,照樣逃不掉 DECCA這種錯誤錄音的欺暪?這不應該叫做錯誤錄音了,根本應該正名為『殺音樂的錄音』!
  DECCA裡的安賽美,聲部一點都沒有合在一點,弦樂本身的合奏音色也亂一團、只剩下如電子音樂般的『乾淨的小提琴合奏』。那我聽MIDI就好了幹麻聽CD?聽到這張 CASCAVELLE,嗚~~~~~DECCA誤我!就算是 ED1的 LP也照樣害死我。
  不過我還是可以分辨出,安賽美時代的羅德曼樂團真的生澀了一點,沒有日後那麼強,這也許仍然是錄音水準相差太多造成誤判。但是安賽美在我心中從三流指揮家提升到第一流指揮家。市面上對安賽美的莫名奇妙頌贊,無非是什麼『精準的節奏』還是『芭蕾之神』;這種音樂水準使用 mp3 就以聽出來了,而且,要比精確節奏,誰比得上電腦MIDI?
  反之過這張正確轉錄的CD,我聽到他可以精準地控制樂團的音色合奏能力:前一段與木管合奏時,弦樂的音色是一種;後一段與銅管合奏時,弦樂音色又變成另一種;這種音色的精確控制力才是真正偉大的指揮家之卓越技巧,所謂『精確的安賽美』指的是這個,而不是那個用 MP3與電腦都可以聽到的『精準節奏』。至於使用完全錯誤的 DECCA錄音卻可以聽出安賽美有什麼音色能力的,基本上應該都是被文宣引導而不是由聽覺找出:當這麼多文宣瘋狂地洗腦形容安賽美有多麼偉大,能有幾個真誠的心靈站出來誠實回答『聽不出來』?

※    ※    ※
請看,以我分辨演奏與錄音的瘋狂挑剔能力,都會被錯誤錄音騙了五年而完全聽不出一位大師級的指揮家有什麼了不起;一般不像我這麼瘋狂的愛樂友,那有可能透過這種問題錄音而得到真正的古典音樂欣賞與素養?再一次確認了:錄音本身承載著藝術!只要是不扭曲的錄音,就算是193X老錄音、就算是MONO,通通可以得到正確的古典音樂素養。但是如果遇到錯誤錄音......
  長期讀者應該都很清楚,所謂的錯誤錄音不是錄音性能不好或 MONO老錄音,而是『加料』:不尊重現場聲音的真實自然,而妄想加上任何修改來滿足消費者短期快感的胃口。一定有很多讀者誤以為可以憑自己高超的音樂修養來避免這個『錄音承載藝術』的危機,原本我自己的確可以避免錯誤錄音對小提琴與鋼琴演奏技術的扭曲;但是透過這次的『安賽美現象』,投降了,至少在管弦樂領域,錯誤錄音直接絕對性地損害音樂的欣賞能力,至今沒有看到能超越這個天限的高手;我的意思是,還有一堆我自愧比不上的音樂高手,遇到種殺音樂的錄音照樣逃不掉,只是我比較厚臉皮大聲地認栽了....:P
  錄音(轉錄)錯誤對古典音樂欣賞能力的巨大損害是可怕的,甚至於,會不會無法真正欣賞法國古典音樂的偉大,正是來自習慣了錯誤錄音與錯誤音響?錯誤錄音如此踐踏一位真正偉大的指揮家,該不會目的是防止暴露了另一位同樣被文宣炒熱的指揮家根本是無能之輩吧?古典音樂同好們要面對這種不尊重音樂本身的世界,實在太辛苦了......
蘇友瑞
(END)

2017年12月4日 星期一

全新的音樂視野:區辨『電腦性能』與『音響性能』之聽感差異

前言:
  早就感覺 CASCAVELLE的瑪格麗特隆專輯是非常頂級的歷史錄音轉錄成果,聽起來除了嘶聲外根本是全面狂電流行古典音樂大廠的任何現代錄音。然而人總是貪心的,因著這套全集愛上了丹第(d'Indy)的法國山歌交響曲(其實是鋼琴協奏曲),總想要聽聽有沒有 EMI FRANCE的更佳錄音?甚或2000年級的正確錄音?當時在新天新地詢問林主惟與馬先生(不好意思忘了你的姓名....:P)時,他們一邊以新天新地最頂級的音響系統播放這張1934的歷史錄音,一邊說有這種錄音幹麻還要現代錄音?當時我覺得莫名奇妙,甚至覺得他們過度崇尚音樂水準而輕忽音響水準。現在,似乎得到一個可靠的答案了。
  這個答案就是『電腦性能』與『音響性能』的不同聽感,透過不斷地提升音響水準,進而追求絕對正確的CAT數位播放,升級成絕對正確的音響線材REAL-CABLE(日後專文介紹),也升級了ESS9018這種目前電腦性能最高的DAC。然後,有一天又重新播放這張1934的歷史錄音,當場嚇了一跳!!沒錯,除了嘶聲外,己經與先前的 EMI FRANCE聽感相差無幾了!當然這不是單純的音樂效果或音響效果,而是隨著對音樂細節的重視度不同而慢慢培養出來的欣賞角度。因此這不是純粹科學,比較接近心理學,比較接近是音樂美學的方法論,但是仍然以科學事實做為思辨的基礎。
※   ※   ※
一直以來在新天新地或 rendzaw店裡俱超過二十坪以上的音響空間,總會有些聽感完全無法預期地出現例外。以 rendzaw的音響空間而論:明明在我家或中壢,五十萬音響或一萬八千元音響或同價位耳機系統,通通發現 micromega DUO DAC只憑 TDA1541A 這種老晶片就可以得到超級現代的音響聽感。結果到了 rendzaw店裡一測試,奇了!在我的系統不夠明顯的缺陷,在 rendzaw店裡被放到無限大、大到我只要一聽就覺得受不了!
  什麼缺陷呢?就是 TDA1541A真的是老晶片,頻寬就是永遠不夠寬,動態與暫態就是永遠不夠大。即使 micromega DUO DAC的音色再正確也完全沒有救,隨便一台五仟元級的中國製 LEMING PCM1794A DAC就是直接打爆它。
  可怕的是,如果不是那麼大的空間,根本很難發現這種缺陷。這下子我真的知道極緻音響最重要的是空間了.....不過,如果有預算天限,還是乖乖使用小空間吧!大空間所需要音響系統,光憑喇叭沒有個五十萬元以上根本不可能奢談正確性;我大概一輩子也不敢使用大空間....:P
  因此我買了一堆 USB轉SPDIF 進行測試,從最老舊的 PCM2702、PCM2704、PCM2902到稍現代一點的 TE7022L 到最現代的 XMOS或 XILINX。結果非常明確:無論價位如何或後天音響提升改裝多麼強,老晶片的頻寬與動態之天限是絕對無法避免的,只是在小空間或便宜音響很容易被忽略。這個直接反映『電腦性能』的重要聽感,是廠商 rendzaw先學會的;我原先不懂,後來慢慢也學會了。無論是什麼晶片,只要是高性能的新晶片,其『電腦性能』的聽感永遠會贏過性能差一點的老晶片。可惜的是,這真的是難以說清楚講明白;只是直接等同於科技的進步與測量數據的提升,所以我稱之為『電腦性能』。相對的,與電腦性能無關的其他聲音聽感,我稱之為『音響性能』。
  兩個名詞的詳細定義完全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區辨出兩者的聽感是不同的?是獨立存在的?
※   ※   ※
簡而言之,高性能現代晶片是『有骨無肉』,性能決定骨架,聽得出超高頻與超低頻都多出一截。但是『安裝了高性能現代晶片』的機器卻有可能音響設計不佳導致『音響性能』不足,導致超高頻與超低頻的細節都矇掉了,更導致越大聲時聲音越混亂而崩潰;這時我們便可以學會,把『電腦性能』與『音響性能』絕對二分並獨立思考。高性能現代晶片就是『電腦性能』絕對正確絕對進步的產品,但是安裝它之後卻可能設計不良而導致『音響性能』變差或不足。能分辨前述『有骨無肉』的聽感,就可以正確分辨『電腦性能』與『音響性能』的絕對二分與獨立判斷了。
  當然了,越是大型的音響空間,越是正確的音響系統,就越能一清二楚地區辨『電腦性能』與『音響性能』;我所強調的『正確錄音』,應該也是偏向電腦性能的層次;因我無論怎麼聽,越現代的好錄音,頻寬與動態就是百分之百贏過舊一點的好錄音。
  這些的聽感二分能力,透過與廠商 rendzaw共同研究如何改裝樂之邦 MONITOR系列 USB DDC而反覆得到映證。我們測試樂之邦的 MONITOR 01 USD 與 03 US(光纖改同軸)。rendzaw改裝的 01 USD大幅度提升『音響性能』,變得非常好聽;但是 01 USD與 03 US的『電腦性能』差異是絕對地天限,隨便一聽就聽出來了。
  懂得區辨『電腦性能』與『音響性能』之後,對 MONITOR 01 USD的改裝與成效就變得非常容易客觀判斷。樂之邦真正厲害的是電腦技術,所以 rendzaw再怎麼厲害,永遠無法讓 01 USD增加更多頻寬與動態。但是在正確的音響性能改裝之下,改裝的 01 USD可以發出『不足的頻寬下、最正確且沒有被污染的頻寬』,因此聽到了多好幾倍的細節。改裝的 01 USD也可以發出『不足的動態下、最正確且沒有被污染的動態』,因此聽到了清楚非常多的『動態對比』。
  因此,使用殺人放火的布蘭詩歌CD進行測試:從最小聲到最大聲,是否能夠保持絕對不會混亂或崩潰?這時需要的是『像樣的電腦性能』與『完整的音響性能』,結果改裝的 01 USD當然遠遠贏過只改同軸的 03 US。但是,布蘭詩歌有非常多種樂器,連超低頻都混用了低音大提琴或定音鼓或大鼓,能不能正確無誤表現出來?這時要求的是低中高不同頻率下,最正確的樂器音色之辨別力。於是我發現了『電腦性能』最重要的聽感指標:『樂器音色的正確性』。最標準的測試就是小提琴音色的比較,同一位葛魯米歐,是INA還是PHILIPS比較像真正的小提琴?這時就會發現,無論 rendzaw改裝後的 01 USD之音響性能再強,遇到 03 US比較先進的晶片,電腦性能一定輸,所以『樂器音色的正確性』就是會輸一截。
  後來我又買下樂之邦新推出 03 USD,這時 rendzaw己經把 03 US改裝地非常高級了;信心滿滿地一比較,糟糕,又來了!比音響性能,改裝過的 03 US當然把未改裝的 03 USD直接踢到外太空去,但是一比電腦性能,輸就是輸,再怎麼後天改裝都沒救。
※   ※   ※
一般發燒友是難以正確分辨電腦性能與音響性能的,因為只有不加料音響走向再加上非常大的音響空間,才容易發現這個重要現象。音響性能可以說是音響發展史數十年來的產物,人人都會,也難以有什麼大躍進可言。但是電腦性能就是殘酷的科學事實,先進就是先進,沒有什麼老器材老觀念;然而也只有先進的電腦性能,才有可能越接近現場,越接近聲音最真實的面貌。與電腦性能無關的音響性能,只能錦上添花讓音響變得好聽順耳而己,絕對無法雪中送炭,除非己經被加料的錯誤聲音所毒化了。
  我可真的理解為什麼 rendzaw什麼電路原理都不懂、討論時也不善長說出個所以然,卻可以改裝出嚇死人的極緻音響器材了;就是因為鑑聽級的大號角喇叭再加上夠大的音響空間,再加上無意中針對的聽感改善就是電腦性能,訓練出來耳力當然無以倫匹,我要怎麼挑毛病就是很難挑。當然這樣子的缺陷,就是只能改裝而無法原創;其實,以電腦性能所需要的科學研究能力,大概沒有半個音響廠商可以自行原創。市場上的高價 USB DAC往往使用科技廠商早提供好的完整 XMOS方案,正是無法原創 USB DDC的困境。這一點我找到樂之邦還真的是運氣好,不過,理論都不重要,重要的還是聲音本身說服了我。
  因此我大概永遠只會追尋最高性能的晶片了,因為這是電腦性能,後天永遠無法超越;至於音響性能表現不佳,反正找人幫忙改裝就好...:P 所以我根據現今最高性能的 ESS9018 DAC晶片,花了五、六萬元請 rendzaw改裝出一台 DAC出來,OK!電腦性能達到極緻。
  於是,CAT的電腦性能己經極緻,DAC極緻了,擴大機與 PE-LEON KANTOR喇叭極緻了,線材是 REAL-CABLE也極緻了。全套音響系統通通滿足最高的電腦性能之下,播放1934的歷史錄音,啊!真的不需要現代錄音了,己經得到至上無上的hi-fi音響快感,好像真的瑪格麗特隆就在眼前演奏一般。誰能相信1934的歷史錄音可以比得上現代正確錄音呢?只要追求極緻的電腦性能便有可能。
  當然這裡會有一個心理學因素:正是極端追求電腦性能,所以變得極端追求『樂器音色的正確性』、『暫態無壓縮』、『相位儘可能正確』....相對的越來越不在乎背景躁音、聲音過於直接而產生的躁感、音響無法完全等同現場的舒適感.....;因此,在科學追求下的心理轉變過成,很可能最後造成了對1934歷史錄音的聽感認知變化。這部份沒有科學證明,但是有其可能性,所以要先記上一筆。
※   ※   ※
因此我確認了長久以來的音樂與音響追尋,正是偏向絕對客觀的『電腦性能』,所以聽音樂才能不被廣告污染,玩音響才能超值;因為科學本來就是走向超值,使用最小代價得到最高效能就是科學的存在意義。
  欣賞音樂所重視的『電腦性能』,就是把背景知識通通丟掉,也把它是否感人同樣丟掉;只需要問一個問題:聲音正不正確?彈鋼琴,彈和聲有沒有和聲應有的效果?拉小提琴,是安全無失誤的聲音還是極美有失誤的聲音?管弦樂演奏,是多聲部還是『刪』聲部?於是,得到了極緻的音樂欣賞。很快的,就會發現越現代的演奏家或指揮家,電腦性能一定遠勝老演奏家或老指揮家;絕大多數所謂的老大師,都是市場欺騙下的謊言。
  發燒音響所重視的『電腦性能』,就是頻寬、動態對比、暫態反應速度,以及最終極的『樂器音色的正確性』。然而基於音響重播不可能百分之百與現場演奏相同,完全真實的聲音一定比音響播放的錄音還要更舒適、更美聲;固然以有限的音響妄求無限的現場舒適感,一定走向加料的謊言;但是重視『電腦性能』的頂尖音響器材,其音響性能往往容易讓人覺得不夠舒服、會躁,這要怎麼辦?
  我的建議是:首先一定要堅持『音響性』,尤其得學會『音樂性』完全不重要!因為音響性一但被音樂性所污染,百分之百徹底毀滅『電腦性能』的分辨能力。這麼多發燒友還在留戀『有問題的老器材』(我可沒說老器材通通有問題),正表現出『音樂性』對『電腦性能』的絕對破壞力。老實說,玩LP也有相同的危險。能夠從玩LP卻沒有失去『電腦性能』的聽感能力,在MY-HIEND網站我能確定有此實力的燒友真的沒有太多個。我得再三重申,除非真的懂聲音,否則玩LP往往走向錯誤而不自知。
  再來是努力學會分辨『電腦性能』的聽感,這個我就敢大聲講話了:學會分辨正確錄音與殺音響現象,遲早就學會分辨『電腦性能』的聽感,我就是這樣子學起來的。同樣的,錄音水準也是絕對的電腦性能,越新的錄音水準一定越高絕無例外。SOLSTICE 依次出版的幾張 Tosi的小提琴錄音,越新的就是越真實越hi-fi絕無例外;rendzaw正是被 Tosi錄音迷到完全忘了LP,也是馬上發現越新的錄音越正確。
  因此,聽得出音響器材中的DAC晶片、或從CD轉盤進化成藍光轉盤、或USB轉SPDIF的晶片.....越現代的越HI-FI,這就是學會區辨『電腦性能』的不二法門。再者,聽得出 Tosi的多張小提琴錄音(或其他專門出版正確錄音的唱片公司作品),越現代的錄音效果越好,也是學會區辨『電腦性能』的好方法。
※   ※   ※
這是一個全新的音樂視野,有趣的是,它是從對音響科學專注追求所衍生出來的音樂素養;因此,再一次說明了音樂素養所需要的真正科學精神正是如此。
  必需承認的是,對於一時拿不出太多錢卻有心入門的發燒友,電腦性能的追求一定面對一個巨大挑戰:全套兩萬元以下的音響系統,只要電腦性能夠正確的,一定會有躁感、聽起來很累、無法輕鬆聽.....的種種缺陷。這裡我必需提出一個非常嚴肅的價值觀選擇。
  窮人當然難以享受物質上的好東西,但是經濟上弱勢的窮人,是不是應該在人文與心靈上也選擇放棄、自居弱勢?只買得起兩萬元的音響當然是入門且弱勢,然而只要選擇加料美聲,那就一輩子成為弱勢了。因為加料美聲是市場決定的,十萬就是贏一萬,百萬就是贏十萬,千萬就是贏百萬;你將一輩子永遠都是弱勢,遇比你昂貴的音響系統只能跪下來拜而己。
  相對的,窮人忍受一段時間聽起來很累、無法輕鬆聽的缺陷,專注在正確的電腦性能而不是加料的音響美聲;你的耳朵將會如兩歲小孩一樣不受污染,明確而快速地從全世界多到爆炸的音樂音響資訊找到真心所愛;到最後,你甚至可以『真正的』的拿十萬元音響傲視千萬級音響,因為你聽到的音樂內容『真的』比他們還要多很多、多到讓他們嘆服甚至嫉妒。
  我一向相信,人文與心靈不應該存在經濟的弱勢,否則只要拼命買贖罪卷就可以上天堂了!可惜的是,不只我們的宗教價值系統一直存在著贖罪卷的幽靈,連帶著人文與藝術也如此自居弱勢,最後連科學精神一併沈淪下去。就此而論,我是真心期待音樂或音響的入門者,千萬不要講究『舒適好聽』,那是自限於經濟弱勢的巨大陷阱。不要講究『舒適好聽』的音樂或音響應何去何從?『電腦性能』是一個很好的答案。
蘇友瑞
(END)
psycho 的中時BLOG之讀者回應區 http://www.my-hiend.com/vbb/showthread.php?5617

2017年12月3日 星期日

國寶級陶藝家孫超先生的音樂音響與文化之旅

2008年4月24日因著網友maxxis的介紹,得以結識年近八十的孫大哥。說來慚愧,我對陶藝不是很清楚,只能使用最原始的感官來感受一代宗師的藝術。然而,當天是去『玩音響』的,因為孫大哥夢想著一間可以好好欣賞音樂的音響室;原本是一趟音響之旅,卻因為結識孫大哥並交流中西藝術之融合,產生精彩的科學與人文之綜合感動。於是,寫下這篇遊記。
我對陶瓷藝術只有非常膚淺的體認:只知道它是文化上中國的重要藝術遺產,同時造成其藝術意境是非常東方文化的。然而,踏入孫大哥的音響室,原本會抓住音響迷眼光的 Avantgarde UNO 號角喇叭,完全被孫大哥的作品狠狠地比下去!簡直變成庸俗脂粉......孫大哥的成品就最直接的美感來說,就是一種被密封的璀燦光茫;而且因著不同視線而產生不同的光影遊移,展現活潑動人的精靈舞蹈 ── 這些光茫是活著的!隨著注視的熾熱,更激起華麗炫目的芭蕾舞曲。
  但是我卻覺得有點奇怪:這種理應充滿東方文化之美的藝術品,應該很逍遙、與自然合一,怎麼我感受到的卻是理性結構的均衡、人力與自然的融洽?於是孫大哥給我一個引子,他說,這作品在德國展出時,被評為『融合東西文化』的藝術。這下子我理解了,於是,立即回應給孫大哥『走向融合東西意境的音樂』,於是,展開一連串有趣的音樂與音響的文化之旅。
● 從科學的人文精神談起:
  我的舊文章《從形而下的改裝汽車界談『價值觀的平等』》提到一個東方社會的現象:概言之,崇尚『修行觀』的東方社會必定走向『聖俗二分』世界觀,從而產生『價值觀不平等』的反科學現象;因此,除非某種職業可以扯上宗教上或道德上的修行境界,否則我們總是不習慣給專業人材積極而真心的尊重。這種真心的尊重必需是『真心的』,詢問可不可以岐視科技人員,人人都會口頭標榜職業一律平等;但是問到應不應該給『專業人材』更多尊重或金錢來換取專業的報酬,馬上就會看到一堆負面論述了。
  這種『價值觀不平等』的現象直接反映在我們的思考方法的侷限;科學展現的人文精神是一種『追根究底』與『好辯不讓』的態度:不只滿足於WHAT與HOW,而會積極地詢問WHY,這是『追根究底』。知道WHY還不夠,還傾向把WHY的詳細內容寫出來,生怕失傳恨不得人人皆知,因而常常與人爭辯『那一個比較好?』的是非好壞問題,這是『好辯不讓』。當然這個『好辯不讓』並不是直接的辯論或吵架,而是指那種主動積極把自己所知所學公諸於世的人文精神。可惜的是,一但價值觀不平等而把科學精神視為形而下的末流,當然就會有意無意間鄙視『追根究底』與『好辯不讓』的態度了。連帶著,一切人文與藝術也隨之放棄『追根究底』與『好辯不讓』意謂的理性精神。
  孫大哥最讓我驚奇的,就是他的科學精神之實踐,無怪作品會被評為融合東西文化精神。
當天聽到孫大哥仔細介紹其創作的種種細節與其獨創『結晶釉』的經驗,我當下第一個問題就是:這些經驗有沒有傳承?想必孫大哥很喜歡我提到這種科學精神的問題,於是他拿出其著作,一一告知如何詳細把各種釉彩的配方撰寫清楚。我閱讀後真是嚇了一跳,所有配方都是精確到小數點下一位的。
  當然了,科學方法有其極限;再怎麼辛苦論述也絕不可能讓人一看即成為大師。但是這盡力交待清楚WHY的態度,正是深度的科學精神。我對自己的音樂評論也一向如此嚴苛要求,盡力讓任何對古典音樂有興趣的人都可以從中學到獲得我的古典音樂感受之方法;就此科學精神而論,我完全可以理解孫大哥這種著述背後的文化使命,也能閱讀到那些詳細配方的背後是多麼辛苦的熱忱分享。
● 東西文化的對比與融合:
  於是,孫大哥很感嘆地提到,他在歐美國家是受到什麼待遇。一次在德國參展後慶功宴,人人都不敢用餐,原來大家都在禮遇、等著藝術家取用後,才開始進餐。另一在法國參展,海關扣住參展作品不肯放行,原因是前來提貨的車輛『安全性不夠』,有可能損壞藝術品。後來好說歹說同意放行後,海關仍派人一路隨行,務必保證藝術品得到妥善的照顧。相對的,在東方社會......。
  我當然非常能理解這種不同社會風氣的處境,我前篇文章提到的改裝車廠老板,在法國PSA賽車部門可是備受禮遇的頂級專業科技人材,在台灣卻被看成沒什麼了不起的『黑手』工人......。
  走向多元化的現代社會不能只是口號,如何真正『價值觀的平等』而能習得西方社會走向理性科學的人文精神,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固然有這些東西文化的對比,卻也提供一道東西文化融合的省思。
  孫大哥的藝術品己經有融合東西文化的定評了,那我身為一個古典音樂瘋狂的愛好者如何回應當前的文化處境?
  孫大哥播放幾張他很喜歡的國樂唱片,我們一起聆聽完琵琶古曲《昭君怨》,隨及談到傳統國樂何以無法在現代社會立足的情況,這是一個很大的議題以後再說。我問孫大哥,這種國樂古曲的意境跟剛剛調整音響器材的薩拉沙泰音樂相差很多呢!孫大哥回說,他也喜歡像威爾第的《阿依達》這樣的西方古典音樂啊!於是我說:要不要來試試嘗試東西文化融合的古典音樂?
  我推薦的就是常常在我的音樂與音響文章出現的皮爾奈(Gabriel Pierne,1863-1937)之《西達利斯與小牧神》。新天新地唱片行引進 TIMPANI 公司出版皮爾奈的許多作品,讀者可以從這些唱片一窺我談論的音樂全貌。(參考文章:法國芭蕾音樂的遺珠─皮爾奈的《西達利斯與牧神》。)
『美好時代』(Belle Epoque)下的法國,常常經驗世界不同文化的激盪與交流;再加上畫藝術早從巴比松畫派以來便重視自然風景的描繪,因此從丹第(Vincent d'Indy,1851–1931)、馬格納(Alberic Magnard,1865–1914)到皮爾奈、德布西與拉威爾,都可以找到描繪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抒情音樂。但是他們終究不是東方人,不可能像我們一樣走向與大自然合一的逍遙境界。所以他們的大自然中仍然充滿著『人』,展現出受到『純粹大自然之美』影響下的『人文』之古典音樂。這樣的音樂,當然在某種層面上回應了東西文化融合的一種面貌。
  果然,孫大哥立即被這種音樂吸引;《西達利斯與小牧神》裡無論是第一曲開始走進大自然的感動,還是第七曲精靈舞蹈課的場景,都足以說明極度重視『人』的多數西方古典音樂與極度溶入『自然』的國樂古曲之間,還有一大片『人與自然』的融合領域有待開發。孫大哥這種沒有被流行資訊污染的單純古典音樂愛好者,當然可以直指音樂感受而欣賞到這種精緻的音樂;然而,國內絕大多數喜愛古典音樂的愛樂者卻徹底忽略遺忘了這一塊經典且精緻的領域,實在是太可惜了!
● 從音響美感看到人生的自強不息:
  很多人以為西方文化是重視物質的,這實在是天大的誤解。就上述的科學精神而論,直接反映在人生的哲學就是浮士德式的『自強不息』。既然『追根究底』且『好辯不讓』,當然無論年齡與體能如何,總是儘力去享受更多新鮮而有意義的體驗,這才是浮士德靈魂的生命意義。
  於是,八十歲的耳力固然遠遠不及我們這些四十歲的壯年人,孫大哥卻快快樂樂地與我們共享音響帶來的全新體驗。當天由maxxis介紹,新天新地唱片行的林主惟先生、精通多家音響的玩家 Masa網友與我,一起體驗這次豐富的音響之旅。
  孫大哥家的音響系統為:MICROMEGA DUO 轉盤==>DA解碼器==>Jadis DA-50==>Avantgarde UNO。Avantgarde UNO 號角喇叭的靈敏度非常可怕,無論我們改變了什麼音響配件,都可以呈現出明顯的改變(可惜價格遠過我的負擔能力)。因而我們從中重新學習很多音響科學的現象與知識,更驚人的是,孫大哥從頭到尾跟著我們學習這一切。
  我們的原始理念是,器材應該沒什麼問題,但是原始音響系統的『線材』有太過度的染色效果;雖然這種效果是討大多數玩音響之發燒友的喜歡,然而孫大哥先去過新天新地唱片行見識過『自然而不加料』的音響系統後念念不忘,於是我們採最小的變動只更換線材,看看能不能回復這套音響系統應有的中性無染之自然聲音。
  一開始還沒更動前,我們先試聽了一下;對於我這種徹底受不了『聲音加料』『不自然』的聲音之音響愛好者來說,實在難以入耳!於是先把 DA 解碼器換上 Esprit STRUCTURE1 電源線,結果有些正面改變。孫大哥指出,他感受的到聲音變了,但是不知道那裡有改變,也不知道這種改變是好是壞。我們向他解釋,改變的是動態,播放唱片第二軌到了獨奏小提琴撥弦樂段,馬上就發現撥弦音質好上很多!於是,孫大哥學會了音響判讀,也可以說被我們『勸敗』了(這是音響發燒友絕大多數是損友的明證....一笑!)。
接著把訊號線與喇叭線一一換成 Esprit STRUCTURE1 線材,大家一起感受聲音品質一步一步提升。最後,訊號線與喇叭線通通換成 Esprit STRUCTURE3 線材,終於讓孫大哥滿意了。有趣的是,兩隻喇叭本身的超低音是另外插電的主動式超低音,把原來的電源線換成Esprit之電源線,居然讓聲音好上非常非常多;喇叭附帶的超低音之電源線竟然如此誇張地影響整體聲音,我還真的第一次見識到。
  這時孫大哥仍然有疑問:音質是不錯,但是同一張唱片,為什麼在音響代理商那裡以聽到更多細節?這種問題的標準答案,當然是因為代理商的CD唱盤要一百多萬,整套系統近四百萬,一分錢當然一分貨。可是,就一個音響科學的立場,要問的是:在現有器材上,能不能保有音質之美卻仍然有更多細節刻劃?於是主惟推論CD轉盤到DA的數位線更換可能有奇效,我當然不相信,只是傳遞010101...數位訊號的線材,那會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奇效?於是主惟請maxxis幫忙回店裡搬了更好的線材與另一台DA,繼續來體驗音響系統的改變。
  與孫大哥分享科學精神並體驗東西文化融合的《西達利斯與小牧神》之後,主惟帶來了頂級的 KORA Hermes DA解碼器與 Esprit STRUCTURE4 頂級線材。首先換上 Esprit STRUCTURE1之數位線,我們全體都愣住了!── 怎麼可能?區區一條數位線帶來驚天動地的改變?簡直是音響器材直接升級的全新感受。雖然我到現在還是搞不懂為什麼區區一條數位線有這麼可怕的改變(我甚至猜想,如果CD的合體機改裝後把機內的數位路徑拉出來,再加一條Esprit數位線,說不定『多隻香爐反而少了很多鬼』!),但是,當天誇張的音響表現結果,重新學習到一堂功課了。
  當然了,換上頂級的 KORA Hermes DA解碼器,孫大哥才終於點點頭,終究聽到在代理商那裡聽到的細節了!所以這部份是器材本身的天限,只能歸究一分錢一分貨。
  有趣的另一件事是CD的轉盤。雖然早就知道它會強烈影響聲音的水準,但是不知道CD器材的聲音特質或音色走向居然是發生在轉盤,這就實在搞不懂了。當天以頂級 KORA Hermes DA解碼器加上 Esprit數位線做為基準,比較不同的轉盤。MICROMEGA 的轉盤當然大勝,一切音響要素通通表現最佳;換上一台伍千元級的 ABOSS DVD,結果得到比 MICROMEGA 的音質偏硬的高解晰度 聲音,真的很像DVD放出來的AV音效;再換上 MARANTZ 之頂級 DVD,出現了過度中頻突出的老 PHILIPS 聲,還輸給 ABOSS DVD 的聲音。
最後還是發現中性的線材才能得到最自然的音響效果,孫大哥決定換掉所有器材的電源線、全套 Esprit STRUCTURE4頂級訊號線與喇叭線,CD唱機則重新尋找音質可比 KORA Hermes DA 的合體機。
  以上複雜而且詳細的音響試聽過程,孫大哥全程參與並且不時與我們驗證聽感是否明確。對比諸多網路論壇往往充斥著『什麼都一樣』、『輕鬆就好』的虛無主義態度,實在讓我見識到浮士德靈魂在東方文化的彰顯。
  這裡並非主張一切都要像浮士德一樣累才叫做有意義,重點在於『理性的一致』。既然己經花時間接觸遠比流行音樂難以接觸的古典音樂,花精神購買遠比網路下載MP3還要昂貴的CD或LP,花財力購買數萬元的音響器材,當然在『理性』上有投資就得有收獲。都己經花費資源在如上行為,卻標榜隨隨便便輕鬆就好;這種『理性的不一致』正是價值觀不平等的社會帶出來的虛矯觀念,乍看很消遙,實則虛無主義當道。
  更糟糕的是這種虛矯的虛無主義竟成為主流價值觀,讓多少有志之士紛紛選擇藏諸名山而不願意真誠交流,只因為稍稍真誠分享就會被其他虛無主義者嘲笑詆毀。網路曾經是一個希望,但是己經明顯觀察到,越是年長者(四十歲以上)居多的網路,越如現實生活一樣充滿虛偽不信任的自命灑脫。其中居然不分理工人文皆有高級知識份子以華麗的文采散布虛無主義的毒素,對比孫大哥如此自強不息的浮士德靈魂,著實令人嘆息。
● 結語:
  這是另一場生命深深地悸動。能在形而下的科技工藝(包含音響與製陶),看見形而上的人文精神與生命價值,並且嘗試東西文化的深層交流對話。還有很多很多是一時說不清楚的.....
  我不奢求其他,但求人生如能活到這等年歲,永遠都能像浮士德靈魂一樣自強不息;無論如何活著,永遠享受著各種人生有趣的深刻意義。若是因為在網路的真誠分享而能認識孫大哥、maxxis、林主惟這等深刻的人生體驗,縱使遭遇過很多詭詐虛偽,我都願意永永遠遠繼續在網路上耕耘最真誠的一切。
蘇友瑞
(END)

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化談國樂與西方古典音樂的不同境遇

分享音樂聆賞以來,一直面對的問題就是:一個文化上的華夏子孫,為何談到比較嚴肅的音樂就只能談論西方的古典音樂,而很少談東方的國樂?
  我個人的想法是:自從秦始皇焚書後,樂經失傳;原本充滿愛情性愛的《詩經》還能留下『后妃之德』的附會,完全抽象化的音樂自是難以談什麼禮樂教化了。於是音樂從知識份子階層開始徹退:我們談論高級知識份子,會說他以文章著名、以書法著名、以繪畫著名,極少『只』因為音樂就著名的。就算是著名的嵇康《廣陵散》,老實說,若不是他先以文名成為竹林七賢,否則他的音樂水準會不會有人重視恐怕很可疑。
  時間到了清朝近代,幾首經典級的國樂連作者姓名都不知道;甚至因為不重視記譜的嚴謹度,連原譜是什麼都有一大堆不同版本,演奏起來更是天差地遠。琵琶獨奏版的《春江花月夜》可說是逍遙意境的第一名曲,但是流行的絲竹版卻是味道盡失,到底那一首才是真正的春江花月?《十面埋伏》更慘了,我有十多張《十面埋伏》的唱片版本,每個版本差異都是貝多芬與蓋西文的差別、古典樂與搖滾樂的差別......
※     ※     ※
於是面臨東西文化交流了,國樂家開始向西方古典音樂借鏡。但是立刻遭遇深層文化意識的嚴重衝突,因為西方古典音樂的深厚傳統是建構在『拯救的人生觀』:管弦樂的合奏與平衡的目的是產生『走入世間』的美感而不是出世的美感,幾乎不能產生任何逍遙意境;音樂的曲式(如奏鳴曲式或賦格曲式)更是西方文化特有的『人神之間的衝突對立』,更不適合國樂。於是國樂西化的結果,往往造成無法平衡兩種價值觀的徹突,連帶難以產生驚人的典範級作品。
  最後只剩下『吸收了國樂風格的西方古典音樂』留下來,例如黃河鋼琴協奏曲、梁祝小提琴協奏曲....這些音樂在本質上完全是西方古典音樂,就好像馬勒的《大地之歌》或拉威爾的《鵝媽媽組曲》第三曲,雖然有東方音樂的風格,但是本質上仍然是徹底的西方古典音樂。
  所以很少嚴肅聆樂的知識份子談國樂,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國樂尚沒有『成功地』從傳統『轉化』成現代,就好像新幾內亞的原住民得辛辛苦苦面對現代文明一樣。因此像我這種在網路上談論古典音樂十多年的寫手,大概只有陳韻琳約略知道我的國樂典藏有多麼驚人。問題是,沒法寫,寫不出來,不知道怎麼寫!因為它的本質就是極度個人化的逍遙內省意境,只有極端親密的朋友才能相互交流;這就好像廣陵散從不彈給外人聽一樣,所以我會在網路胡吹小提琴的弓法,卻不會唬爛琵琶的輪指跟古琴譜的天書琴譜(電腦也打不出來)。
  真的要談論國樂,還得等國樂能成功地從傳統轉化成現代才行。反之,如果談詩詞,這是傳統文學最成功的典範,那就很容易談到東方的文學了。
※     ※     ※
就算拒絕進步,堅持只欣賞傳統的國樂古典,照樣面臨嚴重的時代脫節問題。現在己是唱片決定音樂欣賞的時代,因此聆賞國樂必需依賴音響器材播放國樂唱片的效果,結果,照樣出現音響科學無法表現國樂古典的困境。
  一般而言,我們現在的音響觀與音樂觀己經徹底的西化:我們要求音樂要有殘響,音質與音色才夠豐富;所以發燒錄音往往講究在音質水準高超的教堂中捕捉音響美,或者使用後製加料的方法去模擬教堂中的殘響。因此用個簡單的說法,這種音響旨趣是『追求直接音與反射音的混合』而產生音樂本身的美感。
  傳統國樂古曲則完全相反。它追求的是一種『從有到無』的意境,也就是說,一個聲音發出了,千萬不要反射回來,就這樣無窮無盡地散發開來溶入大自然。換句話說,如果這種國樂古曲的演奏是在強調反射音的教堂空間,那慘了,很可能會意境全失。
  使用正確音響來鑑聽國樂唱片的結果,沒錯,號稱是在發燒教堂錄下的發燒國樂唱片,通通徹底失去了逍遙意境的旨趣。這樣的唱片演奏只能讓極少數精英感受成功,一般愛樂者縱使滿口逍遙樂天,遇到這種唱片卻是完全聽不懂,網路上到處可以找到這種實例。
※     ※     ※
國樂古曲裡『與大自然合一』的逍遙意境,我的確在『無位格的音樂體驗』中,發現從貝多芬第32號鋼琴奏鳴曲第二樂章,再到馬勒的第八交響曲《千人》第二樂章、《大地之歌》露一下臉之後,轉向法國古典音樂界的丹第(Vincent D'Indy, 1851 ~ 1931),最後在皮爾奈(Gabriel Pierne,1863- 1937)徹底發揚光大成為最偉大的藝術。文化素養與華夏同樣深厚的法國文化當然可以發展出類似的意境,但是這個路線被現今主宰西方古典音樂界之英美評論家故意忽視,華夏知識份子卻隨之起舞。反而日本的古典音樂界更重視這個音樂根源,上述法國曲目幾乎都可以在日本出版的古典音樂唱片中找到。
  若進行一個不負責任的推測,傳統國樂轉化成現代國樂的學習之處,應該在這些充分表現逍遙意境的西方古典音樂作曲技法中。尤其是皮爾奈,欣賞他的音樂不禁油然生起:『這就是國樂!』的藝術體驗。其中的音樂技巧都是可以具體談論的,而 Timpani 這個重視正確錄音的廠牌更是把這種『聲音發出後從有到無』物理狀態捕捉完美。所有的條件與資源都是存在的,只是看看有沒有先鋒可以走出第一步。
蘇友瑞
(END)
 註:何謂《管弦樂的合奏與平衡的目的是產生『走入世間』的美感而不是出世的美感》與《曲式(如奏鳴曲式或賦格曲式)更是西方文化特有的『人神之間的衝突對立』》,都是可以落落長寫幾萬字的觀念。但是在這篇遊戲之作當然無法長篇大論,先把這個問題丟出來,以後有空,我會仿『賦格曲──貝多芬心靈的永恒提問』再寫一篇『奏嗚曲 ── 從情感統一、情感矛盾到心靈對立』。

2017年12月5日 星期二

古典音樂欣賞歷程的『神秘體驗』 (更新版)

註:本文是更新版原始版本與豐富的回應討論在這裡。

  欣賞古典音樂以來,我學習到『心靈躍升』的美學方法;不只應用在其他藝術領域,也成為私人重要的心靈對話來源。因而讓我注重一種音樂的欣賞方式:參與進作者創作的生命歷程,看見他心靈生命的成長與起點終點,感受他一生的藝術歷程與意義,陪伴他詢問人生的終極關懷。這種欣賞方式不是非常必需的,純粹是個人喜好。然而,往往會出現一種近似心理學上謂的『高峰經驗』或宗教上的『契合感』,所以我私人把它稱之為『神秘體驗』。

  例如,如果詢問:『為什麼貝多芬會有前中後三期的不同風格?』,那麼我們己經透過參與他的一生創作意義的方式,詢問音樂欣賞的另一種方向。如此一來,看到作曲技巧同樣是後期風格的 OP.111鋼琴奏鳴曲與最後六首弦樂四重奏,它們卻表現出完全不同的曲風,很自然的我們就會詢問:『除了音樂技巧的差異外,是否有心靈取向的不同造成音樂藝術心靈的不同?』

  即使跳脫古典音樂,在爵士樂、搖滾樂也到處可以看到這種『神秘參與』。例如在過去的陳老師家庭音樂會中,吳醫師介紹 Art Pepper 的生平。明顯聽出 1950年代的 Art Pepper 充滿媚惑與煽情(至少也是追求炫技),1970年以後卻轉向而展現深沈與內斂的情感。同樣感受到一生奉獻給爵士樂的心靈對話。

  這樣的音樂欣賞歷程我稱為『掌握整體心靈』的音樂欣賞方式,雖說是完全個人主觀性的欣賞,但是對於作曲家完整的心靈掌握反而能產生另一種『客觀的音樂鑑賞能力』;例如我曾談過『第九交響曲是否未完成?』這個議題,便是透過『整體心靈』音樂欣賞取向從而產生另一種欣賞音樂之旨趣的方式。

※     ※     ※

  因此在我欣賞巴哈、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布拉姆斯、聖桑與拉威爾的經驗中,都發現他們出現在後期作品有『心靈躍升』的現象。這種現象帶給音樂欣賞者的直接感受,就是本文談到的『神秘體驗』。人類的心靈世界不見得需要具體教義儀式的宗教型式,但是每個人一定都有終極關懷的價值感與神秘感;這種終極關懷的感動是可以被音樂誘發的,於是我們發現被誘發的神秘體驗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

(底下我所謂的『位格』這名詞的真正定義請去問神學家,只是借用來描述音樂欣賞的感覺而己。)

  第一種是偏向追求『境界高妙』、『世事如夢』、『放下』與『自在』這種『無位格』的音樂體驗。例如貝多芬最後三首鋼琴奏嗚曲,這種音樂表現的是:不與任何對象進行對話,而呈現出一種逍遙自在的心情。例如 OP.109 的第一樂章,貝多芬的手法是利用少數音符打破旋律線的完整,讓我們期待一條完整旋律的心情吊在半空中;再加上他使用違反古典主義的和聲習慣,讓音色產生不夠和諧的輕感與虛感;從而產生逍遙境界高妙的感覺。

  再例如 OP.111的第二樂章,從第一到第三變奏層層把變奏主題切細、加快之後;先完全只用低音域把旋律極簡化,再使用非常細碎、溫和的三十二分之一高音域音符把旋律線徹底切碎;這樣的手法徹底打破我們心中原來期待的完整音樂圖像,結果我們的心情又被虛懸在半空中,從而得到超脫世俗的感覺。這樣的藝術手法不依賴對話,而且打破任何『指涉對象』;目的是讓我們產生『空靈』感受,所以我稱為『無位格的藝術體驗』。

  這種心靈歷程與傳統華夏文化是比較相契的,於是順理成章發展成與大自然合一的精神感受;於是在馬勒的第八交響曲《千人》第二樂章、《大地之歌》露一下臉之後,轉向法國古典音樂界的丹第(Vincent D'Indy, 1851 ~ 1931),最後在皮爾奈(Gabriel Pierne,1863- 1937)徹底發揚光大成為最高偉大的藝術。可惜這個路線是現今古典音樂界所嚴重忽視的。

※     ※     ※

  另一種是追求『上帝的愛』、『對上帝的馴服』這種『有位格』的音樂體驗。例如貝多芬的最後六首弦樂四重奏,這種音樂表現的是與一個『可互動的對象』進行對話的感動;而在這種對話中,貝多芬式的作品是與他心目中的上帝進行對話,他與那個對象互動後得到的感動是願意臣服於上帝(例如OP.135的第四樂章)、傾聽到上帝的愛與和平(OP.135的第三樂章)、面對上帝嚴肅審判的敬畏(OP.131的第七樂章),向上帝祈禱(OP.131的第一樂章)....等等。這些音樂的感覺讓我們覺得貝多芬與一個擁有『愛』、『和平』、『公義審判』、『可垂聽禱告』這些屬性的『對象』進行深度的對話,所以我稱之為『有位格的藝術體驗』。

  這個路線是古典音樂的大宗,從巴哈、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布拉姆斯,再轉到聖桑與拉威爾,把這個西方心靈世界最深刻的藝術發揮地淋漓盡致,產生無數令人感動的偉大音樂。

  我發覺,傳統華夏文化對於『有位格的藝術體驗』往往很難欣賞;我們太容易把任何藝術都解釋成『無位格的藝術體驗』。在我們身旁找到喜歡 OP.131 的人實在很少,而學會米蘭昆得拉那套把 OP.135 解釋成無位格的藝術體驗從而順勢喜歡上 OP.135 的人卻著實不少。據此而論,我們的藝術觀點還是會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當然了,如果嘗試追求徹底自由的藝術體驗,他就得學習如何擺脫影響藝術心靈的外在原因。

※     ※     ※

  上述只是一個方便欣賞音樂的方法論,不是多嚴謹的論述,只是想達到一種美學的分享。針對純粹的音樂欣賞者,這種方法的目的是:能不能幫助欣賞 OP.111 與 OP.127-135 的差別?幫助欣賞布拉姆斯 OP.116-118 與 OP.119 的差別?幫助欣賞莫札特 NO.27鋼琴協奏曲與 K.614、616、617、618 的差別?進而,能不能發現聖桑的《安魂曲》與貝多芬《莊嚴彌撒》的心靈繼承?能不能幫助欣賞拉威爾兩首鋼琴協奏曲的心靈處境是貝多芬 OP.135 的繼承與延申?若也有人能從這種整體心靈音樂欣賞方法看到更多音樂內容,這種音樂觀點就不枉了。

  音樂欣賞,可以有無限的可能。

蘇友瑞
(END)

2017年12月3日 星期日

史特勞斯的交響詩《唐‧吉訶德》聽後隨想

2006年國家音樂廳有《發現史特勞斯》演奏會,為了感受現場與唱片的不同音樂體驗,我與陳韻琳女士一起事先聆聽唱片後再去聆聽現場。但是我對史特勞斯的喜好不多,所以引發一些看法可能來自不夠理解這位音樂家。因此放在這個分類,意謂著『極有可能出錯』!也請讀者網友們不吝批評了....:)
  我們欣賞的是 EMI 由肯培指揮德勒斯登國立管弦樂團的史特勞斯管弦樂全集。
  從貝多芬的創意之後,他獨門的對位法與室內樂式音樂語法,還有心靈躍升式的音樂語言,我一直追蹤不到後來的音樂家有誰繼承了。舒伯特與布拉姆斯雖然是我的研究重心,但是他們兩個主要是音樂的『氣質』這種絕對個人主觀的因素,導致我認為他們兩個是可比貝多芬的3B2T一族,並不是追蹤到他們繼承了貝多芬上述的音樂語言。
  後來在法國的古典音樂傳統中發現,從法蘭克、聖桑經由佛瑞、丹第、夏布里耶到皮爾奈、拉威爾、浦朗克,都找到了貝多芬上述音樂語言的繼承者;這是我現如此偏好法國古典音樂的最重要因素。
  於是對比之下,很明顯就『對位法與室內樂式音樂語法、心靈躍升式的音樂語言』這些要素來說,史特勞斯是繼承到非常少的。大陸書店出版的音樂解說全集中,門馬直美是貝多芬之重量級執筆者;他也寫史特勞斯,並宣稱史特勞斯的對位法甚為精妙。但是與我追蹤到的法派音樂家相比,別說是聖桑與拉威爾這兩大高手,連浦朗克都贏史特勞斯贏得一蹋糊塗。
  這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史特勞斯這位維也納作曲家居然極少繼承貝多芬的音樂語言?其實,馬勒就繼承了不少貝多芬這種音樂語言,可見是史特勞斯自行選擇了放棄這種音樂語言。
  我的個人極為主觀的立場是:就古典音樂的純粹音樂美感而言,上述音樂語言就是我私人認為古典音樂中最偉大的『黃金比例』;無論什麼音樂家搞出這種音樂,都是『純粹型式』上最好聽的音樂,到目前為止沒有例外;這是我目前的主觀判準。
  於是,回到《唐‧吉訶德》交響詩。很明顯的,史特勞斯遠比布拉姆斯更放棄了我上述主觀判準的純粹美感之古典音樂語言,轉而走向鮮明的戲劇性。用一個旋律或一種樂器、甚至一種音色,來代表某個故事角色,是非常素樸的戲劇手法。在這種音樂中,《文學》大於《音樂》。在我個人看來,這種音樂當然遠比 3B2T 和法派傳統要容易入門太多了!因為古典音樂本來就是『閱讀的』,如此強烈結合文學與戲劇,當然容易閱讀多了。
  這種情況下,史特勞斯如何成為偉大的古典音樂家而不是一個平凡的電影配樂者?
  於是在欣賞過程中發現(這是由陳韻琳女士首先提出的):史特勞斯透過他的音樂語言,重新改寫《唐吉訶德》故事;原先是嘲笑幻想騎士的追憶時代之故事,但是史特勞斯在本音樂所有『唐吉訶德』出現的樂段,通通加上強烈的英雄壯麗甚至英雄淒涼感受,導致這個故事被史特勞斯詮釋成『同情理解理想主義者』的新故事。這是史特勞斯成為偉大古典音樂家之第一步:發揮前人所未見的音樂之人文精神。
  第二步當然就是,這麼多不同旋律線條、不同樂器音色,要如何整合在一起而誘發出音樂美感?在我聽來,史特勞斯明顯『突顯單一樂器的獨奏音色』而不是『突顯多隻樂器的合奏音色』。所以他用了很多作曲技巧讓樂器獨奏的出現變得非常合理而動聽,這是他獨到之處,也一定有人很欣賞這一點,我也能理解這是卡拉揚詮釋史特勞斯很獨到的事實:因為卡拉揚只會『讓很多樂器變成一隻樂器來獨奏』而不善長『讓很多樂器一起合奏』,這種特質太適合史特勞斯這首音樂給我的聽感了。不過,當然了,這不是我現在的喜好方向。
  我聽音樂是非常的好惡分明,但是我會詳細說明所好為何、所惡為何;所以只看結論而沒有看我的推論過程,那我的結論一定是很垃圾的垃圾,因為我的音樂理解都是表現在『推論過程』。
  據上述而論,我很確定一定有人可以讓這首音樂從史特勞斯的『新唐吉訶德』還原成『舊唐吉訶德』;因為史特勞斯這種走向的音樂,至少就我聽到的這首音樂而論,要把大提琴獨奏的《唐吉訶德》主題表現地像小丑一樣逗趣,實在輕而易舉!
  而肯培的版本中幾個壯麗的樂團合奏樂段,我也聽的出來:人文精神走向不同的指揮家,一樣可以輕易把它變成帕帕吉諾式的鬧劇。我聽的史特勞斯不多,不知道史特勞斯的演奏傳統中,肯培這種詮釋是不是指揮大家的公約數?
  使用我現在的音樂美學『音、樂分立』之講法,史特勞斯的音樂明顯偏向『樂』大於『音』,音樂欣賞者容易偏好重視『詮釋』而不去注意演奏本身的水準。果然,在當天NSO的表現中,壓軸的《唐吉訶德》是當天三首音樂裡合奏技巧最佳的表演,但是指揮家井上道義的『詮釋』與肯培相差很大,造成當天一起去音樂會的朋友反而對《唐吉訶德》多所批評、嫌詮釋不夠好.......
  由此看來,不只是音樂欣賞存在著『音、樂分立』的現象,音樂本身恐怕也決定了偏好。
蘇友瑞
(END)